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星之继承者 2 温柔的伽星巨人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星之继承者 2 温柔的伽星巨人读后感摘抄

2021-08-29 00:12: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星之继承者 2 温柔的伽星巨人读后感摘抄

  《星之继承者 2 温柔的伽星巨人》是一本由[英] 詹姆斯·P.霍根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 元,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星之继承者 2 温柔的伽星巨人》读后感(一):英式笑话翻了十倍的哲人王续集

  看完这本我才知道自己有多讨厌罗伯特•海因莱因写的《星河战队》,星河战队用好莱坞大片式写法引出一层又一层乱局,套娃一般的英雄之旅走到最后,大boss居然是“我们”。

  说白了海因莱茵为了强调“选举权应该属于那些服过兵役的人”这一理念,不惜把美中立场撕裂成正义和邪恶的对立(对我们就是邪恶)。着实恶心人。

  相比之下,霍根太有一个科幻大师应有的格局和幽默了,这部续集中咖星人真的就如标题所说,很“温柔”。

  清汤白水,到最后一点居然一点反转都没有。温柔就完事儿了,我们咖星人忒温柔了,温柔得像你奶奶像你爸爸。

  清汤白水到连结局送出的最大彩蛋,都是看完第一部就能猜出来的。

  可是霍根厉害就厉害在,他从生物遗传进化学的角度诠释了为何人类和咖星人会有如此之大的性格差异,这些差异会带来什么影响,还有....人类的进步有很大一部分得归功于运气和勇气。

  原来....我们的进化是偶然,存在是偶然,连日常生活中做选择的偏好也是一种偶然。

  当咖星人首席科学家施洛欣和人类科学家丹切克展示完他们的演绎大法,我突然就理解了为什么认知科学家平克,在《白板》中会大篇幅地写基因、生物、神经科学的话题。

  如果平克的书早出几十年,可能人们会认为霍根是用小说来致敬平克吧。实际上只是英雄所见略同罢了。

  最后想说左拉克太可爱了哈哈哈哈...简直就是终极形态的siri。揽下了全书九成笑点。

  《星之继承者 2 温柔的伽星巨人》读后感(二):伽星人温柔,地球人坚毅

  第二部的悬疑色彩比第一部淡了很多,但主题也宏大了很多。第一部中挖掘到的伽星人来到了地球做客。他们来自两千五百万年前。

  与其他科幻小说不同,《星之继承者》2中的人类和外星人没有一见面就剑拔弩张,也没有冲突和竞争。他们和谐共处。这个的确是颠覆惯常认知的设定。并且伽星人访问地球的整个过程,也有点乌托邦的感觉。在那个时候的地球,人类相亲相爱,友好相处,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大于竞争。而人类对于首次造访地球的外星人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伽星人绝对配得上人类的友好相待。因为伽星人本性善良。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他们进化的基因本性与地球人有很大不同。我们都知道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理论。这种基因繁殖的本性,使得地球环境充满了竞争。因为资源有限,一种物种的生存,是以另一种物种的牺牲为代价。但达到一种平衡时,生命循环的生态系统系统得以维持。但伽星人并不是这样。他们骨子里并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他们的情绪表达也与地球人有很大不同。他们并不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去损害其他人或物种的利益。例如,伽星人是非食肉动物就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剥夺其他动物生存的心理动机。

  因为伽星人是比地球人类早了两千五百万年的物种,并且同时也生活在太阳系。所以作者自然地把这两种人类的历史关联了起来。而人类之所以以当前面貌存在,也是由于伽星人几千万年前犯的那个错误。这一切都要从前说起了。

  有意思的是,尽管有伽星人这个极致善良物种的衬托,作者并没有对人类的残忍竞争历史做过多的道德批判。没有劝人一心向善。最后伽星人也修正了自己以前对于地球生物的判断。在伽星人看来,地球人类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特质。例如,永不放弃,勇于拼搏。而这些坚毅的品质,正是来自于人类经过千百万年历史进化的锤炼。这种品质能够帮助继续取得一个个成就,从而进一步进化升级。

  《星之继承者 2 温柔的伽星巨人》读后感(三):《星之继承者》续集

  十分仰慕这套杰作,一直是传说中科幻和推理双界的名作。作者1977年完成《星之继承者》这部处女作,隔年入围了轨迹奖。1981年被日本翻译引进后拿下了 第12届日本星云赏海外最佳长篇奖 。期间这部作品在欧美科幻界口碑持续发酵,引来了阿瑟克拉克、 艾萨克·阿西莫夫等诸多巨头的高度赞扬。在日本,这部作品也被捧为了科幻推理的至高杰作,2012年周刊文春在全日本第二次招募选票评出的东西百大推理作品中,本作高居海外榜第26位,打败了周刊榜单中无数历年第一的作品。而整个前100位中,也只有这本和排在100名的阿西莫夫的《钢穴》是科幻推理。

