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世代》经典读后感有感
《青年世代》是一本由李佳蓬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年世代》读后感(一):200后……
读过样书!有许多的感悟!很值得一读!!!200年后的世界,你曾想过吗?科幻小说可以展现。人工智能会不会超越人类?青年主导世界?社会体制如何走向?等等,尽你去浮想。无论是站位、立意、文学的中心主题都是追求人类和平幸福的美好愿望!我喜爱这部作品,并从中受益良多!作者在短时间内就一气呵成写出这么优秀的作品,是坚韧和勇敢的精神动力才能实现的创作目标,谢谢作者的辛勤付出!
《青年世代》读后感(二):一本挑战《三体》的科幻 ——评《青年世代》
一本挑战《三体》的科幻 ——评《青年世代》 很少能这么一气呵成地读完一本书了。《青年世代》是一本很有意思的科幻小说,但就类型小说而言,它完全是合格,甚至是优秀的。蛮难相信这么一本充满对人类现在社会的思考以及对人类未来推演的小说出自一名1993年出生的青年之手。 作者李佳蓬,曾获得过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香港大学数学及医学领域学位,并且从事了基金医疗健康及科技领域的工作。从这本书中便能很好地反应出他的这些经历。 从作者的数学经历出发来看,这本书的构造十分精巧,情节一环扣一环,在整体的伏笔埋设以及后期揭示,没有任何一点显得像是累赘,并且在整体的叙述中并没有出现过多的闲笔情况,使得故事一气呵成,荡气回肠。并且在世界观的构造中,作者通过主角的言语,逻辑性极强也是作者的一大特点,对于所设想的未来世界,给予了可信度极高的未来推演。 从作者的医学经历来看,他通过自我经历的碰撞运用到了未来人类走向的碰撞,不久存在一些已存在的医学名词,并且就这些进行延申至了未来的国家竞争方向,显然这些作者是经过自我知识整合与斗争后的结果。 再从作者的工作经历中,可靠的经济经历对于作者的世界观塑造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作者通过生产力的差别来解决矛盾,同样为社会的面向提供了不一样的角度。 作者同样着眼于当下的社会,譬如出现了如马斯克,回收火箭等元素。并且作者将如今的娱乐选秀模式运用到了未来的政治模式,显得特别有意义。在此基础上,作者还将现在世界所面向的大趋势直接放大,将直接划分为了多个集体,直接进行整合化处理,这也显得十分由意思,并不是凭空捏造。并且在放大政治倾向的同时,将社会矛盾直接融入了本文中,通过作者的知识体系进行了幻想性的处理,包括如今的养老问题,青年问题等。 当然上述关于作者逻辑性强的观点,这在阅读中也显得像是一面双刃剑,作者多年的海外留学经历同样也是。两者共同导致了作者运用汉语写作时,叙事性的语言显得有些不足,在叙事的过程中过分地依赖了形容词的作用,导致环境描写以及一些人物塑造显得优点不足,而对于人物这一点,作者也避重就轻地选择用人物的思想活动跳过了本身的外在描写,也是作者十分高明的一点。前文说到的留学经历,在故事背景的塑造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也似乎导致如前文所说的,作者对于汉语写作的一种偏“生涩”的运用,但是对于故事本身的影响并不大。 这本书的后期甚至直接反对了《三体》的黑暗森林理论。我很期待这本书的英译版,想看看外国读者对于这种观念碰撞会做何种思考。反观作者的理论与推理,是很有力量的。于我而言,是一本科幻佳作。
《青年世代》读后感(三):一次科幻爱好者的勇敢尝试
本人重度科幻作品爱好者,所以本书评会略显严苛,个人想法仅作参考,要探讨作品的出彩点和瑕疵,还是要等看完以后再说。
我在看影视或者文学作品的时候,只要没有完全沉浸在那个时空中,就会不断去揣测、琢磨作者此处想表达的那些与作品本身必要交代的内容并不十分相关的东西;如果能直接猜中作者这样落笔的前因后果,那我就要更为得意了。我在看《青年世代》的时候,基本全程都在猜作者的想法和情况——这并不是说本书十分无趣,因为在读《三体》的时候我也一直在这么做,《三体》写作的年代距离我阅读它的年份有相当的距离,其中出现的一些科幻设定都是基于当时对科技发展的设想、来自当时的科技类杂志或网站,我刚巧基本都看到过,经过十多年的时间,其中的许多已经被证伪或以其他的形式实现了,这种与现实的冲突让我一遍遍感叹于书中透露出的年代感。
大胆猜测,《青年世代》主线故事的灵感有两种产生方式:一是在2019年,作者观看了日本动漫作品《石纪元》之后,受其中反派(主角相对方)理念所启发,将人类倒退回史前时代重建文明的背景改为未来世界大战后重建制度,然后对其没能展开的故事作了延伸;二是作者希望本作引起一些爱用流量明星拍电影的导演的兴趣,所以在一部讲述政治精英们的故事时,将主角们大多设定为二十出头的帅哥美女大明星,然后再补各种世界观和设定,使得其合理化,毕竟和未来世界政坛体制相关的故事还是有点深度的,拍出来在剧情上吊打一下《某某堡垒》完全没有压力。
