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剑、石》读后感锦集
《银、剑、石》是一本由[美] 玛丽· 阿拉纳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5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银、剑、石》读后感(一):渴望新生的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的各个国家被殖民夺去了维系其自身认同的根,没了文化,没了民族。现在的它们,无论国家、社会还是人民都仍未逃脱殖民时期的阴影。
国家依旧是霸权的傀儡,没有独立的政权;统治者,贩卖国家的资源,勾结国外的霸权,获得经济上的统治;社会阶层固化,被暴力笼罩;人民也摆脱不了对土地的依赖,他们没有资本的支持,就只能如此贩卖自己的劳动。整个拉丁美洲,陷入恐怖的自我循环中,逐渐丧失生机。
自玻利瓦尔解放南美以来,人们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这种觉醒,必须伴随着强人政权,才有望获得民族独立。但即便是卡斯特罗这般强人,也无法解决古巴内忧外患的当下,人民的骨子里,刻入了暴力的印记,统治阶级以暴制暴,资本家压迫人民,勾结国外势力获得保护。正因为如此,国外的投资也不敢去南美投资,最终南美逐渐被世界遗忘抛弃。所有的这些混合在一起,仿佛成立一种不治之症。
而这一切的罪恶之源就是西方的野蛮殖民
《银、剑、石》读后感(二):相关性的思考
最近看了很多博尔赫斯和马尔克斯,小说里充满了各种以前没有暴露过的概念和情感,为了解这些想法形成的原因,能更深入的理解,于是看了这本书。
百年孤独的暴乱和枯枝败叶里的香蕉公司原型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United Fruit Company和Standard Fruit and Steamship
多到难以想象的,在各拉丁古国发生的战争暴乱和个体历史,虽时间地点参与者不同,冥冥中的某种相似性,让我想到博尔赫斯很多情节的混乱随机的却又相似相关。
白银曾经作为世界货币的,也参与了同时期明朝衰败的过程。
金银矿带来了战争但也或许资助了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
本来以为细节事实对于世界观的塑造可有可无,但是最近感觉历史的意义就在于在建立的虚无缥缈的世界观时有迹可循,以及过程中能发现本以为无关的事物其实相关,看似随机的结果其实早已注定。
历史有多不同可能取决于讲故事的角度。作者的背景决定了她的立场和语调,但是对于复杂的历史进程来说任何一种相对客观的视角和叙述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
再次感叹文明的多样性以及基于这种多样性能塑造的文学可能性。
《银、剑、石》读后感(三):三把钥匙、三个人物、解锁全面拉美
首先我们应该对拉丁美洲(简称拉美)明确一些概念,拉美是指除了美国和加拿大的所有美洲国家,或者说美国以南的国家都是拉美,然后以巴拿马运河为地理分界线分南美和北美,拉美在近代史我们都知道受到说拉丁语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统治,国家中绝大部分到现在使用拉丁语,因此习惯称为拉美。
为什么说拉美的古代历史被描述为“千年孤独”,那是因为哥伦布发现之前,欧洲根本知道原来还有一个美洲大陆存在,当时哥伦布到达美洲还以为自己是到达了亚洲的印度,将当地的土著称为“印第安人”,后来才将美洲命名为“新大陆”,在此之前未曾和其他大陆有过接触的新大陆,西班牙550人和16匹马,用了2年时间击败了阿兹特克帝,又用不到200人的小股部队占领了秘鲁,天花和猎枪的夹击让这里的土著所剩无几,这一切都源于哥伦布的在1492年发现了这片美洲大陆,从而拉开了西班牙长达300年的美洲殖民史序幕。
《银、剑、石:拉丁美洲的三重烙印》这部作品讲述的是拉美近500年来的残酷历史,她的作者是秘鲁裔的美国作家玛丽·阿拉纳,她以记者的身份深度跟踪3位访谈对象,矿工、士兵和神父,当你看完这部分你就知道这三位其实代表拉美三个主题,而这本书也分为三部分,这部作品荣获201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书单榜中榜非虚构获奖作品、2020年安德鲁·卡内基优秀小说与非小说奖入围作品,想知道拉美的历史,那就一定要不要错过这部作品。
千年来塑就拉丁美洲的三个关键成分——银、剑、石,银代表来自外部的对矿藏资源的无尽索取,剑代表根深蒂固的暴力手段,是代表宗教信仰的持久力量,而作者玛丽·阿拉纳跟踪的3位对象正对应了这三个关键成分,在作品中作者巧妙的讲三个人物的经历串联历史与现实,都指向了同一个词---殖民。
