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读后感摘抄
《祥瑞》是一本由张向荣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80元,页数:6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祥瑞》读后感(一):好民科
写得蛮好的popular history,既做了文学化的史料故事叙述,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叙述方面笔法老练,娴熟地转换各方视角和时间流,用词并不俚俗;贯穿始终的是儒学对汉代政教上的影响,观察儒学发展的新颖视角,尾声“孔子为汉制法”尤其出彩,将儒学横跨在整个中国帝制时代的发展都概括了一遍,颇有气概。虽然是民科,民科跟民科还是有点区别。
PS:文景能不能去后浪借几个装帧设计?虽然我买的kindle版但这个封面真是肉眼可见的丑。
《祥瑞》读后感(二):写个短评 字数超了
西汉后段到王莽,汉帝国在外面已经是举目无敌,所以政治基调基本是内敛的,不关注外界,显得平淡不太好写。 祥瑞的作者下了实在功夫,一是算历史人物的亲戚关系,特别是王族;二是算人物年龄。这是再现历史的基础,不过以往的政治史家真不一定都有这方面意识。 但本书对王莽的表现,有点目无全牛的遗憾。 王莽擅长权术,包装自己、消灭对手,所以能很快代汉上位;但他的短板是缺行政能力,搞的改革都是胡折腾,很快把自己搞亡了。 作为政治人物,这两种本领都得有,但缺乏基层阅历、走上层路线掌权的,往往只有权术能力,得势的宦官外戚大都是如此,这种人掌权都长不了。 其实王莽这个短板,应该是史家常识,尽人皆知,像八十年代河北教育版的通俗小读物《王莽篡汉》,几句话就点破了。但祥瑞这洋洋几十万言,却一直在跟着王莽的思路走,时时设身处地替王莽分析,从没跳出来点破过。我觉得作者不大可能不知道,也许是觉得一旦点破了,很多叙事包袱就没法搭建了。这种写法像带着读者走迷宫,没鸟瞰的全局感。 也许还有点后现代史学影响,不能随便judge,对谁都要做理解之同情态,也就有点远离常识。 本来想短评一下,结果字数超了~
《祥瑞》读后感(三):波谲云诡中,赌一场落子无悔
《祥瑞》读后感(四):这是王莽的时代
一、政治权利与上层阶级的斗争
《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首先是一部历史非虚构作品,也就是说书中所写的故事都来自于真实的历史事件,绝无改编。但是此书可读性丝毫不比小说差,毕竟本书的主角可是王莽。
近年来网络上人们对王莽的兴趣主要在于一个疑似“穿越者”的身份。因为王莽此人,虽然是真实历史上存在的人物,但是自身所带给所处时代的影响确实超出世人的想象力。我们对汉朝的印象多数停留在封狼居胥的辉煌时代中,但是在王莽崛起的时代,汉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式微到连皇帝本人都对自己的统治权产生了质疑,臣子甚至当面质问皇帝:你看当今天下这么多灾异是不是乱象?
