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王》观后感100字
《牛王》是一部由李墨言执导,张国强 / 王大治 / 居·单增尼玛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牛王》观后感(一):《牛王》:和《无穷之路》一样探讨中国脱贫攻坚的意义
最近,来自TVB,历时3个月、辗转几千里、穿越6个省的纪录片《无穷之路》火出了圈,它的火爆是站在旁观人的角度,探寻国家的扶贫之路,见证中国的“脱贫攻坚”,没有什么戏剧性的煽情,只有娓娓道来的真实,却无时无刻不让人感动。而10月18日内地院线上映的剧情电影《牛王》,取材自山东对口支援青海“祁连千牛万羊进山东”的真实背景,也是一部讲述脱贫攻坚的优秀作品,叙事目的等同《无穷之路》,让观众看到真实的扶贫故事,从而更加理解中国社会转型与发展的真实状况。
电影《牛王》的故事可大致分三部分,前部分讲述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家张国强从山东滨州到青海祁连异地扶贫,拉开“千牛万羊进山东”的帷幕,从而引出陷入彩票而落魄的老赖卡车司机王大治、爱牛且倔强的藏族少年格桑等故事线;中部分是一场堪称精彩的公路短片,少年桑格因心爱的“牛魔王”白牦牛被拉走,千里夺牛,塌方、严寒、丢钱等一系列故事,原本水火不容的两个“仇敌”,一路走来建立深厚的如父如子情谊;后部分皆大欢喜,遭遇信任危机的王大治,经过这次经历幡然醒悟,赢回妻子与女儿的尊重。爱心企业家也带着格桑妈妈千里寻子团圆相聚,精准扶贫让两地人民心连心,牛魔王最终也如愿回到格桑怀抱。这些段落容易让人破防。至于演技不用多说,张国强、王大治都是好戏之人,我没想到的是格桑的小演员表现也异常出色!
《牛王》和《无穷之路》还有共同点的是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又相似之处,前者雪山高原、荒漠公路,后者则崇山峻岭、幽深峡谷,不管大山深处还是高原之上,在经济上是贫困的,但“无限风光在险峰”,风光颇值得一看,而民风淳朴、爱心人士、良心企业,以及我党和政府组成了另一幅在中国土地上即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美景。理解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内地社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讲,《牛王》团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用一部电影欣赏了壮美的风光,体会到贫困村民生活的不易,从而更加理解脱贫攻坚工作的价值。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减贫进程和减贫成果,关系着人类减贫事业的成败。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消除贫困……“脱贫攻坚”本身就是奇迹,我们确实也需要很多《牛王》这样的影视剧,来铭记我国人民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而对于致力此题材的团队,尤其是艺人明星,值得做我们的榜样和偶像,除了学校和家庭教育之外,榜样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将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
《牛王》观后感(二):高原的牦牛很牛,和牛有关的这些人这些事更牛
电影《牛王》的主角,是一头名叫“牛魔王”的白色牦牛,虽然年岁已高,却能够年年拿到高原上的赛牛冠军,所以被称为“牛王”。而整部影片的故事,是从这头白色的牦牛,被装上了长途货运车,从青海运往两千里外的山东开始,一直守护着这头牦牛的藏族少年格桑,执意要将牛追回来,他的这一程长途跋涉的冒险,成为了整部影片剧情的矛盾爆发点。
少年格桑,从开始骑马奋起直追,到后来与拉牛的长途货车司机金城相遇,两人结伴同行,关系也渐渐得到缓和。金城的运牛任务与格桑的寻牛之旅,也都得以达成。他们的一路相伴,使得整部《牛王》颇有些公路电影的感觉。毕竟,这一大一小之间有着相互治愈的关系,特别是由王大治饰演的货车司机金武,也是有着许多人生故事的失意中年,此番的运牛之旅,让格桑开阔了眼界,更让金城悟到了许多的生活真谛。这一程,运的远远不止是牛,而是满格的人生历练。
但是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要从青藏高原往遥远的山东运牛呢?这事的缘由,要从“援青”说起,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山东援青海,滨州援祁连”的大背景之下,山东滨州的阳信县,正是中国第一“牛县”,是牛羊类养殖、深加工与外销的优势基地,而来自祁连的优质牛羊肉,也恰好需要外运外销,两个地方的供需有了许多的不谋而合,由此也促成了这次阳信派车到祁连收牛运牛的对口支援行动。对于观众而言,可以从中感受到东西部协作共进的真情实意,与东西部携手发展的热情洋溢。
