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何避免孤独终老》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如何避免孤独终老》的读后感大全

2021-08-12 00:54: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何避免孤独终老》的读后感大全

  《如何避免孤独终老》是一本由[美]洛根·尤里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元,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避免孤独终老》读后感(一):特别推荐在海外要寻觅伴侣的人

  “ ……比起其他种族的女性,黑人女性收到别人主动发起的首次聊天次数少25%。当黑人女性首先主动联系男性时,她们得到的回应比其他种族的女性少25%。亚裔男性受到的待遇也类似。鲁德尔还发现,白人、黑人和拉丁裔女性在评价不同种族男性的吸引力时,对亚裔男性的评价要比对其他种族男性的评价低30%。 ”

  有幸成为本书译者。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由衷为已在海外定居的亲友们那些小孩们暗暗心焦。也许是我多虑了吧。中国有句老话:儿孙自有儿孙福。那些在我眼里机灵可爱的小伙子们,真的在海外婚恋市场上处于这种地位吗?

  大数据环境下,婚恋条件变成了赤裸裸的数字。“ ……一个人的身高、收入和在交友软件上取得的成功之间存在可以量化的相关性,而且这个相关性还不小。艾瑞里采用一家流行的交友网站上的数据发现,要想和比自己高1英寸(约2.5厘米)的男人一样有魅力,矮个子男人必须每年多挣4万美元。”我知道有关,但我不知道这么有关……

  当然,这本书虽然列出了这些赤裸裸的数字,但书名毕竟叫做《如何避免孤独终老》。总体看来,作者提出的那些建议和方法,还是挺适合当下青年的,无论在海外还是在国内都是如此。

  《如何避免孤独终老》读后感(二):不透过滤镜看爱情或许更美:《如何避免孤独终老》

  我们并非天生就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伴侣。美好的亲密关系是营造出来的,而不是碰运气碰来的。——《如何避免孤独终老》

  大多数人在年少时或许都会对爱情、婚姻有过一番美好的幻想,想象这个世上会有灵魂伴侣等着与我们相遇,想象这种相遇会自然而然把人带入如童话故事中的生活:“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这样的想象,在一个人年少时或许也能起到一些推动作用,让我们更有动力去结交朋友、尝试约会。但是,如果一个人始终是透过这块滤镜来看待爱情,那么不管他/她对建立亲密关系有多么高的意愿,也难以真正实现。

  虽然很多人反对将理性思考用于分析爱情——认为爱情应该是顺其自然的,并且感觉更重要——但这样的看法很容易催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反而阻碍了爱情的发生。“爱情”这个词虽然给人自带浪漫光环的感觉,但它的本质是与人建立亲密关系,换言之,它的本质亦是一种人际关系,而且这个人际关系有可能占据人生的很长时间,所以是必须要依靠经营的。这样来看,我们怎么能全然托付给感觉呢。

  但话说回来,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地完成关于建立亲密关系的各项“任务”呢?包括怎么找对象,该和谁约会,怎么判断这个人是对的人,怎么摆脱错误的人,如何确立关系,如何经营关系等。由专业的婚恋匹配指导师洛根·尤里所写的《如何避免孤独终老》,将为大家构建一个合理的参考框架,通过行为科学分析,帮助我们摘掉想象的眼镜,用更有建设性的姿态去实现爱情。

  洛根·尤里首先指出了三种阻碍人们步入一段亲密关系的恋爱倾向:

  ·浪漫主义倾向

  ·完美主义倾向

  ·自我怀疑倾向

  具体测试可以参考书中第28页,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只说一下这三种恋爱倾向会带来什么样的盲点:

  ·浪漫主义倾向会使人对亲密关系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完美主义倾向会使人对伴侣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自我怀疑倾向会使人对自己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虽然三种倾向阻碍人们建立亲密关系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效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让一个人在建立亲密关系这件事上缺乏足够的、合适的经验。什么才是建立亲密关系时必需的经验呢?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枚硬币,正面是对自己的客观了解,反面是对他人的正确认识。

