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存旷野,手握玫瑰》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心存旷野,手握玫瑰》读后感摘抄

2021-07-10 00:06: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存旷野,手握玫瑰》读后感摘抄

  《心存旷野,手握玫瑰》是一本由刘筱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存旷野,手握玫瑰》读后感(一):书还没看完整,已经忍不住跑来写下我的心理活动

  在外头,若是经历了狂风暴雨般的肆虐,无论是工作或是生活所带来的。

  在里头,若是经历了有为无为的平躺,无论是工作或是生活所带来的。

  在她的文字里,我总能够找了平静而柔和、坚韧且朝气蓬勃的样子。

  #那些年为偶像做过的事# 新书开售买了8本,留言上榜了。好的美的东西,都应该值得和身边好友一同分享。

  #关于新书12个问答#收到了竹子对我提问Q9的回复,这可是值得欢呼的一次互动呢。

  @刘筱bamboo #心存旷野,手握玫瑰#

  接下来,开始给竹子写邮件回信,在竹子的书上系上丝带明天送给朋友。还有窝在沙发上捧着书翻阅。

  《心存旷野,手握玫瑰》读后感(二):永远相信:我们拥有的比美更广阔

  夏天的夜晚还没有完全降临,窗外微风夹杂着路人的絮语,忽远又忽近的,翻看着你的书,此时此刻我无比地相信,我们一定是彼此交换过浪漫的知己了。

  还是想说一句终于等到你的书啦,隔着屏幕看你的文字和手指摩挲过纸张的感觉确实不同,我仿佛一下子就能感受你整理这些文字时的小心翼翼,也能体会到你内心里小小的不安和惶恐,这些都使得这本书显得分外珍贵。文字与爱,总归是不可辜负的,让这些文字出现在读者的面前,剖白自己的内心,是温柔的也是神圣的。

  也还是想说一句真好啊,在我二十来岁的年纪里遇到了二十来岁的你,就这样跟着你的脚步,感受属于你的也是我自己的剧烈成长。在成长里不断沉淀思想,留下一点浪漫;也在成长里不断汲取力量,不卑不亢地表达自我,积蓄我们的女性力量。

  是的,心存旷野,手握玫瑰。如你所言,我永远相信,我们拥有的比美更广阔。

  默默说一句:啊,我马上就27岁啦。希望30岁的时候我也可以拥有自己的书!!不过也不算预设,也不想去预设,做好当下,处处都会是惊喜。

  《心存旷野,手握玫瑰》读后感(三):给美竹子的一封信

  亲爱的美竹子:

  好高兴这本书终于到了我的手中!我在2016年的时候成为你的粉丝(我之前一直以为是2015年),2016年我刚大学毕业,那个时候23岁,大概是年底因为第一次参加公司年会,不知道穿什么,搜到了美竹子的文章(但是确实记不清了)。那会儿我大概关注了很多时尚博主的公众号,有着大把的时间,筛掉了大量的关注,哈哈,只有美竹子不一样。

  喜欢美竹子对时尚的诠释和灵魂解读,喜欢你对生活的感悟,喜欢你这么美,还这么自律、勤奋、有才华。用我很喜欢的一个词diversity,好像还挺适合形容我心中的你。而这一次,15.2万字的你的第一本书,更让我觉得,这是一个多么丰富多彩的美人啊~

  这是你的第一本书。我很感谢那些读者对你说“想看它们出现在书里的样子”。捧在手中的书本,就是很温柔,这是“灵魂的小型避难所”,就像一个“舞台”,歌手在舞台上唱歌的时候是离我这个粉丝最近的时候,捧起这本书,我觉得是离你很近的时刻。很是欢喜。

  也是非常开心,我关注了这么久的这么爱的你,终于出书了。并且在端午节前一天收到的,仿佛是在祝我节日快乐。而我也恰好在端午节可以尽情享受你的书带来的快乐。酣畅淋漓的在你创造的世界里,痛痛快快的进行了一场心灵之旅。

  谢谢创造了这本书的你呀。谢谢你让我认识了你。虽然我们从未见面,但是你的文字给过我鼓励和引导。噢对了,我在微博上有被你送过一条彩虹项链,非常喜欢,它是我的幸运项链了!

