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本来面目》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本来面目》经典观后感集

2021-07-17 08:54: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本来面目》经典观后感集

  《本来面目》是一部由张钊维执导,圣严法师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本来面目》观后感(一):只此浮生是梦中

  影片的开头是画风憨厚的手绘动画,圣严法师在纽约度过他的五十岁,当时他由台湾前往纽约布道,经济窘困,身边只有他唯一的弟子,瘦弱的平整的,略微有些消瘦的面孔搭配着厚边框的黑框眼镜,他喝着咖啡,和徒弟分吃一个bagel,和我记忆中一直在佛堂打坐的僧人略有些不同。

  圣严法师的一生和千万个僧人无异,但也和千万世人截然不同。幼年间因为家境贫困被送往上海周边小乡村里的佛寺成为一名小沙弥,后来参与战争,被迫前往台湾修行,又远赴日本求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返回台湾布道,随后又前往纽约,建立自己的禅修中心,晚年他前往台湾法鼓山,建成了法鼓寺,寺庙门前的牌匾正是这四个大字,本来面目。

  人的本心就是本来面目吗,像影片一样,圣严法师经历了不断一次又一次放下,放下对于黑白是非的执念,放下对于世俗意义的追寻。这放下的同时是否拾起了什么呢,你我都不得而知,只是放下的过程放佛在剥洋葱,一点又一点剥开,中间却是空的。放下我执,得到一个空寂却又坚定平和的恒久跳动的心脏。

  我自认为有些佛缘,外婆信奉佛教,晚年吃斋念佛,带着小小的,走路尚不利索的我敬香参拜,从年幼时就结下这样深刻的缘分,我也自己时时敬香祝祷,但是对于佛教教义我一直了解甚少,本以为佛寺牌匾均是大雄宝殿一类,看到本来面目,不觉甚感新奇。法鼓寺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晨钟暮鼓,宝刹庄严的佛寺,更是一个心灵疗愈的所在,穷尽一生,圣严法师希望人们能在人间见到佛国,在人间见到天堂,与其说佛学给我的印象是,他一直教导我们对苦难的忍耐,对痛苦的感恩,对世间万事万物的开看看淡,但这其中应是还蕴含着我从未意识到的,一种对世人的无我的无私的祝福,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最深刻的慈悲。

  本以为是严肃的,完全佛学语言体系内的电影,从一开始就给人一种亲和的基调,从音乐到人物都是那么的平和,你能感受到一位了悟佛法的法师,甚至是一个宗教,是一种信仰,对世间最最平庸混沌的你我的一种关怀。尽管我们只是未曾开悟的芸芸众生,在世间辛苦生活,但却共同沐浴在圣光之中,沐浴在佛祖慈悲低垂的双目下

  《本来面目》观后感(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昨夜在郎园看了圣严法师的传记纪录片《本来面目》,映后有导演访谈,得以了解台前幕后动人之处。本篇不是影评,只将印象深刻处记录一二。

  圣严法师的人格与心灵,实在是清澈而伟岸的。与大众印象中的高僧略有不同者,大概是他兼具了学者的知识分子气质,有书卷清气。法师中年时在日本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影片也采访了当年与他相识的日本禅师。这位日本和尚指着圣严法师住过的小屋阳台,说道,“真是令人怀念啊”。照片里的圣严法师,清瘦,面目平静温和。那段求学岁月他其实颇为清苦,差点读不下去,幸有一位居士愿意供养他,资助他完成了博士学业,但当时他并不知道是谁。

  影片进行到他的晚年,有一段年约七十岁时的电视访谈,坐在圣严法师旁边的是沈家桢居士。沈老先生是旅美航业家,也是虔诚佛教徒,经营所得资产多用于布施佛行事业,当年也是他供养了在日本的圣严法师。镜头里,他笑称圣严法师是他种下的福田,而此时,法师忽然生感触,先是哽咽流泪,继而摘下眼镜伏膝痛哭,连称对沈居士感恩。之后,两人双手紧携,似久别兄弟。这一段十分感人,亦可见圣严法师在庄严之外的赤诚性情。