所以,在整部《牛王》影片中,到处都是“牛”:不仅有格桑一路追随的“牛王”白牦牛,还有从高原源源不断运向山东的成批的牦牛,它们的外运外销,将为藏民们带来更多的收入。除了牛很“牛”,影片中的很多事情很多人,也都很“牛”:主导这一行动的“援青”计划,无疑就是一个很“牛”的工程,且通过影片中的“千牛万羊进山东”的壮阔场面,更让观众有了深刻的感知。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人也必须要提,那就是由张国强饰演的赴青海考察的山东对接人石磊,这是一个一心一意为藏区服务的“孺子牛”,工作踏实,作风稳健,从不为个人谋私利,即便摔伤也坚持工作,让阳信与祁连紧密牵手,身体力行的诠释了真正的“牛”的精神。
《牛王》是一部弘扬正气的主旋律作品,但又有着许多的商业电影表达,美丽的祁连山牧场,在航拍的镜头下的草地上,如撒下的珍珠一般的白色羊群,以及健硕又威猛的黑牦牛们,都是风景秀丽的高原风光。小主人公少年格桑虽然年龄不大,但骑马骑牛真的是一把好手,他在追牛过程的执着,让我们看到了高原民族的敦厚与果敢。同时,影片对几位主要人物都有比较细致的描写与刻画,比如张国强饰演的石磊,王大治饰演的金城等等,跟随他们的视线,我们才能更加真切的感受到“援青”工程的艰辛与伟大。
《牛王》通过一个与牛有关的故事,讲述了一群“牛”人,和一件件的“牛”事,但其故事内核,则是深藏了一个爱与信念的主题,并通过这个主题,诠释了山东与青海两地的手足之情,以及两地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这样的正能量影片,值得我们给与更多的掌声与支持。
《牛王》观后感(三):从海北到山东,乡村振兴仍在路上!
2020年,中国已经完成全国脱贫任务,进入乡村振兴阶段。电影《牛王》讲述的正是在这个前提下,跨越两千公里的两个地域,以及两个地域人民相互帮扶,共同致富,更重要的是从思想根源上解决贫穷,振兴经济的故事。
电影一开始,王大治饰演的金武就开门见山地让大家见识到当代城市懒民的作风,不好好工作,把生活改善的目标完全建立在虚无缥缈的彩票上,为此借遍了所有的亲朋好友,甚至巧言令色地骗起了自己女儿的零花钱。在当下中国社会,贫穷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好吃懒做,不事生产,金武这个角色的初亮相就点明了故事的主题。
然而故事发展有趣的地方在于,完全改变金武思想上顽疾的却是一趟跨越两千公里的旅程。
青海海北祁连县,传统意义上的贫困地区,究其贫困的根源还是在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漫山遍野的牦牛藏羊,只要能在恰当的时机运送出去,就是真金白银,来自山东滨州的援助干部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老家的企业,因为滨州阳信县恰恰也是全国百强畜牧养殖大县。张国强饰演的养殖企业主石磊,第一时间赶到祁连,找来金武,搭起了这条沟通祁连与外界的桥梁。
这里有一个小细节,金武擅自压低收购价,被石磊知道后,以求个好兆头的名义,又把收购价给提了回去。这一个小细节不仅仅体现出金武和石磊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其实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淳朴的青海祁连牧民们多年来一直的痛点。因为交通和信息不畅,哪怕知道收购价远低于市场价,他们也只能被动挨宰,商人逐利,这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必然。所以在故事后半段,石磊等山东企业家做得最好的可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收购,而是和青海的牧民们一起开发起牦牛和藏羊的养殖生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就应该是这样,在公开公平的前提下,大家一块儿挣钱。
山东的养殖大户帮助了青海靠天吃饭的牧民们,另一方面,来自青海的倔强小朋友格桑因为最心爱的“牛魔王”,也“教育”了一贯好吃懒做,偷奸耍滑的金武。这一段从祁连到山东的将近两千公里的旅程,格桑对牦牛的执念,金武内心深处对女儿妻子的愧疚相互交融,相互刺激,最终都完成了纾解,格桑帮助金武改变了自己的观念,变得踏实,而金武也让格桑看到了“牛魔王”在山东阳信将会更好地实现它的牛生价值。
这就是当下的中国,因为交通和信息传播的便利,远隔千里也能达到共情,信息不再闭塞,交流更加通畅,只要你敞开自己的心胸,踏实肯干,就一定能够获得美满幸福的生活。
电影的最后,“牛魔王”重新回到了祁连,回到了格桑的身边,当然这只是电影的一种写意表达,相信对于现实中的格桑们来说,他们一定早就懂得,善用身边的资源,勤劳肯干,就能收获幸福的生活!反之,对于金武们来说,也是一样!
