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罪之声》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罪之声》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9-24 00:48: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罪之声》经典读后感有感

  《罪之声》是一本由【日】盐田武士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罪之声》读后感(一):人类永恒的悲剧

  “我原以为最终揭开真相时会有什么兴奋的感觉,但结果并没有。”

  记者英士的这句话便是对这本《罪之声》最好的注脚。一桩世纪大案,三个无辜的孩子,九个泯灭人性的罪犯,无数个破碎的家庭。即使查明了真相又能如何?复仇的对象们早已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徒留下空虚和悲哀而已。更何况参与其中的每个人,包括加害者,最终都成为了受害者。这是时代的眼泪,更是人类无法跨越的悲剧。

  这部《罪之声》乍看之下,是在寻求“凶手是谁?他们如何在警察的天罗地网下屡屡得手”的真相,本质上却是在探求恶性案件之所以会发生的原因。毕竟对于社会而言,一起已经发生了的案件,不论大小,业已造成的伤害都无法抹去,也无法弥补。所谓的探寻正义、追缉凶手,在几十年后追诉期已过的今天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知道凶手又能如何?毁灭的家庭无法破镜重圆,逝去的亲人亦无法死而复生。唯有知道案件背后的原因,阻止类似的悲剧再度重演才能对失去一切的被害者们聊以慰藉。但很遗憾,盐田武士挖掘出的是一个无比残酷的事实:恶性案件不过是人性的堆积,既无意义,也无法避免。而这是日本社会乃至于人类社会共通的悲剧。

  让我们细看看参与其中的几个角色吧。所有人的出发点虽然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充满了执念。曾根达雄的父亲死于左翼内斗,而就职的银河糖果公司无动于衷,随后他又经历了多次毫无意义的杀戮。曾根同时怀抱着对于这个人类世界的幻灭以及对于父亲无端惨死的怨念组织了这起案件。生岛秀树作为一个黑警,有着无穷的欲望。他向往着子女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也痛恨着有钱人拥有一切。而曾根俊也的母亲,希望报答达雄的恩情,并且一雪对于警察的前耻。就是这些执念的集合酿成了这桩惊世骇俗的悲剧,而其中很多人甚至怀抱的是自我秉持的所谓正义,而非单纯的罪恶和欲念。人类社会最大的悲剧便在于此。哪怕大家的出发点并不坏,最后事情也往往不会往最好的方向去。因为每个人的想法并不是可以兼容的,微小的见识的分歧就可以带来行动上巨大的鸿沟。更何况利益的蛋糕永远只有这么大,而人类实在太多也太贪。因此,在微妙平衡的一次次的崩坏中,人类陷入了罪恶的循环。众人的欲念和悲喜化作永恒的涂料,在历史的画布上永恒地创作着悲剧的画卷。

  《罪之声》读后感(二):《罪之声》令我安静

  《罪之声》是典型的日本小说,读者朋友们注意,我说的不是典型的日本推理小说,而是典型日本小说。我个人觉得小说是存在性别与户籍的。日而本小说,怎么说呢,他们有一种特色或者是特点,他们非常擅长处理细节。他们总是在细节上有非常动人的地方,即使这篇小说写得并非很好。 根据叙事学的定义,故事存在一个情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有如下判断: 按照我们的定义,悲剧是一个完整而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一件事物可能完整而缺乏长度)。所谓“完整”,指事之有头,有身,有尾。所谓有“头”,指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发生者;所谓“尾”,恰与此相反,指事情之按照必然律或常规自然的上承某事者,但无他事继其后;所谓“身”,指事之承前启后者。所以结构完美的布局不能随便起讫,而必须遵照此处所说的方式。 而细节,怎么说呢,其实就是怎么安排事件、组织情节。情节如果是身体的话,细节就是骨骼。《罪之声》从剧情来看,比较接近家访式探案。这种写法可能存在的问题是节奏会十分的冗长,如果细节不够精彩的话,通篇小说读起来就会索然无味。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个中高手。她的家访式探案会带我们进入彼时的英国田园风格、家长里短。同样,当我阅读《罪之声》的时候,也是如此,我会感受到时代的变化。我没有去过日本,也不懂得英国的礼仪,但我跟着作者,跟着作者笔下的两个叙事者,我确实看到了一种变化,我说不清这种变化,因为我不是很能理解它的从前。我把这种变化,称为时代感。 《罪之声》在我看来是时代感强烈的一本书。时代感往往是过时与怀念的战友。我很享受这么一本叙事缓慢的书,我感觉自己变得很稳重与安静。麦家在星空在演讲,他说,当世界变得日日新、天天快的时候,我要做一个旧的人,慢的人,不变的人,为理想而执着的人;当众人都一路在往前冲杀的时候,我要独自靠边,以免被时代的洪流卷走;当一切都变动声色犬马令人眼花缭乱的时候,我要安于一个角落孤独地和寂寞战斗。这不是一时兴起的念想,而是我对自己一生的认定和誓言。 对我来说,真相与对事件背后的反思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读完这本书令我安静了下来,去思考了一些别的事。 《罪之声》令我安静。