天下已有异心,自汉朝开国以来,先是诸侯王与功臣,再到外戚与宦官,一拨又一拨的权利阶级登上舞台,又权利解构,到王莽所处时代,帝权已经压不过臣权了。虽然权利斗争激烈,但是汉朝刘家的正统继承权已经在天下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人们虽有破除这个旧时代的心,但是思想上仍被统治着,得不到解放。也可以说,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他们还无法孕育出我们的革命思想,但是旧社会已经到了不破不立的地步了。王莽就是在这个时候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大展拳脚。
二、儒法道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儒道并没有因此在汉朝立稳脚跟。汉初建立政府体系和社会秩序时用的是继承秦法的所传下来的老本,文景之治时的又以黄老思想作为民间休养生息的基础,汉武帝表面上选中了儒家,实质的统治思想更偏霸道。直到王莽登场前,儒道看似已经接近了权利中心,但与其他的权利阶级的斗争也从未停下来过。
而王莽,一个既有能力,又能抓住权利的男人,甚至连他的思想都远超同时代的其他人,通过一番仿效古法的折腾,神奇的抓住了天下人的思想,从此奠定了儒家的思想地位。有人说,如果不是王莽太折腾了,也许后来天下不会反他。但是王莽本人似乎就是承担了这样一个时代加速器的角色,一个大跃步结束了汉朝前期种种杂乱思想,给汉朝一个重新开始的契机。
三、汉时神话色彩
《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这本书的写作思路有些像《万历十五年》。并没有深究这个时代,也没有深入挖掘王莽的人物内心世界,而是将这个时代,以种种角度铺开在读者面前。很多事情,表面上看也许并没有在历史上激起涟漪,其实深究其原因,发现其早已向世人呈现出事物衰败的现象与本质。
书中有不只一处提到了祥瑞。比如汉宣帝时期的凤凰、神雀、黄龙出没的祥瑞,王政君与牝鸡为雄的祥瑞。这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在远古时期,凤,或者说神雀(朱雀)的地位是高于龙的,但是后来经过逐渐演化,龙凤开始平起平坐,再到后来诸祥瑞以龙为尊,凤与其他瑞兽成了陪衬。这也是一种思想上的演变历程。汉时期希望通过祥瑞与远古联系,似乎为了获得某种远古的认可。这种复辟的神话色彩更反映出汉朝人民思想上的无处安放。
书中还提到汉朝王室支脉与乡间权贵因私怨“大复仇”的故事。明明战国时期秦国就已经禁止民间私人械斗,违者重惩。汉随秦法,但是又有儒家支持复仇,就产生了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冲突。于是这桩大复仇的故事里,法没有得到伸张,理没有得到认可,反复的冤冤相报何时了,几代人结成世仇,争斗不休,最后以或死或逃的下场结尾。
在讲这个王莽的故事时,作者就说了,在这个舞台上谁是玩偶,谁是主人,有何教训,有何经验,我们不与评判。故事已经讲了,听者的感悟,就由自己做主吧。
《祥瑞》读后感(五):穿越而来的“哲人王”,还是精于表演的“大艺术家”?看王莽如何在祥瑞与灾异中完成权力的转移
史书只会盯着王者。
无论是成功者、失败者,还是像王莽这样“成功的失败者”;无论是旷世奇才、贤德明君,还是“穿越”而来、颇具预见性的哲人王,又或是精于表演的“大艺术家”,“王者”们总会以不同的姿态出现在史书的记载当中,英明的、平庸的、暴虐的,还有身上充满了各种谜团和误会的。
而王莽,恰恰就是那个不那么好理解的一位,他建立的新朝不过15年,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以往史家和研究者对于王莽的人品与性格,以及王莽改制的定位和评论也,也多是呈现出两种视角。
在《祥瑞》这本书中,作者张向荣博士以西汉时期灾异变化、祥瑞谴告的角度出发,探讨儒家文化与建政、立法之间的关系。全书语言生动幽默,同时又不乏严谨、缜密的引经据典,在清楚交代历史背景、文化形态、政治关系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值得深思的讨论。它并不仅仅是王莽个人的“传记”,而是以王莽为线索,阐述了一个特殊时代的现实与荒唐。