  圣严法师七十年代前往美国弘法,创建东初禅寺,当时恰逢美国嬉皮潮流与新时代心灵运动,有美国人来跟随他禅修,也有美国人剃度出家。想到在六七十年代,汉藏佛教都有法师来到西方社会传法,接引有缘人,其意义不亚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是法的旅程。

  九十年代,圣严法师开始创建法鼓山道场,对着一片山头发下千年道场的宏愿。在片中,可以看到当年还是荒岭的法鼓山,法师带着弟子们劳动,开垦土地。而今天法鼓山已经是台湾佛教的圣地了。

  我在2016年去过法鼓山,那是法师去世七年后,山色连绵中,有起伏如宫殿般的建筑,朴素而雄浑。映后访谈环节,观众问张钊维导演因何将纪录片命名为“本来面目”,他便说起一般寺院的正殿匾额是“大雄宝殿”四字,但他第一次去到法鼓山,发现宝殿门口挂的是“本来面目”,因此受到震撼。

  法师晚年身体不好,罹患肾病,如果换肾的话,是有望再多活几年的。镜头里的法师很平静,笑着说自己是老人,时日无多,浪费一个肾实在太不慈悲了,应该给青壮年人。想到《诗经》里有一句“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意思是圣人生命将逝时,有千百人都愿意舍身来赎回他的性命。如果可以的话,又有多少信徒愿意舍肾,但法师是不会允许的。法师一生的影像都形容清瘦,唯独晚年有些浮肿发胖,是肾病缘故。在最后的日子里,他打趣地问弟子,“师父长命百岁好不好”。我想,好固然是好的,大概还是世人没有这个福分。“拥有”圣严法师的世界,只能是这几十年。

  台湾“人间佛教”的兴盛,得益于几代佛门大德的劳心劳力。但此时此世,已是佛说的末法时代。导演在访谈中不无悲哀地表示,根据社会调查,台湾19至29岁年轻人信仰佛教的比例,已从20%下跌至4%,令他十分震惊。闻此语,也感觉千年道场的大愿或许终将湮灭,人类有一天走进科技与商业全然主宰的幻世,会遗忘这位老人的笑容。这样的世界,会很遥远吗。

  但在二十世纪,毕竟曾经有过圣严法师这样的人类,存在并行走于世间。有一天存在的都会成为历史,那么这段历史就是黑暗中的光明所在。

  有人问导演,你已经把这部纪录片看了近百遍,有什么感觉。导演笑着说,可能师父给我留下了功课,让我拍一部纪录片作为“经”来念,这样每放一遍,我就又读了一遍经。我觉得这个回答,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本来面目》观后感(三):《冲天》导演暌违五年新作,《本来面目》刻画圣严法师一生

  CNEX联合创始人暨制作总监张钊维,继2015年的《冲天》后,再度倾情带来全新纪实电影《本来面目》。这部历时三年制作的传记片,其主人公圣严法师被台湾《天下》杂志选为中国台湾“四百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本来面目》将于八月底在台北首映,随即在全台湾进行八十场公益放映,并且受邀参加九月份新加坡的佛教电影节。

  《本来面目》运用圣严法师的开示演说、日记病历、文献著作以及照片影片等,也邀请了法师的出家弟子们演出真人动画,再现法师的前半生,整体以平视、平实、平常心的角度来表达法师不平凡的生命历程。

  张钊维表示,“《本来面目》是做给一般人看的电影,而不只是给圈内人看。”,“如果说,《冲天》是一部关于动心的电影,那么《本来面目》就是关于静心的电影。”在疫情横扫世界的2020年,《本来面目》问世公映,张钊维希望它能给世人带来一丝抚慰与安定的力量。

  1930年,圣严法师出生于江苏南通,俗名张保康。十三岁时在邻居的介绍下,欣然赴狼山广教寺出家。小沙弥时期的圣严法师,已深深体会到:“佛法是这么好,可是误解它的人是那么多,而真正了解和接受的人是那么少”。从贫困的童年,到瘦弱的少年僧侣,再到为战乱所逼成为军人而前往台湾;三十而立之年恢复僧侣身份后,为提高佛教的地位以及僧人的素质,毅然远赴日本接受学术洗礼,是史上第一位通过现代教育而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僧侣。在将近五十知天命之年,他又放下一切,前往美国纽约重新开始,六十耳顺之年在台北金山建立法鼓山,进行禅宗的传承与创新。

