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阳的读后感大全
《斜阳》是一本由[日]太宰治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斜阳》读后感(一):太阳终究会落下,绽放余晖仍为使命
《斜阳》写的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如何适应社会变迁的故事。父亲死后,母亲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贵族的礼仪与微笑,不论是面对战后酗酒成瘾的儿子,还是离异回家的女儿,她都怀着最大的宽容和隐忍。连自己的病痛和死亡,都始终维持着贵族的体面。和母亲相比,女儿和子是这场变革中的革命者,在动荡中主动去寻求信仰想获得改变,儿子直至则是逃避者,最终选择了自杀。
故事是以女儿和子的口吻来展开,和子本来有一场门当户对的婚姻,却因为丈夫的猜忌离了婚。她怀着身孕回到娘家,诞下了一个死胎。即便如此,和子还是坦然地随着母亲变卖房子,来到乡下生活。她学会了穿着胶底袜子下地干活,自己种蔬菜水果;还在战时被应征去做义务劳动。只有母亲的安静和衰弱让她无所适从。
弟弟直至退役归来后,沉迷于喝酒作乐的生活,每天拿着母亲和姐姐变卖家产得来的钱,和一个道德败坏的诗人“上原二郎”纠缠在一起。和子有一天亲自去找了一趟这个上原二郎,却因对方一个轻浮的吻陷入了痴迷。几年后在乡下无所是从的日子里,和子给他写了几封情义满满地信,希望可以做对方的妾,为他生一个孩子。终于在母亲病逝之后,和子在精神重压之下爆发,她亲自跑去找上原,把自己的心意敞亮地说出来并有了一夜之欢。等她回到乡下,得来的却是弟弟自杀身亡的噩耗。
直至在遗书中写道,自己一直无法找到立身之处,他摒弃贵族的传统屈尊于世俗,还是得不到认可,也没有存活的能力,甚至连和狐朋狗友喝酒,都没有让对方付钱的勇气,自杀是他唯一能应对颓废的方式。
和子在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以后,仍坚定地打算把和上原的孩子生下来独自抚养,为心中的爱和道德革命活下去。故事到此就打住,太阳终究会落下,绽放余晖仍为使命。
《斜阳》是太宰治在日本战后社会思想动乱时创作的中篇小说,发表后在没落贵族中曾引起一时轰动,甚至出现了“斜阳族”这一类的称呼和追随者。 时至今日,喜欢读太宰治作品的人也大有人在,尽管他的写作被称为消极文学,但消极本身就是人们精神的一种状态,我们需要从积极文学中去汲取力量,也需要在消极文学中去理解感知脆弱和彷徨。
这本书除了《斜阳》这一篇,还收录了《潘多拉盒子》、《奔跑吧迈洛斯》和《逆行》几个短篇。在这些作品里我们可以窥见太宰治有活力的另一面。迈洛斯为了诚信,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来证明。潘多拉盒子讲述的是青年“云雀”在一个叫健康道场的疗养院的康复经历,青年和护工之间朦胧细腻的情感故事充满了青春的气息。读完让人感觉,太宰治其实也是有过阳光明媚的花季雨季的,心中不免略过一丝欣慰。
《斜阳》读后感(二):每一朵花儿,兀自绽放在《斜阳》下的辉光里
《斜阳》是太宰治的晚期作品,亦是他的巅峰之作。如太宰治的一生穿插着诸多女性的身影,《斜阳》以二十九岁的离异女子合子为叙述视角,讲述了一个贵族家庭在战争前后的没落现状。 《斜阳》里没有任何对于战争的正面描写,但人物的行径无一不是在战争的阴影下活动。从她们内在的生活起居,到与外在关联的社会活动,可以说影影绰绰的到处都是战争的影子。父亲死在战时,死因未叙,昔日煊赫一时的贵族家庭,一瞬间土崩瓦解。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母亲和我,不得不靠变卖家产迁居偏僻之地来维持生存。 在贵族习气中浸润多半生的母亲,随着环境的今不如昔,身体日益衰败。勤勤恳恳照顾在其左右的合子,对于母亲偏爱直治的行为,内心里有无以名状的愤怒。即便如此,合子还是以合乎其身份的姐姐的姿态呵护着包容着直治的叛逆、萎顿与过失。在合子身上,凝聚着过多的原本不属于她的负荷。青壮年都被征召前去参战了,剩下的妇女、老人及孩子,也被政治谎言或强制或蛊惑地参与了高强度的基础建设和物资补给,合子就是其一。合子的一生是不停的追逐男性之爱的一生,也是不停的为男性之爱绝望的一生。前夫山木,因为敏感多疑,遗弃了合子,致使她诞下死胎。 战败,让日本民众处在一种物哀消沉的环境之中。生存下去的出路只有三种:种田,自杀或靠女人。