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到马丘比丘右转》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到马丘比丘右转》读后感锦集

2021-07-09 00:48: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到马丘比丘右转》读后感锦集

  《到马丘比丘右转》是一本由[美]马克·亚当斯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页数:3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到马丘比丘右转》读后感(一):马丘比丘一周游

  现在是疫情之下的二零二一年,当然不大可能真的去一趟秘鲁。

  就算是没有疫情,计划去一场几乎在地球正对面的旅行也没有那么容易,商务的这本《到马丘比丘右转》,从很多意义上来说,都给了我一次意念旅游的机会。

  书中有三条线索:马丘比丘所在地——古代印加帝国的故事,二十世纪初马丘比丘被探险家“发现”的故事,作者在2009年重走发现之旅的故事。三条线索穿插全书,就像电影镜头拉近拉远一样,场景不断更换,然而过渡却又足够自然,没有突兀的感觉。

  马丘比丘在古代印加帝国时期修建,后来一度没落,上世纪初被探险家发现,大量文物被半偷半骗运往美国。

  从马丘比丘的故事,不由得让我想起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也是古代开始兴建,到了明朝,由于退守嘉峪关,莫高窟的佛像建造一度停止,在探险盛行的二十世纪初被外国人“发现”,大量文物散落海外。

  马丘比丘附近有所谓的印加古道,莫高窟则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是古代文明交流通道上的重要节点。

  作者去马丘比丘,重走了当年的印加古道,而在距离莫高窟几十公里远的戈壁滩上,也有一个在企业中层中非常流行的项目:重走“玄奘之路”。

  在敦煌,可以通过导游的讲解、墙上的壁画、自己的脚步,来了解敦煌莫高窟的“三条线索”,而对于被疫情封锁又远在地球另一端的马丘比丘,这本书则是一个好的钥匙。

  《到马丘比丘右转》读后感(二):罗新读《到马丘比丘右转》|一部有关秘鲁的旅行文学名著

  几年前我有机会去秘鲁,提前半年做准备,遵照熟悉南美的朋友所开书单,先读了普雷斯科特(William H. Prescott)的《秘鲁征服史》(History of the Conquest of Peru),接着读宾厄姆(Hiram Bingham)的《印加的失落之城》(Lost City of the Incas)。前者有商务版的中文译本(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后者是很多年前在波士顿买的消闲书,却一直没打开过。这两本书读完,还有一点时间,在网上搜索有关秘鲁的旅行文学名著,发现几乎所有的推荐书目里,名列前茅的一定是马克·亚当斯(Mark Adams)2011年才出版的《到马丘比丘右转:一步一步重新发现失落之城》(Turn Right at Machu Picchu: Rediscovering the Lost City One Step at a Time,以下称《到马丘比丘右转》)。出于好奇,买来拜读,没想到一开读就停不下来,一口气读完,又回过头重读部分篇章。我向来喜读旅行写作,就我涉猎所及,无论以什么标准衡量,马克·亚当斯这本书都称得上是第一流作品。

  更多内容见: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718316

  《到马丘比丘右转》读后感(三):追踪寻迹:三条时空线交汇下的马丘比丘之旅

  商务印书馆的李老师来询问是否有翻译意向时,我查了一下这本书。了解到本书属于旅行文学类,作者马克·亚当斯曾经是户外杂志的编辑,也是著名的旅行文学作家。我自己在这类书的阅读经验方面比较欠缺,但读过的寥寥数本都很喜欢,比如保罗·索鲁的《老巴塔哥尼亚快车》。翻译也是一个缓慢的细读过程,借助想象力,在这一过程中或许可以达到跟随作者游历一番的目的。于是就接手了这本书。但翻译结束后,脑海里却没有形成一幅清晰连贯的图景,许多内容都记不起来了,有点像被张三丰面授太极后的张无忌。可能是由于翻译过程在漫长的几个月中被切割成一块块的缘故吧。

