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洲现代艺术之路》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美洲现代艺术之路》读后感摘抄

2021-08-25 00:24: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洲现代艺术之路》读后感摘抄

  《美洲现代艺术之路》是一本由[美]爱德华·沙利文著作,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8.00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洲现代艺术之路》读后感(一):艺术没有标准答案 但有赏析简要

  虽然一直身处在国际大都市,也有机会出入国内外知名展览,其实直到现在还是会有一点怯场,走进一场艺术展览或者国际剧院,或者博物馆,碍于自己求学时代理科生身份,文史类学科吊车尾,也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艺术鉴赏能力略欠缺,但这种怯场不会令我却步,相反它会激励我每一次前往展览馆前做更多功课,对相关背景知识的补充,对展览形式的多重涉猎,以及多次观看,与鉴赏大师的思想碰撞也让平凡普通人,略增一丢丢的艺术气质。

  虽然说艺术赏析是一件非常私人且自主的事儿,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经常说艺术是感官的通灵,那通灵有没有方法论呢,答案肯定是有,不然不会形成学院派。这本《美洲现代艺术之路》其实就是一本通灵美洲现代艺术的理论型科普读本。

  首先是这本书的学院派写作思路,这本书非常清晰的界定了美洲现代艺术的时间轴,以及美洲现代艺术的流派,主要风格。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纽约大学艺术史教授爱德华·沙利文,本身就是学院派的代表性人物,他的很多理论也深刻影响着影评人,画评人。包括我国现在艺术圈非常著名影评人张旭东(《社会风景的寓言》等作品的作者)。

  这本书囊括150幅经典艺术作品,展现西半球艺术特色,创新性地将艺术置于全球语境下,聚焦跨时空的文化交流,从学院派的视角解读艺术。

  作者将美洲现代艺术的时间框定在1910年至1960年间,在这个时期所发生的艺术关键事件,以及社会政治事件均与每周审美意识的巨大转变有关,并深刻地影响着这片区域的艺术家的创作意识和探索路径。艺术展览充分显示艺术家的决策方式,床走访时和作品推广方式的变革型。

  美洲现代艺术的“风景”

  爱德华·沙利文曾说过:“风景可以代表一种时代精神,可以表达土地,土地资源开发或保护的集体感,可以展现城市景观的变化,在最广义的层面上,风景也是集体认同的表现。风景既是农村和城市环境的隐喻,又是民族情感,进步指标或国家稳定的隐喻。”

  美洲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1)象征性和隐喻。美洲的象征主义意向代表着颓废救赎、神秘与怪诞、讽刺与夸张等关键词,这与拉丁美洲的民俗与异域文化形成了象征艺术的有效资源,这类视觉艺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也更具创造力,开放性和包容性。

  而第二章主要通过风景画来讨论先念主义的情感遗产,通过风景绘画的象征性,地域性和情感型特征,解读画家的某种精神状态或情绪【划重点:风景画赏析要点get】);第三章是美洲黑色视觉艺术【划重点:对艺术作品中黑人形象和黑人抽象艺术的解读技能get】;第四五六章节是对社会发展问题影响下的艺术的讨论,其影响因素,表现形式,【划重点:新社会秩序的对艺术家生活的影响get】)而后进入两个独立章节,分别探讨美洲构建抽象和视觉艺术和直觉想象艺术(【划重点:空间构建、视觉艺术和直觉想象赏析技能get】)

  而在1960年后,新的艺术形式的大量汇集:波普艺术,观念艺术,极简主义,装置艺术,录像艺术和而行为艺术等构成了新的视觉艺术景观,预示着美洲艺术进一步发展的新视角,以及多种艺术风格的跨界也是近当代全球艺术的新亮点。

  总体而言,这是一本非常学院派的艺术鉴赏类书籍,不管对于艺术门外汉或者专业人士,都非常推荐阅读。这本书帮助我们很好的理清了美洲现代艺术的流派,也传达出艺术鉴赏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结合,去博物馆,或者国际艺术展再也不用心虚了。