  本作是大受好评的《星之继承者》续集,出版于1981年,不仅再次入围隔年的轨迹奖,同时也再次获得1994年日本星云赏海外最佳长篇奖 。完美的延续了第一作惊艳的故事,并把诸多悬念留到本作一并解答。

  上一作中,人类凭借在月球和木卫三上发现的月球人以及伽星人的尸体,推理出过去5万年至2500万年里涉及人类过去的一系列历史。木卫三的宇宙舰队遭遇突然出现的伽星舰队。双方接触后证实了之前人类的各种猜测。伽星人去地球做客期间双方进行了交流,伽星人自己的基因改造导致无法抵御越来越密的二氧化碳之苦。伽星人考虑过去地球,但生性食草的伽星生物却被地球充满暴力、互相攻击的生态所恐惧。最后只带了部分样品回伽星。但他们承认曾在地球生物圈里作过一些基因实验,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随后伽星人决心去外太空寻找他们的新落脚点。

  本作开头解释了第一部中未提到的一些疑惑。比如:运送大量标本的失事飞船为何坠落在地球反方向的木卫三;比如消失的伽星人去哪了等等。而人类依然无法理解为何伽星人走后,其他可以抗拒二氧化碳浓度的伽星生物也迅速的随之灭绝?在木卫三发现的生物遗骸上检测出地球生物所没有的酶,而人类的发展到底又受到了何种影响?本作通过颇有科幻色彩的基因学和比较有想象力的独特的双循环系统,并且为了对抗食肉动物大多数的生物都具备毒素用于反杀,最后导致整个伽星食肉动物几乎灭绝。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类在伽星人离开后推理还原了2500万年前惠神星上发生的一切,以及人类自身发展中存在的谜团。

  作品除了脑洞大开的科幻设定和出色的推理外,作者也给读者很多启示。比如在生物学上,自然界的进化演变有其客观规律,一味试图靠人力去改变未必是好事。作品里无论是伽星人对自己、对本星球、对人类的改造,都直接改变了整个惠神星的命运。从某种程度讲,惠神星的爆炸就是其改变生物自身发展规律的结果。从人类角度讲,月球人的两大阵营战争像极了作者写书时期的美苏对抗,实际也在隐喻人类如果持续这样可能会造成自己所在的星球灭亡。虽然作者赞同人类身上的缺点可以在短时间内更快的发展自身科技,比如人类仅用了短短2000多年就走完了伽星人几万甚至几十万年的发展。但在人类生存危机时刻,只有团结协作才是唯一出路,而不是靠意识形态的对抗。只可惜对于人类精英来说,自私自利还是高于一切,普通老百姓死活才不是他们所关注的。

  本作总体来说没上一部那么精彩,但总体水准并不低,而且内核更为宏大。在解决一系列谜团后,更多给人以思考。人类是需要学会总结过去,也需要一些作品能让更多人学会思考,获得启示。

  《星之继承者 2 温柔的伽星巨人》读后感(四):人类是什么?人类从哪里来?人类将走向何方?

  「硬科幻与本格推理的完美结合」

  「入选Twitter网友票选“世界本格推理100强”」

  「2027年,月球上发现一具人类尸体,而他死于5万年前……」

  这充满迷惑性的宣传,让我差点以为这是一本带有科幻元素的推理小说,比如说,一个在未来太空背景下的密室杀人事件。

  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臣服于作者的野心。

  这根本不是一个找凶手的游戏。

  这是在找寻 那 三 个 问 题 的答案啊!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到哪里去?

  这亘古三问,吸引着一代代科学家和哲学家付出一生去探寻答案,也吸引着一代代科幻作家将灵感倾泻其中。

  据说,作者霍根在看过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后,对其中人类诞生的解释不甚满意,于是决定自己来为人类安排一个更好的源起。

  这部作品就是怀抱着“欲与克拉克试比高”的雄心而诞生的。

  本书主角亨特是位物理学家,却更像是个穿针引线的侦探。他思维开放、善于变通,汇集各处研究得出的线索,从中理出头绪,用它们织就一张符合逻辑的解释之网。

  亨特的冤家兼搭档,生物学家丹切克,则逻辑严密、重视实证,往往能发现易被忽视的不合理现象,从而为“案情”打开突破口。

  这两位“地球上的安乐椅侦探”,通过一次次的争吵、辩论和头脑风暴,解决远在另一颗星球、遥在数千万年前的谜题。

  与地球人毫无生理差异的“月球人”,是出生在地球还是外星?

