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十讲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经典十讲读后感100字

2021-08-10 00:54: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经典十讲读后感100字

  《经典十讲》是一本由李继宏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典十讲》读后感(一):本书前言

  我是2004年涉足文学翻译的,到了2011年,已在大陆和台湾出版16种涵盖小说、散文、社会学、经济学、宗教学等领域的译著。那年春天,我不自量力地启动了一项庞大的工作计划,准备用三五年的时间,翻译和重新解释20种欧美经典文学作品,以“李继宏世界名著新译丛书”的名义出版。当中的缘起和经过,本书附录《经典何以需要新译》一文解释颇细,此处不再赘述。

  始料未及的是,这项工作的艰巨远远超出最初的预想(具体请参见本书附录《<傲慢与偏见>中的衣食住行》一文),最主要的障碍是国内缺少深入理解那些作品的资料。于是自2014年春天起,我辗转英美,先后在伯明翰大学莎士比亚研究所、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英文系访学,直到今年7月底,因为海外疫情严重,和其他一些缘故,才重又来到上海。

  说来惭愧,经过十年的异乡漂泊和旁搜远绍,当初的计划只完成一半,完稿的拙译只有十种文学经典。它们分别是《小王子》《动物农场》《老人与海》《了不起的盖茨比》《瓦尔登湖》《月亮和六便士》《傲慢与偏见》《喧哗与骚动》《简·爱》和《在路上》。

  这些经典作品近乎家喻户晓,普通读者纵使不是烂熟于心,恐怕也是耳熟能详。它们或是讲述的故事动人心弦,给历代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或是倡导一些崇高价值观,能够陶冶高尚的情操;或是具备高超艺术造诣,推动了叙事技巧的发展;或是及时反映新兴思想,促进了社会整体的进步。总之,这些经典堪称人类文明的精华,理应摆在每一个读者的书房里。

  但由于这些作品成书年代久远,现在的读者想要真正理解并不容易。经常有读者抱怨看不懂它们;还有读者以为看得懂,却不明白它们何以成为经典。其实文学和绘画一样,专业性特别强。普通观众去美术馆或者博物馆参观,如果不借助专业的导览或解说,是很难看得懂各种画作的。这个道理对文学作品来说也成立。

  有鉴于此,我专门给上述十种经典写了十篇导读。这些不同的文章试图解答一些相同的问题:作者的生平和时代是什么样的?写过哪些作品?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所处的地位如何?在叙事艺术上有什么突破?为人处世方面能给读者什么启发?对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的影响?对今天中国读者的意义在哪里?我希望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小王子》《在路上》等作品的经典之处,进而收获更多的心得和启发。