《牛王》观后感(四):《牛王》:万万没想到,这居然是一部公路喜剧片
青海到山东,路途两千多公里,一路走来,跨过千山万水。电影《牛王》就是讲述一名藏族少年格桑坐着运输卡车一路从青海奔赴到了山东,他此行的目的,就是想要回自己被卖走的一头白牦牛。
在看电影之前,没想到这是一部公路喜剧片。故事主线虽然是格桑追寻自己喜爱的那头白牦牛,但影片实际上是在讲述山东的养牛企业帮扶青海牧民,使得青海牦牛打开了市场销路。这同样是一场脱贫攻坚战,只是影片用更加幽默且生动的形式讲述出来。
《牛王》由张国强、王大治、居·单增尼玛主演。影片以现实为依托,刻画了众多生动的人物,以及一场有惊无险的长途运输,同时还将青藏高原壮阔的风景尽收眼底,这样的公路片在大银幕欣赏,可以收获震撼、喜悦、温暖的各种情绪交织,是一部充满了惊喜的作品。
好看的电影就是要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观赏体验,《牛王》从拍摄角度而言也是一部高难度作品。首先是在青海这样的高海拔地区拍摄,影片中张国强、王大治即使穿着羽绒服也冻得瑟瑟发抖,两人在镜头前表现出来的寒冷根本不是装的。演员都已如此,可以想象拍摄时的整个团队要克服天气和环境等等因素。
电影在拍摄运输车在公路上飞奔的场景,巍峨的雪山映入眼帘,那真是一幅绝美的画面。同时,一辆辆运输车载满了牧民们牛羊,这里承载的也是牧民们致富的希望。这样赏心悦目的画面,还适时配上了悦耳的雪域歌声,这部电影在摄影、配乐方面的出色表演,就已经值得点赞了。
那么,故事和人物呢?前面提到过了,影片中刻画了众多生动的人物,最具代表的当然是张国强饰演的畜牧企业老板石磊,王大治饰演的运输车司机金武,还有居·单增尼玛饰演的藏族少年格桑。
三个人物身上都很有戏,石磊原本是保证考察的心态来到青海牧区,结果发现这里的牛羊质量特别高,就放心大量采购。这个人物从原本的观望态度到后来的坚定支持牧民,是看到了高品质牛羊的良好市场前景,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老板。
运输司机金武算是石磊的打工人,专门给石磊的企业服务。金武可就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了,爱好买彩票,天天做梦发大财,结果欠了一屁股债。这一趟从山东跑青海的运输,几乎等于是变相的躲债。
格桑特别喜欢家里养的一头白牦牛,天天骑着白牦牛玩,这头白牦牛还在比赛中夺冠,所以它就是“牛王”。家里人没有告诉格桑,就把牛王给卖了,格桑就偷偷爬上了金武的运输车,这一路的故事就是由此引发。
导演以喜剧的手法来处理金武和格桑这一路的经历,遭遇山体滑坡、还有吃霸王餐走不掉,各种困难和囧事齐发。两人这一路也是“人在囧途”,但可以看出金武对于格桑的用心照顾,即使他非常想早点把格桑托人带回家,但是他不确定安全的情况下,他宁愿带着格桑一路到了山东。
所以说,《牛王》这部影片能够带给观众震撼、喜悦、温暖这些情绪,融合在一起,就是观众能够感受到的惊喜。影片的主创牢牢站在现实的基础上,创作出众多可爱且生动的人物形象,让观众们也看到了脱贫攻坚的不易和援青人的坚守。这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徐徐展开,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
影片定于10月18日院线正式公映,希望大家能关注到这部佳作《牛王》。
《牛王》观后感(五):《牛王》欢乐与感动并行,这部公路片有意想不到的精彩
有些路,在没有走过之前,你永远不可能预知沿途有多少精彩的风景,就像李墨言执导,张国强、王大治联袂主演的电影,以“千牛万羊进山东”为故事主线,表现山东对口支援青海的电影《牛王》。乍一看,大家可能会以为是一部波澜不惊的命题作文,把青海的牛羊运到山东,两千公里的路,大货车两天就到了,又能发生多少有趣的故事呢?