亦或是“这些都做不来的可怜虫,还有最后唯一的路,就是跟在上原二郎屁股疼后头,痛饮消愁啦”。 是不是有一些特殊的存在,引导一种昂扬的精神属性。这些人应该在那些意志坚定能力拔萃的人群之中。然而,“最近十年那人的画简直俗不可耐,一无可取”。个人独立精神的沦丧,求全苟生的生存欲望,让一个正常的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了严重的扭曲。这不是一个单一的个例,“也不只是布特里罗,别的大师也都……”。 故事结束在昭和二十二年二月七日,那是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的第二年。战后日本社会混乱和动荡的局势,让原有的格局被彻底打乱,贵族和民众无一例外地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此时期的日本年轻人,大多主动或被动参与了这场反人性的不义的战争,随着战败的到来,国家和当权者都已经转向,弃下他们成为责任者。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让他们为之愤怒甚至于叛逆。这样的人物很多,在文本中以直治和上原为代表。 战争让女人走开,这是一句多么荒唐的话。在《斜阳》中可以看到,战争把毁灭感引渡到了以合子为代表的女性身上,扭曲的爱情观,物哀的恐惧感(烧蛇蛋、意识疏忽导致起火)、无处栖身的失落感接踵而至。 《斜阳》一篇的由来,大抵出自于直治的《夕颜日记》和其临终前写给姐姐合子的书信。这是坦诚自我的独白,这是对亲情的诚恳。它如一缕余辉,有些迟地照耀在已经开过的花儿身上。有亮度,但已没了温度。 文本里,有许多以合子对于人世的自我争辩,它以普世道德和宗教信仰为依托,以真实感触为反驳的依据。这样的思潮十分精彩。可以看到,作者太宰治,在故事了末尾,倾注了大量的希望。
《斜阳》读后感(三):重读太宰治《斜阳》
太宰治,本名津岛修治,出身于日本青森县北津轻郡贵族家庭,父亲曾任众议院议员、贵族院议员。母亲体弱多病,排行第九的太宰治自幼由姑妈及保姆照顾。父亲的严厉与母爱的缺失造成了太宰治纤细而敏感的个性。太宰治是日本重要文学流派“无赖派”(也称为新戏作派、反秩序派)的代表作家。
近期有幸再次阅读他的作品,这本《斜阳》是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太宰治的作品对于挣扎在时代边缘的理想主义者的心理剖析真是到位。如书中的《跑啊,迈洛斯》描写了明知会被处死,但是迈洛斯为了维护友谊任然恪守诺言,最终使不相信人心的国王明白了信任别人的可贵。整个故事读下来有种寓言小说的感觉,但是这个故事据说是太宰治根据自己类似的体验,有感而发写出的杰作。
整个故事颂扬了主人公迈洛斯信守诺言的行为,展示了正义、友情和信念的巨大力量。整个短篇读起来引人入胜,环环紧扣。在地铁里面看的我差点又坐过站,还好是换乘站下车的人多,要不又是迟到的一天。
《潘多拉盒子》是一篇书信体小说,是根据他朋友的日记改写的。日记记述了身患肺结核的朋友在“健康道场”疗养时的琐事。
故事讲述了患有结核病自暴自弃的朋友在日本战败日他突然醒悟决定去名为“健康道场”的疗养院接受治疗。在哪里他被起了“云雀”的绰号,记录了他懵懂的情感,阐述了和稳重温柔的护士长竹姑娘之间的故事,还有可爱多情的小护士麻儿之间的趣事,他把自己懵懂的情愫记录下来寄给诗人朋友。“健康道场”里每一个病友都有自己的个性,也因为和这些病友的接触让他慢慢的恢复了生命力……
整篇小说读下来不仅有青春爱情的美好,还有积极阳光的一面。
《斜阳》读起来有一点悲,小说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和子和她的弟弟直治的生存状态。和子在短暂婚姻失败后,回娘家生下了死婴,父亲病故,胞弟出征,与病弱的母亲相依为命。因为没有经济来源,母女俩卖掉宅邸,过上了自食其力的乡下生活。
和子始终明白自己内心的需求,勇于突破现实,对自己内心的追求敢于尝试。对爱情敢爱敢恨。因偶然一次交往,认识了弟弟的前辈上原,上原的放浪不羁吸引了和子,让她有一种想和他生一个孩子欲望,且以此来摆脱自己的生活困境……
和和子相反的弟弟直治无法在这堕落的时代苟活下去,最终走向毁灭。他与上原的交往根本无法挽救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价值观不同。
整篇小说没有华丽的语句,故事也没有多少波澜,但是读着读着就会忍不住流泪,还好我是下班的时候在地铁里看的也还好现在疫情带着口罩要不然这隔离霜不得满脸都是啊!