  《美洲现代艺术之路》读后感(二):一本书带你遍览20世纪上半叶西半球艺术的求索之路

  20世纪美洲现代艺术,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现象的出现,其无论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还是在艺术表现领域,都具有高度独立存在的价值,并为丰富人类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正如美洲现代文学曾一度风靡世界一样,美洲现代艺术也逐渐引起世界各地学者和爱好者的密切关注,对其研究热情经久不衰。

  对于位于东亚的中国人而言,美洲地理遥远、历史隔阂,其文化艺术更由于长期以来受“欧洲中心论”思想的影响,而迟迟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华盛顿州建立“拉丁美洲现代艺术博物馆”,才标志着这一状态有所改变。

  此后,到了1992年纪念哥伦布的航行500周年之际,美洲艺术一跃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为了更好地考察20世纪上半叶西半球艺术,并从中得到某些启示,曾撰写过多部有关19世纪、20世纪美洲和伊比利亚半岛相关书籍文献的纽约大学艺术史教授爱德华.莎利文,在其近作《美洲现代艺术之路:1910——1960年西半球艺术》中,生动而详实地介绍了美洲现代艺术的特色、起因及兴起,并不吝表达它与欧洲现代艺术之间的和而不同,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美洲现代社会图象……

  除却前言与后记部分,书中共分为八个章节,集中表达了美洲自然风景与城市形貌;黑色视觉艺术中的黑人形象与宗教;黑人抽象艺术的历史、性质、转变及其表达形式;更不乏通过一幅幅具有浓烈美洲丛林风情的现代作品,对泛美超现实主义、流行艺术与波普艺术等艺术流派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诠释。

  正如书中所述,发生在1910年至1960年的美洲关键性艺术事件与社会政治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均与美洲审美意识的逐渐转变息息相关,并深刻地影响着该地区艺术家的创作意识和探索路径。书中用150幅美洲现代艺术经典作品,集中展现了西半球艺术特色。其中既包括随处可见的油画,也不乏声名显赫的壁画。除此,本书对摄影、雕塑及各种平面艺术之间各自分裂又相互关联的悠久历史展开了诠释。

  现存于布宜诺斯艾利斯拉丁美洲艺术博物馆的布面油画作品《食人者》出自20世纪巴西最杰出的艺术家塔西娜.都.亚玛瑞之手。时至今日,每当有人提到塔西娜及其同时代的许多拉丁美洲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或超现实主义作品,人们总会联想到“丛林风情”、“异域情调”这类字眼。以塔西娜众多充满了浓烈热带丛林风情的绘画作品为例,一抹又一抹的绿色,便是观者悄然走进她艺术世界的第一感受。

  塔西娜布面油画作品《食人者》

  1886年,塔西娜出生于巴西一个大种植园之家。家中以种植咖啡豆为生,这是当地最为发达的经济产业。她的童年被漫无边际的种植物包围着,儿时的她目之所及总是郁郁葱葱。从童年的记忆到长大后的创作,绿油油的植物几乎从未消失,并始终是她创作中的重要题材。在创作巅峰期时,塔西娜大量使用巴西国旗的绿、蓝、黄三种颜色,并且融入了许多充满热带风情的植被样式。不仅如此,画中以完全自觉的方式大量运用了“异域”的巴西艺术形式,作为对民族神话或象征的现代化自觉挪用。她的作品中,除了对既定模式的反抗以外,还充满对个性的强烈主张。同时也体现了对艺术和民族的强烈自我投射精神。

  进入20世纪,美国方式和美国文化的渗透,以势不可挡的劲头冲击并排斥着拉丁美洲民族文化。从而大大激发了拉丁美洲民族意识的觉醒,并推动了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在艺术领域,充满拉美觉醒意识的民族文化艺术从大量殖民地文化艺术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热带丛林中那种强烈的抗争意识和浓郁地域色彩的美洲现代艺术的主流。

  20世纪初的墨西哥革命壁画运动,便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实例。1910年的墨西哥革命使古老的印第安传统壁画焕发出新的活力,并演变出新的样式。这一运动由于其盛大的规模以及它对整个美洲乃至以后对世界各国的深远影响而得以载入世界美术史,成为第一个产生国际性影响的拉美艺术运动。此时,墨西哥许多艺术家、作家投身到这场革命的洪流中去,经受了锤炼。可以说,墨西哥壁画运动是一次继墨西哥革命之后的范围更加宽广的文化革命。

  简而言之,美洲现代艺术以浓重绚丽的色彩、热情奔放的风情,风趣而抒情地描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其表现形式的地域风格化在西半球20世纪上半叶艺术大框架和大潮流中充分显示出美洲艺术家所共有的艺术特色,同时,这也是现代美洲艺术留给世人的启示!

