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脱缰之马》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脱缰之马》的读后感大全

2021-08-20 00:24: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脱缰之马》的读后感大全

  《脱缰之马》是一本由朱岳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脱缰之马》读后感(一):脱缰之马

  凌晨四点读完,夜的静谧让我感到恍如隔世,脑海里模糊闪烁着2011年图书馆里的自己,首次翻开《蒙着眼睛的旅行者》,这十年间发生的一切似乎只是剧演般虚构的演绎。我突然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混沌的梦境,抽离的臆想,解构的哲思与变乱的精神疾病,如潮水般向我涌来,让我喘不过气。我突然忘掉了自己,在朱岳老师设计的迷阵里试图醒来,厮杀着潜意识,理性地挣扎流泪,拼尽全力克服着致命的幻听与幻觉。我看到,每一个词句都在阻止我横冲直撞,安抚我,劝慰我,让我保持孤独,使我历尽伤感,怂恿我走向死亡之墙,向着自杀的边缘。但我分明长出了无数只耳朵,明晰地听见朱岳老师微弱的耳语:“不要停!加速!拼命加速!你将退化成一匹马,一匹脱缰之马。”

  《脱缰之马》读后感(二):思维的脱缰飞驰

  买的签绘本,是“作者的哀愁系列13”,对比来讲我感觉奥德赛博都没那么令我迷惑了,我现在有点点怀疑后浪的选书品味和我是否一致…尤其是科幻类,似乎我一直接受不了这种非典型的科幻以及掺杂着科幻的梦境文学。 整体读下来有一种疲惫感,作者是疲惫的,人物的生活是乏味的,任何想要实现改变的行动都是无效的,哪怕是结尾处的惊变似乎都掀不起太大波澜。 第一篇似乎是讲写作者自身对于创作和捕捉灵感的某种想象,肩耳和手耳的配合,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最后又陷入了信息过多的陷阱中。但是读起来又觉得很浅薄,似乎并没有清晰地指明一个写作者所真正面临的不停地自我否定。第二篇有点像余华的十八岁一个人出门远行,就是荒诞感没有那么重。 石头和蝙蝠那篇是不是用了点石成金的灵感?全文就好像作者重述自己的梦,这个梦中充斥着各种不合理的因素,但是作者全部忽略了,哪怕他知道这些东西都是假的。他要去寻找一个答案,即使这个答案来自于自己本身的潜意识。我觉得在这篇里他甚至没法说服自己去相信自己设计的故事框架。 耳语这篇,指向了都市中出现狼人这个意象。一下子就想到了夜访吸血鬼里面布拉德•皮特去找记者记录自己这么多年来的经历。有点都市怪谈那味儿了。

  《脱缰之马》读后感(三):一本好像没看懂,却居然意犹未尽的书!?

  我对朱岳的了解,来自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

  对于后浪出版社挖掘马来华语作家,对于这个自嘲秃头的编辑产生了兴趣。.

  一个人如果长出很多很多的耳朵,第一对耳朵所听到的同一句话都是不同的内容,当我们向世界伸出不同的触角,那么我们能得到的是更多元化的生活,还是从此没有了自我

  这是这本书的里的第一个故事《六耳》带给我的想法。

  每一个故事都是看到最后,就会发出:

  啊,没啦?

  啊,好不爽呀!

  啊!让我想想!

  然后留给我无限的想象,刚好很适合作为我的床头书,因为我带着书里没有结局的故事,在想象中进入了睡眠,第二天一早起来,突然发现,好像我又有别一种理解了。

  这就是这本书神奇的地方,我觉得我好像没有看懂,但是居然意犹未尽。

  还想看,还想看,还想看下去的感觉。

  最后的那篇《跳》里很多人认变写作是一次长跑,而我认为写作是一次跳高。可是我跳一次总觉得下次还能跳得更高,后来的后来,我一次又一次的把跳高跳成了长跑。

  最后他说写小说吧,这条路还通着呢!估计就是对自己的鼓励。

  《脱缰之马》读后感(四):寓言故事,伤感之旅

  薄薄一本书,二十四个故事,每一篇都不长,结构比较像寓言故事集。

  比较舒服的地方在于,作者写得很有想法,文字偏向干净,感觉下笔时很平静,好像一个千帆过境后,独自留下的老人,讲了些故事。能感觉到对自己要去的方向非常清晰,不过因为这种目标的清晰,作者放弃了逻辑,想用想象力将其掩盖,又造成一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急切感。

