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查理大帝》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查理大帝》读后感1000字

2021-07-23 00:12: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查理大帝》读后感1000字

  《查理大帝》是一本由[意] 亚历桑德罗·巴尔贝罗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4.00元,页数:4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查理大帝》读后感(一):查理大帝的个人传记

  这本书是一部关于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大帝的传记,作者是意大利学者亚历桑德罗.巴尔贝罗,亚历桑德罗教授是意大利东埃特蒙特大学的中世纪是的教授,撰写了一系列著作和历史小说,本书即是他关于这位对欧洲历史、民族形成具有关键意义的历史人物——查理大帝的传记。

  在中文图书里专门论述查理大帝生平的书籍还是比较稀少,本书原著是意大利文,也算是填补了本领域的一些空白,造福国内对中世纪欧洲史、法兰克王国史感兴趣的读者朋友。查理活动的时间大致在8世纪中后期到9世纪初,同一时代正是大唐由盛转衰、和吐蕃、藩镇势力斗智斗勇的时代。

  本书开篇就点出了查理大帝的独特意义不止在于军事领域,也在经济、文化领域为欧洲的恢复做了准备。查理一生中有32年都是作为法兰克人的国王,明晰这一点对于理解查理的施政和系列活动十分重要。法兰克人不是一个单一、清晰可以识别的民族,而更像是一个部落联盟和民族集团,他们说着同样的日耳曼语方言,在罗马坍塌后在西欧地区崛起,建立自己的王国。第1章就简要介绍了查理大帝之前的法兰克人的历史,包括墨洛温王朝和著名的矮子丕平。而丕平受膏礼 的仪式似乎也表明了这一王国的统治合法性和宗教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查理初登大宝就面对着挑战,按照法兰克人的传统王国一式两份。查理和卡洛曼分享了父亲的王国。查理为了斩草除根,也为了解决南方的威胁遂大举入侵意大利,攻打那里的伦巴德人。第2章就介绍了查理入侵伦巴第王国的前因后果和一些传说。773年的入侵堪称媲美汉尼拔进攻罗马的壮举,翻阅阿尔卑斯山的法兰克人在编年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未完)