  《美洲现代艺术之路》读后感(三):一本书带你开启20世纪上半叶美洲现代艺术之旅!

  长久以来,在欧洲和北美主流批评家眼中,美洲艺术一直处于边缘化或非主流地带。从地缘位置上说,美洲始终是一块相对冷僻的区域。尤其南美,很多人对于它的认知依然停留在美洲杯足球赛事上。伴随地理上的特殊性而来的是其政治、社会经济状况以及语言的多样性,而这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被发达地区所忽视的。这些偏见一方面出于历史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美洲地区相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上比较落后,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位置。 众所周知,现代主义的运动主要指的是欧洲的运动,而整体相对落后的美洲在这方面的发展也呈现出滞后的现象。但是,一个不容忽略的现象是,20世纪上半叶的美洲各国,曾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艺术家,TA们在自己对于现代艺术认知的基础上,结合本土特色,发展出了非常之独特的现代艺术形式。

  在纽约大学海伦·古尔德·谢帕德艺术史教授爱德华·沙利文的近作《美洲现代艺术之路:1910—1960年西半球艺术》中,着眼于包括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以及加勒比海地区在内的广义美洲地区,其中亦不乏一些旧殖民主义国家。形式上,一改传统枯燥艺术史的模式,将艺术置于全球语境之下,以全新视角来深刻解读艺术,聚焦跨时空的艺术文化交流。 书中以150多幅彩色艺术作品,生动呈现了1910年至1960年间发生的关键性艺术事件和社会政治事件。从美洲审美意识的觉醒与转变这个角度看来,西半球风景画整体映射出一种沉重压抑的状态。当时的艺术家们在崇高与卑微、肉欲与灵性、庸俗与清雅、信仰与否定、严肃与玩世、物质与精神、归顺与反抗等矛盾与自我矛盾中苦苦思考,深陷清醒与焦灼、迷惘与失落的宿命。作品反映出人类充满了焦虑和危机感,漂泊和乡愁成为人类共同的命运。

  无论在任何时段,印第安人创造的艺术无疑都是美洲艺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生活在中南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土著印第安人,原本有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古印第安时期还曾出现过几种相当发达的文明: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它们在农业、天文、数学、医药、冶炼、建筑,以及雕刻和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令后来的欧洲人惊讶。但随着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彻底改变了印第安人的历史进程,他们惨遭毁灭性的屠戮,其创造的文明也从此毁于一旦。然而,印第安文明虽因征服者的到来而中断,但作为美洲文化的根源却从未消失,即使遭到遇灭顶之灾,也会潜入美洲人的心灵深处,待时而发。

  书中指出,20世纪伊始,由于美国文化和美国生活方式的渗透,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冲击并排斥着美洲民族文化,从而更加强烈地激发了美洲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大大推动了该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在文学艺术领域,民族觉醒的反映更敏感、更鲜明,这一充满民族意识觉醒的民族文化艺术,从大量存在的殖民地文艺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热带丛林中那强烈的抗争意识和浓郁地域色彩的20世纪美洲现代艺术的主流。 以诞生于20世纪初的墨西哥革命壁画运动为例,1910年的墨西哥革命使古老的印第安壁画传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逐渐演变成新的样式。有着“壁画三杰”美称的里韦拉、奥罗斯科和西凯罗斯为代表的一批革命艺术家,美墨边境的公共场合绘制大型壁画,向广大民众讲述美洲古老的印第安文明,新老殖民主义者和帝国主义的征服、统治和奴役,悲惨现实中人民的苦难和屈辱,人民的觉醒及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等等,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和鼓动作用,促进了美洲民族解放和民主的进程。

