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鬼太鼓座》经典观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鬼太鼓座》经典观后感有感

2021-07-25 08:30: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鬼太鼓座》经典观后感有感

  《鬼太鼓座》是一部由加藤泰执导,河内敏夫 / 林英哲 / 大井良明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鬼太鼓座》观后感(一):爱!虽然睡着两次

  1、大爱这个剪辑!太鬼畜了。

  2、电子乐画龙点睛,也是很鬼畜,神出鬼没。

  3、练习/舞台 这样的切换好似纪录片手法

  4、大段大段现场表演,震撼无比,特别是鼓

  5、电影资料片此次松竹系列太牛逼!

  6、我要是不边看边写,我也怕跟朋友一样睡着N次。毕竟表演…这旋律太容易睡着,还刚刚吃很饱…

  《鬼太鼓座》观后感(二):鬼太鼓座:鬼马与纪实

  与其称其为电影,不如说是一场光怪陆离的文艺之旅。鬼太鼓座是很特别的艺术形式,和藏戏有相似之处,还有一处相似的地方就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的了————或者说,只有很少数很少数才能欣赏吧。我不认为自己是那少数,加上看的这天有点缺觉,差点成了在电影院里睡着的那个麻瓜。但是我很庆幸,自己是在电影院里看,因为大银幕放大了细节,黑暗的影厅让我得以相对专注,击鼓时每一块肌肉的运动、浸透着汗水的发亮紧绷的皮肤,侧光下雾一样闪烁的绒的汗毛...也许乐不是,鼓不是,舞不是,但力与美,是所有人都欣赏得来的。 同样庆幸的,是我一直坚持到了片尾。 这些舞者,鼓者,演员,我更愿意称为“队员”。他们是如此紧密的一个群体,就像一座钟的零件,他们可以聚在一起,一言不发,各自忙碌,他们目标明确,坚定地重复看起来意义不明的动作,就好像在有计划地浪费时间。做面具,缠绳子,跑步。你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直到结果呈现眼前。结尾对每名队员的生辰、原职业、曾经的理想或与鬼太鼓座的因缘做了一句话的介绍,忽然,这部飘忽的纪录片就重重落地了,迷幻的镜像变成了实体,这才惊觉,这,是现实存在的人啊! 观影后,队员跑步时候“嘿啾,嘿啾”的口号声一直在我脑海里萦绕不散。每次跑步他们都是全员参加,有快有慢,但从不停歇,从不掉队。 PS:镜头的运用精巧诡谲,出神入化,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个长镜头居然从下往上拍鼓手击鼓时的姿态,表情因角度而变形,因用力而扭曲,一只脚底板赫然踩在镜头之上。当时惊叹,天呐!这是什么天才导演啊。而且还是1981年出品!难以置信。

  所以,鬼太鼓座欣赏不来,并不妨碍我欣赏导演,欣赏拍摄,用业余得不能再业余的眼光,欣赏这部影片的边边角角。总的来说,这纪录片不(没)好(意)看(思),但是没白看。

  《鬼太鼓座》观后感(三):天地间原始的交响

  一部纪录片放了大半年,总是难以捡起,因为它比电影更需要沉下心来欣赏。正好伴随着双十一大采购停歇,我才能安静下来看这部片子。

  先来引用网上的说明对Ondekoza做介绍。“太鼓”是日本传统的鼓艺表演形式,由于其所擂出的山崩地裂的巨响,加上低频如飓风般袭来,其音压之高,力道之强,爆发音之猛,非言语所能形容。鼓乐的齐奏与独奏交错而至,令人陶醉。这是燃烧生命的舞台艺术,刚柔并济则是其魅力所在。鼓声错落有致,舞台溢流下一波波声浪,听众胸腔为之共鸣震颤,却不感压力造成的苦楚; 全身肌肤接受声波按摩,反而有种通气的快感。那种使尽全身所有力道的畅快感,使观众精神也得到毫无保留的解放。

  Ondekoza由十至十五位左右团员组成,除为数约十位的鼓手外,另有五位「客席」团员,担任尺八、筝、以及其它乐器。团员都相当年轻,从二十岁至三十出头都有。鬼太鼓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们刚柔并济、阴阳调和、全团凝聚一体。观赏者不会觉得是十位演奏者在表演,而是主从井然有序,宛如一人表演一般。仅管演出型态是现代的,但这种复杂而矛盾的日本民族性却在表演者一举手、一投足间自然流露。这正是鬼太鼓魅力所在。

  所以这部纪录片就是讲述鬼太鼓的表演和团员的生活场景。开篇就是一群团员喊着号子在结队跑步,从海滩、公路,从盛夏至寒冬,他们在僻静的地方练习准备着。男人健美的身材和女人朴实的面容连在一起只为最纯粹的合奏。

  忽然天地寂静,女表演者出现,肃穆的表情和华丽的着装,有着压抑的悲喜和彷徨;或者是在清澈的河边,舞女弹琴,樱花洋洋洒洒的落下,像梦幻之境;或者是海边澎湃的波涛与激昂的鼓声相和,像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和奏。