  圣严法师

  圣严法师也是最早在西方以及台湾有系统地教授汉传禅法的中国僧侣,同时以现代观念如“心灵环保”来推广汉传佛教,接引了无数的婴儿潮世代。圣严法师的法语如“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以及“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等等,深深影响了三教九流以及各界精英。

  圣严法师手稿

  2000年在联合国千禧年世界宗教暨精神领袖高峰会中,圣严法师发表演讲,呼吁世界各宗教,如有不能宽容其他族群、违背世界和平的教义,就该勇于做出修正。他认为,能让世界远离战争,才是健康的宗教。

  圣严法师最早出家的南通市狼山广教寺

  圣严法师的一生,经历许多层次的放下与再提起,始终不离“做好一个和尚”的初心,以及“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愿心。

  著名的农禅寺水月道场,也是法鼓山分支道场之一

  台湾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之后,圣严法师发起「台湾,加油」人心重建运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法鼓山捐款给灾区、并建立安心服务站,抚慰灾区人心,持续长达十年。

  2009年2月3日,法师舍报圆寂,世寿八十岁。当晚,时任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发唁电称:“圣严师父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教育家,一位著述等身的学者,更是一位深具悲心、充满大爱的中国比丘,一位享誉全球的宗教领袖!”

  2016年秋天,圣严教育基金会执行长杨蓓前往河北石家庄参加一场心理谘商研讨会,在会中遇到带着《冲天》前去放映的导演张钊维。看完《冲天》,杨蓓被片中的生死议题深深感动。与张钊维交换影片心得之后,赫然发现导演也皈依在法鼓山,顿时觉得距离拉近,“他不是个陌生人”。

  《本来面目》动画演出开机仪式

  圣严法师在世时,曾多次提议,希望杨蓓为他的晚年整理一本传记。但对于师父的请托,杨蓓总是没有自信但又无法拒绝,这个写作计划难产,却一直留在杨蓓心上,始终是对于师父的一个亏欠。当遇到《冲天》以及导演,她立刻联想到,“如果做一部纪录片,看到的人应该会比出一本书来得多吧?”。2017年初,张钊维收到杨蓓邀请讯息后考虑了两三天,最后回信表示“很惶恐,但愿意试试看”。

  如何讲述出家人的故事?在佛教里头有一条难以跨越的界限,就是“俗人不能论僧事”。张钊维说,后来他也能理解为什么不能论,“出家乃大丈夫事,非王侯将相所能为。俗人不能议论僧侣事务,是因为我们俗人并不能够严守戒律,也就不能完全了解出家人内在最真实的心理状态”。然而张钊维终究必然要面对这个障碍:要用俗人的眼光看僧人的世界,用俗人的语法对俗人讲僧人的故事,又不能违背僧人的体系,还必须让俗人理解。如此,这部电影才能“出圈”。

  要能够同时向一般大众以及圣严法师的众多弟子,清楚说明师父的人生故事,这个问题让张钊维思索良久,“师父的故事是很励志,但《本来面目》不会是一部励志电影,也不是宣教影片。在世俗人生与佛教、哲学之间,要找到什么共通的语汇去梳理这个脉络?”一直到2018年九月某一天,一早睡醒时,张钊维才找到两个关键词:尊严与率真。有了这两个关键词之后,“杨老师就说,她安心了”。

  本片制作团队核心成员大部分来自《冲天》,因此已经有了很好的合作默契。在动画制作技术上也比《冲天》更上一层楼。

  《本来面目》剧照

  配乐方面则邀请了《声入人心》的音乐总监钟兴民老师跨刀,并在法鼓山大殿录制主题音乐。这张配乐专辑《Initial Value》,目前已经入围2020年台湾金曲奖四个奖项提名。

