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心无力》》读后感锦集
《《走出心无力》》是一本由林音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心无力》》读后感(一):《走出无心力》:如何告别内耗,重新找回生活的激情
你是不是总是找不到目标和方向?你是不是总是反复陷入自我怀疑之中?你是不是总是感到疲惫不堪?你是不是每天总被无聊的事情和又累又丧的情绪所左右?
如果你陷入这样的内耗之中,那么这本《走出无心力》会帮助你告别内耗,重新找回生活的动力和激情。
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心无力”时代,我们该何去何从?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感觉精神疲惫,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方向,有时候我们甚至开始厌恶自己,其实内耗型人格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阅读这本书后,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自我PUA,什么是空心人生,微笑抑郁背后的涅槃重生,还懂得了为什么会快乐无能,并明白了恋爱失格的人怎样才能拥有亲密关系。
心无力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无意义感,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很容易空虚。
二、回避亲密社交,容易感到孤独。
三、倦怠感增强,对一直喜欢的事情也渐渐没了兴致。
四、拖延症:面对计划和目标,喜欢一拖再拖,遇到困难,喜欢逃避和退缩,
五、自我价值感低,容易被别人的评价左右,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存在感。
六、快乐感丧失,闷闷不乐,情绪低落,缺乏激情。
书中运用对话和访谈的形式,详细揭露了心无力产生的根源,这种对话体浅显易懂,很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作者林音是一位心理工作者,一直行走在探索“人可以怎样存在”的路上,她始终坚信,人所有的努力,最终都是为了活出真是的自我。
比如在克服抑郁这一章,作者写到“爱是最好的药,最后的堡垒”。林音在这一章最后写到,我觉得,抑郁症是一种十分日常的存在。它在一饭一蔬,一笑一怒之间,侵蚀着最平凡的生活,考验着最深的人性。而爱,永远是最后的堡垒。
作者还说,因为活得太用力了,就是他生病的原因。读完后,我深有感触,对待活得抑郁的孩子,家长们唯有放手,拥抱孩子的痛苦,给孩子时间让他们去疗愈的时候,他们才能变得更有力量。
作者说,一个人“心无力”的根源,便是缺爱。
所以解决心无力问题的根源,便是给孩子无条件的足够的爱,唯有如此,孩子才能真正做自己。
一、停止复刻父母的相处模式,挖掘内心更多积极的情感因素。
二、不再通过移情寻找“理想父母”,努力自我接纳以拥有合理的情感诉求。
三、不苛求自己的完美,别被理想自我绑架。“永不满足”才是一个人内心最大的损耗。
四、为自己做选择,在心理层面上把控自己的人生。
五、不要做无意义的攀比,找到心中目标,立刻行动起来。
也许你已经因为心无力而蹉跎了三年,甚至五年、十年,但希望你不要再一直蹉跎下去,因为人生苦短,我们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相信这本书可以帮你走出“心无力”的沼泽地,早日迎来自己崭新的生活。
《《走出心无力》》读后感(二):“我也不想死,但也不知道为什么活” | 《走出心无力》书评
前段时间「如何停止自我PUA」的话题冲上了热搜,我们总是把别人的意见看得很重要,觉得自己不够好,如果做了什么让别人讨厌的事,就像天要塌下来一样。
“成为更好的自己”变成了魔咒,有网友戏称这种行为就是对自己的精神控制,你走不开,也躲不掉。
我们通过努力否定过去所有成绩,毁掉自信心,理想和现实越拉越远。
林音在《走出无心力》中写到:经常有人咨询中描述面对生活的无力感:“我也不想死,但也不知道为什么活”。
很多人在本该阳光灿烂的20几岁,经历着人生的至暗时刻。
无论和他人在一起,还是独处,无论在休息还是工作,常常陷入“什么都不想做”的境地。
不止一个人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被看不见的手推着、拽着。
感受过心无力,在自我探索和救赎中不断寻找答案,又帮助过很多人改变状态的林音,将探索整理成《走出心无力》,希望帮到更多人。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精彩比赛。
你就是你的答案。
1. “我讨厌自己”
如果把人的能量分成100分,内耗型的人会将80分用在无意义地自我对抗和消耗中。
内心戏丰富到别人说一句话,可以自动脑补一部电视剧。
大脑上了锁,专门过滤其他人对自己的夸赞和褒奖。
村上春树在《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提到,他年轻时对着镜子数,有哪些身上不如别人的地方。随便找一找包括眉毛眼睛一共指出27个不满意之处。
后来随着年龄增长才明白,如果按照世俗眼光定义自己,那缺点便没完没了。
不止村上如此,总有人在网上分享
每每加班到深夜,回到出租房里,竟不知道这一天为了什么。
好像一直在忙碌,又不知道在忙些什么。
30岁左右的年纪,未婚未育,前途迷茫,特别失望。
阿德勒认为每个讨厌自己的人,最初都抱着不喜欢自己的目的。
而自信应当来自于和过去的自己比较。
