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主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自主读后感1000字

2022-05-19 09: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主读后感1000字

  《自主》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主》读后感(一):只会迟到,不会缺席。

  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的变化是女性地位的体现,反映着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

  本书故事性极强,它从封彦贵诉张金才这件婚姻纠纷案件开始,这个案件关于一门到期女方不愿履行的娃娃亲。此案贯穿本书始终。

  当事人女方封家和男方张家。这个婚约的解除得到了县政府办事员(官方)的支持。封家的新一轮定亲彩礼很丰厚,于是,这门新婚约被张家控告为“买卖婚姻”。封家的新一轮订婚失败。直到一个新的追求者出现,婚约才真正定下来。但这并不算结束,当封张两位当事人见面感觉非常美好,双方一见倾心。于是发生了接下来的抢亲事件。张家连夜抢亲成婚被判婚姻无效。而后女方开始上诉,受到了新法律政策影响,新的判决一改旧判决,给予婚姻和自由更大的尊重,承认了封张两位当事人的婚姻有效。

  戏剧性的恋爱及结婚经过,现代人看来算是“瞎折腾”般,使人忍俊不禁。但在当时的情况下,由于社会经济状况,文化氛围等因素,“封张案”所涉及的旧习陋习屡见不鲜,虽改革起来阻力重重,但切切实实的影响了解放区的婚姻观念,从 “婚姻自由”到“婚姻自主”。越来越多的新女性被宣传,被树立。

  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基本法律。党利用报纸、刊物、画报、连环画和报告、座谈、广播、说唱、戏剧、幻灯、电影等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展开宣传,使《婚姻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从而改变风气,移风易俗。这次宣传贯彻《婚姻法》运动,其广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

  英国作家约翰·汤姆逊,拍摄了许多晚清中国的影像,其中包括女性结婚,他是这样描写的:” …婚礼的队伍浩浩荡荡地穿街过巷,一路还有乐队吹吹打打。新娘就在这一众人的陪伴下去与某人成婚,无所谓那个人是谁,反正是她父母满意的人。中国人的婚礼从头至尾都沉闷无趣,很多时候它往往是一场充满失落和眼泪的人生的开端…孝道是所有中国人都无法挣脱的一张重网,而默默地承受由此带来的各种苦痛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让我们期待妇女们被允许放开她们自然的天足、自由选择夫婿的那一天即将到来…”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自主》读后感(二):《自主》概述与一点展开

  本文案例细节极其丰富,值得思索的材料较多,本段只粗略概述线索,更详细的内容与收获,希望读者自行阅读著作。作者选取上世纪40-60年代,家喻户晓的《刘巧儿》追溯到故事原型本人封氏,分析当地因经济政治文化为边缘地带,造就了妇女们以生存为主,自由走婚招婿不确定策略的风俗,三四口人小家庭不同于传统大院与儒家士大夫及夫人的想象;而边区革命到来,带来都市婚姻自由条例,却直接挪用到当地,使地方出现些投机的“一女多许”策略,以骗取彩礼,边区高院折衷用灵活策略调整婚条,稳定边区秩序社会与革命目标的冲突;其中马锡五的实际考察案例判决,成为政治新闻报导的宣传点,改编为评剧电影,成为社会文化重塑与教育意愿的工具。最终自主一词总结成实践结晶,在国际政治上发挥用处,也成为今天“独立自主”的政策要求。核心要旨是:自主观念的实践基础及如何成为中国经验的表达,参见清华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丛小平:叩问历史——以问题为导向,以分析为方法》讲座稿件,以上粗略介绍,本文便不再赘述。

  本文关心该书细节激发笔者思索处,不过文本丰富性,不由某一位读者尚未联想到的论点价值就失去意义,而在于棱镜里不停折射出的光,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宝玉,以下略论三点:

  1在本书前部分,案例反映多个复杂婚姻纠纷,离婚有着各种各样的理由,这与笔者对当下的想象不同,因为当代人们惯常把情感放在第一位,依然用着“千金难买我乐意”的句子,易造成经济不重要的错觉;而在案例中,离婚基本原因是经济困难而另谋归处;而当代爱情的宏大抽象话语里,或有着微观利益下,人设的精打细算而营造某些话语,使得言论变得罗生门。其次,婚姻大多是基本是二元设想来分析,想象二元两难且非黑即白的矛盾,把词语构建的误区,投在现实,形成虚假两难,而绕过某些政治困境。这类构建型叙事,易沦为工具,从而引导与操纵。

