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能力》读后感100字
《软能力》是一本由吴军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3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软能力》读后感(一):成功人士必备的五个关键能力
《软能力》的“软”为何意?我的理解是具备一定的柔韧性,可变形伸缩,可以是“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也可以是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所到之处,却能于无声无息中滋养万物。
“软能力”便具有这样的特性,它不是专业能力,而是非专业能力,是在学校里学不到,却能让你终身受益的底层能力。软能力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进而反哺工作和生活。这是走向成功所必须具有的能力。
吴军博士在《软能力》这本书里,把这种能力分为五个类别,即交往力,洞察力,分辨力,职场力和行动力。
交往力就是看他能调动多少人力资源,学会识人,要辨别什么样的人值得交,什么样的人不值得交,交友需要一定的原则,人品和能力哪个更重要,另外如何交朋友也很重要?
书中有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可以判定你身边的朋友,谁最靠谱?
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身边的朋友,谁最好?
第二、把自己挣的钱十分之一投资给一位朋友,他成功后把获得财富的十分之一回报给你,朋友中你会选择谁?
也许很多人两个问题的答案不一样,但第二个问题所选出的人就是哪个最靠谱的朋友,他既有能力,人品也好,值得自己终身信赖。
看了《软能力》这本书后才发现,识人交友方面的学问太大了,值得终身学习。
如果说交往力是人缘,那么洞察力就是做事所需要的眼光。为什么很多投资者,企业家,创业者能成功,就是因为敏锐的洞察力,抓住先机。别人看到的事情你早已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也能发现。书中详细讲述了我们该如何培养洞察力。
分辨力就是做事需要判别好坏对错,特别是他人的观点看法,不能带有偏见看人和事,要保持独立且理性的思考,还要具有不断反思观点的能力。
职场力就是如何把你的职业生涯走得又稳又好。书中提到,做事一定要深度工作,关注一件事,就抛开其他繁杂事物,做到专注如一。除此之外,要想职业之路走得长远,还需要梦想。
什么是梦想?梦想就是你曾为它付出过长期的努力,为其倾尽全力,也为了梦想放弃其他机会。
只有具备这三个特征,才能称之为梦想,不然就是空想。
在职场中,确立了梦想,学会了专注,最后一个能力就是行动力。想再多却不行动,前面的一切都是白纸一张。
那么如何提高行动力呢?首先要讲究效率,学会从一堆沙子里挑出你需要的金子,这个过程也不是越多越好。提高效率的方法之一就是找到一个关注点。哪些不重要的事不要过多浪费时间。
如双十一购物,每年都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挑选商品,凑单,也就节约30或100块钱,这样一算,十年也才300或1000块钱,这和你浪费的时间和买来一堆多余的商品相比,是及其不划算的。
人生要平衡收支和及时止损。
吴军博士在提出五个关键能力后,特意讲了一点,比能力更重要的是品格。品格是1,能力是1后面的一串0。
而品格,需要我们不断约束自己,反思自我,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正义感,有修养,对社会有用的人。
借用一句非常流行的话:为什么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本书会回答你,因为世界上懂得道理的人很多,但能够践行道理的人却很少。所以,无论他们如何挣扎也过不好这一生。
要想成功,从迈出第一步开始。
《软能力》读后感(二):一个人快速成功的方法:够狠
吴军老师说过一句话:学识和能力,哪个更重要?