岗萨雷斯生活在安第斯山脉高处,她的丈夫在一次矿难之后患病离世,于是她接替丈夫在金矿上工作,这是一份随时都可能遇见生命危险的工作,她依然选择去做这份工作,因为对贵金属的渴望,而她的祖先也没有以及之前世世代代拉美人们都是如此。
而代表剑元素的卡洛斯、石元素的哈维尔同样也有着自己的故事,而他们也是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山拉美人民的缩影。
这三位代表也许永远不会相遇,但是他们的故事却有紧急相连,在过去的1000年中,它们之间不断碰撞、叠加,盘根错节,最佩服的是作者,这三位访谈人物短则5年,长则25年,用特稿的生动写作呈现了他们的经历,同时,又用了大量的扎实严谨的文献缓缓把拉美的历史背景铺开在我们眼前,相隔千年把现在与过去联系其实,让我们真正明白拉美人民的命运是如何与“银、剑、石”交织在一起。
《银、剑、石》读后感(四):世界的孤儿——那场持续500年的屠杀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这被普遍视为是世界史的开端。哥伦布作为地理大发现的首功之人也被理所当然地迎上了神坛,甚至人们会因此忽视他残暴又贪婪的劣迹人生,忽视他最终身败名裂的命运。
图片来源于网络
《银、剑、石:拉丁美洲的三重烙印》讲述的是拉丁美洲近五百年来的残酷历史,而哥伦布无疑是造成这段悲剧的始作俑者。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从而拉开了西班牙长达三百年的美洲殖民史序幕。即便美洲大陆的独立比亚洲和非洲来得更早,可在独立近两个世纪之后,拉丁美洲依旧没有摆脱曾经的殖民阴影,它依旧被银、剑、石三重烙印紧紧束缚。
拉丁美洲的未来在哪?拉美人民的未来在哪?暴力和贫穷是否要深入拉美人的基因和血缘,代代相传?
《银剑石》通过详实的史料以及生动、精确的描述,来给我们展现这段真实的美洲史。
正如书名的描述,作者阿拉纳在这本著作中用银、剑、石这三大元素来精准把控拉丁美洲这五百年来的命运,以及拉美人这五百年来的命运。
阿拉纳通过三个普通人的人生来分别刻画这三大元素给他们人生留下的烙印。
冈萨雷斯生活在秘鲁境内安第斯山脉的高处,那里是海拔最高的人类居住地之一。冈萨雷斯的丈夫在一次矿难之后患病去世,冈萨雷斯接替丈夫在金矿上工作,用生命来换取生存的机会;
卡洛斯是古巴人,年轻时曾去往非洲参加安哥拉内战,负伤退役后回国,两度入狱,后来去往美国华盛顿靠贩毒为生;
哈维尔是一位来自西班牙的耶稣会神父,但他不同于其他西班牙人,他将自己近70年的人生献给了拉美原住民的文化和福祉,称拉美是自己的第二祖国;
就像作者阿拉纳在书里面写的一样,冈萨雷斯、卡洛斯以及哈维尔三人永远不会相遇,但他们的故事却紧密交织,正如银、剑、石的历史在这片苦难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齐头并进。
银代表着资源,剑代表着暴力,石代表着宗教,这正是银剑石背后的深刻内涵,也是压迫在拉美原住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事实上早在西班牙殖民者登陆美洲之前,拉美原住民就已经处于银剑石的烙印之下了,墨西加、印加帝国,这些美洲大陆上的帝国在遭遇入侵以前就对其人民采取了残酷的剥削方式。
然而等到殖民时代开启之后,拉美人民的境遇再度恶化,他们遭受到更残酷的掠夺、虐待甚至是屠杀,还被强迫接受外来信仰。
西班牙殖民者在征服拉美原住民的时候,不仅要统治他们的肉体,还要摧毁他们的灵魂。殖民者大肆毁灭拉美原本的宗教信仰,继而让西班牙天主教在拉美大地上大行其道。
“没有人真正理解美洲原住民,没有人想到他们最终会声索自己与生俱来的权利。他们被送进矿井,赶到田里;他们的生命力被榨干,文化被消灭。用来压制他们的暴力给他们造成了伤口,用来安抚他们的信仰变成了疗伤的药膏。”
《银剑石》尾声中的这段话精确地描述了殖民时代中,拉美人民到底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
正如我在开头写的那样,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比亚洲和非洲来得更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62年,阿拉伯国家摆脱了欧洲国家的直接控制;上世纪六十年代早期,多数非洲国家也获得了独立。
但早在一个世纪以前,拉丁美洲国家就已经脱离西班牙获得独立了。看上去,西班牙对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延续了三百年的时间。