  番茄盖饭的《罪之声》

  《罪之声》读后感(三):《罪之声》:毁灭一代人安全感的凶手至今是谜

  “毁灭一代人安全感的凶手至今是谜!”这是印在《罪之声》书腰上的一句话,黑体加粗,格外醒目。 《罪之声》由日本当代社会派推理作家盐田武士改编自日本世纪悬案“格力高・森永投毒案”。之所以产生将“格力高・森永投毒案”改编成小说的念头,是因为盐田武士小的时候曾亲历“格力高・森永投毒案”。投毒案发生时以及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孩子们都曾被父母严厉告诫不可以吃零食,当时年少的盐田武士也不例外。 不许吃零食,这对小孩子来说是多么令人难过的消息啊。然而,比起聪一郎和姐姐生岛望的遭遇,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零食已经是再幸福不过的童年了。 “曾根西装定制”老板曾根俊也在帮母亲收拾影集和照片时,发现了一个纸箱。纸箱里的笔记本和磁带让曾根俊也想起了轰动一时的“银万事件”,令曾根俊也吃惊的是,磁带录下的声音居然是自己年幼时的声音,而那断断续续播放出的声音分明是“银万事件”罪犯恐吓敲诈被害企业时使用的录音。 突如其来的发现令曾根俊也迷惑不已,他对所以这一切完全没有印象,除了能够确定磁带里传出的是自己的声音之外,对“银万事件”的一切一无所知。曾根俊也找到父亲的同学堀田信二,在堀田信二的帮助下,曾根俊也接触到一些对“银万事件”有所了解的前辈。然而,随着探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线索显示曾根俊也的伯父曾根达雄就是“银万事件”的谋划者。 曾根俊也对伯父曾根达雄完全没有印象,只知道伯父长年生活在国外。不过,有人说在“银万事件”发生前一个月曾根达雄回到了日本…… 《罪之声》分两条线讲述,除曾根俊也,《大日新闻》的记者阿久津也在搜集关于“银万事件”的资料。 《大日新闻》年末报道计划决定报道跨越昭和与平成两个时代的悬案特辑,三十一年前的“银万事件”被选定。阿久津因为较出色的英语能力被选为出差伦敦进行调查的记者,当然,所谓的英语能力不过是报道组主任鸟居说给阿久津的托词,真正的原因是鸟居认可阿久津身为记者的专业能力。 或许是曾根俊也握有更接近“银万事件”核心笔记本的原因,曾根俊也的每一次调查都快阿久津一步,从伯父曾根达雄、到与曾根达雄同在柔道俱乐部练习柔道的生岛秀树、再到暴力团的青木成一,曾根俊也距离“银万事件”的真相仅一步之遥。不过令人意外的是,曾根俊也决定不再深究,曾根俊也似乎已经看清了“银万事件”的所有秘密,曾根俊也害怕面对真相,曾根俊也害怕面对真相公布于众后的自己和家人。 而其实,曾根俊也并没有触及“银万事件”秘密的核心,真正揭开这宗三十一年悬案神秘面纱的是一直契而不舍的阿久津。 阿久津说:“揭开这个悬案的谜底也许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应该是如何把这个悬案与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三十一年后,与“银万事件”相关的许多人都已不在人世,然而,因“银万事件”改变人生轨迹的人依然生活在“银万事件”的阴影之下,他们急切地需要帮助才能够回归生活正轨。 《罪之声》的意义并不在于找到毁灭一代人安全感的凶手,而在于救赎。正因为如此,《罪之声》在寻找悬案真凶的外衣之后,真正所要传达的是罪案带给无辜者的伤害,以及如何给予受伤害者关爱,以期让那些受到伤害的人生重回正轨。 -END-