  每篇小说都没有太多可揣摩的情节,可反复品味的句子。就"物语"来说,情节的寓言性,会让人在某个节点开始知晓结尾发生的事情,要么就是无兴趣再读下去,中间的铺垫比较无趣。例如《钱》这一篇,开头还不错,但从中间开始垮掉,女孩S开着我买的车,冲下山坡,装在一棵树上,竟然毫发无伤,接着回来用了一段说S和我喝酒,结果喝着喝着突然晕倒,送进医院。下面又简单地补充,为了给S治病,我把带去的钱都花光了。说来说去,好像就是为了显示,我把钱花完了,但其实非常多余,前面的铺垫早已够了,S直接死掉,我也会背负愧疚带着Y离开的。后面的情节就不细细分析了,总觉得像一笔带过,重要的东西没有讲,为了那个有教育意义的结局,作者走得太心急,太想走到结尾去了。

  那么关于"言语",书中的文字不算考究。虽然比"兰州拉面一样的眼泪"高级一些,但总在该去详细说说的地方含糊了事。例如形容"一个高大魁梧的城里人正俯视我,他衣着洋气,脸上闪着白亮的光。"衣着洋气是什么一种概念?是穿洋装?还是说穿得非常时髦,契合当下流行的某些东西?这就不得而知了。还有很多用坏了的形容,比如女孩散发着"青春的光采"等等,出手时不像一个成年人的写作,书中类似的语言非常多,让人摸不清头脑,还不如不写进去,整个句子留住简约的美。

  再者,我发觉作者特别喜欢"白雾"这个意境,只要是事情弄不清楚了,或者人物意识模糊了,眼前就能出现一团浓重的白雾,不管雾最后消散不消散,这变成了一种习惯性的场景过渡,就好像一个视频拍摄者,每天做的视频都用同一个模版,每到中间一分半就会出现一个同样的元素。如果内容足够强大,这可能会撑出一种魔幻的感受,但如果是相反的,内容垮下去,大概会让人觉得作者是没有仔细琢磨和尝试修改雷同内容。

  这本书更像是《感伤之旅》而不是《脱缰之马》,我总觉得作者的笔,压下去的部分过头了,就是他追求那种孤独、仓皇的意境,从头到尾没有波澜,那么意境是好的,小说却感觉是糟的,与其说这是二十四篇小说,不如说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意境的合集,一个感觉的缩影。

  作者在很多篇章里探讨的都是"得到"与"失去",而最终的得失,是与表象的得失相反的,有种提醒世人,注意"短暂的得到",且不可贪心的意味,但这本书还是贪心了,收了24篇,只有书的开头一篇和最后一篇能让我觉得,真有"得到",但愿这不会成为本书的"失去"。更无奈的是,我先看完了开头结尾,才看了其余的部分,没能留住那个定理——好的结束能留住更多的好印象,我还是真切地说出了自己不喜欢的感受。

  字里行间里,还是能感觉到作者有写作小说的才能,只不过好像被什么东西搅散了。只是最有可能的是,我才疏学浅,读不明白而已,疯言疯语也不值一提,还是自己读自己做判断吧。