西汉在中国历史中的处境是比较特殊的,与后世定型的“一家一姓”的朝代不一样,西汉既单纯又复杂,这种“单纯”所指的是思想方面,而复杂则是指在那样“单纯”思想的影响下,所形成的的复杂政治形势。
在那个时代,道教和佛教均未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影响,儒家思想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董仲舒的提议之下,汉武帝时期更是开始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所以,西汉自然而然成为了中国儒家文化首次实现立法的新阶段。
然而正如《祥瑞》中所写:“儒生通过儒学的‘理论’和数术的‘科技’,掌握着解答灾异和祥瑞寓意的钥匙。由此,汉朝的统治、儒家的理念、上天的意志,就集中体现在灾异和祥瑞上。”
所以在西汉时期,迷信天人感应和谶纬之学的情况就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而灾异变化、祥瑞谴告也就与现实政治运动之间产生了非常紧密的联系。
那么“祥瑞”对政治层面究竟造成怎样的影响呢?可以说,“天意”就是合法性的象征,它将危机从权力危机转变成合法性危机,然后让这样的合法性危机遍于天下。
成长于民间的汉宣帝刘询就曾鼓励各地积极地上报各种“祥瑞”,以烘托汉朝的伟大和帝王的神圣,然而,有祥瑞就会有灾异,它们是“一体两面”的,也同样都被用来窥探政事,对朝廷有所期待的时候,象征吉兆的祥瑞就是人心所向,而一旦出现对政治的不满,那么灾异也会剑指政事,甚至产生合法性危机。
王政君梦见月亮从一名民女成为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直至新室文母太皇太后;汉成帝即位十个月后长安的沙尘暴成了遮挡了皇帝光芒的灾异;皇家马厩里有一匹马长了角,丞相翟方进却因为这一次可疑的星象“荧惑守心” 而被迫自杀……
单纯的思想造成复杂的形式,在儒家文化的指导思想之下,朝野上下都笼罩在祥瑞与灾异形成的氛围之中。而身为外戚、又深受儒化的王莽,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成为了儒家的代表,他“收拢内外两朝,架空皇权。……儒术、灾异、外戚,三者在王莽身上合为一体,刘氏家族的建国和建政大业面临沦丧的危险”,王莽之祥瑞,正是刘氏之灾异。
关于王莽为人,向来众说纷纭,有人称赞其孝道以及以公为先、敬天重礼的“大义”,也有人痛斥其狠辣残酷、激烈极端,甚至六亲不认的阴毒。
在“独尊儒术”的时代里,作为儒家代表的王莽,一度是深受人们信任的,人们相信,“只有王莽,才能将儒家改制从这些宗庙祭祀的礼仪制度向实质性的经济、财政、文化、内政、外交等全方位的变革大踏步迈进”,他简直就像理想与正义的化身,于是王莽也开始了“顺应天意”一般的大施拳脚。
尤其在元始元年春天的正月时,一件千年未有的祥瑞让人们相信千年周公今又来,“越裳氏”在来到长安朝贡时献上一只白雉,两只黑雉,而雉的出现本身就是祥瑞,《春秋纬·感精符》里说:“王者德泽,旁流四表,则白雉见。”意思是说,白雉出现,意味着天下出现了道德流布四夷的王者。
那么问题来了,王者是谁呢?
《祥瑞》中介绍道,“越裳氏上一次到中土贡献雉,是在一千年前的周成王时期,并且不是为了见周成王,而是见辅佐成王的周公。周公就是当时的王者”,而这一次,千年已过,时空转换,如同当年辅佐幼主的周公一样,现在辅佐幼主的大司马王莽霎时成了堪比周公之德的帝国掌权者。
“祥瑞”的力量可见一斑,它不仅让已经失势的王莽获得了“安汉公”的称号,更是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影响着政局的走向和发展,而王莽也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越来越注重树立起自己的正面形象,他尊师重教,孝敬守礼,对母亲孝,对亡兄悌,所以“王莽的道德声誉日隆,在位的人赏识他,在野的人佩服他,朝野都把他当作汉廷未来的顶梁柱”,而与此一同增长和发酵的,就是他的野心。
可是,王莽果真就如世人所见一般的谦虚、谨慎、睿智吗?
