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爱凌:我,18》影评精选
《谷爱凌:我,18》是一部由冯冀执导,谷爱凌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谷爱凌:我,18》影评(一):从谷爱凌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
不是说怎么把孩子培养成谷爱凌哈,这种天选之子基本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人生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谷爱凌只会让自己陷入尴尬而沮丧的境地,但是这个纪录片还是让我们窥到了谷爱凌能如此成功的一些因素。
首先妈妈和姥姥都对她来说是很好的榜样,家里的女性在事业上成功会让女孩子更愿意去奋斗,因为有楷模在前。谷爱凌也提过感谢自信的姥姥教会了她竞争,勤奋务实的妈妈教会了她职业素养,这一切都给谷爱凌奠定了一个健康的土壤得以发展自己的心智、成长为一个有追求的女性。
其次,谷妈妈对谷爱凌的期盼是不是拿世界冠军,而是自由丰富快乐勇于尝试。她用最高级的爱爱着谷爱凌,她不需要谷爱凌为她证明什么——她自己已然很成功,她最期盼的只是女儿尽可能地体验这个世界和过好自己的生活。有这样的爱做后盾,使得谷爱凌得以不过多在意别人的眼光。她在很多比赛的关键时刻,不会去想我失败了怎么办、别人会怎么想我,她只想做她想做到的最好。
最后纪录片中有很多谷爱凌的访谈片段,可以看出她的心智非常成熟,比如谷爱凌反复提到过天才是一部分,但更多的是努力、平衡和自律;比如她提过自己十分专注,学习的时候就不玩手机等等;再比如她最高兴的不是得到了第几名,而是因为可以害怕一件事然后再去做(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不仅如此,她对人生的领悟也很豁达通透。她反复提过觉得自己最厉害的是能找到一个让自己高兴的事然后去实现它;以及有些人一辈子也不明白,要做让自己最高兴的事情,这样人生才会更加丰满更加有趣。不要说是她有钱才会这么想,女性博主王慧玲也说过,在浩渺的宇宙中,人的一生就是沧海一粟,百年之后,你的金钱带不走,你的事迹会消散,没有人会记得你,真正属于你的只有你这一生的感受而已。
扯远了,我想一个人要是能做到谷爱凌说的这些,她就算不是世界冠军,她的人生也会丰富有趣、充满阳光。如果她同时又能做到像谷燕一样无条件地爱着女儿的同时,又独立自主冲刺事业的巅峰,那么即使她的女儿不是谷爱凌,她也会为她的女儿感到骄傲自豪。
《谷爱凌:我,18》影评(二):推荐有孩子的家长都带孩子看一看:谷爱凌的纪录片------“谷爱凌,我,18”
2022年的春节,北京冬奥会隆重开幕,全球冰雪健儿汇聚北京,一个闪亮的名字“谷爱凌”瞬间家喻户晓,街头巷尾大家总忍不住讨论“谷爱凌”这个人生开挂的天才姑娘。
看了她的纪录片“谷爱凌,我,18”,更全面的了解这个爱玩、爱笑、自律、坚毅的姑娘。
谷爱凌出生于美国,从小就爱玩、爱动,有很强的运动天赋,兴趣广泛:滑雪、篮球、马术、体操、舞蹈、攀岩、越野跑、乒乓球、足球、钢琴,现在又是时尚超模,她不断地体验新的东西,最后确定把最喜欢的滑雪运动作为她现阶段人生的奋斗目标。
在她11岁时,当她知道2022年冬奥会在中国举行时,她就确立了目标:要登上2022的冬奥舞台,要用中国话和大家说:你好,我是谷爱凌。
从此为了这个目标,她付出了常人想象不到的努力,边学习边训练,在暑假的冰雪淡季,每年和妈妈一起回到国内补习文化课,为了在最后两年全力备战冬奥,决定提前一年结束美国的高中课程,最后她如愿成了所在高中历史上第一个提前一年毕业的学生,并以1580分(满分1600)的高分SAT(相当于美国高考)成绩,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录取,而上斯坦福大学也是她很小就确立的目标。
一个目标明确的孩子,知道自己每阶段为什么而奋斗,并且能平衡好学习和滑雪两项很难的事情,都能做到最好,这需要多强的自律和专注度?要做就做到最好,还享受其中,这是多少家长梦寐以求的啊!
