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味道的颗粒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味道的颗粒读后感100字

2022-06-20 09:1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味道的颗粒读后感100字

  《味道颗粒》是一本由[爱尔兰] 凯特琳·彭齐穆格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味道的颗粒》读后感(一):美好的人生是香的

  中国人总认为中餐是全世界最好吃的食物,但实事求是而言,我们现在常见的香料,我们使用的历史并不久,比如说我们现在每天都要用到的辣椒,是明朝的时候才从美洲传到中国。

  但我们知道,香料促使欧洲航海运动的兴起,也引发了一系列战争,毫不夸张地说,香料改变了人类历史。

  《味道的颗粒》这本书作者爷爷在很久以前就开了一家香料铺子,这使作者在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爷爷学了很多香料知识,因为家族做香料生意,从而使她少年时就在家族店铺里实习、并在成年后从事了一段时间香料生意。

  因为与生俱来与香料的密切联系,作者对香料的理解要比普通人深刻得多,在她眼里,这些不仅仅是改变食品味道的调味品,而是带有灵魂和温度的文化使者,镌刻着人类的记忆。

  而这种深刻理解在开篇就给我们一个全新认识:首先介绍的第一款香料是——盐。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盐为“百味之首”,离开了盐,食物里所有的味道都没有了味道。但中国人常规概念中,从未把盐归为“香料”。

  而作者直接把盐放在首位,凸显出“大香料”的概念,即能给予我们菜肴味道的物质都是香料,而不仅限于某些植物,包括但不限于植物、动物、矿物质等等。

  《味道的颗粒》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特别好,没有传统教科书的死板,反而通俗易懂,即便是简单的“名词解释”,竟然奇妙地具有故事性,而对于我们国外读者来讲,句式和修辞手法上也是浅显且趣味,没有任何阅读障碍或者阅读上的顿挫感——类似公路上减速带那种令人不愉悦的感受。

  这里面除了作者从小浸淫于香料中的自信——内容上举重若轻,叙述上信手拈来外,译者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中外阅读习惯的完美转换,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知识性趣味性兼备,章节之间内容短小,读来真是让人欢愉。

  《味道的颗粒》读后感(二):香料和中药

  《味道的颗粒》并不是什么技术指南,科学读物,或者香料史书,就像作者凯特琳˙彭齐穆格这位香料商人家庭长大的孩子,故事总是不止于香料。

  彭其木格小的时候,她的家庭曾是贩卖香料的商人,耳濡目染下,她对香料的感情很深,所有的香料就像是她生活中的朋友,熟悉且亲切。

  如此的熟悉的情况下,在她家里的每个桌子上都有个盐瓶这件事也似乎变得可以理解了,就那么爱吃盐么?还是老外们的饮食习惯原因?还是只有她有这样的习惯?

  外国人做菜似乎都是蔬菜沙拉,水果沙拉,拌一拌,调个味就好了,如果说她们喜欢在烹饪好的牛排上再根据自己的口味撒些盐,就像我们吃饺子就要在桌子上放一瓶醋,似乎也很正常了。

  按照我的理解应该是这样。

  她提到盐摄入过多的问题,我认为真的需要重视这个问题,减少预制食品的摄入(比如烤肠,干肠,)还有咸味零食,薯片之类的摄入。

  少盐的食物真的让生活少了太多乐趣,没有盐分让一切都那么的寡淡无趣。

  但是对于我患有三高的老母亲,我得时常的提醒她,少吃盐就是少吃药。

  看到五花八门的神秘香料,不知不觉就让回到了我上学时期学中药的时期,也是这样,看产地,辨别优劣,鉴别真假。

  文中作者提到了香料的造假问题,我在学习中药鉴定的时候也学过很多的鉴别真假中药的鉴定学相关知识(虽然百分之九十的知识都还给了老师,还是有很熟悉的感觉),在这里最简单的说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香料:八角,很多人买的八角数一数,它们有的不是八个角,或是七个,或是九个,哈哈,只有八个角的才是真正的八角!