作者在书中写了这样几件事,足见其品性:
王莽将对汉哀帝刘欣只恨堂而皇之地摆在了明面上,他给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汉平帝均立了宗庙并追认庙号,唯独越过了刘欣,还幸灾乐祸地以“哀”志“喜”,让名为“欣”的帝王最终得了一个“哀”字;
在于孔休的交往过程中,王莽不允许孔休不接受他的礼物这种事情发生,在孔休坚持不收的时候,王莽“神经症人格”爆发,瞬间变得狰狞可怖,一边说着“您是觉得这很贵重是吧?”一边把雕花的玉石砸碎,找了块布帛包了起来,必须要送给孔休;
王莽“大义灭亲”,以“仁者爱人”的儒家伦理逼着自己那为琐事杀掉了一名奴婢的儿子,自杀了,之后也将二儿子逼死,他在朝堂上尽显君子风范,但对待家人十分苛刻,“常年用政治伦理、儒家教条来约束家人的行为,且毫无通融的余地”;
他囚禁汉宣帝的玄孙,禁止任何人与他讲话,使他长大后成了一个六畜不识,话也说不清楚的傻子;
他挖掘丁、傅两太后的坟墓;
他下令让主管诊断的太医、负责器物制造的尚方,以及擅长屠宰的屠夫将王孙庆活体剥皮,要探究一番人体的奥妙……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让王莽的形象渐渐坍塌,也让人们对这位举世称颂的君子、践行礼仪的儒宗产生了幻灭,无怪乎对王莽早有了解的桓谭在《新论》里这样写道:
“王翁之残死人,无损于生人。生人恶之者,以残酷示之也。”
王莽建立新朝,已经新朝在短短十五年之间就破灭,也都与这祥瑞和灾异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一套“拳法”下来,朝野上下都被“迷”的七荤八素,人心也得到笼络,他非常懂得收买民心,从而出色地完成自己这场政治表演。
与此同时,各种各样不断涌现的祥瑞成了王莽重要的“加分项”,正如前文所说,“祥瑞”就是“合法性”的表征,在合法性的加持之下,王莽也更有底气了,就这样,他“效仿”着周公,一步一步走到了居摄的位置,然后又费尽心机,企图用“合法的程序”让王姓的假皇帝取代刘姓的皇权,成为真皇帝。
于是,王莽改元“始建国”,这一次不是效仿周公了,而是要模仿“始皇帝”,这一个年号可谓意义非凡,王莽想要像始皇帝所设想的秦二世、三世……直到万世而不绝的野心也昭然若揭。
他还急不可耐的要扩大宗族,等着自然繁衍是肯定的来不及了,于是王莽决定将同为舜帝后代的除了王姓之外的姚、妫、陈、田四姓氏,纳入同族,“名籍于秩宗,皆以为宗室”。
他非常超前地推行“五威司命”和“五威将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王莽自身的敏感和多疑,所以才有了“对高官极度苛刻,不分给实权,越是高官功臣越要找碴儿打压;对小吏常施恩惠,时而以帝王之尊为小吏撑腰;对中生代则予以笼络,着力提拔那些敢于为他充当爪牙的人”这样一套策略,但也不得不承认,这项策略确实有效管束了功臣与高官,又使之得到了中生代的拥护。
然而随着王莽即位后对符命的笃信愈演愈烈,操着各地方言口音赶来长安献符命、报祥瑞的人可就越来越多了,官员们甚至会彼此开玩笑说:“独无天帝除书乎? ”
物以稀为贵,祥瑞和符命遍地都是,它们的神圣和权威也就没那么具有说服力了,可是,王莽此时早已听不进五威司命陈崇“这种事情大开奸臣谋取私利之路,淆乱天命,应该断绝其根源”的逆耳忠言,而是一心沉醉于制作各色的饮药,寻求升仙的秘诀。
直到到始建国天凤二年黄山宫发现了一条黄色的死龙,他的帝王梦,也就做到了头。
正如张向荣在《祥瑞》中所言:
“不太影响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更没有发生剧烈的内战和残酷屠杀,犹如儒家版本的‘光荣革命’,就堪称一次重大的成功,是西汉政治儒学结出的最大成果。”
王莽就这样,效仿周公开始摄政,效仿尧舜以禅让的方式登上帝位,以祥瑞和灾异窥探政治、把控走向,儒家在帝制时代的政治实践不费兵卒而完成了朝代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