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高考报考毁了孩子一生》读后感锦集
《别让高考报考毁了孩子一生》是一本由赢鼎教育教研团队著作,中国商业出版的233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别让高考报考毁了孩子一生》读后感(一):兴趣分析
.兴趣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兴趣的产生和发展一般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有趣——乐趣——志趣。 有趣是兴趣过程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兴趣发展的低级阶段,它往往短暂易逝,非常不稳定。处于这一阶段的兴趣常常与你对某一事物的新奇感相联系,随着这种新奇感的消失,兴趣也会自然地逝去。——大多数高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好玩+享受消费的娱乐,我高中的时候看篮球
《别让高考报考毁了孩子一生》读后感(二):97%迷茫人的描述
职业规划15种迷茫状态
1、对现有的工作/学习感到乏味,不开心,没有积极性,提不起精神 2、工作/学习缺乏动力,有一定程度的倦怠倾向 3、感到上班/学习是一种痛苦,为了生存,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应付 4、现在的职业道路行不通,看不到前途,不想继续下去 5、不知道适合自己的未来在哪里,感到困惑,没有“奔头” 6、不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不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在哪里 7、感觉不太适合这份工作/学习,不知道是该换公司,换行业,还是换岗位 8、经常跳槽,但始终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 9、想跳槽/转专业,却不知道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10、感觉某项工作不错,有跳槽的机会,但又犹豫不决,不知道是否真正适合自己 11、想通过改变自己性格的方式适应现在的工作/专业,结果非常痛苦 12、重复劳动,没有提升和成长,成天忙忙碌碌,却不知道在忙些什么 13、在目前岗位上工作多年,但事业发展一直徘徊不前,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14、能够胜任目前的工作,想继续现在的职业方向,却不知道怎样突破职业发展的瓶颈 15、当初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心态找的工作,却感觉一直在走弯路,不知道如何回到正轨上 …… 当别人没有方向,只顾眼前的时候,你比别人看得更长远,你就更容易获得成功。 眼界决定你的未来。
今天接到一个妹妹的电话,她刚查到了高考成绩,问我明天填志愿该填什么专业,她爸爸说金融工程好,以后去银行就业,收入稳定,要不要报金融工程? 我要怎么告诉她呢? 我自己为了选择我的专业花了一两年的时间思考,到现在还没有给我自己的职业生涯下一个定论,我怎么样告诉她在一个晚上的时间里快速地判断学什么专业好呢?中国的教育就是这样,中学时代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不知道各个专业到底是什么意思、社会上各种职业到底意味着怎样的工作状态、他们到底擅长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终生的追求是什么,统统不知道…… 于是就在高考分数出来之后的某一晚在饭桌上和家长合计了一下,就胡乱报个金融、报个计算机、报个会计……可是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可以在饭桌上花一两个小时决定呢? 我决定整理一下电话里的内容,这些是我在美国四年对大学教育的很多思考,这一阵子一个接一个的社团听到我的讲座邀请我去讲梦想、讲经历、讲选择 — 受之有愧,因为我毕竟没有那么多超出同龄人的见解可讲,但我又时分迫切地希望更多处在迷茫中的学弟学妹们得到一些正能量,面对压力和挑战更加坚定信心,去做最好的选择。 那么,我干脆写成一篇文章吧。也许还可以给人一些启迪。当然啦,我不是教育学专家,一家之言,有些偏颇的观点还望指正。
《别让高考报考毁了孩子一生》读后感(三):我的软实力(18岁到28岁杂学与精学后的成果)
硬实力排除在外,——文凭,证书