  他是如何又为何来到月球的?

  五万年前的先进太空科技,是时空穿越,还是外星文明?

  慢着,月球本身似乎也有问题?

  他们从一道道线索中抽丝剥茧,在解开“月球人”谜团的同时,逐渐向着“人类如何诞生”的真相靠近。

  本系列的三部曲,第一部初步回答了“地球人从哪里来”的问题,第二部在此之上给出了“地球人是谁”的答案,第三部为“人类将去往星辰大海”的憧憬扫清了障碍。

  在前两部的结尾,随着当前问题的圆满解决,又有新的问题浮上水面,为下一部埋下伏笔。

  看似完美的解释,实际上却布满了裂痕。

  一个细微的瑕疵,足以引发理论的地震。

  在第三部结尾,作者将整部作品画成了一个首尾相接的环:

  「慧神星、早期伽星人、由兰比亚人和赛里奥斯人组成的月球人、查理和寇里尔、地球和智人,再加上巨人之星,这个完整的环终于闭合了。它始于它的终点,而杰乌克斯、布罗格胡里奥以及兰比亚人被封闭在这个无法打破的闭环里,牢固地、永久地嵌入了往昔岁月。」

  从猿猴到智人的智力跨越、智人特殊的免疫反应、早期人类的宗教与巫术崇拜,从考古学到生物学,再到历史与社会学,有关人类的谜团都将被解开。

  人类的历史,在作者笔下严丝合缝而又波澜壮阔,无愧于当初许下的雄心壮志。

  这部作品的阅读感受莫名地很像“本是同根生”(都受克拉克影响)的《三体》。

  同样是细致又硬朗的文字风格,同样在铺设背景和勾画科技细节时有些沉闷,可一旦入戏就停不下来,恨不得一口气读完。

  文笔不见得有多好,人物塑造上也是槽点颇多,但胜在一个个悬念扑面而来,令读者不断在思想的颠来覆去中被勾着往下读。

  但公正地说,它的世界观不如《三体》宏大,在对宇宙的想象上,也不如后者富有诗意。

  尤其是后期走向,《三体》的最后一部仍在不断给人更大的惊喜,而本作到第三部则显得有些江郎才尽,从好不容易铺开的星辰大海的美妙图景,退化到勾心斗角的无聊谍战剧情,硬是把格局写小了。

  例如,与《三体》里智子干扰对撞机锁死基础科学的优雅做法相比,派遣特工向早期地球人宣扬宗教神话以遏制科学思维发展的方式,无疑显得有些笨拙。

  《三体》中面对无处不在的监控而诞生的“面壁者计划”的那种孤勇和浪漫,也绝非本书轻松突破外星通讯封锁的字谜游戏可比拟。

  作者的设定十分巧妙,但并不复杂。

  三部曲共50余万字,作者浪费了太多篇幅进行轻视读者智力的反复提问与解释以及无意义的男主“绯闻”描写,更是在第三部中费尽笔墨写了一场敌方智力堪忧的“碟中谍”。

  如果将核心设定进行提炼,适当缩减篇幅(尤其第三部),我想这会是一部神作。

  毕竟,看到人类厘清自己的过去,认识自己的本质,昂然迎接自己的明天,又有谁能不激动呢?

  「各位,这亿万星宿已经交由我们来继承。」

  《星之继承者 2 温柔的伽星巨人》读后感(五):跨越千万年的相遇:生命,一切皆有可能。

  在去年底的时候,詹姆斯·冈恩的《超验》引进了国内,故事中对形形色色的外星文明的细致描绘,让读者惊叹不已。

  《超验》所体现的,正是科幻黄金时代的特色之一:对文明十足的好奇心。文明如何建立起来?它未来又要向何处去?这不仅是科幻作家思考的问题,也是整改人类思考的问题。

  关于人类文明的起源,有个脑洞大开的猜想,认为它起源于地外。詹姆斯·P霍根的《星之继承者》,就是关于这个猜想的作品。

  在故事中,我们的祖先被从地球搬运到慧神星,在慧神星诞生了文明,因为这个文明最初在月球被人类发现, 所以称为“月球人”。他们后来死里逃生又逃到了地球,经过五万年的重新发展,成就了如今的人类社会。

  在第一部作品中,除了我们的祖先,还涉及另一个文明,被称作“伽星人”,这群身高八英尺的巨人,是慧神星的本土土著,历史能追溯到2500万年前,在长远的历史中,创造了远超我们的科技,却因为某些原因灭绝。