  《脱缰之马》读后感(五):【2021/06/10补08读后感】『如果我有六只耳朵』

  【2021/06/10补08读后感】

  #做手不离卷的阅读者#

  朱岳 脱缰之马

  『如果我有六只耳朵』

  2021年阅读之BOOK62

  蛮好玩的。其实说实话后浪编辑说要给我寄这本书的时候我纯粹抱着“有白送的书省钱干嘛不要”的心理,所以期待值并不高。看完第一篇之后我的兴趣值被拉得满满的——“我”突然长出了新的耳朵,成为了一个拥有六只耳朵的人。每一个耳朵都能接受到话语,但是在它们“听”来,意思却不一样。于是“我”拿出了曾经写过的小说让妻子读,把每一个耳朵“听”到的故事再记叙下来。于是一个故事变成了六个版本,六个故事又分裂成不同的样子。“我”挑选了其中的二十四个,然后交给编辑等待出版。

  而这本书,包含第一则,正好二十四篇。

  这就很好玩了。

  于是在看每一则的时候我都在想和看一则有没有什么互相对应的地方。可惜的是才疏学浅,感觉前后完全不搭。单独看每一个故事,都是充满着虚幻的怪诞故事,可所有的结合考虑,又仿佛形成了最完美的闭合圆。看似天马行空的想象背后,是那种你没办法完全解读但是又可以get到的对于现实生活某种折射和暗示的点。就真的仿佛是我们似乎能掌握的全局,但最后却如脱缰之马一般没办法控制,因为它们游离在这个世界的真相之外,一见难忘它们看破却不点破,因为它们早就遗忘了自己代表什么。

  这想象力真的挺绝的。

  《脱缰之马》读后感(六):阅读速写

  电饭锅里炖着排骨,我靠着皮垫椅找到最舒服的姿势,将没脱鞋的双腿搁在桌面上。环顾四周,我的出租屋杂乱无章,远处道路上车辆来回奔驰,电脑过热的显卡发出怪声,外面的走廊传来别的房间开关门的动静,实在谈不上什么适合阅读的环境。但是,我撕掉塑胶封开始读《脱缰之马》,封面那怪异的球体上一双冷峻的眼睛瞪着我。嗯,我不喜欢这种被窥视的感觉。稍后,想到了朱岳老师时长提及的秃顶笑话。

  忽略新书上那淡淡的浆味,我开始读第一篇《六耳》,一个写作者又长出两对耳朵,总共有六只耳朵,联想到六耳猕猴但细想又不是那么一回事。一种精神变异反映在实体上,崭新的感官意味着对世界会有不同的认知,由此引发一系列的概念重组。接着读第二篇《钱》,很顺利地读完了,可能有些太顺利了,以至于只记得叫S与Y的两个女孩,应该还有别的意识残留的,可刚刚翻页那一切就如泡沫消散了……第四篇是《约翰.列侬》,那位传奇音乐家的一生被重新解构,就像把一个文化符号融化倒入另一个模具然后冷却,形成了这种与南极有关的奇观,可以说创造出某种平行宇宙。在我所在的宇宙找不到书中所描写的那些年份,但是,我又能感觉到书中的那些年份与我所在的现实互相呼应着,而且不知道谁是谁的回声。 读到1981这个年份时,我想,或许死亡是另一形式的新生吧……阅读的速度开始加快,因为电饭锅沸腾起来,我不得不中途去拔掉插头。第十二篇《时骸》是一篇对谈形式的小说,对于时间与人的关系人总有一种错觉,总认为人顺着时间之河进行漂流。然而时间本质上并非连贯的直线,有时它更像一种粘合剂,把不相关不同的瞬间粘合为一种名为“我”的整体。这是我从这篇小说中打捞出的一个想法,可这只是冰山一角,小说切入了更深更晦涩的地带,让我无法通过一次阅读就获得全部。我想了想要不要重读一遍,犹豫三到五秒,最终还是选择在书页上折个角等之后再说……第十七篇《死亡之墙》,现实与幻想的边界,生与死的边界,原本应该泾渭分明的存在在这篇小说中竞互相渗透,而把幻想写下来是防止这一切失衡的唯一办法……最后一篇《跳》是朱岳老师在总结自己的文学之路吧,里面提到让我觉得很浪漫的一种职业——海浪记数员,那是非常吸引我的描述,我也曾写过在沙漠中数沙子数目的职业,那感觉没有海浪记数员浪漫。当看到最后时,总在心情低沉怀疑写作的我,自言自语道:“是啊,方外之物。”紧绷的的心略微松弛了。