其实我不太愿意推荐悲伤的故事,我喜欢看积极向上且阳光的故事所以看完整本书我更愿意去推荐《跑啊,迈洛斯》《潘多拉盒子》这样的短篇和小说。
《斜阳》读后感(四):开始战斗
害,太宰,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价这个人为好,憋了半天,也不想说一句,大概也就只有他了。这个一辈子为小说而生,为小说而死的人,把自己的人生过得稀巴烂,连累了很多爱他的人,一辈子活在痛苦的内疚之中,软弱自私,穷困潦倒,或许真的只有跳河自尽才能洗刷这一身污秽。说他消极懒散呢,可他又疯狂迷恋着芥川龙之介,有着得个芥川奖的野心,虽然一辈子都未能得偿所愿,实在悲催。如若他找了那么多情人全然是为了寻找写作素材的话,可他频频拿爱他的人的日记本进行小说创作这个行为却让我唾弃。可当我读完中篇小说《斜阳》,心里又暗暗佩服,真是一个让人矛盾的作家。
《斜阳》在我眼中,它并不全然属于太宰,它更大一部分是来源于太田静子。很多人冠以静子的名号是太宰治的情人,而没有能够去好好了解她一番,实在是可惜。实则她也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和写作天赋的女子,她便是小说《斜阳》中和子的原型。我喜欢这个坚毅的女子胜过太宰治,这也是我读《斜阳》的原因之一。《斜阳》中和子的性格与其原型如出一辙,和子所说的很多都是太田静子的原话。太宰治与太田静子的私生女太田治子的作品《向着光明》中这样写道,
和子原型的善良温柔与坚毅让我感动许久。太田静子说太宰治是神明,也是恶魔。她频频劝诫少爷,“请您不要死。”当太宰取自己的名字中的“治”字给私生女取名字时,静子觉得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男人。“太宰少爷是恶魔。”治子曾这样安慰母亲,但是静子却说,“不,他是神明,他让我活在斜阳里。“每次说完她都变成颤抖的哭腔。静子陷入太宰治夺走心爱的日记的憎恨与太宰治让自己活在《斜阳》里和作品一直流传下去的欣慰之间的矛盾之中。“我把身体、心灵和日记都向太宰敞开,想寻觅活在太宰笔下的自己。”而太宰却开诚布公地讲出“我想要静子的日记”,静子才意识到两人关系的脆弱和虚无,提出的对应索求是“我想要孩子”。当《斜阳》第一章开始在报上连载,静子读了以后说,“我很怕日记对他来说没有用,当我发现第一章中他用了一半,我就放心了。”静子的善解人意与柔软让人动容。我很想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太宰治,一个懦弱到不敢一个人死的男人,直到我读到太宰写给静子的情诗我就明白了,真是一个让人矛盾的男人。
读三岛由纪夫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读太宰治我感受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影子。《斜阳》的背景似乎也很类似《安娜·卡列宁娜》的时代。《安娜·卡列宁娜》中有这样一个人物。列文的哥哥尼古拉借助宗教来抑制他的情欲的时候,大家不但不鼓励他,反而讥笑他。等到他变得放荡时,谁也不帮助他,大家都抱着恐怖和厌恶的心情避开他。短短几行字,将世人的丑态描绘殆尽。而《斜阳》中女主的弟弟直治看似也是一个沾染毒瘾、游手好闲之人,在外人眼里,他与整日和不正经的女人在一起的尼古拉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直治让大家印象深刻的便是他的日记和遗书:
“是人都一样。”这句话将那些一腔孤勇追求自己心目中美好事物的人贬低成“假清高”。可世间总有美好的事物,我们应该努力去追寻,而不是对于美好因为跟自己格格不入就觉得那是虚伪。世人对尼古拉是这样,直治也是如此,他们都没有好的下场,真是悲哀。可他们都追求过美好,都曾经有过一颗想要变得更好的心。只是从来得不到理解,只有社会给予的冷嘲热讽。
《斜阳》中的和子认为,人类是为了恋爱和革命才诞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她把追求自己的爱情当作是一场道德革命,这和《安娜·卡列宁娜》中的女主人公安娜的性情也极其相似,她们都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无视婚姻的牢笼,追求着自由恋爱。幸福感这种东西,是沉在悲哀的河底,像金沙一样闪光的东西吧。过了悲伤的极限,心里会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微光。和子给自己追求所爱之人找了无数个理由,其实不过也只是为了在母亲走了以后找到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我仿佛感受到了加缪第三种自杀的态度,除了没用的肉体自杀和精神逃避,第三种自杀的态度是坚持奋斗,对抗人生的荒谬。怪不得不待见太宰的三岛唯一能接受的太宰治的作品就是《斜阳》,三岛瞧不起太宰的软弱,可这一次他终于硬气了一回,可硬气的真的是他本人吗?我倒是觉得坚毅的是和子,故事似乎到和子怀孕就结束了。而现实中的静子面对着世人的争议,将治子养大成人。
太田静子和治子
而真正的太宰化身于小说中的上原先生和直治。这么多人喜欢太宰治,不过就是他细心浪漫又温柔,幽默有才懂人性,这里有一个描写很有意思。和子在痛失母亲以后,辗转千回,一路奔波,直到吃到热腾腾的乌冬面时,反而感受到人生终极的凄凉。这让我想到作家紫金陈的《长夜难明》中男主江阳面对很大的困难都扛过来了,可最后让他痛哭流涕的事情只是丢了一只钱包。这两件事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看似不可思议,却贴近人性,让人惆怅。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斜阳》展现了日式侘寂美学——凋零之美。我们都是梦想注定幻灭的普通人,而那些追逐理想的失败者就一定是失败的吗?我想根本不是,连失败者都是很小部分人,很多人都没有踏出追逐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