实现梦想,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为此谷爱凌和她妈妈付出了太多太多,纪录片中说到:小时候每周五是谷爱凌滑雪的日子,滑雪的地方“太浩湖”离他们日常居住的地方有300多公里,就这段路她谷妈妈每周要开一个来回,不是一年两年,这一开就是十几年。谷妈妈纵然让人赞叹,但更让人赞叹的还是谷爱凌自己,长期的艰苦训练,没有向困难低头,没有轻易放弃,才能等到她实现梦想的那一天,她接受采访时说:也许我有天赋,但天赋可能只会让你开始学得快一些,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努力。
纪录片中除了超强的自律,很让人羡慕的还有她的性格,一个充满阳光、爱玩、爱笑、独立、自信、勇于尝试的姑娘,谁看了都很难不被她的快乐所感染。一个心灵自由、成长自由、勇敢坚毅、对自己未来有清晰认识的18岁姑娘,即使她不从事滑雪运动,做其他任何事情她也都会成功。
谷爱凌北京冬奥会拿了2金1银让人羡慕的好成绩,但通往奥运会大舞台的背后,谷爱凌遇到了哪些困难,纪录片中都有详细记录。
一部很励志的纪录片,带着家中的孩子一起看,让他们见识人生可以有多精彩,成功需要付出多少努力,也可以让他们反思找寻一下自己的人生目标。
《谷爱凌:我,18》影评(三):神坛下的谷爱凌
不长,四集,每集25分钟,浓缩了谷爱凌的13岁到18岁
节奏不拖沓,况且她的生活也鲜活有趣,无需快进
谷爱凌的开挂人生就不赘诉了,她走上神坛的道路值得研究
前两集,古灵精怪的小姑娘!
她无比爱玩,对一切事物都跃跃欲试、充满好奇
她在美国每周都去太浩湖滑雪训练,十年都雷打不动
她在上海街头倒立玩滑板,在长城上又蹦又跳瞎叫唤
第一次摔到脑震荡失忆,手足无措让摄影师别拍了
第一次成年组比赛,发着高烧逆袭成冠军
后两集,谷爱凌好燃好燃!
她的时尚拍摄经历,从僵硬生涩到气场全开
她的各国密集赛程,一次一次飞在空中转体
有精彩一笔,从第六名绝地反击为第一名
也有遗憾,眼睁睁看对手用1440度转体打破历史,拿走金牌
但她是不服输的,一年后也攻破了1440创造历史
她是自我驱动的人,是为了新动作成功落地的喜悦感而努力着。
她是爱上恐惧的人,会把控压力,让压力成为突破自己的工具。
她是有好奇心的人,对新事物永远保持兴趣,拓宽自己的边界。
真的被比我小八岁的女孩注入力量啊魂淡!
相比之下,我们很多人在成长路上弄丢了热情和好奇,失去了打破边界的勇气。
这部纪录片真的值得一看
有孩子的,这是成功教育的榜样,从小以热爱和兴趣驱动学习习惯
没孩子的,这是高纬人生的参考,目标清晰、强驱动力、强执行力
……
另一角度来说。
谷爱凌,6岁知道要上斯坦福,12岁知道要在北京冬奥拿下金牌
留守儿童,12岁梦想是去广州打工,20岁计划着生二胎
这是教育资源的倾斜,也是阶级对人生的影响。但不必吹捧天之骄女,也不必怜悯看不见的群众,每个人都有追求人生最优解的机会,无论高低,我们都拥有平等的灵魂。
《谷爱凌:我,18》影评(四):谷爱凌夺冠,嗯,然后呢?