  把书合上,翻过来,我读到后封上的一段话。我想,或许人只是一种承载记忆的容器,将内容物倾注到一本书里,然后再去收集别的内容物……这种情形之下,通俗意义上是加法的写作,也就是不断积累变得越来越沉重的写作,由零开始递增。在此则变成了一种减法,在越来越轻盈的趋势中完成作品,一切最终递减归零。

  好了,我读完了《脱缰之马》,环顾四周,我的出租屋杂乱无章,不远处道路上车辆来回奔驰,电脑过热的显卡发出怪声,外面的走廊传来别的房间开关门的动静。我伸个懒腰,去把电饭煲的插头再接上,拉开窗帘,发现被两栋公寓楼夹扁的天还是很亮。《脱缰之马》也是其中一个短篇的名字,让我想到挣脱束缚的凶猛生物,束缚可以是形态上的也可以是概念上的,但是有些束缚也构成存在的边界与外壳,一旦脱离便会遁入一种虚无。

  一切看上去没有因为这场阅读产生任何变化,我有点沮丧,拧开盖子吃了三片谷维素。停顿了大约十秒之后,我想,不,一切并非没有任何改变,有一种疑虑从内心滋生。我以不确定的眼神审视周围,或许,电饭锅其实是电饭锅形的剃须刀,窗帘其实是窗帘形的摩托车,空调其实是空调形的手电筒……而我,其实是一只人形的鸟,所以才在看天空时那么憧憬。那种由文字衍生的变异传递到我的思维中,这便是《脱缰之马》的魔力所在吧,它没有强制地扭曲什么,而是利用既有框架去承载新内涵,把认知中的世界像积木一样拆开再组成新的世界,这依然是那个世界,只是排列和组成变化了而已,可已经习惯世界只有一种样貌的读者很容易错认为这是子虚乌有的造物。就像是在画一幅美人像,通常会勾勒柔顺的长发,清澈的目光,光滑的肌肤以及殷红的双唇。而在作者这里,他会刻画出结构严谨的骨骼结构,肩胛骨在哪——髋骨在哪——下颚骨又在哪,没有丝毫差错,因为他透视到了表象之下另一层面的真实。

  为何要如此匆忙地记录自己的阅读?我想,在读完的几小时内便写下这些流于浅表的文字,是觉得阅读犹如在海边漫步,捡起什么的时候遗失什么,到最后可能还是一无所有。所以我要进行一种对感觉的速写,防止不可靠的记忆让想法变形为另一种东西,一种似是而非的轮廓。

  朱岳老师在《六耳》中提到写作中的影子,那让我想到一个问题,即阅读时的读者是否为写作时的作者的影子?是啊,在阅读之路上,我沿着作者开辟写作之路时的足迹前行,只是感觉上较为陌生疏离。这些篇幅并不长的小说构成了一种寓言式的迷宫,我出现在作者设置的情景之中,跨过那些信息密度极高的短句,在有些怅然的结局短暂停留,接着奔赴下一篇悬念的开头……四周林立着许多作者的语言构成的意识之镜,那倒映出不同形态的自我,正与反,动与静,真与假……互相矛盾的一切在其中犹如海浪互相抵消。置身其中的我,开始觉得自己是个影子,或者影子的影子,甚或者影子的影子的影子……