  记得当初公众号有“xx位朋友关注”这个功能的时候,我是有“1位朋友关注”,还是我推荐的。后来没怎么注意,刚刚看,已经“15位朋友关注”了!很开心!也很好奇是我哪些朋友,哈哈哈。但是呢,我自己大概是2019年左右就没有好好看公众号的文章了,偶尔捧起书本都少之又少。工作越来越忙,人也是浮躁的。像你所说“人一旦脆弱下来,就会停止输出。” 人一旦浮躁起来,就会停止输入吧。不过还好,所有的坎儿都会跨过去。今年的我就是刚刚跨过一道坎儿的我。而这样的我,可以内心相对平和的欣赏美竹子的第一本书,看到一些共鸣,羡慕,热血,温情。(学习你的堆词,哈哈哈)

  我特别喜欢你讲伦敦上学的故事,因为我自己没有留学的经历,因为我喜欢不一样的世界,因为你的故事很有趣。在读你的故事的时候,我有种梦回高中读三毛的类似感觉。而你在书中分享的读过的书,喜欢的人,三毛果然被你提到了,哈哈哈。

  整本书春夏秋冬的读下来,我是十分享受的,每每读到一些有趣的有妙思的地方,都很想和你对话,但是又想继续读下去,现在这封“信”果然我已经记不起来读书时的所有感觉了。不过还好,我终究是动手写了这封信。

  噢,对了,是你让我对上海生出了向往,我在上海第一个参观的景点,就是和平饭店,都是因为你,让我对上海有了喜欢之情。而和平饭店,是开启这种喜欢的开关一样的存在。感谢美竹子。

  还有,我喜欢你很多很多的思考,举个例子,就是“势均力敌的爱情/友情“等等的那个理论,我虽然无法复述,但是这个思考,帮我想通透了一些事情/感情,我也和朋友分享过,得到了灵魂上的认可。

  总之,十分欢喜,庆幸,感恩,珍惜只比我大两岁的你,我们是同时代的人,我可以一直追随你的文字,分享你的字里行间的思考与喜乐。像另外一位读者的那句话”期待你的下一本书“,永远期待。

  最后,祝我们如你所愿,始终保持着自由生长的野性,以及我想早点学习到你的自律,哈哈哈。

  你的粉丝

  2021.6.15

  《心存旷野,手握玫瑰》读后感(四):这个时代还需要写作吗?

  其实拿到书就一口气看完了,但拖拉到两个礼拜后才写……

  标题是借用竹子一个视频的标题,她是作为作者发问与回答,我则站在读者的角度,一名日日受到信息轰炸的普通人角度来回答。

  竹子在视频里面坦诚担心书的销量,觉得名字似乎不如其他书般“实用”、“抓人”、“有攻击性”。我知道她的担忧。诸如某红书上那些刻着时间、功能的抓人标题,或畅销书架上直白、具备某种功效的名字,这些都非常符合这个浮躁、没有耐心、追求暴富又渴望躺平的时代。

  竹子书名没有揭晓的时候,我暗自希望她千万不要妥协呀,希望她能取自己内心喜欢的那个名字。书的名字多么重要啊,喜欢的作家取名都很讲究的,这是一本书的精神气。那些直白露骨糊上浓浓鸡汤味的名字,因为缺少留白而缺乏美感。

  有留白的书名总是给读者很多自由的——我可以根据我看到的内容来想象它的寓意。

  好在竹子她人如其文,行事一以贯之公众号时时流露出的价值观,封面、名字、内容都和我对她的想象一模一样。我特别特别喜欢这本书,这两周一直放在包里,没事时拿出来随手翻看(和她把张爱玲的《流言》放在床头时时翻看如出一辙)。

  我和竹子生辰只差1天,她是平安夜,我是圣诞节。生活阅历、喜好都类似。小城生长,大都市求学、工作。家庭氛围自由,学生时代是乖乖女,刻苦学习,但自我意识又暗自蓬勃生长。喜欢写作,喜欢张爱玲,等等等等。

  看她写小时候的许多事,我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印象深刻的是《穿衣记》,她写自己生长的故乡是个时尚绝缘体,“那时候流行一种灰调的咸菜绿和黄土地般的棕褐色系——也许只是在中学校园盛行罢了,借此打压青春少女想要出众的‘野心’”。也许那个时代每一个小城市的校园都是如此。紧接着她在《玫瑰的名字不重要》里谈论“身体羞辱”,讲到自己中学时期因为若有似无地舒展身体的线条而遭受到的“集体性的暧昧的耻笑”,“有一天我回到家,哭得天昏黑地,我不知道哪里出了错,但内心的羞耻感如鱼刺般横亘在心头”。

  看到这里,我一下子想到了自己中学时代。我那时在年级最好的班级,在我们班,女生一律短发,似乎长发会把所有学习精力都吸引走。更不要谈穿裙子了,女生一律短袖、牛仔裤。青春就这样套进了千篇一律的衣着里。好在我妈妈是个非常开明的妈妈,有一次她强行给我买了一条颇有设计的牛仔连衣裙,那是一条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好看、时尚的牛仔连衣裙。她私心希望我的少女时代可以留下美丽的回忆。

  和竹子的遭遇类似,每一次我穿都会遭到同学、老师的侧目,我都会产生莫名的羞愧,遇到自己答错了问题、考试没有考好,我甚至会觉得老师那句“心思都花在哪里”挂在了嘴边。后来心里压力极大,受不了同学、老师暧昧不清的眼光,我再也没有穿过那条裙子。

  看到竹子描述自己的经历,当时的感受一下子席卷而来。还新生出迟来多年的委屈感——我明明没有错!