  此外,在笔者看来,20世纪上半叶美洲现代艺术的特点在两位巴西女画家的作品中尤为突出和重要, 一位是在创作上极其接近表演主义风格的前卫派画家马尔法蒂,其代表作《热带》色彩明亮,富有张力,将人物布置于背景处,右边一棵棕榈树,左边一棵香蕉树,人物皮肤黝黑,具有典型的热带特征。从这幅作品开始,人们对马尔法蒂上世纪20年代的作品充满期待。 另一位是20世纪初,在现代艺术中表现出强烈民族主义精神的杰出巴西画家塔西娜.都.亚玛瑞。1924年,从巴黎学有所成的塔西娜回到乡间,重新接触土地与农民。此后,她沉湎于绚丽的热带植物、乡间小屋、简单的装饰、农家祭坛上悬挂的纸花、漂亮的手绘木盒。在其作品《黑人妇女》中,她以综合立体主义的风格画了一个坐着的黑人女裸体。这是她综合现代主义技术和原始主题的第一次尝试:人物交叉着腿坐在一棵香蕉树前的地上。黑人题材也许是她对童年生活在咖啡种植园美好的回忆。 现存于布宜诺斯艾利斯拉丁美洲艺术博物馆的布面油画《食人者》是塔西娜送给丈夫安德拉德的生日礼物,也是其毕生最重要的作品,更被认为是西半球现代艺术的重要标志。画面上一个坐着的畸形人物,有一只巨大的脚和手。他身旁的土地上长出一棵仙人掌,这象征作者的本土观念。此处为了强调主题,塔西娜完全摒弃了细节,而把基本的内容简化为五个因素:人、土地、太阳、天空和简化的仙人掌。坐着的人物被夸张到超出了自然的比例:他那巨大的手脚处于画面的前景,接触着土地。他的身体越往上越细,象一个漏斗,支撑着伸向空中的小头。巨大的植物延伸在天空,接触到太阳,象征着那是它的生命之源。此后,塔西娜还画了另一幅同样风格的作品《食人兽》,突出表现热带的生命力和繁殖,刻画了纪念碑似的男人和浓郁的热带风情。

  如上所述,某种意义上来说,尽管我们对美洲现代艺术知之甚少,但事实上,随着多元文化和人种的混合交融,美洲艺术进入20世纪之后也充分绽放着其独特的光芒,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美洲现代艺术之路》读后感(四):生于社会反思社会的美洲现代艺术之路

  讨论美洲艺术史的书不多,专门讨论美洲现代艺术史的书更少。一般而言,涉及“美洲”艺术都多关注拉丁美洲现代艺术或者前卫艺术,相关内容在世界当代艺术史、现代拉丁美洲艺术一类的艺术史著书中有所提及。(顺便推荐一下《加德纳世界艺术史》)所以爱德华·沙利文(Edward J Sullivan)的《美洲现代艺术之路:1910-1960年西半球艺术》(Making the Americas Modern Hemispheric Art, 1910- 1960;英文原版出版于2018年)为关注世界艺术史或者研究美洲艺术的读者们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参考。

  美洲(Americas)在哪里?需要说明美洲与拉丁美洲是两个概念。前者一般是地理概念,后者更多是人文地理概念。关于美洲地理位置以及两者的区别,百度可轻松查到,这里不罗列。沙利文要讲的“美洲”,包括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在前言中,沙利文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这本书不是艺术概论,不是美洲艺术家百科全书,也不是现在知名艺术家名册,也突破常规的入史标准,选定沙利文认可的艺术家与艺术作品,到此,不由得有种“up to my mind”的感觉,这也是这本书有意思的地方。突破常规,突破标准,重新审视西半球发生于1910-1960年的现代艺术面貌,挖掘一些可能被错过,被遗忘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沙利文也并非随心所欲,他有审定的标准,那就是他认为这个时期的美洲艺术与社会政治环境紧密相关,它很大程度影响甚至改变了美洲现代艺术的转变,因而书中特别布置了两章来讨论艺术的社会参与。