  对自己有客观的了解才会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对他人有正确的认识才会知道对方到底合适不合适,而这两方面的判断都依赖于经验的累积,唯有经历过真实的恋爱并不断反思和总结才能得出。否则,很多人在看待自己时,要么只看自己的优点,把自己看得过于优秀;要么只看自己的缺点,把自己想得过于不堪。不过,虽然亲密关系可以成为一面镜子,帮助我们更全面的认识自己,但是,如果你在一开始选择伴侣时,采用了错误的标准,那这面镜子就无法反映你的真实情况。

  洛根·尤里列举了人们经常会搞错权重的一些标准,比如长相、身高、共同爱好、相似的性格,还有金钱。人们往往会认为满足这些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但数据统计证明,它们并非一段关系健康发展不可欠缺的元素。其实,我个人认为这些条件是不需要你费心去衡量的,因为每个人都无法隐藏自己的身高和长相,也无法隐藏自己的生活背景和生活方式,这种匹配几乎是无意识地在进行着,用这些条件作为门槛反而会造成短视,掩盖掉那些真正重要的条件。

  哪些才是择偶真正重要的条件呢?洛根·尤里列举了以下几点:

  ·情绪稳定、心地善良(不容易被愤怒和冲动控制,不吝啬,善解人意)

  ·忠诚(字面意思)

  ·成长型心态(喜欢学习,抗压能力好,敢于承担责任)

  ·能够把你最好的一面激发出来(字面意思)

  ·懂得合理争吵(不进行人身攻击,不用冷暴力,不升级事态,事后懂得修复)

  ·有和你一起做出艰难决定的能力(不回避问题,不逃避责任)

  具体如何判断,可以参考书中第128到136页,这里也不再赘述。那为什么这些条件甚至比金钱还要重要?这是由亲密关系的性质决定的。罗兰·米勒在其著作《亲密关系》中就亲密关系的性质给出了6大要素:关心程度、了解程度、相互依赖性、相互一致性、信任度、忠诚度。也就是说,我们是在挑选能够最大程度满足这6个要素的人选,站在这个角度回过头去看,你还认为身高、长相什么的那么重要吗?共同爱好和相似的性格或许给人一种能够产生相互一致性的感觉,但是,这里的重点在于,没有共同的爱好并不代表不能产生相互一致性,更重要的是爱好反映出的价值观。比如一个人喜欢看书,另一个人喜欢户外运动,乍一看是爱好不同,但背后的原因如果都是出于好奇心,那就是契合的,两个人还可以通过对方多培养一个爱好。另一方面,如果两个人都喜欢喝酒,看起来好像爱好相同,但一个是以品鉴为乐,另一个是以喝断片为乐,那也是不合适的。而相似的性格有时也不一定是优势——比如两个容易焦虑的人或是两个性格火爆的人凑在一起就无助于激发出对方好的一面。

  由此可见,虽然现代人很喜欢用所谓“眼缘”来判断到底要不要和一个人继续尝试交往下去,但依赖“眼缘”更可能让我们错失良缘,因为对构建亲密关系来说真正重要的元素不是那么一眼可见的。放弃一见钟情的幻想,踏踏实实地通过来往去判断这段关系的可触及的质量才是有益的视角。

  除了判断标准,我认为洛根·尤里提到的一个37%理论也很有参考价值。37%理论原本是用于公司面试的人事策略,旨在用较低的时间成本筛选出合适的人选。比如,人事总的要面试100个人,那么当面试到第37个时,就要从之前面试的人选中评出最合适的那个人选,用这个人选作为参考目标,然后在之后的面试中,录用第一个比这个参考目标更合适的人。这样既不会浪费时间又保证了录用的恰当性。当这个理论用于恋爱时,我们当然不可能预计知道要和多少人约会,这时的37%就不是指人数上的37%,而是我们年龄上的37%。比如,假设一个女性找对象的年龄是18到35岁(这是考虑到生育的最佳年龄假定的),那么她在这17年中的规划应该是,在24岁以前多约会,以便找出一个参考人选——也就是所有约会对象中她认为最合适的那个人,然后在24岁后再遇到一个比那个参考人选更合适的人时就应该安定下来了。当然,这只是个理论建议,实际情况因人而异,不过比起去羡慕那种从高中就在一起,随后步入婚姻殿堂的恋爱,经历几段恋爱再做长期决定更符合大多数人的成长轨迹。

  说完了如何挑选合适的人选,也必须得说一下如何判断一段关系是否应该结束。洛根·尤里提供了5个思考这个问题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1.做一个衣柜测试:如果你的伴侣是你衣柜里的一件衣服,你认为他(她)是哪件衣服?