  也有一点安慰,你看,别人也经历过。这个世界有人和你经历过一样的事情,一点遥远的心意相通,也能慰藉那些无法改变的委屈。

  还有一个小故事印象深刻。竹子《乌托邦》里面写了自己的伦敦求学生活,谈及自己去伦敦前的那个夏天发生了变故,父亲生病,“我噙着眼泪说再见,那个在机舱度过的漫漫长夜,我彻夜未眠,被担忧、恐惧、不安、孤独的情绪所笼罩,以最糟糕的状态到达了伦敦。”

  看到这一小段文字,我眼眶湿润,完完全全明白那一晚竹子的心情。我也是去上海读研前的那个夏天,家中发生变故。动身的那一晚,竹子感受到那种担忧、恐惧、不安和孤独,也悉数笼罩在我身上。我看着外面的黑夜,身边的人都睡去,感觉自己是夜晚大海中漂浮的木筏,瞬间就可能被这巨大的黑暗吞没,一种无边无际的孤独、无助和忐忑。

  还读到一些熟悉的文字。是她发布在公众号中,隔三差五我会去翻阅的,以她每年生日感言居多。

  有一段话,截图下来保存在手机里,在丧气的时候就打开重看一遍,几乎能够背下来了吧。

  “年中的时候我写过:如果说对年轻女孩儿提升气质有什么实际操作的建议的话,请不要频繁过度地哭穷。虽然大多是以玩笑为主,但时间久了也会产生心理暗示,令人沮丧”。还有后来的那段,“你觉得运势不佳,也许只是因为自己在第一张牌上的失误。但生活是允许失误的,所以下一次请记得打好第一张牌呀。”

  大概是后来看到竹子,都是明艳的,又看她买上海的老公寓、老家带花园的别墅,就以为她生来就是这般富足、顺遂的模样。但看这本书,看到她写自己的经历,能想象到她靠着自己努力、自律慢慢积累到现在的程度,期间必定是有许多泄气、沮丧的时刻,所以在回看上面那些话就更有力量了,有读者和作者之间的默契——那话不是用造金句的模板写出来的,是她经历过种种后的肺腑之言。也就更有力量了,更鼓舞人心了。

  说了这么多,回到最初的问题——“这个时代还需要写作吗?”我知道她为什么有这样的疑问。现在大家都在刷小红书、刷抖音,超过140字的文字块就让人产生阅读障碍。所有人的耐心都被压缩得越来越稀薄。

  但看完这本书,我还是想斩钉截铁地说,需要。

  我想到2018年自己遭遇的打击,一度陷入了自我怀疑、彻夜失眠、空虚的痛苦中。那个时候自救的方式就是阅读,读了很多书,从别人的生活经历、感悟中获得了很多力量,也非常快得走出来阴霾。那些经由思考落到纸面上的感悟在我心里是更审慎、更郑重、更有质感的,我从文字中获得休息、获得力量、获得共鸣。

  如果说,行至今天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我只能说自己拥有还不错的三观,是个还算善良、正直、富有同理心的人。当然,这些东西在当今的社会并不算什么,不能兑换金钱和权势,也不属于世俗意义可以夸耀的东西。但我因为这些品质收获了很多我在乎的东西——真挚的友情,客户的信赖,前辈的帮衬。人生偶尔一个转机,我都觉得是因为我一直心怀善意。我有时候想,这些令我受益匪浅又时时因此承受折磨的品质,除了来自于父母,其实更多的来自于文艺作品,源于看过的小说、散文,而非微博、小红书、抖音。

  文字的确是更有力量的,冷媒介的形式留给了读者许多思考与想象的空间。看文字的时候,我想象着竹子的语气、神情,是我的思想在主导着这件事,所以才有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如果是视频呢?你跟随着说话人的语气顿挫、神情转变,跟随他进入他要表达的世界。

  我不是说视频或片段式的表达不重要,只是想说文字、写作仍然有它非凡的意义。

  期待竹子的第二本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