从成功人士共有的特点来看,成事无疑是能力更重要的。也可以说学识本身并不能让人成事,但成事和成功之间的一座桥梁就是能力。
有能力的人,通常有一个共性的方法,那就是对自己“够狠”,这里的狠是指下狠劲,狠狠提升自己的五种能力,分别是交往力、洞察力、分辨力、职场力和行动力。
这是吴军老师在《软能力》中提到的成功之道,也是底层能力培养的必经之路。
山姆·高斯林在《看人的艺术》中说:大多数人所拥有的东西能够透露出他们本身的信息。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通过表面信息,可以了解一个人的行为和举止。
这也是第一印象,带给我们的好恶。在吴军老师的《软能力》中提到这样一个现象:
我们对一个没有见过的人,直觉了解可能只有50分,但如果留意他的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就会对他的了解增加至70分。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细节产生的变化。当然第一印象难免会有偏见,而通过观察和交往,才能将最初的刻板印象改观。
人际关系也是这样,如果我们总是先入为主去下定义,那么就有可能产生认知偏差。
想要改变这种刻板认知,就需要主动学习,勤于思考,这样大脑中的空白地带才会被有用的知识所充实,才能做出更加正确的决策。
而交往力的增加,往往是经过了大量高质量的阅读,从而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最终拥有成熟的认知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你的交往体系中,务必远离小人,必要时学会及时止损,才能更快走向成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洞察力考察的是看问题的全面性和深度,但全面性并不是要你面面俱到,而是要多做对的选择。
老话说: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很多人一事无成,并不是因为能力不行,而是方向不对。
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大都有两条路可选,要么有个“铁饭碗”,要么有个养活自己的技能。
即便我们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了当下最好的选择,也会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充满后悔,总觉得自己“搭错了车”,没有过上自己的理想生活。
要知道,以为选择错了,跟到底有没有选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很多人容易为自己的选择后悔,只是跟人在攀比的过程中,形成的心理落差,并非是内心真正想要的。
面对现实,少女问:我有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多想:这是我在当下能够选择的最好的生活。
当一个人能坦然面对现实,面对自己的时候,就具备了洞察力。
接受你选择的,接纳现实存在的,然后随缘和不后悔。
总是抱怨,后悔和埋怨,就像你原本不会游泳,以为换个游泳池就能学会一样。
这是自我蒙蔽,而不是对自己的察觉以及洞察力。
除了交往力和洞察力,我们想要快速提升自己成功的底层能力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分辨力。
毕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充满了参差不齐,更需要我们具备鉴别能力,吴军在《软能力》中提到有两种方法很好用:
首先,运用逻辑。要分辨哪些是有用的知识,哪些是无用的知识。
比如有一些鸡汤文写得让人很鸡血满满,但用哲学的思维去分辨,就会发现它不过只是夸大了功用。
更直白地说,就是鸡汤未必有毒,但全信了反而会影响三观,生活越过越差。
如果只是浅浅是宣泄情绪,引发共情,没有给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直面问题,只会误导人们在情绪中沉溺,直到越来越糟糕。
其次,把语言作为验证行动的工具。也就是说如果鸡汤里讲到的方法,能改变人们的处境以及遇到的困难,那就是可行的方案。
很喜欢吴军老师说的一句话:世界上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能“一白遮三丑”。
有些鸡汤文的作者自己的生活都过得一塌糊涂,又怎能去用鸡汤去治愈别人的生活?
如果把理念和现实混淆,那就像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以我们想要精进,想要成功,是不可能通过鸡汤的一时热血沸腾,就能逆战人生。
只要直面现实世界,接纳内心的焦虑和恐惧,才能找到成功之道。
很多人在职场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工作越做越迷茫,越来越不满意,总觉得自己干活最多,拿钱最少,经常会有以下感慨:
吴军在《软能力》中指出一个人能否把一件事做好,取决于是否喜欢,只有喜欢才能用良好的心态,做更多擅长的事。
如果做事的心态没有变,那么无论换多少份工作,都是兴高采烈地开始,心灰意冷地结束。
到头来只是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合适,只能找一份钱多或少的工作凑合着。