  2.在你伴侣的生活中是否发生了一些事情,让他们的变化情有可原——比如,刚换了工作或者父母生病——能够解释为什么他们最近的表现不尽人意?等到事情过去后,他们有可能恢复正常吗?

  3.你是否曾经尝试过修复你们之间的感情问题,并给对方反馈?

  4.你对长期关系的期望是什么?这些期望实际吗?

  5.最后,你要花些时间审视一下你在这段亲密关系中的作为。你是这段感情中的一半。在这段感情中,你表现出来的是最好的自己吗?你尽自己所能让这段感情顺利发展了吗?你能成为一个更加投入的伴侣吗?

  如何解析这些问题可以从书中第300页到第303页找到答案,依然不赘述了。

  我想让大家理解的是,为什么要在分手前思考这些复杂的问题。难道不应该是没有感觉了就离开,还有感觉就继续吗?这就回到了开头谈论的恋爱的本质是人际关系的问题,人际关系的好与坏都牵扯实际互动的质量,而且如果一个人的感觉是脱离实际的,那么这种感觉会有多值得信赖呢?比如有的人会持续迷恋一个对自己不好的人,或者相反,怠慢一个值得自己付出的人,都是仅凭感觉作出的不准确的判断。而一旦我们做出了分手的决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忽然玩消失。有的人可能认为这样既可以避免自己尴尬,也可以不让对方感到受伤。但是这种没有交代的做法不仅更加伤人,也让自己显得十分小家子气——连堂堂正正说明的勇气都没有才是最尴尬的。除了这项基础建议,洛根·尤里还为如何提分手,以及分手后该如何适应、继续往前,该如何总结以获取经验等问题提供了贴心的建议,也针对两个人该如何主动规划未来给出了非常好的点子,具体就留待大家自己去阅读吧。

  人们之所以对爱情抱有憧憬,是因为江湖上关于爱情的传说实在太美,让我们以为爱情一定是锦上添花,以至于如果它不是以这样的姿态出现,一些人就觉得无法接受。但根据婚恋研究者们的统计,长期亲密关系的满意度并不会持续走高,相反是一个持续走低的态势。结婚第一个十年和第五个十年相比,满意度普遍下降3%。这并不是要让大家对长期亲密关系感到失望,而是想说,亲密关系没有那么容易就经营得好的。找到正确的人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是共同生活。正如洛根·尤里所言:“真正难的是你每天为了培养和维持这段美好感情而付出的努力;真正难的是结婚30年、有了两个孩子、蜜月期过去了很久以后,在一天的劳累过后,想到要见到你的伴侣时仍感到心情激荡;真正难的是在面对生活中所有家务、财务、情感以及精神上的挑战时,你仍记得当初为什么爱上这个人。”真正的爱情,离不开真正的努力,而它的发生也并不在花前月下,而是发生在那些你不会想起发朋友圈的平凡又重复的日常中。

  《如何避免孤独终老》读后感(三):找寻真爱,你用对方法了吗?

  相比非常标题党的书名《如何避免孤独终老》,我认为副标题——帮你快速找到真爱的行为科学,更贴合这本书的内容。

  作者洛根·尤里,毕业于哈佛大学,主攻心理学。她在科技公司工作了近10年,凭借自身对行为经济学的探索与研究,帮助谷歌和爱彼迎进行产品设计的完善。 洛根撰写这本书,像打造一款用户需求明确的互联网产品,紧紧锁住用户最核心的痛点,提供解决方案。

  对彼此亲密感到自在,对一个人独处也感到自在,并且清楚独处和亲密的界限

  作者在全书开篇指出,面对婚恋,普遍存在三种错误的婚恋倾向:

  1.自我怀疑倾向—对自己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他们总想等到自己100%准备好再去恋爱 2.浪漫主义倾向—对亲密关系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他们希望找到灵魂伴侣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3.完美主义倾向—对伴侣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他们对所有选项反复研究,希望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太多人在忍受着婚恋盲点造成的痛苦,因为每一种倾向,都是在与不切实际的期望作斗争。