能够成为核心竞争力的,自然就是“软实力”。实际上,这也是许多用人单位更加在意的地方。而在职场上,至少有80%的人不具备这种“软实力”。当你刻苦修炼,具备了这种实力之后,你就会成为那20%的佼佼者,这时候要想在职场上发展得顺风顺水,还是问题吗? 根据本人多年职场经验及众多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案例,总结出以下10种职场人士应该具备的“软实力”。这些实力将成为你职场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助你职场发展加速前进! 一、确立职业规划——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的生涯规划技能的认知地图帮助我结束迷茫与空心问题
有没有遇到过这些问题:对现有的工作感到乏味?工作缺乏动力,没有积极性?感到上班是一种痛苦?对未来感到困惑,没有“奔头”?感觉自己好像不太适合这份工作?成天忙忙碌碌,却不知道在忙些什么?为了生存,不得不硬着头皮干下去?想跳槽,却没有把握找到更好的工作? 根据个人判断,职场上至少有80%的人会遇到上述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目标的缺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成天“东一头、西一头”的,于是,就在“东”和“西”的追逐下,你逐渐变得“找不着北”。 当别人没有方向,只顾眼前的时候,你比别人看得更长远,你就更容易获得成功。 眼界决定你的未来。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依靠人际关系、处世技巧。”戴尔·卡耐基的名言,道出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有一个神奇的“六人定律”:一个股票专家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封有关股票信息的电子邮件发送给一个陌生人,并要求这个陌生人把这封电子邮件转发给一个热爱炒股的人,当这封邮件第六次转发的时候,竟然转发回了股票专家手中,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从发出到收回,均没有超过6次转发的,所以得出了一个初步结论,即:任何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带,不会超过六个人。两个陌生人之间,可以通过最多六个人来建立联系。这条神奇的六人定律,也道出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即使一个你平时看起来不太重要的人,说不定到时候也可以通过他找到铁道部长,让你轻松买到春节回家的火车票。 暂且不说那么大,单纯就职业发展而言,很多人和老板的关系都处理不好,你还怎么发展?
三、掌握沟通的艺术 最近易中天狂砸北京电视台主持人的帖子在网上倍受关注。别的且不说,单纯从主持人与易中天的沟通角度来说,就出了问题。每个老板都是有个性的,如果你遇到易中天这样的老板,还照主持人那套沟通方式,到最后连怎么死的恐怕你都不知道。 还有人向我抱怨,说天天在职场上加了多少多少班,作出了多少多少努力,结果到头来,升职加薪评先进,样样没有自己的份儿,反倒是那些平时不怎么努力的人抢了去。这样的结果,就只能是越想越郁闷,越想越窝囊。我就问他,你天天加班,谁知道?你的成绩,向老板汇报过吗?你的想法,和老板沟通过吗?他说没有,自己一个小员工,说了也白说。我就问他,你连说的勇气都没有,就怎么知道没有结果? 这种事情,在职场上太多了。有统计显示,在职场中有30.43%的人与领导关系很好,容易沟通;57.97%的人与领导关系一般;10.14%的人与领导关系不好,经常背后抱怨;1.45%的人与领导经常有冲突。可见,有一大部分职业人士,在与老板或上司的相处过程中,缺乏沟通,并由此带来很多困惑、无奈甚至消极的情绪,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效果,也耽误了自己的职业前程。
四、不断学习的能力 很多人到了一个岗位上,不知道干什么,怎么干。特别是许多大学生,刚刚到公司,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 “360行,行行出状元。”要想把一个岗位、一个行业摸清楚,最聪明的人起码也得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很多人干耗着不充电,你那点几乎没有价值的“老本”,到底能吃多久?如果是大学生,你问问自己:最近半年来有没有学到让你明显进步的知识?如果是在职人员,你应该问问自己,最近半年,是否依然在原地踏步?你的能力提升了吗?你为公司又创造多少价值? 曾经接触过不少HR新人,工作也就两三年,说干着没劲,成天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都是一些琐碎的事,没有进步。我就问他们:你知道招聘程序,但你知道怎么组建团队吗?你知道面试程序,但你知道如何选人吗?