  《罪之声》读后感(四):“说不定我们在哪里擦肩而过……”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日本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犯罪——其名为“格力高森永投毒案”。绑架知名企业的社长、在糖果里面偷渡、跟警方和记者送去挑衅意味的信件……自称为“怪人二十一面相”的犯罪集团以一己之力让整个日本陷入了恐慌。谁料,在把所有人的生活搞得一团糟之后,这个犯罪集团却有自行退出了众人的视线,宣称不再犯罪。时至今日,由于案件时效已至,案件的主犯就此被永远地淹没在了时代的洪流之中

  此后,有不少作品都涉及到了对这起悬案的讨论、再创作。由此便可看出这起案子对日本影响之大。而本作,亦是其中之一。作者盐田武士在自己的作品之中将其化作“银万事件”,真实再现了当年的种种罪行。而写出这部作品的原因,却十分简单——当他得知本案的罪犯牵扯到了几位孩子的时候,心里不由得冒出了"说不定我们在哪里擦肩而过……"的想法。

  本作采用了典型的双线叙事,由在外围的记者线和处于事件中央的已然成为大人的孩子线组成。先说记者线,在一开始身为记者的阿久津只是被迫接下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去往欧洲调查,却一无所获,垂头丧气地回归后,还得忍受上司的不满。但是,随着他不断的深入调查,真相逐渐展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说出了"自己的工作其实只是一场虚幻"这样的话语。这并非是对其发觉真相这一行为的否定,而是因为真相并不能救赎当年被牵扯进这场声势浩大的犯罪的受害者们。私以为所谓"社会派",其重点向来不是案件的真相如何,而是在揭露真相后对人心的抚慰与反思。而在另一条线里面,主角俊也发现了留存于家中的犯罪录音带中穿出自己的声音后,在惊慌、不解的情绪之下,也开始自己试着调查,并察觉到了事件背后的真相。在两线开始交织之际,本作的主题也真实直白地在读者面前摊开——这是为了那些被卷入案件中的孩子们所写的小说。

  是的,在小说之中被逮捕犯人,在现实之中却不知所踪。但是当年的案件确确实实地将一群无辜的孩子们卷入了其中。究起缘由,只是犯罪者们对当时社会的反抗和搅局。然而,时过境迁,在面对主角等人的询问之时,那些参与者也只是无言惘然——他们经历过这个社会对他们的种种恶行,才愤然而起,但真正回忆起来的时候,好似一切都没有什么太多的意义。作者借小说这一题材体现出了他对那些孩子们的关心。他们是无辜的、是一无所知的,但是却毫无理由地成为对后世影响重大的恶性案件的参与者。他们的心情会是什么呢?他们又要如何看待那些将自己推入犯罪之中的大人们呢?一切都不得而知。

  只是,随着时间在我们身上堆积,所有的过往和伤痛或许都会在寂静之中尘埃落定……

  《罪之声》读后感(五):心里的阴影仍等待着驱散,他们的心灵仍等待着拯救

  1984年,日本发生了一场投毒案——格力高永森案,这一犯罪案在当时轰动全国,虽然最后解决了,但在许多人心里留下了不少的阴影。《罪之声》正是根据此案进行改编的,故事中,当年的谜案,不仅仅是投毒,还有银河公司社长被绑架、银河旗下公司遭受人为纵火,而久久未曾解决,成了悬案。案件凶手不知所踪,录音中的三个孩子的身份也是个谜,至今未有任何线索。

  《罪之声》采用的是双线叙事。(很多小说都喜欢双线叙事,可能这样更容易展开?)

