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服装”
我已经好久没有穿布鞋上课了,进入了大三之后对自己放松了不少,孑然一身,无欲则刚的想法使我不再像之前那么注意形象。穿拖鞋上课成为了常态,虽然有时候因为路途遥远磨伤了脚内侧,到现在已经结了厚厚的一层茧。拖鞋的方便和舒适性是其他鞋无法与之比拟的,尤其是还处于热带气候的城市,在选择拖鞋出行后,就不可能把形象记挂在心上了。
这里并不是要赞颂拖鞋,因为不止无聊,还没有意义,这里想要讨论的是关于服装的问题。中国关于对衣服的讨论有很多,最典型的华夏两字的解释,华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这里的华章提到了衣服,衣服在这不仅仅是取暖之用,还能作为大国列邦礼仪典范,脸面所在。还有传统文化的糟粕“女人如衣服,男人如手足”,把人比作衣服,透露出古代重男轻女的价值观。还有更多关于衣服的诗词,比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借衣传情,讲述母子孺慕之情。
衣服在古代是分等级的,什么样的人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有着明文条例的规定,逾越了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在现代不会因为衣服而获罪,穿衣自由是现代社会重要的标杆,从取暖到舒适,从舒适到时尚,服装的地位随之升高。
衣着光鲜能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相反一副褴褛之装会惹来厌恶。服装能够表露出来一个人的审美标准,从审美标准中可以看出人的性格。各式服装搭配出不同风格,什么样性格的人就穿什么衣服。追求舒适的,比如我,会穿宽松和休闲的衣服,并且不到万不得已都不会选择拖鞋之外的其他鞋子。还有追求奢华,会选择名牌,色彩鲜艳的搭配,彰显华丽,落落大方的性格。
当然,仅凭衣服判断一个人是不严谨的。可服装带来的形象影响是直观的,审美是一件主观的事,别人在欣赏衣服的时候,何时不是在审视穿衣服的人呢。不同的场合应该搭配不同的衣服,才能显出对该场合的重视,与什么人见面也决定了衣着,老板见下属,老板可能穿的宽松舒适,员工大多则会西装革履,一丝不苟。回到我穿拖鞋上课的事,这在我看来不是不尊重老师的现象,一双拖鞋代表不了什么,只能证明我想以一种舒适的状态学习,对老师和课堂的尊重不应该只体现在一双鞋子上,真要做出批评还得等我一丝不挂去上课的时候,玩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