你知道考核制度,但你知道如何才能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吗?企业出现这么多问题,你知道根源在哪里吗?结果问得他们哑口无言。 不要怪老板没有重用你。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先掂掂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现在处在什么位置,还欠缺什么,赶紧充电弥补! 五、找到自己的长处,并积极利用 “木桶理论”告诉许多人一个道理:要想进步,必须弥补自己的短板。于是很多人受这个理论的启发,积极弥补自己的“短板”,而忽略了对“长板”的重视! 现在我要告诉你:用在个人发展方面,这个理论已经是在“扯淡”了。不信?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推演: 原命题: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 推论1:一个人无论有多强大,他的能力取决于其中最薄弱的那一环。 推论2:美国的武器再先进,它的战斗力也只取决于装备最薄弱的那一支。 感觉如何?是不是越来越扯淡?拿自己的“短板”和别人的“长板”比,你能比得过吗?自己明明有优势不去利用,却天天想着弥补短板,这不是愚蠢又是什么?“短板”不是用来弥补的,是用来规避错误的,这不是你发展的重点。用在职场发展上,你一定要明白,要找一份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的工作。不要看别人拿得多你就眼馋。适合别人的工作,你未必就能干得来。 一定要记住: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六、努力提升自己的附加价值 看到别人一个月拿到上万块,凭什么?资历和经验。 资历从何而来?工作忠诚度。干个三个月就跳槽,怎么可能升职加薪? 经验又从何而来?行业忠诚度。干个半年就转行,怎么可能获得成长? 要想在一个公司获得升职加薪的机会,起码得工作一年以上才有可能。要想在一个行业获得成长,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起码得工作3年以上才有可能。 没有资历和经验,就别指望拿高薪! 七、积极的工作心态 成天垂头丧气的人,连你自己都会觉得不舒服,怎么可能会打动老板? 八、学会做人 “要做事,先做人。”无论做什么,都要想想,能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至少当你变老的时候,会让自己的心安静一些。 做人最重要的三条原则: 1、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态;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意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如何独立。对待每一个人,都要怀着宽容和感恩的心。正如李嘉诚先生所言,“凡事都留个余地,因为人是人,人不是神,不免有错处,可以原谅人的地方,就原谅人。” 2、学会倾听。学会倾听就是学会一种美德,一种修养,一种气度。切忌中途插话或打断他人,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和缺乏修养。一个谦虚好学的人,一个懂得善待他人的人,一个会反思的人,永远懂得倾听!无论什么时候,倾听都显示出一个人的职业素养。 3、诚实守信。 总之一句话: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九、有所为,有所不为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即使是“江湖老手”,也会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更何况是新人? 曾经有一个大学生,给老板做助理。有一次,去接待一个重要的客户,由于人多,恰好那个客户又比较胖,出于好心,他便安排人家坐在了司机旁边的位置上。后来人家就向老板反映了这件事,结果搞得老板非常不愉快,一气之下就把他开除了。 职场也有职场的规矩。很多人工作许多年仍然不知道哪些是不可踏入的“禁区”,哪些是不可触犯的“天条”,结果到头来自己的怎么死的都不知道,还在那里直抱怨。 “识时务者为俊杰。”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是职场发展非常重要的必修课。 十、积极行动 很多人只会耍嘴皮子功夫,说得天花乱缀,一到真刀想枪地干的时候,却一筹莫展,成了缩头乌龟。 很多人都会有梦想,但梦想与现实往往是有差距的。有时候之所以结果未如我们预料的那样,不是因为我们不懂,而是因为我们说得太多,而行动得太少。“执行力”不仅是企业生存面临的问题,同样也是个人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要想成功,必须从现在就开始行动。