然而,随着剧情的展开,观众却得到了不输商业类型大片的体验,两位主演都是演技杠杠在线的实力派,硬汉张国强这次演的石磊是一位不一样的商人,响应号召去收牛,却一点都不急着赚钱,到了地方先感受骑马的驰骋,因为遇到牛躲闪不及差点摔得四肢分了家,住进了卓玛的家里,就躺在草铺上,被倔强的少年格桑顶撞了也不生气。
王大治饰演的金武更绝,三十大几了还不务不事,因为买彩票欠了不少钱,甚至把女儿的压岁钱都骗出来输了,老婆痛斥他不争气没有责任感,债主追上门,他接个电话就跑到来运牛。这样的怪咖老板,废柴司机,再加上一心要带着牛王参加赛牛比赛的格桑,这几个角色合力把悬念拉满,悬念不是这些牛羊如何被送往目的地,而是这件事对他们的人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就像很多公路电影一样,故事本身充满了各种未知,金武运用娴熟的讲价套路,好不容易帮着把价压低,石磊却一句话就把价又抬了起来,自古以来都是低买高卖的生意经,硬是被他给玩坏了,就好像赚钱多了会咬手一样,而金武开着大车走不多远,就被格桑骑着马追上了,软磨硬泡要把牛王要回来,造成的结果就是两个人一起掉了队,手机碎掉,辽阔而又寒冷的漫漫长路,这对欢喜冤家必须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情况,度过一段相爱相杀又相依为命的时光,共同面对恶劣的天气,还有过路的坏人和搭车客、小偷,因为吃了白食不得不在饭店玩命涮盘子。
通过这场充斥着艰辛、危险与欢乐的冒险之旅,影片像一面镜子,卸下每个人被现实赋予的面具,映照出真实而又动人的精神世界。这也正是本片的最大特点,并没有单纯停留在“千牛万羊进山东”的事件本身,而是深度折射参与到这件事中的人,除了细致的展现了本地人为什么要把牛羊卖到千山万水之外,也通过扎实饱满的情节与人物刻画,让石磊身体力行的正面价值观有了现实依托。
更关键的是,围绕金武和格桑这一对临时的“父子”组合,从互不相让到渐渐融合理解,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关系与情感,当两人携手走出低迷的人生,重新找回到了自我,金武从一个不合格被人耻笑,到勇于接受面对批评,承担家庭的责任,正是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写照。他能够完成这样巨大的转变,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被格桑的单纯、执着所打动。籍此,《牛王》完成了两种人生的相映生辉,从生意上来说,是石磊和金城帮助了牧民,而在精神层面,是牧民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帮助外来者看到了人心中最纯净美好的本质。
除了这样既欢乐又紧张的冒险故事,充满感动与共鸣的精神输出,《牛王》还展现了磅礴大气而又充满史诗气质的影像美学,在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的盛宴,几乎每一个画面都如同油画般凝练、鲜活而又引人入胜,令人看过之后久久不能释怀。
《牛王》观后感(六):少年千里夺牛的温情历程,绘就精准扶贫的大爱底色
虽然近年来银幕上映过不少扶贫题材电影。但罕有《牛王》这样,做到笑点与泪点兼具,自然之美与人性之真互映,教育意义与娱乐趣味并重。没有公式化的传统叙事,也没有概念化的人物形塑,影片只是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目标,用一群演员真情实意的走心表演,展现出小人物的大情怀。
祁连雪山连绵不断、秋日草原天高云阔,奔跑牛羊成群结队……片头未现之前,青海藏区的风光先导而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令人悠然神往。其后,藏族少格桑闻听心爱的白牦牛“牛魔王”被卖,在草地上策马扬鞭来驰骋,紧追柏油路上快速奔驰的运牛卡车。小小少年试图公路多牛的此情此景顿时唤起人们对影片的观看兴趣。