如果你经常和其他人比,即使现在拥有数百万存款,如果身边人都开豪车,住着别墅,你还是会觉得一无所有。
2. “人前笑容满面,人后消失不见”
每个人的梦想成为刀枪不入的大人。而刀枪不入不是因为太坚强,是内心充满创伤。
微笑抑郁,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难题。
2021年9月,发表于《柳叶刀》的《中国抑郁障碍患病率及卫生服务利用的流行病学现况研究》中显示中国成人抑郁患病率为6.8%,而在最近12个月确诊抑郁的患者中,仅有9.5%接受过治疗。
有种病叫微笑抑郁。人多的时候,ta是大家的开心果,离开人群ta就陷入情绪低谷。
别人开心我就开心,别人难过我就难过。
影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中,金靖饰演的胡晶晶是闺蜜间公认的逗比,无论是初次见面的陌生人还是工作中的同事,她都尽一切所能给予帮助。
把善良和美好留给了所有人,却独独遗忘了自己。她不知道如何向好朋友倾诉遇到的烦恼,认为不开心会给朋友带来压力,以至于在长期压力下最终崩溃地了结一切。
保持内心平衡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你经历的所有痛苦都与你如何看待这件事有关,当你转变了看法或态度,这些曾经打败你的便不再是问题。
区分“你想要的”和“别人期待”的,做好课题分离。
3. “爱是伸出手,然后又快速逃离”
奥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书中写道,对子女来说想要获得父母的赞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完全复制他们的所作所为。
孩子天生需要父母关爱,如果每次请求都没有得到回应,久而久之婴儿会出于保护,回避依恋需求。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心理教授哈洛曾经做过一个充满争议却又世界闻名的实验,他将刚出生的猴子从母猴身边抱开,丢进笼子。
笼子中有两个柱子,一个柱子用来喂奶,另一个柱子上绑着绒布。幼猴只有在饥饿的时候才会走向喂奶的柱子,其他时间都依偎在绒布妈妈身边。
如果童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成年以后,便不断寻找父母的影子。渴望找到一个人治愈自己,弥补童年的缺失。
以至于任何小事都能调动敏感的神经,然后又在自责中后悔不停。
爱人首先要自爱。
你是谁,就展示谁。爱是一种去中心化交往的能力。感受爱与被爱,你需要更多「勇气」。
人生的任意阶段都会陷入泥淖,但你总会爬出来,找到新方向。
别人对你不好是别人的错,请你不要把错误揽在身上。
《《走出心无力》》读后感(三):告别内耗,拒绝躺平,让我们走出“心无力”
你是否时经常感觉被无力感包围?
你是否总是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方向?
你是不是总是反复陷入自我怀疑中?
面对生活中诸多的困境,被无力感所包围,当下过得真的是我们所想要的生活吗?
《走出心无力》,是一本可以带你走出生活困境的心理自助指南,可以让我们告别内耗,拒绝躺平,走出心无力。
林音
心理工作者,存在主义者。
做过记者、编辑,后投入心理学行业,现心理咨询专业硕士在读。
曾任知名心理学平台内容主笔,沉浸于心理学相关内容创作数年,文章多次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公众号,新浪、腾讯网等网络媒体及《青年文摘》等杂志转载,影响了数千万读者。现继从事专业领域实践和心理学书籍、视频等内容创作。
一直行走在探索“人可以怎样存在”的路上,凝视深渊,也仰望太阳。一生信奉爱与自由,向死而生。始终相信,所有的努力,最终都是为了活出真实自我,“成为你自己”。
一个人平时看上去好好的,没有什么问题,能够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和事务,但是在不经意间,一个人会变得“什么也不想做”“做什么都没有动力”“就只想躺着”。那个时刻,人的脑子里没有自我,没有目标,也没有意义。
有一种躯体的症状,叫“肌无力”,形容人的部分或全身骨骼肌肉没有力气,容易疲劳。而现在,一些年轻人的内心也越来越没有力量,这样间歇性的“心无力”,已然成为一种心理常态。
这种心理常态在很多人的脸上就能体现。毫无热情的工作,毫无激情地生活,面对很多事情都无动于衷,缺少一种积极向上、努力拼搏、挥洒热血的精神,更多的是想赶紧回家,窝在自己的房间里,可以待一天不出门,甚至可以待很久。
就像没有“心”一样,没有独立的精神,没有自由意志,没有热情,没有朝气。而很多人因为无力而变得忧郁、颓废。想要去爱,却感觉自己没有爱的能力,对爱选择躲避。
如果想要爱,就去爱,就去行动,就要走出“心无力”。
1、无意义感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瑞德在男主安迪越狱后说过一句台词:
“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即使世界上最黑暗的牢狱,也无法长久地将他围困”。
我相信看过《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的人都会知道,安迪最后成功越狱,他一开始就有自己的目标,因为他知道人生的意义不是在监狱里度过一辈子,他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要做。
可是,现在很多感到“无力感”的人,缺少一个目标,认为很多事情并没有意义,甚至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为什么要做这份工作?做好了这份工作又怎么样?做得差不多不就行了?