这是典型的浅层工作,也谈不上职场力量。而想要成功,所具备的职场能力是需要全身心投入,不被任何事情打断。
既要有深度沉浸能力,也要带着对于工作的憧憬,为实现梦想而长期努力。
这时才能具备游刃有余的职场力,也是通往快捷成功的途径。
以上几种能力即便都有了,还要有行动力,行动力是实现所有目标的基石。
一个人无论想得有多好,计划有多成熟,只是停滞不前,还是无法做到知行合一,自然也谈不上奔向成功之路。
但行动力强也并不是多做事,以工作时间来换取成功,而是要有效率地去践行,以结果为导向,来倒推行动的可行性方案。
吴军说,人的关注方向在哪,他的时间和效率就在哪,无关的事物我们行动得越多,输得也会越彻底。
所以专注目标和方向,以结果为衡量标准,精准努力,并以持续的行动力来置换结果,不去过考,盯着别人看产生过度内耗,才是通向成功的最快之路。
这时不妨,每天花4个15分钟,去持续行动和改变,对自己狠一点,就能收获更多、更快的成功。
《软能力》读后感(三):吴军:那些看不见的软能力,才是决定你人生的关键
社群里有一个小伙伴,她和她老公只有初中文化,但是通过努力在北京买了房,开了公司。
女儿刚出生的时候,因为忙于工作,只能把孩子放在家里。
可能是老人不太会带孩子,也可能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患了轻微的自闭症。
医生和她们说,以后孩子只要心理上健康,学习成绩什么的就不要考虑了。
但是这个小伙伴没有放弃,她带着孩子到处玩,各种引导、鼓励。
在孩子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自闭症痊愈了,学习成绩也在全区排到前三名。
她说,孩子语文的所有古诗她都会背,并且都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去学习。
之前,听这个小伙伴讲述这些的时候,我无法想象她是怎么做到的。
今天看《软能力》的时候,我突然明白,她和她老公的软能力非常强。
所谓软能力,就是非专业能力,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没有办法用具体的东西来衡量,但是它们却会影响到你人生的方方面面。
《软能力》一书的作者是吴军,他有着多重身份,比如硅谷投资人、计算机科学家、畅销书作家等等。《见识》《格局》《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等,都是他的著作。
吴军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分为两种: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很好理解,比如你做的是运营工作,运营能力就是你的专业能力。
而非专业能力有很多,吴军在书中重点讲解了交往力、洞察力、分辨力、职场力和行动力。
这里,仅和大家分享洞察力、分辨力和行动力。
当别人一件事做得不好,或者让我们不满意时,有的人会用“笨”“蠢”来形容这个人。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真正的愚蠢是什么?
吴军说,自以为是,看不到自己的无知才是真正的愚蠢。
也就是说,在别人一件事完成得不好时,他并不一定就是蠢人、笨人,有可能是我们说得不清楚,也有可能是外部的原因导致的。
那我们怎么才能确定一个人是否是真的愚蠢呢?从两方面来看:
比如,刚入职场因为经验不足,而做了一些蠢事;或者第一次经手某个项目,一些方面做的不够好,这都属于暂时的愚蠢,只要给他时间学习,都能改善。
这个可以通过两点来确定:首先,目光短浅,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其次,只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却还自视甚高。
粥左罗曾分享过一个案例:
在很多人唱衰公众号的时候,他一个做公众号的朋友疯狂地接广告,原因就是觉得公众号红利期要过去了,赚钱的机会越来越少。
短期来看,他的确是赚了更多的钱。长期来看,他是在毁掉自己的个人品牌,却还不自知。
如果你遇到了愚蠢的人,切忌不要和他们争论,因为你会被他们拉到他们的低水平上,然后被他们在低水平争论中丰富的经验所打败。
电影《教父》里有一句名言: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想要看透事物的本质,就要提高分辨力。
这一点,《软能力》中给出了三个非常简单的方法:
1、 运用逻辑,也就是看他说的话经不经得起推敲;
2、 将他说的话放在真实情景中验证;
3、 看他说的内容能否直面现实的挑战。
有次和隔壁大姐聊天,她“无意中”说她曾经心梗过,当时还打了120。
因为我妈有冠心病,大夫多次提醒不能断药,要不然有心梗的可能性,对此多少有一点了解,
我就说,那你要一直吃药吧?这可是个大问题。
她说不用,她吃的是她们的某某产品(一款保健品)。
当时我觉得奇怪,怎么可能呢?心梗是因为血脂问题引起的,不吃药是很危险的。
后来才知道她是做微商的,卖的都是中老年保健品。
原来,每次聊天她都在“设局”,有意无意地会引到她的产品上,如果你好奇了,人家就很自然地介绍。
运用前面的三个方法就能分辨出她说的话是假的,但凡一个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保健品可以预防一部分疾病,但根本起不到治疗的作用。
如果别人给你推荐项目,或者拉你投资,你不确定是否靠谱时,就可以用前面的三点来进行分辨。
我们常说“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原因就在于我们只是知道了道理,但并没有去行动。