  除了婚恋盲点,作者还提出了一个阻碍我们建立长久亲密关系的心理因素—依恋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她曾做过一项名为“陌生情境测验”的实验,旨在研究儿童的不同依恋类型。玛丽把母亲和婴儿(12~18个月大)请到她的实验室,在一系列不同的情景中观察他们。 实验要求母亲中途离开婴儿,几分钟后再回到婴儿身边。 婴儿们产生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有些婴儿会哭泣着将母亲推开;有些婴儿表面看似平静,但是通过身体监测,发现他们内心非常不安;大部分婴儿在母亲回来之后,停止了哭泣,继续玩耍。 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可以概括为三种不同的心理类型: 1.回避型依恋 2.焦虑型依恋 3.安全型依恋

  许多成年人在处理亲密关系时,也存在相似的心理情况—— 回避型依恋的人对亲密关系感到不舒服,更看重独立而不是彼此的关系 焦虑型依恋的人对感情的未来、对伴侣对你的感兴趣程度缺乏安全感 安全型依恋的人(好消息是占总人群的50%)对彼此亲密感到自在,对一个人独处也感到自在,并且清楚独处和亲密的界限。 清楚自己对伴侣的依恋类型,能帮助我们调整自身在情感中的状态,而不是在情感里疲倦,恐惧,逐步走向自我失控。

  作者反复向读者强调了一个观点—我们需要找到的人,不是一个陪你走一段路的舞伴,而是陪伴自己的终生伴侣。这个前提下,伴侣身上所具备的特质,应该是持续的,可延展的,而不只是他(或她)足够好看,足够有钱,抑或和你有足够多的共同爱好。

  外貌,金钱,爱好,这些因素并不是一个人身上持有的特质,它们充满变数。一个人是否适合成为陪伴一生的对象,作者给出了六点非常值得参考的标准: 1.情绪稳定、心地善良 2.忠诚 3.成长型心态 4.能够把你最好的一面激发出来 5.懂得合理争吵 6.和你一起做出艰难决定的能力

  都请善待我们人生中那些他人奉上的爱意,用善良、坦率、礼貌的方式回馈对方

  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今天,人们希望可以通过手机和互联网,加速处理与生活相关的一切—衣食住行,当然还有寻找伴侣。

  但作者指出,交友类网站和软件,其实是非常糟糕的择友场景。 这种贩卖式的筛选,模糊掉了人的个性,仅仅通过一排数字和图片,把每个人像商品一样陈列出来。频繁的刷新交友信息,还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误认为我们有无限的选择,误认为只要持续刷新,就总能看到更合适的人。

  但不论交友网站和app,其存在的根本目的是牟利。 交友类产品获得了我们的流量,以及广告收入。 我们在这类产品上花费大量时间,除了满足了一部分好奇心,其余收获甚微。

  作者建议,与其在交友软件上无节制的筛选对象,不如先把基本符合自己条件的对象迅速“下载”下来,在现实中去了解他(她),人终究还是“体验型商品”。

  书的最后一章,作者主要提出如何建立长久的亲密关系的方法: 1.建立一种适应变化、不断发展的亲密关系,这是它能够持久的关键 2.写一份亲密关系契约,为你们的感情发展设定方向,并随时修改你们的愿景 3.在一个目标明确的爱的世界里,设计自己的生活,对自己负责。你要对自己诚实,知道你是谁,你想要什么,最重要的是,必要时勇于做出改变。

  我们需要找到的人,不是一个陪你走一段路的舞伴,而是陪伴自己的终生伴侣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阅读国外工具类书籍时常感觉干货有限,大量案例故事扩充篇幅。但由于国情和文化的差异,这些案例对我们生活的参考价值并不高。 洛根·尤里的这本《如何避免孤独终老》,除了非常抓马的书名,内容上我认为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洛根帮助我们梳理对待亲密关系的观念,指导我们安排一场让双方愉悦的约会,提供一系列巩固亲密关系并长久经营感情的方法,是一本易上手的情感实践指南。 作者将多年心理研究工作中接触的案例融入书里,剖析人们处理情感问题背后的思维逻辑,对读者来说,阅读这本书也是一次自我反思的过程。

  是否拥有长久的伴侣,或者进入婚姻,在今天这个社会,已经逐渐成为非常私人化的选择。即使拥有伴侣,年老也未必就不孤独,承担的责任可能还会比单身人士更大。

  但不论选择哪种生活,都请善待我们人生中那些他人奉上的爱意,用善良、坦率、礼貌的方式回馈对方。 当我们学会了爱与被爱,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温暖和幸福,并且不再孤独。

  写作 思考

  《如何避免孤独终老》读后感(四):运用行为科学,从无到有地找到亲密爱人

  你是否深信一见钟情,还在苦苦等候那个他(她)?

