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时下“躺平”现象
浅评时下“躺平”现象
文/宋劲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一样的明月照耀着天底下一样站不起来的人。
都市车水马龙、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精彩纷呈。人们都愿意相信总有一些机缘巧合会留给不愿放弃梦想的人。只不过世事唯艰,背后往往多少艰苦、多少辛酸、多少血泪不可告人。说出来又怎样,一些人根本不愿听,一些愿意听的人根本又听不到。这样的声音,有和没有没有什么两样。
历经沧桑、历经艰辛、历经冷暖后的人不肯花钱,啥事都想省钱,这难道有什么好指责的?谁不想有尊严地活着?当口袋只剩2元钱时,一瓶水和一盒过了一晚的处理快餐,你说他会选择哪个?当然是后者。买一瓶水是显得很潇洒,很有尊严。可它不能充饥呀!在温饱面前,此刻的尊严显得何其渺小。
路灯下的拾荒者,也许一根扁担,两头各一个蛇皮袋,装着的可能就是他全部家当。芸芸众生谁又会留意他们的存在,唯有“检查团”来了才会想起,不是怎样安置他们,而是如何驱赶这些步履蹒跚的过客。
更多的年轻人刚步入社会,等公交车可以等一小时,明知这样会耽误很多机会,但又有什么办法,谁叫他们只是个起点底的小小菜鸟,想要飞,却根本飞不起来。虽然他们寻寻觅觅一切都只是为了生活在努力,在打拼,要求也不算太高,即便遇到逆境,即便遇到不公平待遇,即便不知道出路在何方,但仍然还会不停摸索,哪怕并不知道这样一直摸索下去是否真的能找到困住自身牢笼的出口,但又有什么办法?唯有不断挣扎罢了。这是不愿“躺平”的青年唯一的选择。
当下,就算有青年过着“躺平”的生活,笔者认为那也是无可厚非、无可奈何的事。试问一下,他不“躺平”,就凭自己一直不停搬砖,即便放开“三胎”政策,在生理需求期能找到另一半吗?六十岁前能买得起房子吗?虽然如今七十岁也允许考驾照了,但那时的他保证买得起车吗?
其实,很大机会“躺平”与“不躺平”归宿都一样,“不躺平”只是一个姿态,一种生活方式。明知道站起的过程很艰难!也许根本就站不起来,但他人生的意义也许就是在这还没站起又跌倒,跌倒后不愿放弃,又想站起的一个不断循环的努力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