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慢慢看读后感精选
《现代艺术慢慢看》是一本由[英]迈克尔·芬德利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艺术慢慢看》读后感(一):给普通人鉴赏博物馆艺术品的建议
现代艺术慢慢看,给普通读者的建议书。
建议一:广泛涉猎各种现代艺术品,接受那些触及你心灵的作品。
收藏家们收藏物品最重要的一点是基于金钱的价值性。
艺术教育,从小让小孩进入博物馆,不要跟他介绍这是谁画的,有什么含义和背后的故事。先向他问两个问题,你从这幅画当中看见了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
实在是遗憾,我们生活的城市,也许博物馆并不多,但是,也非常希望能有更多接触到博物馆的时候,所幸,我们有一个三峡博物馆,也算是比较大的了。距离成都也比较近,再找一些时间去成都大一些的美术馆,四川省博物馆参观。
这本书是一个专业的人写的一本,不仅仅是博物馆馆长的态度,更是一个专业的美术艺术家的态度,带着我们普通人去欣赏艺术馆里的画作,更好的指向是,不是去看小标签的作者,国家,背后的故事,我们就从单独的欣赏角度去解析,去喜爱并热爱这一副作品。
有的时候,我们常常以为艺术是昂贵的,艺术是遥远的。没有想到我们也是可以去近距离接触到艺术,我们的小孩也是可以自由选择艺术的样子的,他们也可以自由作画,而不是由我们去设定一个样子,必须是这样的才叫做艺术了。
原来我们普通人也可以自由的去选择,喜好不同的作品,有的大家都喜欢的作品,你可以喜欢,也可以不去喜欢,只是因为没有击中自己的内心这样简单的原因就可以了。也不需要装作专业去刻意聊背后的故事,或者怎样的专业手法。
建议二:不以鉴赏艺术品为一次考试,不去故意考察是否记下了这个画家的名字,是否了解Lee作品的名字,是否知道了画家创作其作品时候的背景故事。
这本《现代艺术慢慢看》的书,从一个专业的鉴赏者出发,给我们普通大众了许许多多鉴赏的建议。比如,不带电子设备进去,不需要去听电子导游指南的讲解。而且在逛的时候,如果这个方向的游客太多,也许我们可以反着人流去欣赏,就带着自己的感官,去真真切切的感受艺术品和你的联系,不用去管别人的看法,别人是赞美还是批评,就随着自己的性子去观看,不要害怕自己的直到和某一幅作品产生了一种不可言语的关系,才自发的想去了解这幅作品背后的故事,或者也可以不用去了解。重要的是,我们走进这幅艺术品的时候,我们内心能够产生一种由内而生的感动。
《现代艺术慢慢看》读后感(二):给普通人入门的艺术欣赏
对于普通人来说,艺术是很远的存在,多数的时候我们可以分辨出美丑,好看不好看,但对于艺术,我们却总是不理解它为什么有着如此高的价值,当然价值并不是衡量艺术的标准,而与普通人而言,在自己确认欣赏不了这样的艺术作品后,它的价值是我们欣赏它的唯一标准。对于普通人而言,艺术品似乎离得很远,你不理解一幅看似乱涂乱画的画为什么会有如此之高的价值,不明白这乱涂乱画的作品中是怎么看出那么多意义的。然而多数作品而言,形象的逼真的绘画和简单直观视觉享受则是多数人能接受的。网络上有一个调侃怎样去认识著名画家的作品,网友给出了作家作品最直观的方法,至少你可以区分一下梵高、莫奈、毕加索的作品。当然这是一种调侃,却也是最真实的存在,只要你看过几幅他们的作品便可以看书哪幅画是哪位画家的作品。然而只是画家就很多,而所谓的艺术家则更多,我们所要做的不是知道几位画家,几位艺术家,而是要在生活中去学习欣赏,什么是艺术。
《现代艺术慢慢看》是英国人迈克尔.芬德利所著,是给普通人艺术欣赏的建议。很多时候我们被说没有艺术细胞,这是一种调侃,却也是事实,艺术是抽象的,每一个人对其都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但艺术也是有一定的门槛的,美与丑是可以有区分的。阅读这本书不会让我们成为艺术家,却可以让我们了解艺术,去窥看这原以为虚无缥缈的东西。
《现代艺术慢慢看》分为几个部分,让我们一步一步,由浅入深的去了解艺术,什么是艺术品?在当下,艺术有哪些?鉴赏家眼里的艺术品是什么?书中对其进行了知识讲解。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名画是我们所熟知的艺术品,即使很多人未曾亲眼看过名画,却也在不同的时间河流中去体会这名画所带来的震撼,每一个人对艺术都是有求知欲的,有着欣赏的渴望,这是人的一种本能,悬挂在卢浮宫里的《蒙娜丽莎》即使我们在书中,在电视上看过无数遍,依旧会想在有生之年去看一下它的真身。然而到了那里看到的可能是密密麻麻的人群,和远远的一次张望。艺术不仅仅是名画,也是名品,艺术品充斥着生活,它与奢饰品不同,可能更无价。