  这十篇并非闳中肆外的导读构成了《经典十讲》的主体,将它们汇编成书,是对我过去十年心血的总结,如果能够得到你的喜欢,则幸甚,幸甚。

  李继宏

  2020年12月17日

  《经典十讲》读后感(二):我对《经典十讲》的看法

  李继宏

  我对比了李继宏先生给自己翻译的《小王子》、《月亮与六便士》、《老人与海》、《了不起的盖茨比》、《喧哗与骚动》的导读,基本确定这本《经典十讲》就是其导读合成的一本书。后面三篇附录我也在别的地方见过,属于旧文。这种行为,是否属于出版社的圈钱行动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倒是不反对,我喜欢的历史学者也有把自己到处散落的文章修订成集,因为这样方便喜欢自己的读者查阅(我还很支持这样)。我觉得真正圈钱的是阿来的散文(我对阿来先生本人是很尊敬的)那种,他的散文集老是文章重复,一篇文章能在多本书里出现。关键是,他的质量还不是很好。 李继宏先生的翻译,我读过几本,感觉都还可以。至于他在附录中说目前市面上流行“名著翻译质量普遍很差”,这是一个争议话题,我不做阐述,我个人的看法是,李继宏的初衷是对的。“以前的译者无法彻底理解外国名著中涉及的器物、制度、风俗、地理和思想观念。”这也是对的。名著需要不断翻译,但我不认为正确的做法是及时放弃旧的翻译。最好的法子是保留一两个最佳译本,像历史古籍一样,做校正与修订。我个人觉得现在文学翻译的重心不应该是争先恐后地推出新的版本,虽然现在的翻译条件比民国,乃至于八九十年代好太多了,我们有很方便的网络信息组织可帮助我更好的翻译。我觉得当务之急应该是在旧的版本基础上不断修订,这算前辈和今人的“合译”。 李继宏先生认为“外国文学作品的难读,基本上都是翻译质量不及格造成的。”不全是,像海明威的小说,你只要不昧着良心添工减料,随便哪个版本都可以让你领略海明威的文学功夫。我也不认为,一个好的译本可以让一本外国文学变得好读起来。真正的阅读困难,在我看来,主要是来自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读者自身的文学→文化修养不够,另外一个部分是我们对作者→文本的信息了解不够。我比较喜欢李继宏翻译的小说,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的导读。 李继宏先生的导读通常是xxxx年开始,一下子就把读者拉入了那个年代,从而开始叙述作家的写作背景、写作风格,以及文本细读。没读过这本书的读者在开卷前可对作家、文本有个了解,从而更加方便文本的阅读与理解。在我看来,李氏导读的分量不亚于正文翻译。 因此,这本《经典十讲》的出版,颇令我愉悦。我甚至希望她在未来可以扩展到二十讲,三十讲……源源不断。

  番茄盖饭的《经典十讲》

  《经典十讲》读后感(三):狂妄得有些本钱,但谦虚点又当如何?

  #读书.8月.01.065#2021年8月5日,用微信读书,花了8小时42分钟看完了《经典十讲》。我很羡慕那些找不到事情做,认为生活太无聊的人,我实在是觉得我的时间不够用,也许是因为我太贪心,我又想看书,又想看剧,还想能练练字,学一门外语,还想陪陪家人,时间真的实在太不够用。看书这事情上,我真的只服千翻赵一个人,每天能够沉下心来看书,看一些社科的大部头的,而不是如我投机取巧的看些小朋友的或者绘本的充数,我现在看书的时间只有早上跑步、上下班图中,和上厕所、泡脚的时候了,但是有的时候,时间还是被我浪费掉在无意义的事情上了。这本书是李继宏先生对于自己翻译的十本经典名著的导读,李先生也算是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因为自认为是天上地下翻译界的首屈一指,所以被看不惯他的人跑到豆瓣上去给他翻译的书打一星,对于这事儿,我个人觉得有些过了,你都没看过他的翻译,怎么就跑去打一星。他本人是狂了点,而且狂得有点资本,但是不够客观,李敖也狂啊,他说前五百年后五百年,写文章最好的就是他李敖了,我看也没有什么啊,他第一,就不准第二的人写文章了?看了这本书,我个人觉得李先生还是很有才的,对翻译的用心还是有的,而且也下了苦功夫,看了他的文字,让我对这十部书还是有了一些认识,比如我看过的一些名著,我觉得有种恍然,原来有这些精到之处,比如《傲慢与偏见》,他举了一个黄瓜的例子,就很好;对于那些没有读过的名著,原来的认识也有了改观,比如《瓦尔登湖》,我一直没有看的兴趣,因为我觉得就是一个苦行僧在湖边过苦日子,然后记录下来的流水账,这次看了他的介绍和引文,我发现不是这样的,作者是个对生活有情趣不抵触现代文明有见地的人,而且那些因为也让我对这书有了兴趣。总之,李先生这本书适合对世界名著有兴趣,但是有畏难情绪的人看看,因为它浅显、直白、有趣、也有件事和趣味,能够让你对那些名著和写书的人有兴趣,想找来看看,这就很好了,否则都如教科书一样的,理论系统的说来,都是些专用名词和武断的给出结论,估计你最后是不会看这些书的。他的翻译理论,文字要易懂易于读者接受,有的人用文艺的理论批判,大意是易懂而失原味,是翻译的败处。我倒是觉得,如果让读者失之兴趣,也不是好翻译。比如那位董公秋斯翻译的《大卫科波菲尔》。我觉得对《傲慢与偏见》、《小王子》和《动物农场》的三篇介绍写得最好。