比如,明明想的是下班回家看书学习,但等到了家躺在沙发上,打开手机就停不下来了。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利用好最关键的2小时。
有数据调查显示,人们每天花在睡眠上的时间是8小时,在家务和吃饭上面的时间平均是4小时(中午晚上各2小时),如果是周末,吃饭时间还会长一点。
每天工作8小时,通勤算2个小时,一共是10小时。
一天24小时,减去工作+通勤的10小时,再减去睡眠和吃饭的12小时,就剩下2个小时。
当然,很多人工作和通勤远远超过了10小时,那睡觉和吃饭的时间就会相应地减少。
吴军说,他曾和一些职业发展得比较好的人聊天,发现他们每天花费时间的方式也是这样的。
但有两点细微的差别,他们每天工作的时间比平均数据多2小时,但通勤时间比较短。
另外,他们锻炼的时间更长,平均每天至少锻炼1小时。
由此得出结论,那些职业发展比较好的人,每天在时间管理上和普通人的差别其实就是2小时。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利用好每天的2小时,那超越身边90%的人是很大可能的。
比如,每天运动1小时+阅读/写作1小时,一年下来,健康程度和知识广度/深度都会有变化。
生活能不能发生改变,具体发生多的大改变,全都取决于你的行动力。
如果你已经有这些能力,那么恭喜你。
如果还没有,没关系,现在开始培养也来得及。
最后,送给你《软能力》中的一句话:
“无论是做事还是个人成长,都需要去关注更多维度的因素,关注那些无法被量化的能力。”
《软能力》读后感(四):吴军:决定一个人走多远的,是软能力
著名的企业家,人称玻璃大王的曹德旺说过一段话:
曹德旺口中提到的中心竞争力,就是一种软能力。
相对于一个人掌握的专业技能或者某一门手艺,那些非专业的技能,看不见摸不着,也没有办法具体量化的能力,就是软能力。
硅谷投资人、计算机科学家吴军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大致能分为硬能力和软能力。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不是硬能力,而是他拥有的软能力。
吴军在新书《软能力》中,将软能力界定为五种能力的总和:交往力、洞察力、分辨力、职场力和行动力。
这五种能力,但凡有一种不足,整体能力就会受到影响。
反过来,好好修炼提升这五种能力,一个人的软能力也会增强。说白了,软能力不是天生的禀赋,它是一种可以不断被改善和加强的能力。
01 交往力
没有人能活成一座孤岛。人是社会的产物。
生活也好,职场也罢,我们都需要跟周围的人分工协作,打交道。一个人能做成多大的事情,一定程度上就看他能调动多少人力资源。
这其中就能看出一个人的交往力如何。
吴军在书中指出,不要将交往能力误以为是社交能力特别强,跟谁都能自来熟,甚至是阿谀奉承,无原则讨好他人。
考核交往力是有明确指标的:比如,你是否会识人?
通过一个人的身份标签,衣着风格,说话风格来判断这个人的兴趣和性格。如何跟他人相处?你会跟人聊天而不是开口就把天聊死?
交谈时,你有丰富的谈资储备吗,什么话题是你擅长的,你的话题资源多吗?交友时你更看重人品还是能力?你能否接受他人的逆耳忠言?
你做错了,会道歉吗?
这些细节,都是交往力所必备的要素。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妨自查一下,如果交往力的满分是100分,你能给自己打几分?
总结一下,交往能力就是你拓展人脉、深度打造优质人际圈的能力。
02 洞察力
所谓洞察力,说的是你慧眼如炬,心细如发,你能发现别人尚未发现的问题,以及你看待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现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分每秒都在接受海量信息,如何一眼找到关键信息,看真相,需要强大的洞察力。
洞察力可以从八个维度来训练并得到提升:
第一个维度,分析任何事件,别脱离大环境,比如国家和民族。
第二维度,从经济贸易和科技角度思考并分析问题。
第三个维度,考虑地理环境。
第四个维度,人口的流动迁徙。
第五个维度,政治和权力
第六个维度,时间和空间。
第七个维度,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
第八个维度,社会结构。
考虑问题,只有从这八个维度入手,你才能全面且深度地解析问题,你的洞察力就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训练和提高。
03 分辨力
过去我们会按照传统正统的价值观,作为自己分辨是非的标准。
如今统一的价值观不复存在,价值多元化越发明显。再加上信息过载,信息快速传播,我们更加需要分辨真伪,明确是非对错。这就是分辨力。比如,分辨真价值和伪鸡汤。
有些哲理是对的,属于有价值的,而有些“鸡汤”则是砒霜。
分辨它们有三个简单方法:一是逻辑。逻辑说不通,逻辑混乱的东西,就是错的。二是把道理放到实际生活中重演一遍。生活中可以被验证的道理,就是正确的。三是看它能否应对现实的挑战。
举个简单的例子。
六度分隔理论曾经特别火爆。
它说的是最多通过六个人,我们就能够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因为这个理论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提出的,他做过一些实验,验证了理论的可行性。
但是,放在现实中,你会发现行不通。
你打算认识巴菲特,却发现无从下手。
六度分隔理论中有太多不确定因素,比如你跟他人的人际关系是真的牢靠吗?
