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别把自己的脚,伸进别人的鞋里(好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别把自己的脚,伸进别人的鞋里(好文)

2021-12-09 16:58:56 作者:木木 来源:老子道德经 阅读:载入中…

别把自己的脚,伸进别人的鞋里(好文)

  老人们常说:

  “别把自己的脚,伸进别人的鞋里”。

  确实如此,环境不同,难以感同身受;经历不同,很难完全理解。

  正如作家村上春树所说:

  “不是每一条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中。”

  不用自己的标准,评论他人的生活,才能相处和睦,活得轻松自在。

  01

  不评价他人的言行,是一种教养

  《道德经》中讲: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明智的人,不评价别人,专注自身;愚昧的人,东张西望,以谈论他人为乐。

  不轻易评判他人,是处事的境界,也是为人的教养。

  有这样一则故事:

  苏轼被贬黄州后,苦闷抑郁,为排解忧愁,常常和好友游历山水。

  一日,他们来到一块田地旁,看到老农正从很远的河里挑水来灌溉,而在附近就有几口水井。

  好友说:“真是愚蠢呀,明明有更省力的方法却不用。”

  苏轼看着远方,没有说话。

  这时,老农过来,坐在田边休息。对他们说:

  “别看我现在累,若是把井水用完了,等旱季来了,庄稼可就遭殃了。”

  二人听后,很是佩服老者的远见,同时,好友也为自己的话惭愧不已。

  白岩松说过:

  “每个人都是无知的,只是无知的领域不同。”

  天地广阔无垠,万物玄妙至极。一个人能看到的,知道的,始终是有限的。

  若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定义他人的言行,只能体现出自己的浅薄。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评价别人,不妄议言行,时刻反省自己,便会得到别人的尊敬,人生之路也会越走越顺。

  02

  不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一种格局

  老子说过:“大道之行,不责于人。”

  真正有格局的人,明白事物背后的本质,洞悉事态发展的规律。

  所以,不会把过错归结于别人,更不会随便指责他人。

  唐朝时,有一位将军,在带兵打仗时,发现自己的马极易受到惊吓,几次险些摔下来。

  回到营地,众人纷纷怪罪马夫失职,要求杀了马夫。

  将军沉思片刻,对马夫说:“我不追究你,只是为何我的马这么容易受到惊吓?”

  马夫回想片刻说:“马是按照往常的饲料喂的,但是昨天的饮水,是从当地的井中取的。”

  将军听后,命人取来水,发现,原来是敌军在井中投了毒。

  幸好发现及时,才没有铸成大错。

  对错只是表面的现象,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是一个人的高明之处。

  《淮南子》中有言:

  “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

  心胸宽广的人,时常宽恕别人;德行高尚的人,总是看的长远。

  有远见的人,不用自己的认知,去指责别人的过失,如此,才能回归事物本身,从而解决问题,去除灾祸。

  03

  不干涉他人的决策,是一种智慧

  《道德经》中讲: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懂得满足,便不会羞愧;知道停止,才可以长久。

  人和人相处,最忌讳的就是不知边界,用自己的经验,干涉他人的决策。

  最终,只会不欢而散,也会让自己陷入困境。

  魏晋时期,嵇康和山涛,同为“竹林七贤”。

  两人性情相投,经常一起吟诗作赋,畅谈人生。

  嵇康娶了曹操的曾孙女为妻。

  后来,司马家族当政,嵇康就想要隐居起来,而山涛想要出仕为官。

  这时,山涛觉得朋友很有才华,隐居山林,会埋没了他。

  于是,劝阻嵇康和他一起,入朝为官,并且向皇帝举荐了他。

  嵇康知道后,很是生气,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宣布从此和山涛绝交。

  有作家曾说过:

  “朋友间再熟,分寸感不可失,自以为熟,结果却生隔阂。”

  人和人之间,立场不同,选择就会不同。越是相熟的人,就越容易忘记了分寸。

  人生在世,无论是至亲还是朋友,学会尊重不同,说话注意分寸,做事留有余地,相处不越边界。这样,相交才会舒服,关系才能长存。

  一位哲人说过:

  “人生这场旅行,不是所有人都会去同一个地方。”

  深表同感,人生这场答卷,每个人拿到的题目都不同。

  不需要用自己的标准,去批改别人的答案。

  人生在世,不轻易评价,不随意指责,不过度干涉。终于本心,反省自己,如此,才能活得洒脱惬意,自在顺意。

  余生,愿我们穿好自己的鞋,走好自己的路,看风景旖旎,历人间百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