  或者谈了一场又一场恋爱,但始终不敢迈入婚姻?

  你是否环顾四周,常常觉得谈恋爱越来越难,似乎除了自己,每个人都找到了真爱?

  别慌!有这些苦恼的人不止你一个~

  2019年,珍爱网曾发布过一个《90后单身人群白皮书》,深度解读已近而立之年的90后单身人群的生活及婚恋状态。

  调查显示,近七成90后一直渴望恋爱,其中超2成(26.42%)表示迫切结婚,迫切之心尤为明显,只有3成(30.02%)人对脱单无所谓。

  而恋爱次数方面,近半数(49.91%)90后恋爱次数为2次,2成(21.54%)90后恋爱次数为1次,另外还有近1成(9.61%)人恋爱次数为零,是名副其实的母胎solo。从学历背景看,学历越高,恋爱次数越少。

  由此可见,虽然单身人士众多,但绝大部分人并不是自愿选择单身,而是“被动单身”——如果缘分来临,会奋不顾身地投入爱人怀抱。

  从报告显示的情况来看,强烈的谈恋爱意愿,和谈恋爱次数形成了一个奇怪的不对等。既然大家都渴望爱情,为什么在现实中却很少谈恋爱呢?

  2020年年底,《人物》对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导师梁永安曾做过一个采访,聊了聊“为什么相爱越来越难”,梁老师认为,“有好多人放弃了爱情的自由,为了物质,为了房子,为了家人,或者因为异地恋或者出国,随便一个理由就可以把爱情冲击掉。”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名微博话题吸引了近4万人讨论,阅读量超5亿。可见“相爱难”是当下很多人切身的感受。

  行为科学家出身的婚恋专家洛根·尤里在新书《如何避免孤独终老》中,也分析了“现在谈恋爱比以往越来越难”的原因,主要总结如下:

  ● 和我们的祖先不一样,祖先的身份由他们所居住的社区决定,而我们的身份是由自己决定的。

  ● 如今动动手指,就有成千上万种选择,这反而造成我们犹豫不决。

  ● 当我们无法通过研究找到正确答案时,一旦面临重大决定,我们就会感到不安。

  ● 社交媒体让我们相信,其他人的感情生活都比我们的更健康、更幸福。

  ● 我们当中很少有人见过美满婚姻的样子。

  ● 如今,婚恋关系和长期亲密关系的模式实在太多了。

  ● 为了做出“正确的”选择——正确答案的确存在——我们被各种信息狂轰滥炸,饱受压力。

  听上去有点让人绝望,难道没有什么我们可以做的吗?当然有!

  我们可以运用行为科学的智慧,掌控自己的感情生活。具体而言就是:了解自己的坏习惯,调整约会技巧,为建立亲密关系开展有效的对话。

  行为科学是研究我们如何做出决定的科学。它提供了一种方法,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看看我们为什么会做出某种选择。

  人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我们经常会做出不符合自身最大利益的决定。

  这样的情况发生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嘴上说要为退休存钱,一转身却刷爆了信用卡去装修公寓;我们嘴上说要锻炼身体,一转身却把跑步机当成了晾衣架。无论我们多么频繁、多么认真地设定目标,过后总会走回自己的老路。

  在感情的事上也是如此。我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却懒于做出寻爱努力,幻想真命天子(女)会自己出现;或者明知世上无完人,却对伴侣有着不切实际的期望。

  幸运的是,我们的非理性并非没有规律。

  我们的大脑遵循可预见的方式把我们引入歧途。行为科学家正是利用这一点帮助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让他们变得更快乐、更健康、 更富有。