  香料和中药真的很相关呢。

  中药里面有很多药材都是可以作为香料使用的,比如说桂皮,豆蔻,生姜,薄荷等等,还有可以用来煲汤食疗使用的当归,党参,黄芪等等。

  仔细研究,似乎药食同源从我们开始烹饪的时候就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了。

  当初我在医药公司工作的时候,负责的就是中药房的工作,每天都在和药材们打交道,抓药,熬药,日复一日。我很害怕虫子,中药中却又不少药材就是虫子,比如说蜈蚣,蝎子,土鳖虫。

  最开始的时候,我不擅长调蜈蚣,中药中的蜈蚣和普通的不一样,每一根都是一个巴长,用竹签子穿的笔直,抓药的时候需要将头尾去除,竹签子去掉,这个步骤需要心理建设才行。到后来,当然是手拿把掐,一次干掉好几十根蜈蚣标本都不在话下。

  抓了半年中药,我的身上不知不觉的就沾满了中药的气味,有一次去洗头发,理发店老板就问我是不是药房的,我猜到应该是我身上已经开始浸染上中药的味道了。

  这种味道的出现就证明我已经成了一名中药行业的实力人士,具备行业的标志了。

  《味道的颗粒》读后感(三):凤凰从肉桂火中重生,香料远比想象中更不可思议

  与《香料之书》不同,这本《味道的的颗粒》不仅仅是一本香料介绍大全,更是一本将香料与人文历史结合的科普书籍。从这本书中,你能看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和由香料见证的人类千年文明变迁。

  不仅仅是香料本身,这本书包罗万象。从小小的一颗种子,引出中西方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现已成为中国特别是川湘地区家庭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干辣椒,最初是由美洲带出来,并且移植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出于适应新环境和土壤的需要,辣椒的味道也发生了变化,从微辣到令人难以承受的魔鬼椒,辣度各异的辣椒们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正是这样和而不同,带来了世界各地不同风味美食的独特魅力。

  有一种香料,在西方社交网络上也颇具争议甚至有人专门建立专区来对其进行讨伐,虽在书中拥有一个我们日常并不熟悉的名字——“芫荽”,但通过簇拥者和鄙夷者都为数众多的特性,我们不难得出,这一定就是那位既然难吃为什么还姓香的香菜本尊。

  在长沙,我们叫它yan xi菜,与芫荽(音yan sui)听起来十分之相似。这位被希腊人称作“臭虫”的蔬菜,在经过充分干燥以后却会具有更温和的风味,和其他叶类香料一样,隐藏在香草这个大种类中,期待着被忽视或是不幸被发现。

  值得一提的是,此书揭开了不少我们日常的迷思,特别是那些相对昂贵的香料消费陷阱。

  例如市面上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盐种类,但作者却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论是喜马拉雅粉盐,还是灰海盐,亦或是黑盐,它们在为你的食物增添咸味之余,本身他们都只是盐而已。

  与此相似的还有肉桂。作者花费了大量篇幅介绍和解释西方历史中对肉桂和桂皮孰高孰低的争论,却在后文中揭示了一个读者未曾预料的结果: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我们能在餐桌上吃到的肉桂,绝大多数都是桂皮。因此才从中国的桂皮与西方的肉桂本属于不同生物种类中震惊的读者,又被这一事实安慰,真是让人坐过山车一般的体验。

  随着日本美食走进大众的视野,美食家们开始不遗余力地科普芥末、辣根和山葵之间的区别,并对此洋洋自得。殊不知,香料世家出身的作者却无情地揭露来一个事实——如果你喜欢山葵,那么你实际喜欢的是蒂克斯伯里芥末,因为仅有百分之五的山葵是真材实料。

  凤凰从肉桂棒熊熊燃烧的火焰中重生,供人进入参观的真实姜饼屋每年都会在旧金山被建造,再看看我们餐桌和厨房中永远安静却必不可少的盐和胡椒粉,香料远比我们想象得更无处不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