  到了第二部作品《温柔的伽星巨人》中,作者将活生生的伽星人送到了我们面前。他们的飞船,因为相对论效应,将他们带到2500万年后,与上一部作品的主角们相见。

  关于穿越的作品数不胜数,比如像《神话》《古今大战秦俑情》这样的经典穿越剧,或者像《超时空接触》这样的硬科幻电影。

  相比之下,霍根的这部作品,显得如此真实。毕竟,相对论效应是已经得到验证的理论,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科技也能达到那种地步,让我们能够突破悠远的时间。

  在地球人与伽星人相遇的开头,作者为我们秀了一手花里胡哨的语言学,让人不禁大呼:这也能沟通?当然,两个文明的顺利交流,最终还是归功于伽星人的人工智能“左拉克”。

  在这中间,也有着不少笑料,诸如左拉克说“有一位地球人叫我滚蛋,然后就把通信装置关了”。在语言隔阂下,这种毫无恶意的恶意很可爱有木有?

  然而,在现实中,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与外星文明相遇,是无法建立这种交流的。

  比如说,当我们与外星人建立了联系,你怎么去教对方区分左和右?而当你好不容易教对方学会左和右,约定相见时用右手握手,但当见面时,对方可能伸出了左手——砰,你们俩在正反物质相碰中灰飞烟灭。

  故事中的伽星人,就像书名一样,温柔至极,从开头温柔到本书结束的那种。

  慧神星的生命匪夷所思,为了适应高浓度二氧化碳的环境,他们进化出了独特的双循环系统,一个功能,另一个排除毒素。

  这种系统,使得伽星生物一旦身体有损伤,就会有生命危险,同时也使得肉食动物被自己的猎物反杀到绝迹,伽星的动物从此再无天敌。这种独特的演变,使他们统统成了素食主义者。

  我们应知道,对于一个生物圈,它的稳定性取决于它的复杂程度。这种生产者——消费者的二级食物链,极其脆弱。在作者笔下,伽星的环境竟然也能诞生悠久的文明,着实令人惊叹。

  至于伽星人,也因此变得性格温和,为了生存,他们进化出坚固的身体结构保护自己,不争斗,团结友爱,对自己的家园无比热爱,也正因此,当看到慧神星不复存在时,心生连绵的悲伤。

  在我们地球人眼里,这无疑是很玄学的事情,佛系的性格,缺少发展的动力。在王诺诺的短篇《改良人类》中,未来的人类从基因出剔除了几乎一切负面品质,唯独保留了“自私”,驱动着社会继续发展。

  但在霍根的笔下,伽星人连自私的品质都没有,却依旧为了生存而逐渐发展处超凡的科技水平。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见,伽星人见到战争场面时多么惊讶,战争、流血,对他们来说,这些闻所未闻。故事的背景中,地球已经实现大同世界,在此之下,我们也远远不及伽星人“温柔”。

  不过,除了这些冷酷的词汇,我们人类也有许多正面的字句,包容、和谐、共生,我们的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一切,看我们如何取舍。无疑,如今的全球化浪潮,正印证着霍根这一批科幻作家的远望。

  故事中,我们是伽星人基因实验失败的产物,伽星人因此抱愧万分,在结局,留下了宝贵的科技资料,再次启航寻找可能的新家园。

  去年,诺奖得主杜德娜女士出版了新书《破天机》,读过的朋友应该知道,基因编辑技术的神奇魔力,足以引发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星之继承者》中这门技术,如今已经成真,这就是未来学科幻的独特魅力。

  在伽星人眼里,地球人也是一种无比玄学的存在。冲动、暴躁、好战,在他们对生命建立的模型中,这样的物种无法延续,迟早会消亡。

  然而,我们不但没有消亡,还创造出辉煌的文明,相比于伽星人的上千万年的时光,地球文明取得如今科技成果,仅仅是白驹过隙,这让伽星人五体投地。

  而地球文明的无畏、进取与对未知的好奇心,也感染了伽星人——这是他们决心去深空寻找新家园的动力。

  当然,在某种意义上,伽星人的模型是对的。五万年前发生在慧神星的那场大战,把慧神星炸成了两半,“月球人”的文明也自我毁灭。上世纪七十年代,冷战正处于苏攻美守、形势复杂的阶段,霍根如此描写,无疑是对冷战格局的警示。

  科幻史上,有一篇经典的短篇《冷酷的方程式》,在故事中,面对浩瀚的星空,人类只是个用符号M来表示的渺小存在,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出对宇宙的敬畏。

  而霍根的故事里, 却反其道而行之,地球人、伽星人,两个在彼此眼里都是玄学的存在,都突破了“不可能”的枷锁,取得非凡的成就。

  这就是生命,这就是文明,宇宙为自己编织的最美好的礼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