  《经典十讲》读后感(四):十篇导读带来的经典“开悟”

  去的时代失落的故事此刻为你重生于书页之间很多时候,与一本书的相遇是一种机缘巧合,只需要那么一个契机,就足以让人沦陷,写在扉页的这句话,就是我与《经典十讲》相遇的契机。而再次翻阅重读的时候,往往会发现初遇时所不曾领悟到的感受和体验,《经典十讲》如此,“经典”更是如此。

  什么是经典?

  提到这个问题,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关于经典的定义,一定会被“搬”出来,看起来像是“老生常谈”,其实也恰恰说明了“经典”的魅力所在,其中有一句更是被人们反复提起:

  “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每个人对于经典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但那些被称为“经典”的作品,一定是被人们反复翻阅、能够经受得住时间考验的不朽之作,这其中可能有一些作品是我们在初读时感觉“难以下咽”的,或者觉得语言晦涩,或者觉得时代久远而难以感同身受,或者因为文化背景等巨大的差异而读得十分吃力,又或者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让你几次想要放弃这些很多名人大家眼中的经典之作,并且发出一声来自灵魂深处的质疑:“它们到底哪里好?”

  是不是像极了马克·吐温的那句“吐槽”——名著就是那种人人都说好,但不怎么读的书。

  经典确实是不那么“好读”,因为在这些经典当中,都蕴藏着一个波澜壮阔的世界,那么作为普通读者的我们,又该怎么从这样一个世界当中感悟其中的精妙之所在呢?也许著名作家、学者李继宏先生的这本《经典十讲》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在《经典十讲》中,李继宏选取了十部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进行了精彩的导览和深刻的剖析,这十部名著当中,包括《小王子》、《老人与海》、《了不起的盖茨比》、《动物农场》、《瓦尔登湖》、《月亮和六便士》、《傲慢与偏见》、《喧哗与骚动》和《简·爱》在内的这九部,都是李继宏曾经翻译过的作品,他对于这些作品的了解程度也是毋庸置疑了。

  难能可贵的是,在这十篇导读当中,我们能看到的不仅仅是非常常见的评论体文章,而是一部内容和文体都非常丰富的合集,这些经典名著诞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它们的作者的生平故事,都生动地呈现于书页之间,还涉及到关于社会学、经济学、哲学、宗教等诸多领域的内容,丰富详实,可读性极强。

  譬如李继宏对于凯鲁亚克的经典之作《在路上》的这篇导读,文章并没有直接阐述它“好在哪里”,而是试着引导我们去理解需要阅读《在路上》的理由。《在路上》的出版经历过十分曲折的过程,并且对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读者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他们推动社会朝更宽容的方向前进”,这种青春的反抗精神让他们尽力去击碎那些束缚“颓废世代”的观念枷锁,这种反抗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实属难能可贵,就像作者在文中所言,

  需要阅读《在路上》的理由是什么?或许正是那种在匆匆赶路的同时,不忘寻找“那个”,寻找更多的个体自由。

  或许正如黑塞所说:“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越是经典而杰出的作品,就越有其独特的、且难以逾越的特质,或是天马行空,或是离经叛道,或是敢说别人所不能言之事,或是于最质朴纯真的对话里,体现最让人动容的人生真谛。它们可能会在某时刻,触动或者触痛了你的心灵,即便中间隔着时间的鸿沟,依然能够产生穿越时光的共鸣,那些读来一度让人“神魂颠倒”的文字,终是给了我们发人深省的启示,这大概,就是经典的魅力吧,而《经典十讲》仿佛是一位带领我们“开悟”经典的老师,这种读罢之后恍然大悟的畅快感,实在酣畅淋漓。