  《查理大帝》读后感(二):草稿

  法兰克人是由一些有着不同身份和体系的部落组成的莱茵兰部落联盟(日耳曼人),在六世纪前,他们被罗马征服为附庸。五世纪法兰克人逐渐从他们的保留地里向东进入位于罗马化程度更深的地方,并顺着下莱茵侵占图林根人的传统领土。 中世纪欧洲纷纷改崇基督教,由于对教义的理解,许多日耳曼人信奉的是阿里乌派,如伦巴第人、哥特人(最早信奉基督教的日耳曼民族)。而法兰克人信仰的则是天主教。罗马教宗视阿里乌派为基督教的异端,这导致教宗与法兰西人有种紧密的相互关系。 教皇国的建立是欧洲各国长期政治斗争的产物。七世纪至八世纪上半期意大利半岛存在三种势力:拜占庭、伦巴第人和教皇的势力。伦巴第人和法兰克人最终的激战,催生了罗马教宗国最大疆域(圣彼得共和国)。 公元六世纪阿瓦尔人西征的时候,匈人已经衰落了。因为替代了匈人,给欧洲人带来新一轮蒙古人种蛮族的恐惧。他们在八世纪还占有了潘诺尼亚地区,并开始了农耕生活,最终在伦巴第人灭国后,也被法兰克人所灭。 萨克森人,是西部日耳曼地区人数最多的一个部族,生活在莱茵河与易北河之间,大部分领土与法兰克毗连。查理时代的萨克森人还处于氏族制度阶段。对封建化的法兰克贵族来说,征服萨克森的目的就是夺取萨克森人的土地,并把萨克森人变为自己新的农奴。 始于720年历经一百多年的圣像破坏运动,极大地削弱了拜占庭帝国教会,奠定了帝国内教权从属于皇权的格局,并影响了东正教在此后民族国家中的地位。东西教会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最终导致双方在1054年的大分裂。罗马教宗开始寻求蛮族法兰克人的保护。 公元800年查理大帝加冕,称他为“罗马人皇帝”。联想到伊琳娜女皇不被教宗认可,拿破仑的加冕则把皇冠自己戴在了头上。查理的加冕不但是中世纪的核心事件,而且也是该时期那几个极少有的事件之一,查理大帝统治的王朝叫加洛林王朝 。 说查理大帝是欧洲之父,应该不仅仅体现在公元800年的加冕,其将法兰克人的领地得以最大化拓展。他的政策也有变与之前,许多政策得以慢慢延伸到整个欧洲,就拿奴隶政策作比较,查理时代的奴隶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 查理大帝喜欢烤肉、洗澡,喜欢把女儿留在身边不让她们嫁人,有五位妻子和六位侍妾,对自己的女儿们尤其疼爱有加。尝试在睡前读奥古斯丁但不常常自我反思,创办了被称为“加洛林王朝文艺复兴”的文化沙龙,宫廷文化开始开花结果。 伊琳娜公元797年,发动宫廷政变,成为欧洲历史上首位女皇帝。据说伊琳娜女皇与查理大帝保持良好关系,甚至试图结婚。女皇热衷于恢复圣像崇拜并实行修道院保护的政策,所以在她死后,帝国修道院的僧侣们把她置于东正教的圣人行列,故世称圣伊琳娜。 对国家进行行政划分(村庄和郡),并分派众多伯爵、教士、使节、封臣去到帝国的各个角落代替自己进行管理。领主授予附庸采邑并保护附庸,附庸要宣誓效忠并为领主的统治提供便利。定期召集集会,让国家之内的自由民都可以参与,而不仅仅是法兰克人。 这时期的税收相对于以前是繁重的。帝国生产组织基本形式是封建庄园,服役农民除为领主无偿耕作外,还要负担砍柴、筑路、修宅、运输等各种杂役。教会的什一税也是农民的沉重负担。由于教俗封建主的残酷剥削,农民的处境极为困苦,经常爆发农民起义。 在缺乏证据或者证据不足时,早期人类经历过誓言、决斗、神判等几个阶段。沸水神判(亦称为欧纽姆),是最古老的法律文本中所经常提到的一种神判形式。在欧洲的神判中,前三天需要禁食和祈祷,然后要进行一场弥撒。这种异教方式,被教会视为正统。 在缺乏证据或者证据不足时,早期人类经历过誓言、决斗、神判等几个阶段。沸水神判(亦称为欧纽姆),是最古老的法律文本中所经常提到的一种神判形式。在欧洲的神判中,前三天需要禁食和祈祷,然后要进行一场弥撒。这种异教方式,被教会视为正统 努力改革教会的状况,操纵了罗马教会与拜占庭基督教教会的教义之争,主持制定了“加洛林书”,进一步确立了罗马教会的教义和仪式。对罗马教皇虽然表面尊崇,实际上视为属下,至于大主教、主教和修道院长,更完全是查理大帝的部属。 重视文化教育的作用,搜求有学问的人才,并办了宫廷学校。要求教会和修道院要设立学校,教育儿童读书识字。搜寻古典文献和早期基督教文献,由学者们加以校正、抄写,使大量古代典籍得以流传至今。如《圣经》由僧侣和修女共同制作。 按照Duby的封建变异理论,欧洲骑士阶层是11世纪时期,大贵族将世袭的权力与财富分配给更为低阶的士兵,而这些新兴军事贵族为了区别明确自己的身份的产物。在查理时代九世纪初谈骑士阶级有些为时过早了。对骑兵和步兵则要求配备弓箭。 在庄园里面劳作的,大多都是以农奴为主,农奴为统治者提供必需品的同时也可以维持自己家庭的生计,农奴有自己的一块地,但只有使用权,并且要向庄园缴纳一定的支付物和地租,为统治者服务或者被强迫劳役,有规定,农奴一周几天必须为领主服务。 在公元800左右,骑士尚未有出现,只有重骑兵、轻骑兵的简单区分,战士都携带着弓箭。土地相对还比较多,有许多地方尚无人耕作,人口应该比较少。这时欧洲法兰克人还延续着分割财产的制度,长子继承制尚未开始执行。自然还得等等才开始远征的行动。 为了能让贸易公平交易,皇帝统一了度量衡,并开始打照通行的银币政策,以方便人们的贸易交流。在那时,向领主交租时,较近的地区以物品为主,较远之地可以货币缴纳。当发生灾荒时,物价的提升,有时也让农奴会出现比较崩溃的场面。 法兰克地区,所有人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自由民还是贵族,都涉及到效忠关系。在这一时期,奴隶仍存在,并可以买卖,以斯拉夫人为多。也存在获释奴隶,还有自由民,不过这些没有田产所有权的人们,还得为所有者服务,隶农也由此诞生。 793年维京人第一次洗劫了英格兰某个岛屿,开始颠覆欧洲的基督教行动。810年查理大帝准备召集军队进攻丹麦,却传来了丹麦王去世的消息。这让战争暂时也失去了意义。不过,法兰克人来到了丹麦的国境边,这应该也是海盗开始外出侵略的原因吧。