  后期阶段,张钊维在艺术指导徐小明协助下,来来回回修改影片脚本,也搜集许多反馈意见,剪辑版本达十来次,并取得廖庆松老师的剪辑指导,最后获得圣严教育基金会的认可,终于完成了片长115分钟的《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由台湾圣严教育基金会出品,CNEX制作,并进行全球发行。

  影片名称《本来面目》取自法鼓山大殿外面悬挂着,由圣严法师亲手题字的匾额。一般寺庙大殿匾额多半写着大雄宝殿,并且是雕梁画栋,只有法鼓山大殿干干净净地呈现这四个字。导演张钊维还原了当时的心境:“我第一次去,就觉得像是暮鼓晨钟,很直白,也很深刻。原来一个修道者的人生追求,不过就是这样的境界,这就是整个禅宗在追问的东西!”。

  张钊维导演工作照

  张钊维说,“尊严与率真,其实是我内心深处非常看重的两种生命情怀,说穿了,就是我自己跟师父的交集”,这就是他所找到的,能够沟通世俗与修行人两造之间的桥梁。“对一个纪录片导演来说,最重要的意义可能不在于票房多好,或是得了什么奖,而是恰如其分地记录一个值得铭记的人或事,并且从影片中获得了自己的体会,提升了生命经验,然后分享给观众。如果做到这一点,一部影片才有最根本的立足之地”。

  这是张钊维自己在追求的,属于纪录片工作的“本来面目”。

  CNEX:给下一代太平盛世的备忘录

  非营利性质的民间文创组织,由两岸三地热爱纪录片的人士组成,致力于纪实文艺的推广,已出品包括《音乐人生》、《不老骑士》、《1428》、《大同》、《大路朝天》等近百部纪录片。

  CCDF:CNEX Chinese Doc Forum

  CNEX在2010年开始举办CCDF(CNEX Chinese Documentary Forum)华人纪录片提案大会,每年从上百件报名作品中选出至多20个纪录片提案,并邀请国际知名的纪录片产业界人物来台参加。

  CNEX MOVIES

  自2017年起,CNEX联合全国各地艺术场馆、放映机构推出全新品牌放映活动CNEX MOVIES. 依托CNEX在纪录片电影行业前线十余年的探索与观察,从监制影片和代理影片中优质放映展现时代脉络的新片和国内无缘看到的国外佳作,其中包括部分国际电影节获奖作品的中国首映。CNEX MOVIES 期待在不同的城市与你相遇。

  CNEX 纪录片影像艺术高校交流展

  CNEX每年会优质推荐监制及代理影片,以主题策划的方式将优质纪录片带进高校和学生见面,我们将邀请影片导演及主创人员到场一起交流。CNEX希望借此搭建一个优质而高效的纪录片交流平台,更希望青年学子能通过CNEX看到更多元的世界。

  《本来面目》观后感(四):《冲天》导演张钊维新片,圣严法师的尊严与放下

  《本来面目》是以圣严法师为主角的纪录片,讲述他79年的传奇一生,从他经历国共内战,面临佛教世俗化危机,而后选择二度出家,再前往日本攻读博士,到美国禅修弘法,开创法鼓山、关怀生死,最终在2009年圆寂。

  《冲天》导演张钊维新片,圣严法师的尊严与放下

  作者:陈育晟

  编辑:K 来源:天下杂志

  去年10月在台湾院在线映的圣严法师纪录片《本来面目》,触动许多人的内心世界。除了讲述一代禅宗圣严法师的传奇一生,更回应当代社会人心的需求,传递「尊严」与「放下」的哲学观。

  54岁的纪录片导演张钊维,站在楼梯间,等待《天下》摄影记者捕捉画面,背后不时袭来料峭秋风。「我其实有一阵子,都是比较没那么开朗,比较沉,比较忧郁吧,」张钊维因为拍摄最新作品《本来面目》,反而顿悟与对人生释怀。

  (王竹君摄)

  《本来面目》是以圣严法师为主角的纪录片,讲述他79年的传奇一生,从他经历国共内战,面临佛教世俗化危机,而后选择二度出家,再前往日本攻读博士,到美国禅修弘法,开创法鼓山、关怀生死,最终在2009年圆寂。