整个故事大体由三块内容构成。头一部分就夯实扶贫攻坚的基调。拥有社会责任感的民营企业家石磊(张国强饰),接受同学邀请与领导委托,前往异地考察,让“千牛万羊进山东”活动得以缘起。少年格桑的爱牛行为,卡车司机金武(王大治饰)来青海祁连的原因,均与石磊的腿脚受伤有关。三人之间由此建立了一条牢固的故事线索。石磊事业有成,做事脚踏实地,一心为牧民打开牛羊销售渠道。金武经济落魄,借钱买彩票陷入债台高筑的境地,婚姻处于破裂边缘,收购牛羊只求赚钱图利。一连串情节显露一对好友的各自优缺,造成形象两人形象的鲜明反差。格桑妈妈递上的奶茶,篝火晚会载歌载舞的欢庆,排队敬献哈达送上祝福,一次次对客人真诚相待的仪式,细致入微地把牧民纯净心灵与纯朴情感具体外化,同时显露着藏区浓郁的风土人情。
当剧情行进到中间部分,故事突然进入了公路喜剧的节奏。白牦牛被卖装上运牛车,少年格桑心急如焚,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拦下金武驾驶的运牛车。于是,老赖司机与爱牛少年不得不结伴而行,开始了一段从祁连至阳信的冒险旅程。摔坏手机不能与家人电联,山体塌方造得灰头土脸、搭载落单女孩竟让现金丢失、吃饭无法付账惨当刷盘工,沿途发生了一系列逗趣之事,金武一次又一次出糗的样子着实可乐。原本互相厌烦的两人,却在一路同行相互关心对方,建立如父如子的真挚情感。少年营救“牛王”的行为,竟与父爱缺失密不可分。
故事收尾阶段,呈现众多人物各有收获的皆大欢喜。历经一路波折金武幡然悔悟,家长会上当众向女儿和妻子道歉,赢得家人的原谅与尊重。一番自责自咎的话语催人泪下,饱含亲情味道。石磊带着卓玛千里寻孩,藏族母子得以团圆相聚,白牦牛也理所当然地重归少年怀抱。而“千牛万羊进山东”的脱贫攻坚更让两地人民缔结深厚情谊。
综合来看,影片有真情、有温度、有力量。不但淳朴少年格桑与灵性白牛之间的纯真情感令人动容。他千里夺牛的故事主线,还时不时地点缀着一干人等进行脱贫攻坚的大爱与信念。梁国栋回忆女儿的片段,透露援青人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石磊与人交流的言语,尽显企业家诚心助力的责任担当。妈妈卓玛信任石磊的行为,闪现普通牧民们的心地纯良。而这正能量充盈的电影,把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对人物情感细腻描摹,昭示了中国扶贫好故事该如何创作才能打动人心。
《牛王》观后感(七):藏族少年的“奇幻漂流记”
随着十一档的尘埃落定,院线里又迎来了新一轮的洗牌,除了新面孔《兰心大剧院》、《图兰朵》外,《长津湖》和《我和我的父辈》依旧表现强势。与此同时,一部小众题材的影片也杀入院线,与一众大片一较高下。影片透过一个找寻与被找寻、救赎与被救赎的故事,将爱与成长、现实与理想、责任与守护等元素融为一体,讲述了一个温情满满又发人深省的故事,它就是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牛王》。
影片的故事并不复杂,而是具有浓烈的现实意味。名为格桑的藏族少年,与一头白色的牦牛相依相伴,一起生活一起参加比赛,是旁人眼里亲密无间的好伙伴,格桑到了上学的年纪,家人怕白牦牛耽误格桑学习,偷着把白牦牛送了出去,格桑发现白牦牛不见后心急如焚,独自跑出去找寻心爱的白牦牛,面对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和外面全新的世界,形孤影单的格桑又将何去何从?白牦牛能顺利找回吗?一切的一切都成了格桑亟待解决的难题……
都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片中的两位主人公都是如此,除了思牛心切的格桑外,货车司机金武同样也是个有故事的人。金武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梦想一夜暴富的他一发而不可收拾,满脑子里想的除了彩票还是彩票,为了买彩票不惜借钱,从亲戚到朋友,连年幼的女儿都成了被他骗钱的对象,无力偿还的外债成了压垮金武的最后一根稻草,随着债主的不请自来,金武的生活变成了一团乱麻,妻离子散、无家可归,无奈之下操起了老本行,干起了运输的行当,原以为简单的运输之旅却意外不断,拦住运输车的格桑就成了眼前的大麻烦。