  如此旋转的万花筒中许多事都无法得到确定,但我确定,这些具有魔力的小说正窃窃私语着,作为活体在感官荒原上进行蜗牛般的迁徙。

  王陌书 2021.5.29

  《脱缰之马》读后感(七):一万匹脱缰的马,在他脑海中奔跑

  《脱缰之马》与作者的前几本小说是一脉相承的。

  最初《蒙着眼的旅行者》起码还清醒,只是把眼睛蒙起来四处游走。随后《睡觉大师》就坦诚了一些,干脆直接“闭眼睡觉”,暗示所述皆梦境,如梦幻泡影。到了《说部之乱》(chaos of fiction)就更坦诚啦,也不用“蒙眼”“睡觉”这些肢体语言了,一个“chaos”交代了所述内容在“fiction”中的定位——展现了混乱、杂乱、紊乱甚至噪音、一团黑线——难以捉摸、没有具体形态,但依然保持着灵性奇幻、虚实结合的特点。最后到了现在的“脱缰之马”,把作者一直以来试图呈现的风格、创作方式更清晰地表达了出来。想象、梦境、迷离、游思,脑海与现实景象之间剧烈的冲突、深度的融合被具象出来——“一万匹脱缰的马,在他脑海中奔跑”。

  以至于把“蒙眼”“睡觉”“chaos”“脱缰”的篇章互相打乱,重新出版一本新的作品集叫“蒙眼脱缰的马大师”也看不出什么割裂感。这里很容易发生的争议就是“作者是不是在装逼”,以及“让人不知所云的作品是不是好作品”。

  首先,我们应当注意到,这几本作品集出版时间跨度长达5年多,按照作者在文中的叙述,其创作时间更是倍数之久。而这是需要非常长程的才华和思考做支撑的,这其中的思考是内核,包含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更进一步的质询;才华则让思考的过程更具表现力,借助想象和文字方面的造诣,一篇篇小说得以出现。——从这个角度出发,并不能认为作者是在装逼。

  其次,大部分人认为作者在装逼的原因就是小说让人不知所云。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把握。一方面,从作者的创作立场出发。作者在前几部作品中(有些愤世嫉俗地)反复强调一种纯粹的写作,一种脱离了目的、意义和规训的写作。所以如果接受了纯粹写作的设定,那么“不知所云”几乎不会产生。如果硬要“知所云”,实际上就是在用阅读通常类型小说的方式,去尝试理解纯粹写作的作品。就像用叉子喝汤一样,往往是徒劳的。而作者“所云”的内容,就是读者读到的内容,除了直接的情感冲击之外,不需要再去寻求额外的弦外之音(尽管确实存在)。另一方面,从作者的职业出发。作为一个出版业的从业者,作者应当比大部分读者“更”见过文字作品的多元性,“更”能区分好与坏、畅销与冷门、卓越与平庸、哗众取宠与真情流露。在这样的基础上,作者依然选择了这种“不太讨喜”的创作方式且持续多年,足以说明“要的就是这个风格”。这就像电影一样,有现实主义、有剧情片、有先锋实验派,作者的一系列作品诉诸个体经验多于个公共的,情感、符号、隐喻也更为私人,没有刻意去寻求公共的共鸣,可以说是先锋一些的。——从这个角度出发,姑且可以把好坏悬置,而视其为一种“风格化写作”。

  关于这一点可以讨论的并不多,一方面作者的故事就已经很模糊了,另一方面每个读者接收到的冲击更是十分个人化,因此进行公共讨论意义不大。不过依然存在一个普适的阅读方式:

  其一,找到一个开放的立场。 这种开放立场可以用“三个不要”概括。

  其二,找到一种拆解内容的方式。 关于这本书,我们很容易找到故事中的模式。

  通过拆解(尽管是一种功利的方式)可以更深入地把握文字的内容(尽管可能是一厢情愿的过度解读)。

  其三,找到一种和自我的互动方式。 作为读者,读到了什么、读懂了什么,精神状态上受到了什么冲击、留下了什么印象,这本书就是什么。这本书对你的价值也就体现于此。更进一步地,可以运用这种精神状态上的波动,基于自己的生活,进行类似的文字写作。不把文字写作当成宏大的、权威的、有门槛的、可望不可即的、划分了等级的事物,而是作为自我存在的表现形式来看待。写作即是精神状态的涌动,写出来的东西即是精神状态的流露。阅读和写作是一体两面的事情。阅读身外的文字客体,实际上也是阅读自己的精神、深入了解自我的过程。

  所以希望各位都能捕捉到属于自己的脱缰之马在脑海中奔跑的景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