  我是一个翻译新手,按交稿顺序,这是我的第三本译作,前两本五六十万字大部头反而还没出来,后浪加油。对于翻译,我主张信字优先。在翻译过程中,我会避免使用过多的形容词和成语,努力收敛那些总想恣意流淌的“文采”。这算是我对某些佶屈聱牙的翻译腔句子的辩护吧。

  作为印加文明最具代表性的象征,马丘比丘可以说是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拉美旅游景点之一了。我没没去过,但身边不少同学和师长都去过。我们的外教秘鲁历史学家Antonio Zapata早年还曾在马丘比丘做文化导游,赚gringo的美刀。

  在盖丘亚语中,“马丘比丘”的意思可以被解读为“古老的山”。此前有人推断马丘比丘可能是印加人抵抗西班牙人的最后堡垒,捍御功伟,但现在考古学家倾向于认为马丘比丘是印加皇帝帕恰库蒂克(Pachacuti, 1438–1472年在位)的一座“夏宫”,可能也兼有圣所的功能。遗迹的石墙没有用灰浆等粘合物,但是大大小小的石块彼此严丝合缝地贴在一起,几乎连薄刀片都插不进去。我隐约记得王石曾在《十三邀》中对许知远手舞足蹈地描述这些石工的神奇。羡慕这些富豪读书读到啥感兴趣的地方,就随时可以订票去获取感性认识的自由。 城堡建在库斯科西北130公里处的马丘比丘山脊上,海拔2400多米。130公里的路程虽然比元帝从大都到上都的400多公里和清帝从紫禁城到承德的200多公里都要近不少,但印加人没有轮子车辇,想必在高山密林中跋涉谈不上愉悦舒适。 这一秘鲁境内最著名的历史遗迹是了解古代印加帝国(1438-1533)历史文化的重要考古场地,吸引着全世界的学者和游客。1983年,马丘比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如今,虽然辉煌巨丽已被雨打风吹去,但透过这些残存的建筑仍可想象出当年帝国的荣光。 印加帝国是前哥伦布时代最大的美洲帝国,极盛时期整个塔万廷苏尤有200万平方公里,通过“皇家路网”(Capac Ñan),人员、物资和信息得以在帝国境内流通。现在连接奥扬泰坦博和马丘比丘的印加古道(Inca Trail)就是这一路网的一部分。

  经典角度下的马丘比丘

  2021年7月24日是马丘比丘“重新被发现”(rediscovered)110周年纪念日。之所以说“重新被发现”是因为在耶鲁大学历史系的宾厄姆让这座“失落之城”重见天日前,它一直屹立在那里,而且附近的农民早已经知道它的存在了。本书作者亚当斯所走的路线正是当年宾厄姆的行进路线。 亚当斯通过重访宾厄姆之路,不仅最终带领我们到达了马丘比丘,其间还让我们得以窥见乌鲁班巴河和奥扬泰坦博附近的印加圣谷之貌。 在具体写作上,如罗新老师在荐序中指出的,亚当斯将1911年宾厄姆的发现之旅、自己的重访之旅和古代印加帝国的历史编织在了一起,形成三条相互独立又彼此呼应的线索,写法巧妙。 亚当斯放弃了从库斯科坐火车的方案,也没选择已是网红路线的印加古道,最终走了这条少有人走的路,这对他而言并非易事。亚当斯之前久坐办公室,唯一的“户外”经验就是在自家后院搭帐篷玩。但是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他做出了当一个旅行者(traveller)而非游客(tourist)的决定。所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路过宾厄姆的路,苦过宾厄姆的苦,才能快乐着他的快乐,感触着他的感触吧。在这种有心探索的旅途中往往能获得一些机缘巧合的奇妙收获。 书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耶鲁大学和秘鲁政府这一段文物之争的公案。 宾厄姆在1912年和1914-1915年两次从秘鲁运走的那些陶器、银像、珠宝和人骨等是为了科研“借用”,为期一年,后来又延长至一年半。作为宾厄姆的赞助者之一,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也承认这一点。但耶鲁大学有借无还,秘鲁多次索要未果。 2001年7月29日,秘鲁历史上首位盖丘亚土著出身的总统亚历杭德罗·托莱多在马丘比丘按照古印加传统举行就职仪式。他将追回这批文物作为执政的一个优先事项。托莱多政府与耶鲁大学进行了多次接触,但谈判最终还是走向破裂。 2008年,继任总统阿兰·加西亚通过奥巴马和教宗本笃十六世的帮助,与耶鲁大学达成初步协议,后者答应归还这批文物。2012年11月,最后一批文物从耶鲁的皮博迪自然历史博物馆回到了秘鲁,这场拉锯战告一段落。 在托莱多任内,他的妻子,受训于斯坦福的人类学博士伊莲·卡普·托莱多全程参与了与耶鲁的最初谈判。谈判无疾而终让她异常愤怒,她不仅称当年的宾厄姆为“盗墓贼”,还指斥秘鲁加西亚政府抱着“被殖民者的思维”去跟耶鲁谈判,对争取本属自己的所有权不是畏葸不前就是屡屡妥协。