可正如殖民时代的残毒依旧在非洲和亚洲大陆上横行,拉丁美洲也迟迟没能摆脱殖民时代的阴影。
独立将近二百年,可直到现在拉丁美洲的人民依旧生活在银、剑、石的三重烙印之下。西班牙殖民者的那场残酷屠杀,持续了整整五百年,而且尚未有终止的迹象。
作者阿拉纳在本书最后给出了自己的结论:除非拉丁美洲弄明白这些邪恶不公如何塑造了它的人民,在人民心中埋下了怨毒,阻滞了人民的发展,否则它的未来仍旧摆脱不了银、剑、石的三种烙印。
当这本书完成的时候,本书的主人公们已经有了改变人生的机会,冈萨雷斯可以离开金矿到山下定居,不再做生活的边缘人了。
然而冈萨雷斯很快又返回了金矿,又开始了跪在地上在岩石堆中寻宝的生活,她只有这一项生活技能,离开了金矿她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了。银、剑、石的烙印仿佛已经深入基因,刻入骨肉,冈萨雷斯再也没有改变人生的机会了。
这正是殖民者们给拉美人民造成的残酷结局,拉丁美洲成了地球上最不平等的地区,对它的殖民活动从未停止,殖民者包括探险者、征服者和传道士。全球50个暴力最严重的地方,有43个位于拉丁美洲,这就是拉美人民的生存现状。
于是作者借拉美著名作家巴斯克斯之口发问:暴力的冲动、对暴力的忧惧、暴力的不可避免,这一切是否已经编入了拉美国家的基因?这是可遗传的特征吗?野蛮暴力是否已深深印在人民内心,成了被普遍接受的常态,一种生活方式?
幸运的是,冈萨雷斯的子女们拥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他们成了拉丁美洲新的希望。
小学课本上曾选入过一首名为《蚕妇》的诗:
这首诗刻画的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下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然而同样的诗句用在拉美人民身上也无比贴切。
地理大发现开启了全球史时代,欧洲成为了最大的赢家,欧洲国家踩着印第安人的尸体,通过贩卖黑奴和严酷剥削西印度人民,靠着对金银不断扩大的需求发达起来。
而被送往矿井,深入一线的拉美人民,在这场贸易中,得到的是更沉重的贫困、更残酷的暴力和更严苛的种族和阶级制度。
罗绮者被载入历史,养蚕人则万劫不复。
即便拉美人民推翻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他们渴望的和平与希望也没有如期而至,他们迎来的是一次次叛乱,一届届独裁统治,贫困、依附、剥削、革命、贪污,然后重回铁腕统治,这就是拉丁美洲独立后的近二百年的历史。
从1492年哥伦布登陆以来的五百年历史里,拉美人民始终没有逃脱这场残酷的殖民屠杀。
当然,在此之前的历史也并不光彩,在西班牙人到来以前,征服拉美人民的是盛气凌人的印加人,是残酷无情的阿兹特克人,是力量强大的穆伊斯卡人。
西班牙人的到来,将拉美人民推入了更残酷的深渊,同时也让这些原本的征服者沦为了被征服者。
从秘鲁和墨西哥源源而来的金银催生了全球资本主义,激发了欧洲的经济活力,燃起了亚洲的商业热情,无数欧美国家从中获益,但真正付出劳力、健康乃至生命的拉美国家得到的只是愈发显著的社会分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金银为欧美国家的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但也为拉丁美洲戴上了被剥削的枷锁。是拉美人推动了工业时代的到来,和经济社会的繁荣,但他们却被排除在这种热闹之外。殖民者们越繁荣,拉美人民就愈发悲惨。
可笑又讽刺的是,西班牙从它的殖民统治中掠夺了无数金银,但最终却让英国人和荷兰人受益,西班牙老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得到真正改善。
因此一位17世纪的经济学家感叹道,西班牙从它的巨大财富中收获了彻底的贫困!
同样贫困的还有拉丁美洲的老百姓,他们比西班牙人民更无辜,他们付出了劳力,但却颗粒无收,无耻的殖民者们把他们变成了“坐在金板凳上的乞丐”。
作者阿拉纳说,三百年的迫害和奴役打垮了他们,使他们在精神上处于幼儿状态。或许不只是幼儿,他们甚至是世界的孤儿。
在哥伦布给新大陆带来灾祸的五百年中,拉丁美洲成了征服者的淘金地,欧美国家凭此开启了工业时代,而拉美人民却要在原始落后的生活中挣扎。
在美国华盛顿看来,“拉丁美洲像个危险的病毒携带体,人们压根不在乎那个地方,南边发生的事根本不重要……”
在这种被忽视中,拉美人民只能靠自己来挣脱被殖民者以及独裁统治者强加给他们的枷锁和烙印,这是他们的希望,但到底这种希望在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