至少从13岁起,谷爱凌就已经明确认识到:“滑雪是我现在喜欢做的一项运动,但它并不是我的职业,我长大以后还要干好多不同的事业。我的整个生活不是围绕着滑雪而运行的,但滑雪是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天才如不到19岁的谷爱凌,可以在滑雪、时尚事业、物理和文学等多个不同的领域进行自由选择和探索,中国传承千年的“有教无类”的厚重教育理想在她身上仿佛立刻显得轻盈了起来。“邻居家的孩子人人爱,自己家的孩子像棵草”,也相信大多数的中国家长看到谷爱凌的成功只会心中产生无限歆羡和一丝酸楚,而大多数的中国孩子也只会边握紧双捶边在心中暗暗叫道:看呐,别人家的父母! 谷爱凌的成功背后必然有家庭因素、个人努力与天赋、机遇与选择等等诸多因素的加持,从各个维度来说,她的成功也都是不可复制和简单搬运的。我们也必须承认,中国的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和她相同水平的天才、毅力、心智和家庭环境,而2022冬奥闭幕之后的大多数运动员也必须慎之又慎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轨迹,乃至彻底告别雪场。而甚至整个冬奥赛事也将迅速退出人们的视野,变成视频收藏夹中的一条记录和多年之后人们偶然提起的一段模糊记忆。那么,谷爱凌的出现究竟有何意义呢? 第一,就谷爱凌和其家人而言,2022年的金牌已然成为了他们今后人生历程中一块坚实的垫脚石。有了这次成功,他们将更加自信地面对今后的挑战,挫折也不气馁、痛苦也犹能坚持。这就是成功的意义:成功永远只会让人更加豪迈地看待这人世间的边边角角,面对社会真相和一地鸡毛,也会更有底气、富于希望去改变它,而不是在唾骂中放弃。 第二,对于中国队乃至整个中国来说,多了谷爱凌的金牌,中国守住了金牌榜的前三甲,世界也再一次意识到:中国不仅能够在亦情环境下再次举办世界级体育赛事,还可以尽揽人才、取得佳绩,人民的笑声中仿佛有了更多满满的自信。制度与道路的大国自信与风采,无疑是这一赛事背后最为精彩也最为隐晦的时代注脚。 第三,正如范伟的名言所说:21世纪,最缺的还是人才。从谷爱凌国籍身份的改变、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受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到华裔导演赵亭获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其背后所折射出的高端人才流失与大国竞争问题已日趋白热化。音乐家终究还是有国界的,中国文化终究应该如何实现人大工作报告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难题恐怕是在将来在海外再多建几所孔子学院、在中学课本中再多放几篇文言文所无力回答和解决的。从梁启超、钱玄同、王力到南怀瑾,在21世纪大师奇缺的时代背景下,谁来“继往世之绝学”呢? 现在,谷爱凌已经拿了世界冠军,她所钟爱的时尚事业、物理学和文学,这三个领域的世界标准和国际标尺无一不在美国所代表的西方。对于一个更擅长说英语的中国冠军,我们应该拿出什么中国元素来吸引她在四年斯坦福大学后继续扎根这片红色国度呢? 谷爱凌的成功对中国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但又仿佛没有那么大,她也很有可能成为我们手机屏幕中轻轻上滑而一闪而过的流星。待到明天,朝阳升起,不停转换的红绿灯将会代替霓虹继续成为这庞大城市的招牌,西装革履的人群依然会像蚁群一样流过人行横道,继而分散至每一家工厂、公司和机关单位。在时钟复刻的996模式中,一剂爱凌牌鸡血的热度与兴奋,终究也会变得一扫而空、无影无踪。冬奥四年一届,人生百年过隙,每一届奥运都将见证一大批冠军的荣耀,而每一届奥运结束之后又会是更为广大人群的落寞与集体沉寂。是的,直到这篇文章快要结束的时刻,我还没有提起那位“盲山”母亲,我还没有提起更多隐于网络之后的作家、诗人、导演、记者对这件事的一致忽视和集体沉默,我还没有提起那欢歌背后的隐忧、时代主题下的创痛。是的,也许成为下一个谷爱凌不是最重要的事,甚至平庸此生、荒芜一世也无可无不可,但在生活中做一个真实、善良、明辨是非、懂得为他人仗义执言、洞察人性之后却依然热爱生活,这一切难道不都比那短暂的成功要更重要、也有更有意义的多吗? 正如谷爱凌戴上金牌接受喝彩祝福、继而离开赛场之后,会有工作人员为她清理赛场上冻结成块的污泥残雪一样,那些扫雪清理工和每一个生活在中国并为着生活愁苦而又挣扎奋斗的普通人一道,同样值得我们去关心、关注。
《谷爱凌:我,18》影评(五):当我在谈论谷爱凌时,我该谈些什么