我读这本书可能更多的是对艺术品德解读,被称之为艺术品总会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被人们不同的解读,而也正因为不同的解读才让这些艺术品变得更有意义。有时候面对一些图画,我们会觉得它杂乱无章,看不出头绪,然而它被一些人称之为艺术,艺术的范围很广,它是历史,时间,经历等很多原因共同塑造而成的。
《现代艺术慢慢看》通过简洁而透彻的文字为我们提供了艺术品德观赏指南,引人入胜,也通俗易懂。
《现代艺术慢慢看》读后感(三):《现代艺术慢慢看 》有感
现代艺术宜慢慢看,应细细品。迈克尔·芬德利的《现代艺术慢慢看》是一本呼吁普通人探索艺术本质价值,鼓励观赏者建立与艺术最朴素与自然的情感联系,希望观赏者由此品析出除作品本身所属理论概念外所传递的艺术内容。 《现代艺术慢慢看 》的内容给了我许多启发以及赏析艺术的冲动与智慧,如: ★ 艺术即生即在,且充满益处 什么叫艺术 ?这个概念过于宽泛 ,无法笼统地下定义 。艺术是可抽象也可具体的,它的创生可以在反复推敲创造后,但也往往会出现在创造者的不经意思想或动作间。此书虽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才叫艺术,但它对艺术的益处给出了不错的见解,即:那些能够让我们的感官完全投入其中,且能产生智识上的教导, 就是艺术带来的典型好处。而且这种由艺术所引发出的感官投入与智慧增长不会轻易消失,它会随着体验艺术的次数不断的增强而不断的深入和丰富。 ★ 艺术赏析的正确姿态 再好的艺术遇到不懂得欣赏的人也只能作为废品来处置。本书为普通人欣赏艺术提供了正确的欣赏姿态,即:用眼睛和灵魂进入艺术品本身 。作者呼吁欣赏者的目光应超越时代的风尚,超越艺术背后某个画派理念或美术概念的学习,走向更深层次的艺术体验,体验"鲜活"的艺术 。在艺术赏析上, 作者在文中顺带提到了艺术的功能,比如:作为教育的艺术、 作为娱乐的艺术、作为财富的艺术和作为声望的艺术等。其中不管是作为何种功能的艺术都不应当割裂开来,也不应当忽视欣赏者的体验感。 就拿作为财富的艺术而言,我们不难发现艺术的投资潜力或者是商业价值,但是我们也应当坚信伟大的艺术品是昂贵的, 但是昂贵的艺术品并非是伟大的。故在艺术赏析上我们切不可单凭一件艺术品的商业价值或其生产价格就断然定义其好坏。在艺术的赏析上,艺术所带来的精神冲击远比其带来的经济利益更有创造意义和个人价值。此外,在该书列举的众多艺术赏析的个人经历和故事中,读者不难领域作者的观点,即:在艺术欣赏上,感官上的融入远重要于理论的获取。作者认为在学习艺术上 ,"学习如何欣赏艺术的最佳方式, 特别是当你还只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单纯的欣赏它。 "关于艺术品,对于小孩子最有教育意义的做法是要求让孩子描述所看到的。让孩子能够与艺术进行真正交流的第一步就是鼓励他们去描述一件艺术品,这远比大人告诉他们某件艺术品的意义或什么是关于它的更有价值。作者认为且倡导孩子是通过玩耍的方式来学习艺术,而孩子最早学习艺术是通过画画和做手工,在混乱中产生"艺术"的强大、精致、率真和生动。作者希望孩子们被教导艺术是由信息、文化、金钱构成之前能够很快的融入艺术,且不会因表达自己的看法而尴尬,还能有机会在欣赏中形成自己的想法。 ★成功的博物馆所关注的是体验品质 书中列举了世界各地大大小小,或传统或现代,或收费或免费形色各异的博物馆。但不论博物馆知名与否,或者纳入的藏品知名与否,作者都向读者传递出一个理念,即:成功的博物馆绝不取决于其举办展会的场数、某时段客流量的多少,官内主题的丰富程度或者门票的高低情况。成功的博物馆在于其体验品质 的把关与注重。博物馆不应沦为娱乐场所,也不能沦为展览空间,更不能被企业文化所接管 成为拍卖行 ,它应当是聚焦欣赏者感官刺激与情感体验的修行场或者说是共鸣空间。 《现代艺术慢慢看》一书除了向普通人传达出许多不错的欣赏建议,它也陈列了良多或具有视觉冲击或考验思维敏力的艺术作品,让我们普通赏析者在了解如何去赏析的同时也同作者一道实践着如何赏析。
《现代艺术慢慢看》读后感(四):用3分钟慢慢欣赏一件现代艺术品,你会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
1913年5月是一战爆发的前一年,彼时,《春之祭》( The Rite of Spring)这个芭蕾舞剧在巴黎首演。它凭借充满活力的叛逆性,凭借用死亡作祭来表达对生的庆祝,成了一部对20世纪的世界来说非常具有象征意味的作品。《春之祭》这本书中写道:“该剧是现代主义的标志性作品一一暗示着我们的主题:运动。这个充斥着离心运动和悖论的世纪,其最高的象征之一就是死亡之舞,带有反讽性质的、充满狂欢和虚无主义的死亡之舞:我们在追逐自由的过程中获得了终极的毁灭性力量。”