  《查理大帝》读后感(三):《查理大帝》:欧洲之父查理大帝的传记及其帝国社会史

  文丨云海

  19世纪-20世纪,法国和德国的历史学家曾经对一个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历史问题争论不休,即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742-814年)所建立的加洛林帝国,主要构成是日耳曼人还是罗马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史学问题,而是具有现实的政治意义的。德意志帝国以日耳曼人而自豪,法兰西人则自视为罗马人的继承者。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坚持查理本质上是德意志人而不是法兰克人,就是声称德国而不是法国在现代欧洲具有中心地位。

  这一争论的存在,足以说明查理大帝及其帝国对于现代欧洲的深远影响,而在8世纪末,查理就被同时代的诗人誉为“欧洲之父”。意大利中世纪史教授亚历桑德罗·巴尔贝罗在《查理大帝:欧洲之父》一书中,就探讨了“查理大帝的帝国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被视为现代欧洲的间接前身”这个问题。

  《查理大帝:欧洲之父》:[意] 亚历桑德罗·巴尔贝罗 / 赵象察 /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2021-6 /

  巴尔贝罗指出,我们现在所知的欧洲,是在查理大帝的统治下确立和成形的。相比于8世纪以前作为一个地中海政治实体的古代罗马帝国,查理大帝建立起一个以莱茵河流域为重心的北方的大陆性帝国,这个帝国塑造了今天以法国和德国为主要伙伴的欧洲。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欧盟的首脑核心都设立在布鲁塞尔、斯特拉斯堡、马斯特里赫特,因为它们都是古代法兰克人领地的核心。

  作为史学家著述的“传记”作品,《查理大帝》一书以查理大帝为关键角色,论述了查理大帝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在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查理大帝的同时,全面探索了加洛林帝国的社会整体史。全书共14章,按照时间顺序,从查理的出生写到老年和死亡。书中以查理最重要的军事生涯开始叙述,穿插描述了查理的个人和家庭,并从制度、资源、司法体系入手介绍了查理曼帝国的管理体制,同时,论述了查理大帝统治时期的教育改革、军事机制、经济政策、社会关系等,终篇以查理晚年的统治状况收尾。

  查理大帝在位46年(768-814年),“战争几乎伴随着查理统治生涯的每一年”。751年,查理的父亲、独揽大权的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宫相(即宰相)矮子丕平,取代希尔德里克三世,受膏成为法兰克国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768年,按照日耳曼人平分继承的传统,查理与弟弟二人瓜分了法兰克王国,并在3年后趁着弟弟死去吞并了整个法兰克国土。此后,查理相继灭亡伦巴第王国,针对萨克森人发动多次战争,征服巴伐利亚,击败斯拉夫人、阿瓦尔人,用一系列的征战扩大势力范围,最终统一了西欧的大部分地区,建立起庞大的查理曼帝国,将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从地中海-希腊转移到了莱茵河流域。

  查理曼帝国扩张的顶点发生在公元800年(在中华大地上,正是唐德宗贞元十六年)。这一年,查理以外国人身份造访罗马,被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罗马帝国皇帝(在欧洲,只有罗马人才有资格成为皇帝),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人。法兰西人的世俗霸权得到教皇的确认,史称“重建罗马帝国”。这样的丰功伟绩,可以与凯撒、亚历山大等伟人相媲美(没错,扑克牌中4张K中的国王,正是这三位,加上以色列国王大卫王)。