  经典依然常读常新,就像李继宏写在最后的那句话: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作品超越了时代,随着历史的推进,人们会更全面、更深入地去认识它们。”

  《经典十讲》读后感(五):在导读中重读经典

  书的封皮

  有些名作值得读者反复品味,每读一遍都能有新的收获。探索经典作品充满着无限可能,如何深度剖析经典也是值得人们去探究的问题。今天读了这本《经典十讲》,我从不同的视角重读了经典,有了全新的领悟。

  《经典十讲》收录了十篇作品的导读:《在路上》、《小王子》、《月亮和六便士》、《瓦尔登湖》、《傲慢与偏见》、《简 · 爱》、《老人与海》、《了不起的盖茨比》、《动物农场》、《喧哗与骚动》。其中有两篇(《在路上》、《喧哗与骚动》)被我暂搁一旁,下次再读,毕竟我还没读过这两部著作,在我看来,我希望先找到自己对这两部作品的初感受,然后再阅读导读,从而将自己的感受与导读进行对比,以得到新的收获。

  读完导读,我慢慢领会到导读的魅力所在。首先,很多经典成书已久,用今日的语言习惯去阅读,也许会遇到生涩之处;其次,导读能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经典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另外,导读总结了作品的艺术特点、思想启发,帮助读者巩固学习经典的精髓。

  作者的生平及作品的时代背景是值得深入剖析的,以《傲慢与偏见》为例,《经典十讲》对比了同时代的中英两国,针对古代女性的生存环境,探讨了两性不平等的根源。《傲慢与偏见》作为一部女性小说,展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对比与讨论,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在《老人与海》的导读中,作者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小说的转变,《了不起的盖茨比》也是在同时期创作的,作为同时代的大师,海明威与菲兹杰拉德是好友,他们的代表作具有相似的语言特点,这种语言特点是20年代的特色。(说到这里,我想推荐一部电影——《午夜巴黎》,这部电影极美,观众可以跟随主人公穿越回海明威的时代)

  好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好,并不一定源于其对读者的启发。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若能从一部作品中得到启发,对每位读者而言都是极大的乐事。

  小时候读《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给我的启发是:每个人都是一本书,要耐心研究、学习,而不是匆匆翻阅或戴着有色眼镜对其不屑一顾。今时今日读了《经典十讲》,我从《傲慢与偏见》中得到了更加深刻的启发:爱情比婚姻更重要,作为一个成年人,这个启示对我意义重大。

  再看看《了不起的盖茨比》,初读此书,我得到的启发是:虚荣与浮华,远不及真情实意重要。《经典十讲》在分析此书的启示时,强调了道德伦理的重要性。书中的尼克有着坚定的道德立场,他的诚实与善良让所有人为之敬佩。

  除了作者的生平和时代、作品的启示以外,《经典十讲》还介绍了经典作品、在文学史上所处的地位、艺术形式的特点等等,深度剖析了经典著作。

  另外,本书的附录二分析了《老人与海》的几种译本,让读者看到翻译工作的困难之处。一部好作品有时会被粗糙的翻译减分,这不仅仅影响着作者本人的创作心血,也没有为别国读者搭起文化沟通的桥梁,实属可惜。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说,之前读的一本文学作品过于直译,没办法体现出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这很遗憾;但是对于另一本科幻小说来说,直译反而是最恰当的翻译形式(纯属个人感悟,并不专业)……所以,翻译不是件小事,需要译者付出极多的心血与功夫。

  书的封面

  等我读完《在路上》和《喧哗与骚动》,我再翻开这本《经典十讲》,寻找经典作品中蕴藏的宝藏。

  《经典十讲》读后感(六):《经典十讲》:读经典名著从导读开始

  李继宏在《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一文中提到,《小王子》和《双城记》并列为史上第二畅销图书,仅次于钦定版英文《圣经》。我已经记不起自己第一次读《小王子》是什么时候了,不过,每年我都会重读《小王子》,没有任何缘由,只是单纯地想要重温一下。