许多人不喜欢看科幻作品,是因为科幻故事往往不发生在平行时空中,而是不断给人一种它即将要发生的暗示,一些作者强烈的自我表达让本身对此抱有既定认知的读者和观众感到非常不适应。但其实科幻小说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此:对不确定的未来作一次悬测,尽管绝大多都会与未来的真实走向完美错过,但是在确定一部分必要的变量后,通过理性的分析和演绎等,得出一些值得当代人思考的东西。这也是《三体》作者高明和严谨的地方,纵使他书中许多设定在十年后就已经过时、纵使整本书的文学水平并无什么突出之处,但是他作品的所有元素都是为了最终体现某些深刻的内核而服务的,而非是想不时向读者讲讲他脑海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所以整出一大堆“高科技”来,前者文笔再烂都叫做科幻作品,后者写的再好都只能是小学生作文《假如我穿越到未来》。
再来看《青年世代》的作者,能感受到他第一次尝试科幻题材小说还是作了相当多的准备的,首先对科技领域的了解比较广泛,不过它们在书中的体现时整体感不是很好,选用科幻设定的水平高低起伏明显,加上一些地方的叙述用力过猛,给人一种杂乱和莫名的感觉。不过好在该有部分都不缺,除去违和感,书中还是有许多新奇有意思的点。另外就是本书的写作风格和故事结构很贴近网络小说,非常轻松好读,剧情不烧脑,并在适当的时候吊吊读者的胃口,适合闲暇之时阅读。
《青年世代》读后感(四):科技与浪漫—200年后的“青年国度”
“宇宙并不是黑暗森林,而是一个即将沉没的孤岛。各个文明及生命对抗的并不是彼此,而是宇宙本身。在这个三维空间里,当宇宙由膨胀转向收缩之后,各个生命、各个文明都会消失。所以在这个宇宙里,生命的意义,难道不是尝试突破这黑暗的枷锁,到更高维度的空间看一看吗?”
在这本书中,通过Adeva,一个被人类研制出的高科技产品的叙述,讲述了很多关于人类文明、地球文明和宇宙文明之间关系与发展的思考和想法。
《青年世代》偏向于是一本软科幻小说。2221年的欧洲,在新科技Europa—一个不参杂感情和个人利益的执行者的领导下,青年人获得了主要的政治权利,成为了欧洲联盟新的主宰。
主角丹尼挚友科霖的自杀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揭露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每一个抉择。
就像从古至今人类文明所展示的那样,表面华丽的政治背后,都是血腥与残忍。欧莉维亚想要统一地球文明的野心让她决定要牺牲亿万人民引起战争来获取资源的协调和地球的发展。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初衷是完全单纯的,也没有任何动机是完全无私的。
开篇的新一届欧洲联邦议会的选举和丹尼思路的灵活吸引住了每一位读者,世界观的创新和“青年国度”的设定让人眼前一亮,同时也给了我一个疑问:作为没有足够沉淀和经验的青年一代真的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的决策人吗?而后文逐步展开,一个个“意外”死亡事件的发生让我不禁意识到这一场“青年运动”并没有表面上这么简单,也让我开始和前文的丹尼一起试图解读逝去的科霖所留下来的唯一线索。
每一章节都会有些许铺垫和悬念,吸引着读者不断阅读下去,寻找一切事发的幕后黑手。
结尾处,放出Adeva—Europa的创造者,将给整个人类带来潜在的危险,摧毁Adeva反而会让人类顺着现有的节奏,主导自己的未来。这个世界没有Adeva、人类终会自生自灭地走向穷途末路的未来,可放出它,明天可能就会是人类的末日。对于主角丹尼来说,这个抉择万分艰难,同时也引起读者深思。
最后的尾声中,丹尼和安吉儿举行了婚礼,战争也被避免,各个国家联盟之间也逐渐变得愈发和谐,无不暗示了丹尼最后的抉择在当下看来的正确性。当安吉儿提出Europa也是朋友,而Eupora静止在原地没有回复时,这样一个开放性结局中,我读出了人类文明将在不久的未来跨越一大步。
《青年世代》中,我读出了老政客们的不可缺失和青年人无限的创新和创造性。若未来真如书中的结尾一般发展,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最后放上科霖的线索,也正是科霖的浪漫让这个线索得意逃过幕后黑手的摧毁,成功的让主角丹尼了解到真相,维护了和平发展:
在梦里|In a dream
我变成了火星|I became the Mars
宇宙间与你最近的我|Your nearest planet in the universe
永远地围绕着你|Surrounding you forever
可我们的轨迹却注定平行|But our path destined to be parall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