  既然沙利文要打破人们长期接受的艺术标准与思维方式及视觉表现,那么在这本书中,更值得关注的,便是他藉由美洲艺术,提出了哪些观点。限于篇幅,此文仅抽取一二。其一是美洲的“颓废”与象征主义受当时西欧及自身社会环境影响。在此要注意几个时间节点,1910年墨西哥革命爆发,波菲里奥·迪亚兹政权结束;1913年纽约军械库艺术展或加拿大“七人画派”展;早期民族主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艺术运动与象征主义在美洲的墨西哥城发展,新社会面貌迎接了新的艺术风格,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为平面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折射社会政治的、讽刺意味的包括与民族情感紧密相关的作品相继亮相,而这些作品虽然底子是模仿西欧,最终还是独属美洲的艺术风格。具有讽刺意味的象征艺术发展到二十年代末,一种新的艺术风格,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诞生,这种风格受西方艺术(超现实主义等)影响,更多展现了艺术与民族情感的结合,它包含了“异域”“民俗”“民族”等关键词。

  《食人者》,塔西娜·都·亚玛瑙,1928

  其二是风景(环境与空间)即是现实中的环境隐喻也是民族情感、进步指标与国家稳定的隐喻。沙利文认为1916年是关键的一年。从他所列举的历史事件中,可以看到国家通过开发与管制,将地方进一步政治化,而“纪念地”是重要的符号。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社会性事件发生,这一切触动了艺术家们,视野为之扩展,(拉丁美洲)想象艺术在政治与自然的结合中迸发,风景画都被艺术家们当作抒发内心情感变化的方式,进而唤起观者的情绪。风景画于象征,还有另一层含义,即与政治中心的城市相对,远离邪恶。

  《陶斯之冬》,丽贝卡·萨尔斯伯里·詹姆斯,1948

  其三,沙利文提到美洲现代艺术中的黑人女性形象。有一张作品值得注意。《黑人妇女》,塔西娜·都·亚玛瑙绘于1923年。这是“巴西早期现代主义绘画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被誉为巴西艺术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视觉表达方式的重新定义。这幅画明显再现了不朽的黑人妇女形象,很少受到外界批评。”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沙利文认为这是一种可能无意但有害的表现手法,而这样的作品确实展现了当时欧洲精英眼中的固定颜色与刻板印象。作品可以把观众分为两类,一类是默认且赞许这种夸张的“偏见”,另一种则是将之视为具有批判与反抗意味的展示。

  《黑人妇女》,塔西娜·都·亚玛瑙,1923

  除了具象的表达, 更引人关注的还是抽象几何艺术。几何符号一般会让人预设为带有土著色彩的图腾相关,但美洲现代艺术中,几何图形的表达却与数学建筑相关,他们试图表现一种“纯粹感”,极致的,精密的,准确的,理性的抽象。沙利文称之为“丝毫看不出艺术家的痕迹”。

  《三重奏 2》,卡梅隆·阿登·奎因,1951年

  《天路》,罗伯特·劳森伯格,1964年

  总的来说,《美洲现代艺术之路》想要传达,1910-1060s的美洲人艺术审美与趣味为何。它可以是艺术家们对当时政治社会事件的表达,这些背景很大程度决定了作品创作时的审美和心理氛围;它也可以是美洲人对艺术形式的兴趣表现。综合媒材的选择与展现,同样以革命性为创作基础。不同于我们一般认知的脱离具体社会的艺术,美洲艺术更强调“艺术为人民”,一种鼓励全民参与,社会参与的行为(创作者与观者通过作品产生联系),试图激发观者的社会责任感与反思,以及传达他们对现实的创伤感与焦虑感。正如沙利文在书末借诺曼·刘易斯的《美国图腾》,历史虽在过去,但发生于历史的某些人类恶行至今仍在继续,而西半球所有居民,不得不继续面对。

  美洲现代艺术之路

  评价人数不足

  [美]爱德华·沙利文 / 2021 / 中国画报出版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