  巴尔贝罗通过梳理文献中记载的查理发动的历次战争,塑造了一个好战且常胜的伟大军事统帅形象。作者发现,查理偏爱使用钳形攻势,这表明他擅长组织和后勤,展现了他规划和协调兵分两路行动的独特能力。当然,只有兵力比敌人强大,这样的战略才有可能实施。

  这需要法兰克王国强大的战争机器做支撑。作者在第11章考察了法兰克人的军事机制后指出,加洛林时代经济的繁荣,增强了查理以重武器、重护甲来装备骑士的能力,这使查理部署一支日益庞大、装备精良的骑兵成为可能。率领这样的军队,在面对以步兵为主的敌人时,具备了相当大的优势。同时,征募士兵的独特方式,也是给法兰克人带来军事优势的重要因素。在查理大帝时代,作战目标会提前几个月制定,并在预定行动日期之前几个月送出武装召集令,这种体制使查理能够做出充足的战略准备,以召集具有巨大数量优势的军队。

  在第6章中,作者则通过考察查理的个人及其家庭,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王者形象:身高约1.9米,精力充沛、耽于美色,双眼大而有神,脖子粗短,声音清晰,爱吃烤肉爱打猎;拥有永不知足的好奇心、酷爱学习、涉猎极广而富有内涵,会流利地讲法兰克语母语(日耳曼方言)和拉丁语,但不会写字;个性暴虐,性情在抑郁和豪爽之间不断转变;非常喜欢公开演讲,爱好吹嘘,不愿独处,要求同伴不间断地武装环绕在周围,有时对所有人很和蔼,有时会突然爆发出怒火;言行粗犷甚至粗俗(这些特点像极了刘邦)。

  在人生的最后几年,查理大帝开始谋划将耗费一生缔造的加洛林帝国安全平稳地传给儿子们。806年,64岁的查理大帝经过精心构建,按照当时法兰克法律的规定,颁布了《分国诏书》,规定在他死后,他统治的国土划分为三个王国,赐予他三个在世的儿子:查理、丕平和路易。并在两个儿子接连去世之后,于813年将皇帝冠冕驾于路易头上,另外两个王国则由查理大帝的孙子继承,确保了政权有秩序、安全地交接。

  《查理大帝:欧洲之父》可谓是严谨传记和帝国整体史的结合,在国内鲜见查理大帝著作的现状下,该书是认识查理大帝及其帝国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查理大帝》读后感(四):欧洲之父与他的帝国

  第一次知道查理大帝和他的帝国,还是在二十多年前阅读过的《世界五千年》第二册中。在我的印象中,查理大帝目光敏锐,身材颀长,躯体强壮,带领着他的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去征服伦巴第王国。这时一个光辉伟岸的国王形象就跃然纸上,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世界五千年》二

  再后来,接触了扑克牌,扑克牌的四位国王的形象也是各具特色。红桃K就是查理大帝,没有胡子的国王牌,与侧面持斧的凯撒方块K,左剑右地球仪的亚历山大梅花K,带有竖琴的大卫黑桃K共同组成了扑克牌中最独特的花牌。进一步增加了对查理大帝的兴趣。

  扑克牌四国王

  但有些令人遗憾的是,系统地介绍查理大帝丰功伟绩的个人传记,影响力比较大的是汉译名著的《查理大帝传》,但是并不能完全满足深入阅读的需要。好在汗青堂丛书在今年出版了由亚历桑德罗·巴尔贝罗撰写的《欧洲之父查理大帝》。这本14章,400多页的著作,系统介绍了查理大帝个人的丰功伟绩和他所建立的帝国,阐述了查理大帝的时代。足以满足广大读者对查理大帝的需求。这种特色也与作者身为意大利东皮埃蒙特大学中世纪史教授有关。作为偏好研究军事史,沉迷于写作之乐的历史学者,巴尔贝罗在聚焦“大人物”的同时,也兼具微观层面的历史视角,从而从深度和广度、宏观和微观等多层面都表达了查理大帝的关键角色。