  一条线,是以曾根俊也——磁带里录音的三个孩子之一,作为视角,叙述了他无意中发现父亲留下的录音磁带与笔记本,发觉那个录音里有自己的声音,而巧合的是,当年轰动全国的犯罪案中,罪犯所用的正是与之一模一样的录音。俊也为了追寻真相,了解自己的长辈与犯罪案之间的联系,与父亲的朋友展开调查。

  另一条线,则是以阿久津——一名记者作为视角,讲述了阿久津,仅凭上司鸟居的口头消息,走访各地,远至英国伦敦、谢菲尔德,近至隔壁广告公司、楼下大街小巷,采访各种人物,退休老人、大学教授、退休刑警,从无到有,拼凑关于当年案件的所有碎片,还原当年犯罪案的真相。

  曾根俊也,以寻找自己父亲的名义,找寻与父亲、伯父等长辈有交际的朋友,通过他们的描述,慢慢地竖立自己长辈的形象,并根据他们对当时的回忆,开始进行还原。而阿久津则是采访当年参与案件的人,一点一滴地把他们对案子的印象还原出来。双线叙事,互相补充,将整个事件完完整整地还原在读者面前。

  这本书的意义在哪里呢?仅仅是还原当年的案件吗?回答是否定的。

  作为一部社会派推理作品,还原案件不过是一种辅助手段。作者真正想让读者看到的,其实就是还原案件的过程中,阿久津所采访的、当年参与案件的人,那些曾受重大犯罪案影响,导致一生都活在阴影的人,而另一边,就是案子的那几个凶手的形象,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心理、他们的疯狂。

  正如朋友所讲, 社会派的重点,是人性、是思考、是社会现象,但从来不是直白地讲,不是干巴巴地把东西丢在你面前,而是通过人的行为举止和心理活动,将那些元素融化在只言片语里面,你看到那些画面,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了思考,自然而然会从心底感受到触动。

  我讨厌社会派推理,并非我觉得社会派不好看,而是我觉得,写得好的社会派太少,大多过于煽情或是过于憋屈,而我讨厌煽情,更讨厌憋屈。而《罪之声》体现的,是一种救赎,旧案重提,那些人的影响已经造成了,但他们心里的阴影仍等待着驱散,他们的心灵仍等待着拯救。

  《罪之声》封面

  《罪之声》读后感(六):《罪之声》:父母的欲望与无知才是摧毁孩子一生的罪魁祸首

  很难想象当一个人发现自己小时候曾参与过毁灭一代人安全感的世纪悬案会是什么感觉,大概也会和增根俊也一样,会追根究底,也会小心翼翼,更怕压抑不住的好奇带来难以承受的结果。

  盐田武士选择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切入点,再现了日本的世纪悬案“格力高·森永事件”,不仅让读者体会了这桩悬案带来的社会影响,同时如抽丝剥茧般揭开了掩盖在历史中的家庭悲剧。

  我很喜欢作者设计的这两条并进的调查路线,从不同身份和不同立场的两拨人的视角分别展开,入情入理,客观真实。

  作为与事件相关的曾根俊也来说,旧案重提很可能会伤及自身及家人的名誉,一旦查实是自己家人所为,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现实生活中,都难以自处。虽然调查开始占有先机,但是中途却“近乡情怯”多次产生了放弃的念头。盐田武士对人物心理的揣摩和描写入木三分。

  反观另一个调查方阿久津英士,被逼无奈调入年终专辑策划组,得过且过慵懒闲散惯了的他完全无法容忍上司鸟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原本只想着糊弄交差。没想到在调查过程中从消极怠工,到后来渐入佳境,不仅对待“银万事件”的思考更深一步,而且作为记者的能力和职业道德也彰显了出来。

  所以当两条调查路线开始相交时,俊也和阿久津的交锋尤为引人注目。一个经过数月调查终于看见真相的曙光,一个为了保护家人而拒绝助力,如此胶着的对峙造就了阿久津的高光时刻。好久没有见过形象如此高大的“无冕之王”了。

  阿久津采访曾跟达雄的部分细致入微,节奏把握得十分到位,并不是平铺直叙地一股脑交代作案经过,某些突然的停顿或聊天反而吊足了读者的胃口,留足了思考的空间。据说盐田武士曾经做过记者,这段经历想必为塑造阿久津的形象增色不少。

  阿久津后期的爆发简直是实力圈粉。他不仅解开了世纪悬案的谜团,还进行了反思——记者的工作到底应该做些什么,仅仅是追究出罪犯是谁吗?