  这篇文章中,李继宏还提到说,《小王子》是拥有最多译本的小说。的确是这样,在我家里就有超过五个版本的《小王子》。而每一个版本都存在在或大或小的差异。就拿开篇“我”在六岁那年读到的那本书来说,有的版本译作《亲身经历的故事》,有的版本译作《自然奇观》,李继宏翻译的版本则译作《真实的故事》。

  当然,哪一个版本更加贴近原著并不是这篇文章想要探讨的问题。《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是李继宏译版《小王子》的导读,文章从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的家族、埃克苏佩里出生讲起,对埃克苏佩里的人生轨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对于我们了解《小王子》的创作背景、以及深入埃克苏佩里的创作思想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李继宏翻译的作品每一部都会有一篇《导读》。新近出版的新书《经典十讲》收录的就是李继宏翻译的十部经典著作的《导读》,除了前述的《小王子》还有收录《傲慢与偏见》《老人与海》《动物农场》等等。

  书中附录的三篇文章,比较有收获的是附录二:《谈谈〈老人与海〉的三种译本》。

  前些天,清华大学发出的首封录取通知书信息刷屏,随之而来的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再度成为关注焦点。李继宏将余光中先生、张爱玲女士与吴劳先生的译作版本进行对比探讨,将一些文章段落摘录剖析。看得出来,李继宏对海明威本人以及海明威的作品有着非常全面深入的了解。

  经典作品需不需要新译,旧译是否已经过时,甚至是错漏百出的,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一个能够一概而论的话题。

  梁涛先生在《大家读孟子:导论》一篇最后提到,阅读经典需要借助前人的注疏,而因为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所以对当代初学者而言,最好从今人的注疏入手。

  阅读世界名著也不例外,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局限性。前辈在翻译外国作品时,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受限,在对作品的解读上或多或少不够深入。尤其在当今信息如此发达的情况下,读者也好、译者也好,可以随时借助互联网查询到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甚至可以前往名著作家故居、纪念馆等一切可以近距离接触作家的地方。所有这一切,在若干年前,是难以实现的。

  经典作品图书版本过多,似乎是现在图书市场司空见惯的事情。李继宏举例说:上海图书馆收藏有一百多个版本的《小王子》,其中只有三个版本是在2000年以前出版的;也就是说,在进入21世纪的这十二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上百个版本的《小王子》。

  上百个版本意味着上百名翻译,所有这些版本是否都秉持着尊重原著、理解原著、喜爱原著的态度进行的翻译工作,我们无从得知。不过在我看来,图书翻译出版应该是个高门槛的事情,所以人都应该予以足够的尊重。

  不可否认,《导读》是帮助我们在阅读前了解作品,在阅读后回味作品不可错过的。

  拿夏洛蒂 · 勃朗特的《简·爱》来说。我第一次《简·爱》还是上学的时候,时隔多年想要重读这部作品时,我将家里的三个版本拿出来翻了翻。最终,我决定读李继宏译版的《简·爱》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文前《导读》。

  我最初阅读的《简·爱》版本没有导读,所以我无从得知夏洛蒂 · 勃朗特的人生故事;不知道《简·爱》最初出版作者署的是男性化名——柯勒·贝尔;更不知道《简·爱》其实是夏洛蒂 · 勃朗特的自传体小说。虽然,我也曾通过不同渠道对《简·爱》和夏洛蒂 · 勃朗特有过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但是必须承认《夏洛蒂 · 勃朗特的〈简 · 爱〉》一文传递出来的信息更加的立体、全面。

  阅读《经典十讲》,很为李继宏求甚解的精神感动。李继宏提到翻译过程时常比预计的时间要久,甚至久很多,这多是因为在某一时刻突然发现原著作者在某一句或某一词背后的深意,不得不停下进行查阅、思考。

  这也是推荐这本《经典十讲》的原因所在。

  -END-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