《别让高考报考毁了孩子一生》读后感(四):迷茫情绪下的行尸走肉——97%厌学+低效率科班培养模式(知道分子)=半吊子
一个不适合干销售的人,却硬生生在销售岗位上待了4年,前后换了7家公司,遍布5个行业,在东部省会城市,薪水却只有3500块!年龄正在奔三,工作不稳定,家人催婚,相亲都没有勇气。面对这个一种现实,换作是你,你会不烦躁、不消极吗? 当初接这个案子的时候,我们也犹豫在三。但在对他的优势进行确认之后,我们几乎已经很肯定可以解决他的问题了。但一个巴掌拍不响。咨询师愿意接,还需要客户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但我们担心的是客户是否有勇气和胆量面对未来,并踏实执行我们的建议,这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但最终,他第3次和我们联系的时候,我们放弃了。其实,不是我们放弃了他,而是他自己放弃了自己。 因为,他再也没有勇气和胆量去面对未来,只能在现实的压力下,如行尸走肉一般,有气无力地活着。 这个客户的弯路历程很普遍,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司空见惯。当然,这也意味着,有相当大一部分人还在犯着同样的错误。
1、他们在起跑线就已经落后 从大学选择专业开始,这是错误的第一步。在咨询访谈时,我通常都要问客户这样一个问题:你大学读的是xx专业,当初选择这个专业的原因是什么?不出意外,答案最多的无外乎以下五种:1、调剂;2、热门;3、家人、亲戚的意见;4、看上去不错,但读了之后后悔了,与自己的预期相差甚远;5、对专业/就业不了解,随便选的。而当我们问“你是否喜欢这个专业时”,很多人的回答是“不喜欢/没感觉”。真正十分热爱自己专业的,少之又少。
2、在起跑线落后的情况下,他们不知道如何止损,以致造成择业时被动挨打的局面 从道理上说,既然专业不是自己想要的,又不喜欢,那么,在大学期间应该干点儿什么,以便将来找工作的时候有资本寻找自己想的要才对。但实际上,他们几乎清一色的对于自己的未来很迷茫,没有方向,所以具体要干点儿什么才能摆脱现状,他们压根就不知道,也没有人给他们指导。所以,毕业找工作时往往有两种选择:一是专业对口的工作。但因为不喜欢,没打算长干,只是想先养活自己,等时机成熟了再跳(另外,还得感谢他们响应“先就业,再择业”的号召,尽早滚出学校,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就业率做同了巨大贡献,在此向他们致敬!);二是随便选,用人单位给什么机会,就接什么机会(其中相当一部分选择了貌似无门槛、而实际上门槛最高的销售岗),全凭对方一忽悠,一腔热情就到新东家报到去了。可想而知,在这两种情况下选择的工作,都极为被动,注定难以长久。 强扭的瓜不甜,凑和的工作也是。
3、第一份工作形成的负面思维定势,会让他们怀疑人生 什么时候找工作最容易呢?就是校招的时候。只要你有想法,有目标,愿意干,招聘单位还是愿意给这样的新人一个良好的职位机会,哪怕你是专业不对口。其中,“有想法、有目标”意味着你知道自己想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行业/公司,知道应该怎样走才能让自己的身价不断增值。而那些没想法、没目标的人,则开始的痛苦的走弯路历程。 因为第一份工作是抱着“先就业”而不是“职业化”的心态去做的,这就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这份很可能不适合你,无法发挥你的优势。在我们的咨询中,95%以上的客户都反应他们曾经从事的工作无法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换句话说,也就是工作不适合自己。因为不适合,所以工作中也很难做出业绩来证明自己,也无法成为领导眼中的优秀员工,并因此而受到忽略。尤其是对于那些内向型性格偏偏选择去做销售的人来说,这种情况更为明显。二是态度不对。因为只是想当成跳板,并未打算长期干,所以在工作态度方面也不愿意兢兢业业付出,不愿意想尽办法让自己的能力变得更加强大。结果,工作不适合,无法培养你做事的能力;态度不认真,无法培养你做人的修为。无论做事还是做人,你都输得满盘精光。 第一份工作为什么那么重要?假如选对了合适的职位,合适的公司,与优秀的同事为伍,你会逐步肯定自己的价值,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将会有一个质的提升,你对未来也充满信心和期待。有了这样一份精彩的起点,即使你以后跳槽,寻找下一份工作时,你也会得到更好的机会。相反,如果只是被动地选择职位,进入到不那么优秀的公司,你在工作中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做不好,就会对职场产生很多偏见和误解,把最黑暗的一面当成是真实的职场。