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喜欢羽生结弦
今天凌晨是QQ的23岁生日。1999年2月11日,它以Oicq作为名字正式上线。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的个人感知是互联网产品常用常新,一般都只有三五年寿命。现在却发现周围全都是十几二十年的网站,连QQ都来到了大学毕业找工作的年纪。
1999年的网络世界是个什么概念?我很努力地想要总结一下,只能憋出一句话来:那是通过看杂志看报纸上网的时代---你得先看新闻和文章介绍,才知道可以访问什么网站,在那里又能期待得到什么样的服务。比如说我的免费邮箱就是看杂志得来的,当时很多电子邮箱要收费,就有人写文章汇总了各处的免费邮箱,我用的是KM169.net的邮箱,而在当时正在冉冉升起的免费邮箱是163.com。
我身在云南,消息不是很灵通。当我知道QQ(OICQ)的时候已经很晚,只申请到了6位数的QQ号。在此之前,我在网上的聊天工具先是聊天室(Chatroom),然后是以色列制造的通讯工具ICQ。在ICQ上可以和全世界的网友聊天,相互询问你在哪儿,你干嘛的,你有什么嗜好,你喜欢什么食物,这些流利的英文写完,接下来就进入了结结巴巴输入英文的时段。记不住单词是问题的一方面,不能盲打输入是另外一方面。
QQ出现之后终于可以和中国人聊天,而且好友通讯录放在服务器,换任何一台电脑都可以找见先前聊的网友。同时它又非常轻巧,在那个烧电话费换流量的年代,这一点尤为珍贵。流量贵,网速慢,和人聊天要比看网页更及时,更快速。那时候经常和人一边聊天,一边访问网页。这边已经聊了好几屏幕,那边的网页还在逐行显示,展开的页面连一半都不到。为什么如今四五十岁的男性网友看写真集时总噙着泪水?因为同样一张照片,他们花费了今天小朋友10倍以上的青春才能看见全貌,目睹小朋友单手一划就是一张新照片,免不了心底怒气上涌,酸楚泛滥。
早期互联网世界是很看不起QQ的,认为那就是个聊天的玩意儿,没什么价值。真正有价值的是邮箱,因为人人都得有邮箱,可以收好大一笔钱。或者是互联网黄页,因为人人都得查询网址,可以收好大一笔钱。又或者是资讯综合网站,因为人人都得看信息,可以收好大一笔钱。相比之下,一帮社会边缘人网友,通过一个软件聊天,又能从中产生多大价值?难道聊天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吗?聊天可以创造社会财富吗?相互勾搭是互联网的正确前进方向吗?
结果现在大家都看到了,把所有问号都去掉就行。当互联网是个新鲜事物的时候,人们对它的认知是极为有限的,但并不能阻止人们依据自己过往的经验下断言。现在我们当然在认知上大大前进了一步,知道互联网邮局的概念不成立,基于通讯协议而兴建的互联网本来就应该让通信畅通无阻,无论是用邮箱年费还是邮箱空间作为收费手段,并不能从用户手中得到多少钱。事实上,当Gmail横空出世,用免费空间加上邀请制,差不多直接闪击了所有收费邮箱。顺便说一句,Gmail作为邮箱产品,用免费作为诱饵,用邀请制作为冷启动手段,真的是天才想法,保证用户起码注册之后会立即有联系人。
互联网黄页也很草率地结束了,电话时代需要黄页,而网络时代有了搜索引擎之后,功能性地废除了黄页。在这中间一段时间,导航网站大行其道,又证明大而全不如小而精准。而门户网站的确兴盛过一段时间,几乎等于是互联网的代名词,但是很快也变成了所谓“古典互联网”时代的产品,人们更习惯在App里接受新闻推送。
而彼时QQ还在,不仅存在,而且在它的基础上构建了虚拟物品帝国,音乐帝国、游戏帝国,甚至化生出了自己的门户网站。一直到QQ问世十多年之后,人们才逐渐接受了一个新的认知:互联网产品中的人际网络关系才是核心资源,互联网的使命之一就是建立连接。单纯数人头是没有用的,除非这些人之间有连接,而且连接关系就保存在自家的服务器里。这个认知最生动的例子就是MSN和QQ之间的用户争夺战,白领用户喜欢MSN,看不上QQ,但是他们没有任何办法拖家带口,把自己所有的社会关系从QQ迁移到MSN上去。于是,在漫长的拉锯战之后,人们又从MSN迁移回了QQ,毕竟那里的联系人更全。和方便有效相比,个人品味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
今天是QQ生日,转发这篇文章就可以获得2个太阳3个月亮,在移动互联网时代QQ变成了年轻人的社交工具,而消失在历史中的QQ秀又在元宇宙的风口下感觉重获先机---在23年之后它还蕴藏着生机和变化。也许再过10年,QQ又会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认知,促成对互联网产生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