  拉丁美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都非常丰富,是很好的旅行目的地。坎昆的海滩,奇琴伊察金字塔,古巴的老爷车,阿根廷大冰川,伊瓜苏瀑布,乌尤尼盐湖,科隆群岛......由于山海阻隔,费用相对昂贵,深度游的话语言门槛也较高,去那边的中国游客并不是特别多。但我在最北的墨西哥和最南端的火地岛旅行时,几乎每天都会碰到三三两两的中国游客。近年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将脚步扩展到了这片与中国最遥远的土地。希望未来更多人能去那里感受这片土地的丰富与神奇。 如今在社交媒体,甚至自己的朋友圈,都经常能刷到晒马丘比丘旅游照的人。作为有着灿烂悠久历史的东方古国人民,来到他国异域,站在马丘比丘的印加遗迹面前,看着悠闲觅食的羊驼,想象着古代印加人曾与我们的先辈共享一片天空,会很自然地想起“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句话吧。

  (原刊于澎湃新闻·翻书党,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767412)

  《到马丘比丘右转》读后感(四):发现失落之城,发现失落的文明

  在人类历史文明的长河中,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明深刻而又漫长地影响,乃至于塑造了人类现代文明。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中国、希腊和罗马之外,印度文明、穆斯林文明也都参与过人类文明的塑造,唯独拉美文明缺席了这个过程。

  或许是因为地域限制,直到1492年的地理大发现之后,拉丁美洲才有了和世界联通的机会。

  然而这对于拉丁美洲而言,却是长达五百年的灾难,甚至这场灾难至今仍未休止。

  与世界联通之后,拉丁美洲还没来得及输出自己的文明,就被迫臣服于殖民者的侵略之下,他们的资源被掠夺,他们的信仰被践踏,他们的生命无处生长……

  从16世纪到19世纪,拉丁美洲长达三个世纪的历史完全是一部血淋淋的殖民史。作为失败者,他们的历史无人问津,他们的伤口至今没有愈合,那块伤痕累累的土地仿佛是被世界抛弃的弃儿。

  这本《到马丘比丘右转》终于给了我们一个了解拉丁美洲,了解印加帝国历史的机会。作为前哥伦布时代,拉丁美洲上最强盛的国家,印加帝国也曾拥有灿烂的文明。

  但这一切随着西班牙殖民者的到来成为泡影,五百年之后,只留下这座神秘的印加遗址——马丘比丘。它曾被世人遗忘,而后又被重新发现。

  我之前曾看过一本很火的拉丁美洲游记《最好金龟换酒》,那本书讲述的是一对夫妇在拉丁美洲旅游和学习的见闻。

  那本书更侧重于对现代拉丁美洲国家的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的描写。而这本《到马丘比丘右转》同样是一本游记,但切入点却完全不同,这本书讲述的是马丘比丘背后沉重的历史。