  「与其说《本来面目》是部宗教片,不如说它是生命教育教材,」《本来面目》监制,财团法人圣严教育基金会执行长杨蓓指出,这部片最重要的核心理念,就是圣严法师念兹在兹的「尊严」与「放下」四字哲学。

  第一课:尊严

  曾任多家电视台高层、资深媒体顾问陈浩,虽然信仰天主教,也被圣严法师的尊严观打动。

  陈浩认为,圣严法师终其一生问自己的问题是,「我怎么做一个好和尚?」

  生于1930年,在颠沛流离的战乱中,圣严法师看到人命被视如草芥,更看到弘扬慈悲的佛法不被重视,「他觉得出家为僧,应该有个样子,有个追求,」陈浩说。

  就算后来在1949年,圣严法师因战乱还俗仍不改其志,来到台湾后,看到佛教几乎和办法会牟利划上等号,更以「醒世将军」为笔名,在各大杂志上为文针砭日益世俗化的佛教。

  这样的生命体验,同样也凿刻在2017年的张钊维身上。在拍摄上一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作品《冲天》前,他一直深陷「什么才是好纪录片」与「如何当个好纪录片导演」的怀疑之中。

  「很多时候,知识分子到某一个阶段,就会鬼打墙,会觉得要改变社会、要批判,就会有很多的求与求不得,」再加上纪录片受关注度多半不如剧情片,让张钊维不禁担心也忧心。

  他在拍摄上一部作品《冲天》后,2015年在一场石家庄举办的研讨会中,与杨蓓结缘。「一切彷彿师父(指圣严法师)都选好似的,」杨蓓犹记,圣严法师圆寂前,曾要她执笔撰写让普罗大众都能看得懂的传记,但一直不敢提笔,内心百般歉疚。

  直到那场研讨会晚宴上,因公晚到的杨蓓,恰巧发现张钊维旁边有个空位,坐下和他深谈,并从《冲天》处理战乱中生死议题的娴熟,发现他是拍摄圣严法师纪录片、唤起大众对生命教育重视的不二人选。

  3年前,杨蓓寻求圣严教育基金会与法鼓山僧团同意后,张钊维就正式接下导演筒。

  知识分子的求不得

  「师父跟我都是读书人,」张钊维发现,圣严法师对改革佛教世俗化也曾经有过「求与求不得」的阶段,但最终他超越了这个阶段,「不管是什么因素,但这个东西对我来讲很重要很重要。」

  张钊维认为,圣严法师带给他的启发是,绝对不能停留在知识分子的孤芳自赏、愤世嫉俗、只求功名利禄,「但是师父还是保有知识分子最根本的东西,这是我在《本来面目》里最想谈、最想表现的。」

  于是,张钊维在拍摄《本来面目》时,思考「如何拍出好纪录片」的正向解决方法。

  「从《冲天》到《本来面目》,我想要接回去司马迁以来,东方纪实主义的传统,」《本来面目》中,部份无法找到影片素材的故事片段,张钊维改采动画呈现,「其实就是跟随司马迁写《史记》的感觉。」

  (圣严教育基金会提供)

  从事纪录片工作逾20年的张钊维,逐步找回身为纪录片导演的尊严。他并不拘泥100%的客观真实,也不在真实上过度加工,而是基于真实的史料所架构出来的场面,和人物、故事的视觉化呈现。

  第二课:放下

  这样的蜕变与重拾尊严,映照出的是张钊维对更深层执念的放下。

  《本来面目》片中,圣严法师也在不断放下:甫进入禅门时,放下红尘;在台二次出家时,放下习性;在追求佛教改革时,放下批判;获得博士学位时,放下名利。甚至在圆寂前,还放下生死,拒绝医师器官移植的建议。