至少从13岁起,谷爱凌就已经明确认识到:“滑雪是我现在喜欢做的一项运动,但它并不是我的职业,我长大以后还要干好多不同的事业。我的整个生活不是围绕着滑雪而运行的,但滑雪是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天才如不到19岁的谷爱凌,可以在滑雪、时尚事业、物理和文学等多个不同的领域进行自由选择和探索,中国传承千年的“有教无类”的厚重教育理想在她身上仿佛立刻显得轻盈了起来。“邻居家的孩子人人爱,自己家的孩子像棵草”,相信大多数的中国家长看到谷爱凌的成功后会在心中产生无限歆羡和一丝酸楚,而大多数的中国孩子也只会边握紧双锤边在心中暗暗叫道:看呐,别人家的父母! 谷爱凌的成功背后必然有其家庭因素、个人努力与天赋、机遇与选择等等诸多因素的加持,从各个维度来说,她的成功也都是不可复制和简单搬运的。我们也必须承认,中国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和她相同水平的天才、毅力、心智和家庭环境。2022冬奥闭幕之后的大多数运动员也必须慎之又慎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轨迹,乃至彻底告别雪场。而甚至整个冬奥赛事也将迅速退出人们的视野,变成视频收藏夹中的一条记录和多年之后人们偶然提起的一段模糊记忆。那么,谷爱凌的成功究竟有何意义呢? 第一,就谷爱凌和其家人而言,2022年的金牌已然成为了他们今后人生历程中一块坚实的垫脚石。有了这次成功,他们将更加自信地面对今后的挑战,挫折也不气馁、痛苦也犹能坚持。这就是成功的意义:成功永远只会让人更加豪迈地看待这人世间的边边角角,面对社会真相和一地鸡毛,会更有底气、富于希望去改变它,而不是在唾骂中放弃。 第二,对于中国队乃至整个中国来说,多了谷爱凌的金牌,中国守住了金牌榜的前三甲,世界也再一次意识到:中国不仅能够在亦情环境下再次举办世界级体育赛事,还可以尽揽人才、取得佳绩,人民的笑声中仿佛有了更多满满的自信。制度与道路的大国自信与风采,无疑是这一赛事背后最为精彩也最为隐晦的时代注脚。 第三,正如范伟的名言所说:21世纪,最缺的还是人才。从谷爱凌国籍身份的改变、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受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到华裔导演赵亭获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其背后所折射出的高端人才流失与大国竞争问题已日趋白热化。音乐家终究还是有国界的,中国文化终究应该如何实现人大工作报告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难题恐怕是将来在海外再多建几所孔子学院、在中学课本中再多放几篇文言文所无力回答和解决的。从梁启超、钱玄同、王力到南怀瑾,在21世纪大师奇缺的时代背景下,谁来“继往世之绝学”呢? 现在,谷爱凌已经拿了世界冠军,她所钟爱的时尚事业、物理学和文学,这三个领域的世界标准和国际标尺无一不在美国所代表的西方。对于一个更擅长说英语的中国冠军,我们应该拿出什么样的中国元素来吸引她在四年斯坦福大学后继续扎根这片红色国度呢? 谷爱凌的成功所造成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但又仿佛没有那么大,她也很有可能成为我们手机屏幕中轻轻上滑而一闪而过的流星。待到明天,朝阳升起,不停转换的红绿灯将会代替霓虹继续成为这庞大城市的招牌,西装革履的人群依然会像蚁群一样流过人行横道,继而分散至每一家工厂、公司和机关单位。在时钟复刻的996模式中,一剂爱凌牌鸡血的热度与兴奋,终究也会变得一扫而空、无影无踪。冬奥四年一届,人生百年过隙,每一届奥运都将见证一大批冠军的荣耀,而每一届奥运结束之后又会是更为广大人群的落寞与集体沉寂。是的,直到这篇文章快要结束的时刻,我还没有提起那位“盲山”母亲,我还没有提起更多隐于网络之后的作家、诗人、导演、记者对这件事的一致忽视和集体沉默,我还没有提起那欢歌背后的隐忧、时代主题下的创痛。是的,也许成为下一个谷爱凌不是最重要的事,甚至平庸此生、荒芜一世也无可无不可,但在生活中做一个真实、善良、明辨是非、懂得为他人仗义执言、洞察人性之后却依然热爱生活的人,这一切难道不都比那短暂的成功要更重要、也有更有意义得多吗? 正如谷爱凌戴上金牌接受喝彩祝福、继而离开赛场之后,会有工作人员为她清理赛场上冻结成块的污泥残雪一样,那些扫雪清理工和每一个生活在中国并为着生活愁苦而又挣扎奋斗的普通人一道,同样值得我们去关心、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