  马丘比丘是秘鲁境内的印加遗址,被视为是未经西班牙征服者侵扰的“失落之城”。从殖民者抵达拉丁美洲,再到拉美人民独立,马丘比丘一直隐藏在南美的丛林中。

  直到1911年,耶鲁大学教授宾厄姆进入秘鲁的安第斯山区,“发现”了马丘比丘,这座失落之城再度进入了世人的眼中。

  但在当地人眼里,马丘比丘并非是宾厄姆发现的,当地人一直知道马丘比丘的存在,宾厄姆只是重新让世界看到了这座失落之城。

  宾厄姆“发现”马丘比丘近一个世纪之后,2009年,本书作者马可·亚当斯追寻宾厄姆的脚步,沿着当初宾厄姆走过的路重新探访了马丘比丘,继而完成了这本游记。

  《到马丘比丘右转》出版之后,引发了很大的轰动,但这背后的成功是很难解释的,或许正如这本书的前言所说,是多个重要因素的完美结合:题材、资料、经历、问题和写作。

  无论如何,在《到马丘比丘右转》之后,马克·亚当斯再也没有写出一本如此成功的作品了。同时,我们再也找不到另一本恰如其分讲述马丘比丘前世今生的作品了。

  《到马丘比丘右转》是一本游记,但又完全不同于普通的游记。

  在完成这本书之前,马克·亚当斯对印加帝国、印加文明、安第斯山人迹罕至的印加古道几乎一无所知。他之前的工作更擅长在图书馆探索无人问津的陈旧档案。然而这本书却需要深入南美腹地。

  全无户外经验让马克·亚当斯完成这本书时多了许多困难,但也让这本游记增加了许多趣味和看点。

  《到马丘比丘右转》主要讲述的是马克·亚当斯在一位澳大利亚籍户外生存专家和几位说盖丘亚语、嚼古柯叶的骡夫的陪伴下,探访马丘比丘的经历。

  这段经历发生在2009年,但书里面另外还写到了两条线索:1911年宾厄姆重新发现马丘比丘的线索,以及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侵入拉美,印加帝国崩溃的线索。

  三条线索互相交织,跨越时间长河,给我们展示了一段信息量巨大,格外全面的印加帝国史,拉美史以及西班牙殖民史。

  很多人或许会在看完这本书之后,兴起去往马丘比丘的念头。但稍安勿躁,这本书限于篇幅和视角,对印加帝国以及拉丁美洲的历史并没能展开来讲述。如果想探访马丘比丘,或者是拉丁美洲,我们最起码需要对拉丁美洲的过去和现在有个概括性的了解。

  一项数据显示,全球50个暴力最严重的地方,有43个位于拉丁美洲(2017年数据),这就是当下的拉丁美洲,暴力如影随形。这种暴力是天生的吗?拉丁美洲人民天性喜欢暴力吗?

  想了解这个问题可以去看看另一本解读拉丁美洲历史的著作《银剑石》。

  事实上,暴力正是西班牙殖民者留给拉丁美洲人民的烙印。

  从16世纪殖民者登陆拉丁美洲开始,拉美人民的惨痛历史就开始了。事实上,拉美人民是最早实现独立的,早在20世纪以前,比亚洲和非洲国家独立更早。

  但从独立至今,将近二百年的时间,拉丁美洲依旧没有摆脱曾经的殖民烙印,银剑石的魔咒还困扰着现代的拉美人民。

  西班牙殖民者统治了拉美人民三个世纪的时间,但他们却给拉美人民带来长达五百年的惨痛命运。

  在殖民者到来以前,印加帝国是这一地区最强盛的国家。但这个强盛之国却在数百名殖民者面前溃不成军,印加王被俘虏杀害,印加人民被屠杀、奴役。

  就像是《到马丘比丘右转》里面说的一样,“对广阔的印加帝国而言,库斯科曾经是其金光闪闪的中心,是地球上最大帝国之一的皇室所在地,现在它只是一个肮脏的省会。”

  被殖民三百年之后,独立二百年之后,库斯科依旧没能治愈自身的伤痛,同样在伤痛中煎熬的还有拉美人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