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故事
关于广告学的争论历来有之,以霍普金斯与大卫·奥格威为首的科学派和以波恩巴克与乔治·路易斯为首的艺术派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吵得沸沸扬扬,但艺术派和科学派在某一个观点的看法上却出奇的一致,他们都强调要在文案中讲一个故事。
故事型文案到底有何魅力呢?这类文案又有怎样的特点呢?一起来看看。
一、有强烈的代入感
故事之所以能够充分调动起读者的情绪,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其具有很强的代入感。我们在看小说和电影的时候总会在不经意间将自己想象为故事的主人公,他们的行为会牢牢地牵动着读者的情绪,时而为他们高兴,时而为他们的不幸遭遇而落泪。
我小的时候就特别迷恋《西游记》,做梦都想把自己变为孙悟空,找一条光滑的木棍做金箍棒,模仿孙悟空的动作。这种强烈的代入感一直到上学后老师告诉我们孙悟空是虚构的人物时才消失,为此还难过了好几天。
耐克和阿迪达斯两大巨头每年都会想方设法地签一批NBA大牌球星,并为他们奉上数以亿计的大合同,但回报也很明显,乔丹和科比系列的篮球鞋都曾迅速为他们打开国际市场,让公司赚的盆满钵满。球星代言为什么会如此火爆呢?同样是由于代入感,球迷在穿着偶像鞋子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心理暗示:我可以像乔丹和科比一样投中那些绝杀球,带领球队获胜。
知名编剧和小说作家都深知逆袭类的故事总是会受到大众的青睐,作为受众的我们也非常乐意看到英雄归来的戏码。而且这一策略也不断地被应用于商业社会中,很多的品牌故事、软文都在塑造逆袭的情节,并且屡试不爽。这是由于读者在读到这样情节的故事后,会情不自禁地将自己代入角色中,跟着故事里的人物一起逆袭,就好像自己也经历了一次,从而会在心里产生一定的快感。
比如被大众所津津乐道的乔布斯重回苹果的故事。1997年苹果公司市值一路下滑,之前被排挤出自己亲手所创公司的乔布斯迎来回归,这一次他又创造了神话,而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苹果公司市值一度超过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
二、定位小,故事都在讲人
在之前的文章中提过,文案的策略要足够小,定位越小才越精准。
故事型文案通常描述的都是某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大的主题都是通过个人的故事来体现的,以小见大。比如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都是通过某个小人物来反映一个大的时代背景,这个人物就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又比如这几天豆瓣评分很高的《血战钢锯岭》,同样是通过一个医务兵来体现血浓于水的战友情,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人间的大爱,但这种“大爱”恰恰是需要通过一个小小的医务兵来体现,才会激起观众的情感。如果只是讲道理式的泛泛而谈,相信观众都会睡着。
不只有电影,文学作品中同样也时如此。如老舍先生的《茶馆》通过描写一个茶社中几个人的故事表现了整个大时代背景的兴衰;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只是塑造了一个方鸿渐就让读者接触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气息。鲁迅先生讲了一个祥林嫂的故事,就让我们看到旧社会对于穷苦大众的精神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