  寻爱的旅程好似拼图,行为科学正是那缺失的一块,它可以帮助人们改变行为,改变固有的行为模式,找到长久的爱情。

  前文提到到的洛根·尤里,毕业于哈佛大学,主攻心理学、女性与性别研究。毕业后,她在科技公司工作了近10年,凭借自身对行为经济学的探索与研究,帮助谷歌和爱彼迎进行产品设计的完善。

  在谷歌,她不仅和丹·艾瑞里(《怪诞行为学》作者)一起运营行为经济学研究小组,而且策划了一系列名为“谷歌谈话:现代罗曼史”的采访,旨在帮助数字化时代下的人们更好地处理情感关系。

  这一系列采访引起了热烈反响。有鉴于此,洛根决定辞去正职,全身心投入到相关研究中。如今,洛根是一名行为经济学研究员、情感关系专家、约会指导教练,致力于帮助现代人更好地处理情感关系,克服盲点,找到爱情。

  改变行为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发现隐藏在你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正是这些错误的判断,导致代价高昂的后果。

  例如,总觉得还有更合适的人选而拒绝确定关系;找的是毕业舞会上的舞伴而不是终身伴侣;或者在一段糟糕的感情无法挽回之后,仍然苦苦维持。

  但是,意识到不等于做得到(虽然知道不该和“渣男”或者“白日梦女孩”约会,但不等于不会被这些人吸引),你必须实实在在地做点什么。这就是行为科学的第二部分——设计一套新的系统帮助你改变行为、实现目标。

  洛根·尤里在《如何避免孤独终老》中分享了这一整套方法,每一章都包括以证据为基础的事实框架以及练习题,协助你一步一步做出重要的婚恋决定。

  第一部分:做好准备

  我们一开始会进行一番探讨,弄清楚为什么现在谈恋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难了。接着你会做一个小测验, 找出你的婚恋盲点——这都是你的癖好和倾向,它们在生活中拖了你的后腿,而你很可能从未意识到。

  然后,洛根·尤里将会解释,这些癖好和倾向如何影响了你的感情生活,你又该如何克服它们。接下来,我们将讨论依恋理论,它是如何影响你爱什么人以及如何去爱的,以及寻找长期伴侣时要找什么(这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第二部分:开始行动

  在这个部分,我们会深入研究各种交友软件。尤里将帮助你识别、躲过现代婚恋中常见的陷阱,帮助你更好地使用线上工具,更好地在现实生活中和人见面,让约会的过程不再像一场找工作时的面试。你会掌握一套更高效的系 统,决定是否继续和对方见面。

  第三部分:明确关系

  在这个部分,我们将讨论如何处理婚恋关系中的主要决策点,包括如何明确关系、如何决定是否同居。尤里会分享诀窍:如何决定要不要分手,如何分手,以及如何走出心碎。

  如果一切顺利,你可能会问自己:“我们是不是该结婚了?”这部分的最后一章将帮助你回答这个问题。最后,尤里还介绍一些技巧,教你每天投入一些精力,筹划一种伴随个人成长而变化的关系,让你和爱人长期的亲密关系走向成功。

  你可能认为,爱情是顺其自然、浑然天成、纯净质朴的东西。当你坠入爱河,并没有想过要这么做。这完全是自然而然的化学反应,而不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决定。

  然而,到目前为止你还没找到。

  也许你和许多人约会过,但他们都未能激发出你最好的一面,只是让你感到越发失望和孤;或者,你从未与任何人约会过。学校、工作、家庭,以及生活中的各种复杂变故为你设置了重重障碍。但在内心深处,你知道,你很想找到“生命中的那个人”。

  洛根·尤里希望让大家了解到:爱情可能是一种浑然天成的本能,但谈恋爱 不是。我们并非天生就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伴侣。

  她认为,我们该追求“目标明确的爱情”——目标明确的爱情要求你把自己的感情生活看成一系列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一系列偶然的结果。

  美好的亲密关系是营造出来的,而不是碰运气碰来的。

  一段持久的亲密关系不会凭空出现,它是一系列正确决定的结果,包括何时找对象,和谁约会,如何摆脱错误的人,何时和正确的人确立关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要应对的一切。如果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就能推动自己一路走下去,谱写出伟大的爱情故事;如果决策失误,就会偏离轨道,一遍遍地犯同样的错误。

  说到底,寻爱之旅需要我们勇于尝试、反复练习。而不是停留在原地,一味地等待真爱来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