  罪犯在走上歧路的那一瞬间,他们的人生就毫无价值了,即便揭开事实的真相,也并不重要。最重要的应该是如何把这个悬案与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

  《罪之声》中最悲惨最无辜的算是这三个小孩被利用的小孩子了。作为加害者的家人,他们也是最痛苦最被忽视的受害者,谁能来拯救他们已经被碾碎的人生呢?即便有人挺身而出,还来得及吗?

  而此时深受阿久津职业精神和正义感所影响的俊也,敞开心扉,对与自己有同样遭遇的聪一郎伸出了援手,不仅疗愈了自己,也替罪大恶极的家人完成救赎,为聪一郎曾经被夺走的未来和希望赎罪。

  尽管《罪之声》取材于真实事件,但是毕竟是悬案,盐田武士通过多年努力,搜集查阅资料,走访当年案件的亲历者,实地考察案发现场,访问经历过案件的媒体人,并且亲自到英国考察,将自己建立在案件证据基础上的合理推测融入故事中,毫无违和感,也让这部小说成功地虏获读者的心。

  《罪之声》读后感(七):《罪之声》:打开尘封的历史,还原一段最匪夷所思的悬案

  当你的声音出现在一起30多年前的引起了社会轰动的巨大悬案之中,你会作何感想呢?30年前的悬案和这声音有什么关系呢?三十年前的自己,还是一位不记事的孩子,而这声音却又成为罪犯的助力。在自己未成年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犯罪的帮凶了吗?这就是日本作家盐田武士小说《罪之声》主人公之一曾根俊也最大的困惑。而这个声音,这盘录像带,也在他平静的生活之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罪之声》是根据日本世纪悬案改编,作者盐田武士在小说中化身为报社记者阿九津,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从一个调查者的身份去试图还原沉寂了30多年的“银万事件”。而在这一事件之中,对于几家食品企业高管的绑架成为最重要的线索,而伴随着绑架,还出现了在他们出产的食品、糖果之中投食。剧毒,这一危害全体民众的恶性事件,特别是对于孩子的心理有着超乎寻常的影响。而这个事件能够在作者的心目中留下极深的印象,也是因为这次投毒,让任何糖果都成为不能放心食用的美食。孩子没有糖果,这在他们心目中种下了恶之种子,而伴随着其他一系列的纵火杀人、犯罪分子和警察的隔空较量,特别是这一重大案件成为悬案,这都是引起所有人兴趣的点,这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去挖掘这个案件的原因所在。

  多年已经过去了,再也不会有人为了这次案件受到法律的制裁。但还原真相,找到曾经的美好,特别对于俊也在内的曾经的孩子,在他们心目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他们当时还是未成年,他们不应该成为案件的实施者而受牵连,背负着终生的遗憾,他们也同样是受害者。俊野当时还没有留下记忆,还没有意识到他的所作所为带来的影响,但其他人呢?如果其他的孩子参加了这一事件,并且意识到在这个事件中有着自己的参与,那么在他的心理上将会背上怎样沉重的包袱呢?而书中就有这样一个人存在,他的生活又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也就是去还原这样一个悬案的意义所在。

  还原真相,本来就是媒体人的责任,而由《大日新闻》这样的媒体记者来完成这一任务也就顺理成章了。任何事情都不会是简单的,更何况这样一个三十多年前的悬案,又没有任何的线索的情况下。但阿九津有着一颗不屈的灵魂。我们跟随着他的脚步,往返于英国、日本各地,从一次次走访、一次次探寻,从联系事件的关系人,从最细枝末节处找到线索发掘真相。而真相隐藏在历史的迷雾之中,随着我们的阅读,随着作者的讲述,我们也同样体会着探寻真相的快乐,抽丝剥茧,当我们一层层把历史迷雾剥开的时候,那种酣畅淋漓,那种来自于历史原因的震撼,也成为这本小说阅读的乐趣所在,这也就是悬疑小说的魅力所在。 打开这本《罪之声》,走进那段日本历史中的悬案,来享受那种发掘真相的快乐吧!