如果自己感觉做的事情没有意义,你很难感到开心,也很难将这个事情做得很好。一旦你对一件事情失去了意义,你就会开始倦怠,慢慢地消耗自己,消耗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久而久之会对所有的事情都感到倦怠。
找不到生活的目标,不知道为什么而活,就像行尸走肉一样,不断的重复的做着你认为无意义的事情。慢慢的你就会讨厌这样的自己,想去改变却不知道如何改变,内心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最后会让自己崩溃。
2、缺少自爱的能力
想要爱别人,就要先爱自己。
当你想要爱一个人的时候,你往往会因为自己的原因而错失爱情。
你会认为自己样貌不好,身材不好,性格不好,工作不好,遇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人,你就会避而远之,“想着自己这个样子还是不要接近的好,反正别人也不会喜欢上自己的”这样的内心独白就会不断在你脑海里浮现,你也渐渐的默认。然后陷入自我厌恶、自我否认、自我难受的死循环中,无法自拔。
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也不会真正爱别人。
别人怎么看待你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自己。如果你一直不爱自己,只看到自己的不自信、不好的一面, 就会忽略你的那些闪光点。
你越是不爱自己,越会在意别人的看法,越会让自己陷入自我厌恶的状态中,抱怨自己、讨厌自己,感觉自己就是一个不会爱别人也不会被人爱的人。
3、压抑情绪
现在的人,更多压抑自己的情绪。而现在的人崩溃也是在一瞬间,就是因为压抑太多太久。
被领导批评、被同事误会、被爱人伤害,“无力感”的人都会默默承受着一切,不去争执、不去辩解,就想早早逃离这里,不想和别人说话,就想一个人呆着,放在心里谁也不想说。
我想,这样的人内心应该是很难受的,都还是保持着就像什么事情没有发生过。在外人看到,他们很坚强、很懂事、很抗压,却没有人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所以,他们更多的时候就是想呆着什么事情都不想做,让内心慢慢消化所有压抑的情绪。
当人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时,他也无法面对真实的别人。
压抑自己情绪的人,无时无刻不在克制自己,回避冲突,避免不必要的争吵和麻烦,明明很生气却表现得很淡定。就像是戴着一副面具,伪装着自己。
伪装到最后,本身的自我开始支离破碎,失去了自己清晰而真实的感受,你会不知道自己是谁,也失去对世界的热情和活下去的动力,陷入孤独和抑郁中。
1、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
有一种说法是,生命本没有意义,意义都是人为建构的。
所以,你要去建构你自己的人生意义,找到你自己的人生意义。可能是看遍祖国大好河山、可能是让自己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与爱的人一起看日出,又或者是种一个花园、养5条狗、买很多玩具等等。你要赋予自己人生的意义。
你可以想象,此时时刻你已经90岁,虚弱地躺在床上,即将奄奄一息。回首这一生,你是否觉得自己的一生是有意义的?你还有什么遗憾的吗?还有什么事情没有完成的?如果有的话,请不要逃避生命的责任,不断地对自己进行追问和实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死亡本身让生命变得有意义。”
2、学会爱自己
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你要学会爱自己。学会爱自己,就要接受自己的平庸,接受自己的局限性,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你要知道,大多数人都是平庸的,平庸不可怕,平庸的人可以将生活过得不平凡。认知到自己的平庸,然后审视自己,自己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自己擅长做什么,不擅长做什么,人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知道自己会什么和不会什么,这就是人的局限性。
敢于承认自己的局限性,你只要做自己擅长的,自己喜欢的,并持之以恒去做,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就有了意义,你会越来越爱上现在这样的自己。
同时,爱自己的同时也要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优点,接纳自己的缺点。
别人夸你的时候,你要保持微笑;别人批评你的时候,你要保持接受。不管别人批评得对或不对,先自省,然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通过别人的视角更加了解自己,这样的你会更有力量去改变自己,让自己变成那个自己爱的人。
3、释放情绪
很多时候,击溃一个人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别人对这件事无知的看法。
而生命的意义在于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因此重要的不是生命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的意义。
你的情绪需要释放,不管是好的情绪,糟的情绪都需要释放。
你可以对着朋友宣泄,也可以对着天空大喊,也可以对着记事本写下来,也可以通过KTV唱出来,不管什么方式,你需要对完释放出来。
当你开心的时候,你可以开怀大笑,也可以内心窃喜;当你抑郁的时候,你可以释放情绪,也可以勇敢表达出自己的消极情绪。消极情绪的出现,很多时候都是一种自我保护和应激反应。
一个真正积极、健康的人并不是没有消极情绪,而是能够看到这些消极情绪,但不逃避,冷静处理这些负面情绪,将此转化为自己的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发现自己一直处在内耗、只想躺平的情况,不要惊慌,不要害怕。及时调整好自己的状态,爱自己,爱别人,爱自己做的事情。找到属于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东西,发现和创造自己的这条路,才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任务。找到人生的意义,你才会走出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