一个是找寻白牦牛的少年格桑,另一个是运送牦牛的司机金武,本是两个世界里的两个人就这样奇妙的相遇了。从起先毫无征兆地拦车到后来遭遇山体滑坡后的相救,从脾气不对付的话不投机半句多到相互之间开诚布公、吐露心声,俩人之间的关系也从一开始的水火不容且相互抵触到相安无事且和平共处,从共同经历艰难险阻到亲身体验社会的复杂,俩人也卸下了彼此间的防备,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随着旅途的进行,格桑也开始袒露心扉,讲述了自己与白牦牛之间不为人知的故事,从父亲的嘱托到与白牦牛相伴时的点点滴滴,白牦牛对于格桑而言,早已不是牛那么简单,既是精神的寄托又是情感的纽带,这一牛一人间的故事,承包了片中的太多泪点。而金武也在与格桑的接触中,逐渐找回了被金钱蒙蔽的自己,反省自己曾做过的种种荒唐可笑的事情,不再做不切实际的发财梦,而是脚踏实地从零开始从现在开始。一次找寻白牦牛的奇妙旅途,让两个陌生人彼此敞开了心扉,不光能够正视自己,更是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和前进的动力。
“牛王”一语双关,既是片名又指牛中之王。对藏民而言,“牛王”有着不同寻常的含义。藏民从远古时期就崇拜白色,白色的牦牛不光珍贵,更是被藏民视为山神的化身。长久以来,以白牦牛为主的神的形象,更是藏民心中无比崇拜的图腾。据说,藏民从不宰杀白牦牛,可见白牦牛在藏民心中的地位何等重要。整部影片,也是以藏族少年找寻白牦牛的故事为内核,进而传递出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流露,以及少年与白牦牛之间割舍不断的命运羁绊,着实令人印象深刻。
《牛王》观后感(八):《牛王》:简短叙事依然可以拧出好麻花
文/满囤儿
关于电影创作,有一种拧麻花理论。我们可以把诸多能够并行存在的元素(诸如:背景、故事、人物、主题)想象成麻花里的几股,然后将它们拧在一起,越紧密越好。如此一来,即便你的各个元素并不大,依然可以让你的电影看起来内容丰富,情感厚重。10月18日全国上映的电影《牛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部电影以剧情为主喜剧为辅,虽然属于简短叙事,但是由于编剧兼导演李墨言很好地把背景描写、人物成长和主题提炼都和叙事死死地拧在了同一步调上,所以看下来很舒服很动人。
《牛王》的故事在时间跨度上比较短,前后大概也就三五天的功夫,涉及到的人物也不多,主要人物大概也就三五人。题材上,本片更是观众这几年看过不少的乡村振兴。可是李墨言选取的角度,和那些主旋律色彩浓重的同题材影片完全不同。
张国强饰演的石磊是一位很有社会责任心的成功企业家,在朋友和领导的感召下,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采购牛羊的方式去帮助藏区的牧民。通过一系列言行表现,观众能够很容易看出石磊品格上的高尚。可是《牛王》却并不用他来推动故事——他的成长空间是不够滴。
本片推动故事的角色,其实是石磊不成器的弟弟金武(王大治 饰)。和石磊相比,金武的品格有很多缺陷。他因为迷上买彩票,不仅花光了家里的钱,还欠下外债。他的妻子和女儿都受其拖累,生活品质断崖式下滑,甚至一气之下离开了他。很明显,相对于石磊,金武这个角色有更大的成长空间。用金武来推动剧情,才能让人物成长与叙事拧在一起。
主题提炼来源于戏剧矛盾的激化与融解。举个例子,这一趟运送牛羊的大货车一共有四辆。按时按点回到山东的前三辆车,必然不存在故事。只有因为被小男孩格桑拦下而导致掉队的第四辆车,也就是金武开的这辆车,才发生了故事。这里的戏剧矛盾就是,这辆车上有被大人卖掉的“牛魔王”。这头牛魔王是格桑的“御用坐骑”。格桑骑着它,连续夺得了数年的骑牛大赛的牛王桂冠。这样一头和人类已经产生情感羁绊的牛,能买吗?这就是矛盾所在,也是主题得以提炼的契机。
当金武带着格桑上路,时代背景、剧情推动、人物成长和主题提炼就开始往一起拧了。他们一路上大大小小的遭遇,都在同步推动着金武人格上的完善,推动着观众对善良、责任、信仰进行一层层的思考。金武与格桑是在两种地域文化里长大的,而且年龄上有着很大的落差。这也造成了两人在互动中会有很多错位出现,可以营造出自然而然的喜剧效果。
只要观众顺着元素如此丰富的主线看下来,就会非常主动地去关心“牛魔王”的结局。因为这一头牛的结局,有着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可以影响到很多人物的情感着落。如此的观影体验,一定是每个看电影的观众最希望得到的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