  《罪之声》读后感(八):尘封的真相不可被淹没在历史中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厚厚的沉重感扑面而来,没想到这种根据真实案件改变的能够写出这种大部头的小说。在网上也看到过这一原案的事件介绍和分析,《攻壳机动队》中的笑面男就是根据这一事件改编的。而且因为涉及到糖果投毒,这更是给那个时候的小朋友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同时奉上我看过的最具体的事件总结,来自知乎作者李淼https://bgm.tv/blog/279103

  曾根俊也一个继承了父亲光雄西装定制店的小人物,一家四口妻子亚美、两岁的女儿诗织、还有年迈的母亲。那一日,母亲胃溃疡住院,要求俊也把影集和照片带给他,曾根俊也在翻找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黑色真皮笔记本和一盒磁带,在听过磁带后发现是自己的声音,同时根据笔记本的内容联系到了一桩已经过了时限的悬案——银万事件,因为该磁带正是三十一年前罪犯进行恐吓敲诈的磁带。由此曾根俊也开始了对这一案件的再调查,从中找出自己和家人与该案件的联系……

  另一边,一个文化部记者阿久津英士在社会部主任的强烈要求下,准备年底悬案特刊,而内容也是三十一年前的悬案——银万事件。着手点是在荷兰发生的一桩喜力绑架案,在该案件中海尼根啤酒公司社长被绑架,恰恰巧合的是银河绑架案发生在该事件四个月后,同时在喜力绑架案中有一个住在伦敦的亚洲人经常在周边打探情况。由此,派出阿久津英士,先去伦敦和专门负责和绑匪交涉的绑票交涉人克林了解外国企业家被绑架的情况,再找到在伦敦的亚洲人。通过走访得知那个亚洲人是中国人和事件并没关系,顺便得知和中国人谈恋爱的是个记者苏菲·莫里斯,但是苏菲却否定了这件事。阿久津不得不回国,一件三十一年前的案的本应就此结束,恰恰这时同事给出的线索使得他继续查了下去……

  两个毫不相关的人,两个不同职业的人,因为调查一件三十一年前的案件逐渐走向了同一起点——当年的真相。

  书很厚重,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是推理小说,但是依旧很精彩。涉及到的人物众多,两个人同时走访,一步步的揭开每个人背后的秘密。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在这方面做了相当多的工作,而且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书中的银万事件和真实的格力高森永投毒案件中有许多细枝末节的内容,在这方面作者力求把每一个真实案件中的细节和书中的内容对应起来,让案件变得更加有说服力。

  当两人的调查逐渐明朗时,案件背后的真相也浮出水面,俊也的伯父一个隐藏了三十一年的背后凶手,迫使他走向这条路的理由确实那么直接而简单,连俊也自己的母亲也承认了自己知晓这一案件并录制了那个磁带,理由也是那么的无奈和心酸。(这理由写了应该就通过不了了,自己看吧)

  在网络上查到的原案件涉及到多个领域,绑架,勒索,纵火,恐吓,投毒,整个案件也是扑朔迷离,更是涉及到了糖果,给儿童们制造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这一案件的真相到底如何,我们暂时无从得知。盐田武士给我们的真相只是他从文学方面上进行的解读,揭露事件背后的社会真相,揭露案件背后不为人知的家庭悲剧。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等待真相揭开的那一刻。

  《罪之声》读后感(九):《罪之声》:毁灭一代人安全感的凶手至今是谜

  “毁灭一代人安全感的凶手至今是谜!”这是印在《罪之声》书腰上的一句话,黑体加粗,格外醒目。

  《罪之声》由日本当代社会派推理作家盐田武士改编自日本世纪悬案“格力高森永投毒案”。之所以产生将“格力高森永投毒案”改编成小说的念头,是因为盐田武士小的时候曾亲历“格力高森永投毒案”。投毒案发生时以及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孩子们都曾被父母严厉告诫不可以吃零食,当时年少的盐田武士也不例外。