  法鼓山皈依弟子,倍盛美传媒公司总经理陈韦仲认为,这些放下,就是圣严法师在追寻自己「本来面目」的过程。

  对张钊维而言,「放下」则是和2003年过世的母亲学着好好说再见,也是学着成为更好的纪录片导演。

  在家排行老幺的他,一直是母亲最担心的小孩,「即便我做纪录片,她也不知道纪录片是什么。工作以后买了一些作品给她,她也看不懂我在拍什么。」

  来不及当妈妈

  的乖孩子

  张钊维一直想拍母亲看得懂的影片,但叫好叫座的《冲天》问世时,母亲早已驾鹤西归,让他从此陷入情绪幽暗低谷,悔恨不已。

  「我希望当妈妈的乖孩子,但我一直没有办法有机会证明,我是一个乖孩子,」张钊维直到拍摄《本来面目》,才从圣严法师的「放下哲学」获得解脱。

  他发现,俗世中不少人都有「攀缘心」,就是想着要讨好谁,才能得到相对应的奖赏,「但只有把这些东西放下,不靠外在价值证明,我才能真的成为一个乖孩子。」

  拍完《本来面目》以后,张钊维发现,17年来对母亲过世的纠结终于变轻、放下,也让他更有自信和尊严,面对影片上映的种种挑战。

  法鼓山大殿匾额悬挂的「本来面目」(圣严教育基金会提供)

  发行《本来面目》的牵猴子整合营销总监王师透露,影片原本预定去年年底上映,但因为各方信众对影片的发行、营销方式意见分歧,深怕太过商业化恐损害圣严法师形象,才让《本来面目》正式上映时程延到今年10月。

  「这部片其实没有任何营销,」《本来面目》联合制片人杨展楣无奈表示,如果不找营销公司发行电影,影片就无法排上院线,违背让更多大众认识圣严法师的初心。

  对此,张钊维选择放下,「我唯一能回应这些意见的方式,就是把影片拍好,让影片说话。」

  原本去年底上映的计划搁置,又遇到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观众不敢上戏院,反而让张钊维与团队有时间不断反复修改、优化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有好多有智慧的时刻,」10月上映前,《本来面目》举办媒体试映会,张钊维和杨蓓把这场试映会看得很重,「这是第一次,和法鼓山毫无关系的群众看这支片子,」杨蓓说。

  影片播放完毕后,张钊维和杨蓓走到台前,不约而同发现观众深思、醒悟的表情,内心有满满的思绪和想法在翻腾,「这个感觉让我非常震惊,决定一定要和钊维做下去,」杨蓓语气坚定地说。

  曾放映《本来面目》,国宾影城董事长张中周观察,受疫情影响,如今台湾戏院票房只剩全盛时期的两至三成,但反而让像《本来面目》议题小众却题材出色的作品,在少了好莱坞大片压境下,能有更多放映机会,而且观众几乎对发人深省的内容「零负评」。

  《本来面目》以圣严法师在大雪纷飞的1979年破题。那时经历各种挑战、「增上缘」的他已经50岁,才开始有机会主持一座寺庙,把弘法当成志业与事业。

  对现在54岁的张钊维而言,历经《本来面目》的心灵洗涤之旅后,怀抱圣严法师的尊严与放下哲学,也走向相同的道路,在把纪录片当作志业与事业的道路上持续前行。

  这部片子不仅对张钊维产生影响,更让许许多多曾经和法鼓山结缘的信徒再度洗涤尘世中的心灵。

  圣严法师

  佛学大师、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师、日本立正大学博士,也是禅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传人、临济宗的第五十七代传人、台湾法鼓山的创办人。法师所推动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以教育完成关怀任务,以关怀达到教育目的。他以中、日、英三种语言在亚、美、欧各洲出版的著作近百种。他的著作之中发行量最多的是《正信的佛教》,已超过三百万册,译本最多的是《信心铭》,已有十种,系列册数最多的是《寰游自传》及《禅修指引》,这些著述均受广大读者的欢迎。2009年2月3日下午四时,圣严法师圆寂,享寿78岁。

  张钊维 出生/1966年 现职/纪录片导演 学历/英国雪菲尔哈兰大学(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北方媒体学院纪录片硕士、清大历史硕士 代表作/《本来面目》、《冲天》、《教改学堂》、《暴风雨前的飞翔》、《反对者陈独秀─1879-1942》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