你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同,就连自己也不能肯定自己。更重要的是,当你想摆脱现状、想寻求一份更好的机会时,不但没有资本,还要遭受更多的来自面试官的质疑与盘问,忍受他们的异样眼神。这让你变得更没有自信,更加怀疑自己,更加不敢行动,担心每一步都会走错,从而后续的道路上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4、他们不相信目标,不相信努力,而选择相信运气 那些优秀的人为什么能够成为优秀?首先,他们有明确的目标,他们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能够客观审视自己,能够干什么。其次,他们知道如何从起点进行努力,一步步顺利地达到终点。尽管这个过程中也有可能会遇到意外情况,但他们都能够及时化解,沉稳应对,确保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影响自己前进的步伐。 而从来没有确立过目标的人,往往会对自己的目标不够坚定,他们认为计划没有变化快。所以,一旦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他们就会及时调整,果断变换方向。而这样不断变换方向的后果就是:3、5年之后,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发现自己竟然毫无一技之长。 目标的意义是什么?是让你当下的时间不要虚度,应该干点儿什么让自己增值,让当下的自己变得强大,变得牛逼。这个目标并不意味着一旦定下就终生不能变,而是可以审时度势,灵活应对。但前提是只有你牛逼了,你才有资本去选择下一个更宏大的目标。一个从未有过目标的人,一个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的人,一个从未有过成功经历的人,一个像狗一样四处乞怜要求别人给你一份工作的人,一个连吃煎饼果子要不要加蛋都要考虑半天的人,还有什么资本去选择更好的生活?
5、不愿意付出,却又期望不合理的回报
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人,走了多年弯路,恨不得通过一场咨询,就把以前好几年损失的一下子找回来,实现人生的大翻盘。就好比打牌连输十几局一样,输得越多,就越难以自拔,并期望通过一把好牌所以前输的全都赢回来。 每一个人的成功,都不是随随便便的。你看到周星驰今天的光环,却不知道他曾经跑了多少龙套;你看到马云在纳斯达克敲钟时的意气风发,却不知道他们最艰难的日子是怎样度过的。当你在打游戏逛大街听音乐享美味的时候,人家可能正在一个你不知道的角落,为着以后的目标而殚精竭虑。同样,每一个失败者的背后,都有无数个“天经地义”的理由,无数个“光明正大”的借口,以及无数次傻到不能再傻、却还自以为是的瞎折腾。然后,还指着那些努力奋斗的人说:看,那是傻逼!
如何给自己一个有“含金量”的青春? 在咨询的过程中,那些比较容易解决问题的客户,往往是那些经历比较有“含金量”的客户。可能他们的目标并不适合,但在不适合的道路上,他们依然努力蜕变,争取成为最优秀的那一个。正是基于这样的努力,使得他们往往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兴趣、价值观以及判断标准。尽管他们对于自身的认知不是那么清晰,但通过咨询师的梳理,往往还是能够从其以往的经历中抽丝剥茧,找到一个准确的切入点。 相反,那些经历比较糟糕、频繁跳槽、从来没有为一个目标认认真真付出和努力过的人,他们的问题往往就比较棘手。你问他们“你期望的工作是什么样子的?”他们会说,“我期望做我感兴趣的工作。”如果你继续追问,“你的兴趣是什么?”他又会说,“我不知道。”很可笑,是吧?而这样可笑的人在现实中是的的确确存在的。他们一方面高喊“我要做我感兴趣的事”,另一方面却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甚至连喜欢什么都不知道。这样的经历其实很可悲。 兴趣在哪里,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在现实中的不断深挖与比较中形成的。深挖,意味着纵向的深度,只有当你真正付出努力去干的时候,你才会发现真正的自己,到底是否适合。比较,意味着横向的宽度。假如你干过一件事,你无法评价你对这件事的兴趣有多大。假如你再干一件事,与之前所干的事相比较,你就知道哪一个更感兴趣。你干的事情越多,经历得越多,你就会通过不断的比较,清晰地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是哪一类,而讨厌的东西又是哪一类。通过这样丰富的“深挖”与“比较”而形成的T型经历,久而久之,你的兴趣、标准和价值观就会形成,再想定位自己的方向就不是难事。这样的经历才算是有“含金量”的经历。否则,没有深挖,而只是比较,就会像走马观花一样,走走过场,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