  在现代社会中,太难有人刻意离群索居,艰苦练习,只为最纯粹的艺术,仿佛点燃生命之光的那种坦诚闪亮。他们与旁观的观众是两个世界,前者生动铿锵,后者漠然,这时我想也许离社会远一些也许就是离生命世界的本真更近吧。

  二十几位年轻人为艺术显出了最美好的时光和热忱,然后在摄影里被充分完美的展现那份心境的平和和表演的激越。这两种都美,融在一起让人对生命有更多的感慨。

  《鬼太鼓座》观后感(四):《鬼太鼓座》:此片必将名留青史

  36年未曾公开的最后遗作,终于在导演加藤泰100岁冥诞时修复上映,让世人看见他对完美近乎苛刻的追求与实现,将纪录片升华为极致的艺术创作,一场崭新的电影实验,纪录风格古朴纯粹的鼓艺团体「鬼太鼓座」,前卫与传统激荡出的火花令人赞叹。

  也令人好奇,是什么原因,让过去拍摄任侠片的加藤泰,在认知到自己不久于世时,选择前往海上的佐渡岛,拍摄一部,不为观众,而是为了自己所创作,将此生对电影的热爱,灌注成一部高度艺术化、实验性、非主流,甚至没有实质剧情的电影,记录一群远离尘嚣的年轻人,在岛上锻炼、修行的过程?

  本片的核心「鬼太鼓座」所体现的精神令人敬佩,叹为观止。不顾他人反对,将自己放逐到佐渡岛的团员们,过着近乎修行的生活,秉持着「立地而奔、立地而鼓、立地而舞」的精神,日日奔跑于海滩、马路、高山雪地,以仿佛作为生命中的最后一下心跳的态度对待每一次击鼓,用古朴的歌舞称颂自然,将肉体、心灵与天地合一,颇有「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之古风。无论练习、演出,都全神贯注于每一个动作,用尽全身的力气演奏每一个短暂的音符,颤栗的肌肉、喷发的汗水、强力的呼喊、专注的眼神,肉体与乐器间最原始的相互撞击,举手投足间展现的「匠心」与音乐带有的苍劲,都是震撼二字不足以形容的。

  然而,即使鬼太鼓座再厉害,成员终究是普通人,片中虽然对外人的异样眼光以及亲友的反对并无太多著墨,但是看到他们的出生背景,其实也能略知一二。舍弃都市文明、物质欲望,放弃学业、工作、结婚,不走平常人的道路,甚至得冒着一旦失败就穷途末路的风险,岛上一待就是十年,如此「离经叛道」,想必做出此番决定,加入鬼太鼓座,需要极大的勇气与决心,以及支持理想的毅力——这也毫无疑问地充斥在全片中,日夜不停地锻炼,鼓艺、器乐、能剧、舞蹈样样精通,就连道具、服装,也是学习传统技艺自行制作,绝不懈怠,全神贯注,从一而终。

  原始、神秘、野性、自然,几近天人合一境界的绝佳表演

  再来,相信观看本片时,不难注意到的就是其精准到近乎偏执的画面构图,搭配由设计师跨入艺术领域的「日本安迪沃荷」横尾忠则所操刀的美术设计,让每一幕都完美到有如电影海报——但是持续变动、不曾停歇,加上极为优秀的摄影,令人惊艳的运镜以及让人意想不到的安排角度——一想到这是一部纪录片,就更令人叹为观止。而片中不停出现的的蒙太奇剪接,更是叙事性极强,仿佛立体派的作画手法,带观众同时从多重面向观看鬼太鼓座、了解团体成员,就算台词极少,也完全不妨碍理解,素材也选用得当,看似毫无关联的片段其实环环相扣,比起单一画面持续播放,反而更能深入了解鬼太鼓座的核心价值,同时不让人晕头转向。

  完美的构图加上普普艺术家横尾忠则的美术指导,让片中每一幕都美到仿佛电影海报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则是来自日本激浪派实验音乐家一柳慧的配乐。光是将古朴的传统音乐配上旋律诡谲的电子乐就已经相当大胆,片中甚至有许多片段是在鬼太鼓座的演奏上直接「覆盖」,我从未看过以音乐为主题的纪录片,配乐「斗胆」这么做。 (顶多在淡出时衔接配乐)然而此举却并未产生破坏,反而出现有趣的结果:「覆盖」前,观众会专注在鬼太鼓座带有野性力量的音乐表演上,「覆盖」后,则会渐渐转移目光到演奏者本身的情绪,并让画面增添更多情感,效果出奇得好。似乎就连音乐,也能呼应导演的处理手法,带出鬼太鼓座的多重面向。

  整体而言,无论在画面、剪接、摄影、音乐、内涵、精神等层面皆相当出色,具有实验精神,观看时不但会因鬼太鼓座所呈现出的力与美血脉贲张,片中亦有优雅、绵长的美丽片段,绝对值得一看、甚至二刷、三刷,我认为此片将会成为经典,名留青史。

  私心评分:

  画面:10

  音乐:10

  配乐:8.5

  创作手法:9.5

  内容深度:8.5

  震撼程度:10

  力与美:10

  整体:9.4

  本文原始发布于个人博客: 半夜不睡看电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