  《查理大帝传》书影

  查理大帝首先是法兰克人的国王,其次才作为皇帝。皇帝与国王是截然不同的头衔,这与中国的情形有很大的不同。而且皇帝头衔并不排斥他的王权。其实如果换个角度也可以理解,比如德国的总理默克尔就同时兼任着基民盟的职务,而且总理的职位也不排斥她的职务。法兰克人在日耳曼民族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成为西罗马帝国的后继统治者。由多民族组成的法兰克,说着同样的日耳曼语族方言,拥有相同的宗教崇拜仪式,跟随着同一个军事领导集团。

  当查理继承他父亲丕平的位置的时候,也面临着类似于“郑伯克段于鄢”的局面。因为没有实行长子继承制,查理和他的弟弟卡洛曼分割了法兰克的领土。有两位国王,但只有一个王国。他们彼此之间并不信任,存在着一种不稳定的状况。只不过卡洛曼在20岁的时候就撒手人寰,避免了兄弟相残的悲剧。但他的遗孀和王子就需要逃亡意大利寻求庇护了。

  这时就出现了《世界五千年》中所介绍的那一幕,法兰克大军在查理的带领下翻越阿尔卑斯山,这是一次史诗般的壮举。随之而来的就是铁君王的文学渲染。在战胜伦巴第人之后,查理就开始对异教徒的战争。在统治了从北海到亚得里亚海的广大土地之后,法兰克人在查理的带领下剑指萨克森人、丹麦人、斯拉夫人、阿拉伯人、阿瓦尔人等等。征服的结果就是他统治了除了不列颠、爱尔兰和剩余的伊比利亚诸公国以外所有使用拉丁教仪的基督徒。并与教宗建立了联盟。他于800年11月23日以基督教世界最高领袖和罗马教会保护者的身份驾临罗马城,进而由教宗加冕为皇帝。跪在教宗面前使得查理的光环有些黯淡,让帝国受制与教宗之间的模糊关系。在吸取了这个教训之后,千年之后的拿破仑加冕时就确保了是自己将皇冠戴在头上。

  有意思的是,查理大帝所控制的疆域,基本上与今天欧盟的主要部分所重叠。以法国和德国为主要伙伴的欧洲,某种程度上排除掉大不列颠(恰好与今天的英国脱欧相映射),忽视了东部的希腊和斯拉夫,构建起一个北方的、大陆性的欧洲。这无疑是查理大帝的遗产。而设立在布鲁塞尔(欧洲联盟(欧盟,EU)的主要行政机构所在地,欧盟首都)、斯特拉斯堡( 欧洲议会、欧洲委员会等欧盟机构所在地,欧盟第二首都)、马斯特里赫特(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里签署。1993年马约生效,标志欧盟诞生)都位于古代法兰克人领地的核心也就不足为奇了。早在799年夏季,一位帕德伯恩的诗人就已将查理称为“欧洲之父”。

  加洛林帝国

  除了政治上的丰功伟绩,让我们把视线再关注到查理大帝个人,他被描述为一个脖子粗短的强健之人,留着长胡髭,而且可能还有双下巴,身高约190cm,掌握法兰克语和拉丁语。查理是一个富有内涵也暴虐的人,同样也是个能够享受人生欢愉的感官主义者,时不时在言行中显得粗犷甚至粗俗。查理属于婚外生子,但无损于他的伟大。终其一生,他有五名正妻、六名姬妾,为他生育了十个儿子和十个女儿。 但有四个儿子比他早逝。

  书中还介绍了法兰克帝国的制度、资源、司法体系、知识传承、军事以及经济发展。这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查理大帝和法兰克帝国。

  在814年1月28日,统治了46年的查理大帝趋势,享年72岁。传到第三代时,他的三个孙子之间发生了内战,在843年缔结合约将帝国一分为三,西法兰克,即法兰西王国;东法兰克,即德意志王国;还有意大利王国。《欧洲的创生》的基础就此打下。

  查理大帝像 丢勒绘

  最后,以丢勒的《查理大帝像》为结。在这幅画中,查理大帝头戴皇冠,身穿绣有黑鹰图案的皇袍,左手持帝国之球,右手持宝剑,画像的上方则是金底黑鹰及蓝底三朵金色百合花两个盾徽。其中,黑鹰代表了德意志国王。三朵百合花代表法兰西国王,还象征了基督教的“三位一体”。这也预示了德法两国成为查理大帝遗产的共同继承者。在当今,也是德法两国通过推动欧洲一体化来继续查理大帝的事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