  2在后半部分,提及边区早期文盲率达至90%以上,条例的词语观念,人们都有理解困难。假设在同等情况下,进行某种政治口号的宣传,人们都没法听懂,那是否还有效果?一般认为可以听懂的政治宣传很有效果,靠知识分子的口口相传到基层再到农民群体。这一设想忽视了当地一般生活经验,混淆了言语与利益的区别。如随机与一位菜农说一番特定的话,让其赠菜,怎样的话才有如此魔力;无论文化程度如何,菜农都很难相信;所以笔者认为基本没有这样的话,除非各种利益勾连;可以说文化决定,有着某种重复意识形态的臆想与荒诞,掩盖常人关乎利益时的谨慎保守与自主性,而毫无自主的群体,如何编造产生,是另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3在涉及哈贝马斯的“公共空间”,人们喜套用而少反思,这是一种政治理论探索,没有证明的解释与想象,而人们政治实践中,易成为不证自明的批判理论工具,从尝试解释再到尝试的批判,是两种东西的跳跃,说出“我试着批判你”只是语言工具的形式,其思想的多寡便成为问题。在这些想象与批判之外,刘巧儿与封芝琴却有着不同命运,前者是剧作人物的皮影,后者有着自己的思想生活与命运,在女儿一岁时,她依旧有着旧时代的礼俗信念,而不是从旧时代断裂迁移到新时代,提醒我们用理论进行划分可能存在的问题。

  该文此处仅触及三点对自己的启发,该书不是静态分析,有着两条动态线索,一是《刘巧儿》长期文化品的生产,二是涉及封芝琴及周边的变化,在这两条线里讲述妇女解放,婚姻法律的事件。其中更丰富的多主题的流动与面向,还需读书自行阅读思索。

  《自主》读后感(三):评剧《刘巧儿》背后蕴含的历史背景

  评剧《刘巧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新凤霞等老一辈评剧艺术家的演绎让我们记忆深刻。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青年男女为突破包办婚姻的努力。然而,在这部评剧背后还蕴含着更加深刻的历史背景。而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为启微丛书一种的《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1940- 1960》这本书就对相关的社会、文化、 法律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从中可以一窥当时的历史风貌。

  本书的作者丛小平教授先后在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洛杉矶加州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德州休斯敦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研究方向聚焦二十世纪中国社会、近现代思想史、文化史、法律史、近现代妇女史等。而《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1940- 1960》正是二十世纪四十到六十年代的法律史、妇女史的体现。

  在我们深入进行探讨之前,首先需要关注的正是本书的题目。在我们的印象中,更多强调的是婚姻自由,而不是婚姻自主,毕竟所要反抗的是封建主义父权、夫权等一系列强权。但是,本书以自主为题,显然意味着“自主”这个概念对于现实的社会和法律实践更加有意义。从“婚姻自由”到“婚姻自主”的过渡过程也是本书所关注的重要内容。

  这种情况也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就可以看出。在该法第一编总则 第五章民事权利 第一百一十条中规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同样是这部法律,在第五编婚姻家庭 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一千零四十一条 “婚姻家庭受国家保护。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第一千零四十二条 “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这也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继承。在这里的婚姻自主所强调的是权利,而婚姻自由所强调的是不被干涉。而在现行第一法律的第四十九条中,所强调的是“禁止破坏婚姻自由”。而1978年的第一法律第五十三条的表述就是“男女婚姻自主。”

  回归到书中的案例,也就是1943年陕甘宁边区陇东地区高院分庭所处理的“封彦贵与张金才为儿女婚姻案”。案例中的封家女儿封捧儿就是评剧《刘巧儿》中的女主人公刘巧儿的原型。具体故事也和剧中的情景大致相同。封张二人为了追求婚姻自由而冲破封父的阻碍。值得一提的还有封捧儿亲自到庆阳县找到地区专员马锡五上诉。马锡五的公开审理也奠定了重要的基本原则。虽是包办,但是二人自愿,符合边区婚姻自主的原则。二人的婚姻有效。但一事归一事,封父的买卖婚姻和张父的暴力抢亲都受到了惩罚。

  类似的案例在书中还有一些。从书中所分析的案例来看,实行“婚姻自由”从某种角度来看确实有利于妇女,但是在实践中政策的实际受益人是女方的家庭,是女子的父亲或第三方而不是女子本身。从而导致了新的不公而不是妇女解放。

  而“自主”所强调的是婚姻纠纷中当事妇女的个人意愿和她对婚姻对象的选择权。这样是摆脱女方家庭干涉的重要一步,是婚姻实践中可以操作的个人事实权利。这也正是《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中规定的意义。而“婚姻自由”仍然是远景目标,是基本原则和价值导向,是不容破坏的。

  此外,本书还对其他主题进行了探讨。例如当时根据地的婚姻改革工作、边区司法建设与婚姻改革、新民主主义的乡村法治秩序、反叛的女儿和“社会母亲”、全国性婚姻家庭改革等等。以全景视角展现了封张案在司法实践、乡村建设、政权建设以及女性研究等方面的意义。值得我们积极研究和思考。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现行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8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丛小平:《从”婚姻自由“到”婚姻自主“:20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婚姻的重塑》载《开放时代》2015年第5期

  丛小平:《20世纪中期革命文学中母女传承的转型与家国关系》载《开放时代》2016年第3期

  评剧《刘巧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自主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