现代艺术相对于古典艺术来说是一种叛逆的、颠覆性的、近乎于毁灭性的艺术。古典艺术强调的是平衡、静态和美感,而现代艺术则大多混乱、无序、充满动感。我们在欣赏这样的艺术时,当然不能带着和欣赏古典艺术一样的思维方式来进入某件作品的世界。当我们欣赏达芬奇或者拉斐尔等人的绘画时,我们通常都是看它们的构图、画面的冲击力、描摹现实的准确度、以及这些作品想讲给我们听的一段故事(历史、人物、宗教等等),我们满足于这些艺术品最基本的叙事性功能。然而,当我们在欣赏现代艺术时,我们会得到一种用当前的语言系统无法准确描述的感受,它超越了一般的叙事性,是一种关于颠覆固有思维方式的抽象性的东西。这对于习惯于用传统方式观看艺术品的人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现代艺术慢慢看》是一本关于现代艺术鉴赏方式的书,里面没有艺术史,也没有艺术家传记。作者迈克尔·芬得利鼓励艺术欣赏者给现代艺术一个机会,去掉对这些作品的成见,比如丑陋、奇怪、难以理解,用最本真最空白的心态去重新尝试接纳现代艺术。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忘掉现代艺术作品的作者、流派、创作时间、创作地点等等先入为主的知识,甚至连作者本人的创作思路都不要理会,直接用眼睛去看,用全身上下每一个细胞去感受这些艺术作品散发出来的观念和气质。我们可以通过慢慢感受现代艺术品的材质、颜色、线条、图像、尺寸来初步认识一件作品,然后我们就可以调用自己的经验和观念和这些艺术品进行一场无言的对话了。
作者认为,只要一个观赏者肯花上超过3分钟的时间仔仔细细观看一件自然而然吸引了自己目光的现代艺术品,那么这个观赏者必然会从这件作品中获得一种奇妙的感受,可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也可能会难过得直犯恶心。前一种是因为艺术创作者代替观赏者说出了他们自己的心声,后一种则是艺术创作者想表达的内容不被观赏者所赞同。作者的观点是,每个人对于现代艺术的看法都是主观的,喜欢和不喜欢某件作品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这与这件作品本身的金钱价值、作者名声、还有身上贴的所有标签都没有任何关系。这种欣赏方式其实上顺应了现代艺术的最大特点——崇尚个体的自由、感性的力量、文化的多元和包容、思想绝对的解放。
作者还认为,图片和仿制品绝对代替不了艺术作品本身。我同意他的观点,因为创作者在作品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无法被复制的。一件艺术品的照片会放大或者掩盖一些关键的细节,从而扭曲了作者原本想要传达的一些理念。作者在欣赏艺术品上是绝对的看展派,同时他还认为展厅的布置和灯光对于呈现一件艺术品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思想让我对书中印刷的艺术品彩图的价值产生了怀疑。我曾经看到过一本书,它号称能“不受实际空间的限制”让读者欣赏3000件艺术品。如果这本书让作者看到了,一定会笑它是一本过于理想化的艺术史吧。但是对于我来说,照片还是有一定价值的,因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像作者一样,有财力和时间实地逛看全世界那么多的美术馆。艺术品的照片虽然不如原作那么惊艳,起码也能传达一部分关于艺术品的魅力。
我还有一点和作者不同的想法是,我认为我们可以努力用语言清晰地描述出自己看到现代艺术品所受到的震撼感和冲击感。虽然这可能会让我们造出一些新词汇,比如说现代艺术的各种“主义”和派别等等。有些词汇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淘汰掉了,但是大浪淘沙总有一些精准的词汇会留存下去,这是我们人类语言得到丰富和扩展的一个好机会。我认为语言和艺术一样,也是人类的创造物,如果艺术家能通过现代艺术丰富人们对世界的认知,那么人们也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丰富我们的语库,让语言这个工具也能更好地反应人类的思想,不管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