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山有虎
明知山有虎
我高中毕业那年十八岁,参加高考没有被录取,只得回家务农。第二年村小学招收民办教师,我就应召当了一名教师。尽管每月的工资只有三十多元,家人还是一再叮咛要好好工作,说以后可能还有转正的机会。
学校的四年级有两个班。校长让我任四、 一班的语文课,任四、二班语文课的是一名女教师。我的父母身体健康,又有哥哥,家里的农活不指望我,我没有家庭拖累,另外我刚从学校毕业,思想简单,就把整个身心投入到教学上。看到我这样,校长也很高兴。以我的想法,学生的成绩会很快地提高上去的,就是一时半会提高不上去,也绝不会落到四、 二班后边。后来事实证明我的想法错了,因为每次考试四、一班的成绩都落后与四、二班一大截。我百思不得其解,认为那个女教师在教学上一定有什么绝招。有什么绝招呢?时间长了,我和其他教师熟悉以后,就有人告诉我了其中的原因。哪里有什么绝招?是那位女教师不但考前把试卷的题目泄露给了学生,还在试卷打分上“高抬贵手”。
我呢?觉得考试就是考试,预先把题目泄露给学生,那还叫什么考试?改卷时,又觉得我平时付出那么多心血,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便大笔一挥,零分是零分,半分也不多给,用低分惩罚那些平时不努力的学生,大概这也是考试的一个真实目的吧。
这样一张一弛,差距自然就出来了。
这里并不是说我有多么的高尚,那位女教师有多么的不诚实,而是要用它说明一种社会现象。
这样一来,后续就会导致出现四种结果:一种是四、二班的学生高兴。考前泄露了题目,学生不但考场上轻松,还能得高分,况且老师还给打高分,为什么不高兴?至于能不能学到真正的东西,小小年纪,这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列;二是学生不能学到真正的东西;三是校长的态度。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好坏,自然是看学生的成绩。你平时表现再好,那是虚的,学生的成绩才是实的。年终评先进,那位女教师自然是先进,也受到了校长的表扬。四是我该怎么办?如果向校长告密,说那位女教师如何如何,那样不但改变不了现状,还显得自己很蠢。最好的办法就是向那位女教师学习,考前给学生泄露题目,改卷打高分,而且下狠手地多泄露一些题目,打“高分”要高过那位女教师。至于学生能不能学到真正的东西,这里就顾不得了。
不过也有例外,就是“我”如何坚持正义,为了学生和那位女教师进行坚决地斗争,最后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遗憾的是这种情况只能在一些文艺作品中找到,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找到的。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就变成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像包拯这样的人物,就成了这愿望的化身。
举一个例子。农村的乡镇干部,像乡长书记这些人,为了得到上级的肯定,为了升官,为了显示政绩,大搞面子工程,例如加宽公路,两边还要种上花花草草。本来农村不像城市,车流量多,不需要过宽 的公路;满地庄稼,也不需要花花草草。可他们偏偏就这样做了。殊不知一些农民的责任田被占了,致使 他们失去了土地。
这些干部难道不懂这些道理吗?他们懂,但别人这样干了,他不这样干——不行!
——这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