你当张三是朋友,张三却不拿你当朋友。就算你找到六个人,他们都愿意给你个面子去帮忙搭线吗?
所以即便这个东西被很多名人背书,网络流传甚广,我们也要运用自己的分辨力,去分辨它的漏洞和不足。
04 职场力
在工作中, 有人能高效处理各种工作,有人则四处碰壁,一筹莫展。有人轻松晋升,得到领导认可赏识,有人却是人际关系紧张,在职场遭遇瓶颈和淘汰。
这考察的就是一个人的职场力。
它不单纯说你的业务能力,它指的是能够适应各行各业的工作方式、合作态度和自我管理手段,确保我们在工作中,能跟环境和同事和谐相处,获得最大收益。
很多人工作几年后会感到特别迷茫,总觉得在这家单位没有前途,得不到上级的重视,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工作,每天勉强完成工作,不好不坏,没有动力。这些都反映出职场能力不足,没有达到深度工作的状态。
所谓深度工作,指的是全身心投入,不被其他事情打扰,在工作中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能主动改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享受工作。
要具备深度工作的状态,我们需要从这几方面提升职场力:有职场追求、有情商,有抗压能力。不热爱工作的人,是无法享受工作,高度沉浸在工作之中的。
所以,给自己设定一个职场目标,职位收入都可以,然后为之拼搏,爱上工作。追求的就是原动力。职场少不了人际关系,没有高情商,是很难处理好同事关系的。
在任何单位,人缘好的人,总比人缘差的混得好。职场如战场,玻璃心不适合在职场打拼,动辄感到压力山大,觉得自己很受伤,一次挫折就被打败,是无法在职场所向披靡的。
05 行动力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最终靠的是行动。计划再好,才学再高,光说不练,都是空谈。我们如今说行动力,不再单指多做事,肯行动,还包括精力管理,懂得该关注什么,该集中精力去做什么。
吴军在书中将这个能力称之为“从沙子里挑出金子”的能力。
人这辈子,要做的事情真的太多了。我们要反思的是,到底是把沙子全都择出去,还是直接挑出沙子中的金子。这个观点,跟平素我们说的行动力有了本质的区别。
行动不是莽撞行事,不是只管做,不顾过程,不管结果。那不是行动力,那是冲动力。行动力要修炼自己的精力管理,时间管理,以及止损管理。
我们要知道自己在什么状态下做事效率最高,一天的时间如何规划最高效。
执行过程中,一旦方向错误,或是方法错误,都要及时叫停,修正后再继续行动。说个简单的例子。减肥。所有想减肥的人,做好两件事就够了。一是吃对食物,多吃低脂和低热量食物,均衡营养,每天以粗粮蔬菜和优质蛋白质为主。二是增加代谢,去运动,去消耗体内积攒的脂肪。
道理大家都懂,但为什么有人减肥成功,有人永远失败?原因就在执行上。
有人可以长期坚持饮食管理,有人却是浅尝辄止,吃一顿减脂餐后就回到大鱼大肉。有人能通过每天的可量化的小目标,比如每天坚持运动十分钟,久而久之爱上运动,每天可以坚持一小时。
有人跳绳一分钟后,累得汗流浃背就彻底躺平,明天继续沙发土豆。事情看似都做了,但结果天壤之别。可见,没有行动力的人,很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06 结语
《软能力》一书中提到,这五种能力都很重要,但它们都是一串零,零前面那个1,就是人品。人品比能力更重要。
康德有句话很震撼:“人性这根曲木,决然制造不出任何笔直的东西。”
人的品格,才是成功的基石。它包括善良、宽容、自律,坚持等。有些能力可以在学校里习得,有些则要终其一生,不断补充,不断学习。这部分能力就是软能力,也是我们步入社会后终身受益的底层能力。
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如果看完这本书后,你能立刻采取行动,就已经超越了多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