  不许吃零食,这对小孩子来说是多么令人难过的消息啊。然而,比起聪一郎和姐姐生岛望的遭遇,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零食已经是再幸福不过的童年了。

  “曾根西装定制”老板曾根俊也在帮母亲收拾影集和照片时,发现了一个纸箱。纸箱里的笔记本和磁带让曾根俊也想起了轰动一时的“银万事件”,令曾根俊也吃惊的是,磁带录下的声音居然是自己年幼时的声音,而那断断续续播放出的声音分明是“银万事件”罪犯恐吓敲诈被害企业时使用的录音。

  突如其来的发现令曾根俊也迷惑不已,他对所以这一切完全没有印象,除了能够确定磁带里传出的是自己的声音之外,对“银万事件”的一切一无所知。曾根俊也找到父亲的同学堀田信二,在堀田信二的帮助下,曾根俊也接触到一些对“银万事件”有所了解的前辈。然而,随着探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线索显示曾根俊也的伯父曾根达雄就是“银万事件”的谋划者。

  曾根俊也对伯父曾根达雄完全没有印象,只知道伯父长年生活在国外。不过,有人说在“银万事件”发生前一个月曾根达雄回到了日本……

  -end--

  《罪之声》读后感(十):回首寻找

  盐田武士是日本当代社会派推理小说作家,《罪之声》是他根据日本世纪悬案“格力高·森永投毒案件”改编而成的一部悬疑推理小说。他写这部小说,是因为他在童年的时候经历过一桩奇怪案件——“格力高·森永投毒案件”(书中称之为“银万事件”)。这桩当年轰动全日本的奇怪案件至今未破,仍然是一个谜团。

  在盐田武士的童年记忆中,父母亲曾经告诫他一句话:不可以吃零食!他对这句话印象深刻,欢喜吃零食本来就是小孩子的天性,为什么父母亲却要那么说呢?多少年以后他才明白了,原来在反常的提示后面有着令人惊骇的原因:犯罪分子会利用小孩子的天性去搞罪恶活动,零食后面隐藏着巨大的危险!

  1984年3月18日,日本著名的糖果糕点公司——江崎グリコ株式会社——的社长江崎胜久被犯罪分子绑架。虽然后来他独自逃了出来并且受到警方的保护,但是接踵而来的案情却更加严重。犯罪分子不仅在各地绑架、放火、还威胁要在超市的糖果里混放有毒的糖果。警方想方设法捉拿犯罪分子,结果不但被犯罪分子一一识破还受到嘲弄侮辱。奇怪的是犯罪分子在与警方交涉使用的磁带中是借助三个孩子的声音发声。

  三十多年后,这场大案依然没有告破。案发时还是孩子而现在已经成人的“曾根西装定制店”老板曾根俊也,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一盒磁带,磁带中录有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三个孩子的声音。自己的声音居然就是当年案件中罪犯使用的声音。曾根俊也疑窦丛生:这盘磁带是谁录的?怎么自己也牵涉到这桩案子里了?还有另外两个孩子现在在哪里?

  当他得知犯罪分子曾经利用跟自己年龄相仿的孩子时,想到“说不定我们曾在哪里擦肩而过”。于是他查阅资料,寻访亲历者,考察案发现场,访问媒体人,甚至跑到英国、荷兰那些地方去考察。总之他决心竭尽所能,揭开尘封三十多年前的案情,让其真相大白于天下。

  盐田武士用了十五年时间终于写成这本分量厚重的悬疑推理小说。虽然当年案发已经过去了这么久,也且不论是否超过了追诉时效,但是盐田武士把这桩案件写成小说《罪之声》再现出来,在日本一经出版就引发了阵阵热议,人们还是表现出强烈的注意和关心,有评论认为这本书把昭和年间最大的悬案真实还原了,几乎已经接近了案件的真相。

  这是利用日本真实事件改编的小说,反映了日本社会方方面面。读者随着“曾根西装定制店”的老板曾根俊也和《大日新闻》的记者阿久津去探找案情真相。小说结尾是两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和当年在磁带里发声的另外两个小孩的母亲千代子见了面。虽然小男孩长大成人而小女孩却已经永久离去了。盐田武士笔下的悲怆场面令人心痛不忍卒读,而这是真实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