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流俗地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流俗地读后感摘抄

2022-06-20 09:3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流俗地读后感摘抄

  《流俗地》是一本由[马来西亚] 黎紫书著作,麥田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D450,页数:4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俗地》读后感(一):群象

  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读完了《流俗地》,学识浅薄第一次读到马华作家的著作,体会到了别样的马华风情。淡淡的温情溢于字里行间,银霞虽眼盲,但看的比谁都清楚,比明眼人更聪慧,有的人只是徒长双眼,识不破自己,看不透别人。看到“铁三角”的友情,也会让我想到儿时伴我长大的伙伴,大概每个人都有那样的伙伴,只是后来流落人海,失去联系;看到银霞虽命运待其不公,但仍挣扎,感概生命的韧性与力量,与银霞对比的是大辉,空有皮囊,却握不住命运的舵,游来荡去,归来终是空空如也。近打组屋彷佛是一个微型社会,浓缩家长里短,凝聚爱恨情仇,只是时间催人老,爱恨随风去,颇有物是人非事事言休却不休的无力感。

  以银霞为主线穿起来的马华社会,回荡着人间烟火气,还有马华独有的气候与社会生态,马华人关关难过关关过,丧偶的老古,新婚的银霞,潇洒一生却落魄收场的马票嫂,守着彻夜不眠小店的细辉,独支一家的惠兰,这些人或许就是马华人的缩影,万千千的生命在时间的洪流中颠簸挣扎,希望他们都能有一个摸得到的未来

  《流俗地》读后感(二):很多记忆被岁月晒一晒就蒸发掉了。

  ·

  对我而言是一本非常适合睡前读一读的故事

  可以随时停止闭眼入睡,

  所以每天读一段,这本书我看了很久。

  故事情节没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

  总觉得可能因为主人公是盲女,

  所以很多情绪都是温婉而内敛的。

  非常非常非常喜欢作者对很多细节的描写,

  简直戳我。

  我标记了很多我愿意一读再读的句子。

  比如:

  “两个行李袋像两只脏兮兮的渔村狗,怯生生地伏在她脚下。”

  “时而从桌子上抓起双方拿下的棋子,握在手心,以拇指和食指指头轻柔地触抚木头上刻的字,似在逐一安抚那些在格斗中牺牲了的棋子,召唤其亡灵。”

  “嘴唇已贴上银霞的耳朵,输送过来一股椰子油,茉莉花和咖哩混合的香气。于是她的声音也像一缕香,随着她的鼻息幽幽钻入银霞的耳道。”

  “二月初呢,阳光如火如荼,一把舔去了他们身上的颜色,世界便似乎不分青红皂白了。”

  “话到舌上,无端觉得不妥,便忍住不说;嘴里分泌了一点唾液,让话溶解。”

  《流俗地》读后感(三):还好有光

  盲女银霞在年轻的时候大多时间窝在家里编尼龙网兜,在整个故事而言,银霞也像是织女,串起故事里所有的人物,层层叠叠,细细密密的故事展开便是一幅土耳其细密画,根脚紧实,层次分明。

  银霞的设定,让我想起方方中篇小说《风景》里面的老八,那是个早早夭折的生命,但是家人不舍得他离去,于是任由他升腾在空中,成为上帝视角,俯瞰他的父母和兄长们,默默看着他们如野草般生长。

  而银霞在近打组屋用极其夸张的听力,所听到的传达的,也是类似这样一个上帝视角,她用耳朵仔细收声,整个世界便像海一样汇聚到她的面前。

  倘若故事的结局是一座山,那读者便是从半山腰开始跟着银霞在爬山,回望山脚来时路便是回忆,远眺山顶便是未来。

  故事从开始便是回忆,回忆里另有回忆,一层层漫卷细纱,墨迹和油渍一起渗漉下来,又左叠又折,辨不清今夕何夕。

  行文到一半时,前尘往事与今生今世逐渐对叠起来,更像是用榫卯在仔细的搭建一个高高翘起的雕花飞檐,人与事重叠往返,串绕扦插,透过暗夜、麻将、蝉鸣 、盛夏的雨、远处的猫叫、缥缈的女鬼,清脆的盲人点字机、大伯公庙的社戏,缠绕裹紧,成为一团晕开的锦绣花簇。

  由近打组屋生长出来的故事,最后随着日月的更迭,如一团星火被风吹散在天迹,暗夜中划过的星星点点,是人生一世,是草生一秋。

  最后银霞终于找到了灵魂契合的那个人,那个人名字很好听,那个人仿佛是神明在灯焰下早早为她预留好的。

  但是我又不想说这一切都是命运最好的安排,或许她应该嫁给更好的少年

  更早的成为人妻人母,或者像顾老师所说,成为电台主持人,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然而命运没有如果,命运只有不断的停顿和转折,就如同伊斯迈老师在打印间写信时说出的那个“然而”,然而之后,似乎推开便是另外一片天空,然而没有推开,生活便仍旧是午夜时分床畔漆黑的墙壁,连声音和思绪都给你反弹回来。

  还好有光,还好有普乃。

  《流俗地》读后感(四):流俗地

  流俗地流淌的是俗人俗事,以银霞、细辉和拉祖三人为中心,编织出楼上楼这个小网,再不断扩大至锡都这个大网。在楼上楼这个小地方,每个人都暗藏心事,都有不为人知的一段过往。三人的友情也在每日的打闹中逐渐升温,可惜人生这组列车始终在不断前进,在某一站有些人不得不与你挥手道别。银霞想让自己追上细辉和拉祖的步伐,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终究拥有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当初的无话不说到后来的无话可说,是时间和距离给这段友情盖上了棺材板。 不止是这三人,连楼上楼的人们也变得淡漠和疏离。“也许那地方本无可留恋处,人们莫不是因为潦倒,住不起像样的房子,人生被迫到了困境,才会落难似的聚集在那楼里,忍受狭隘的走道与逼仄的居室,因而楼上楼的居民多数抱着寄居的心态,从搬进去的那一日起,便打定主意有一天会搬走的;走的那一日也意味着困境已渡,人生路上走到了宽敞地,再不需要与同病相怜者相濡以沫。”或许只是因为惺惺相惜,那人与我承受着一样的苦难,以此来自我安慰。 作者在这本书里着重描写了女性群体,一个个女性都由一个个故事组成。书里的男性或懦弱,或好色,反倒是这些女性书写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从从夫家逃出的马票嫂到一人独自拉扯三个孩子的蕙兰,从自己攒钱买房的梁金妹到摸索出自己一片天地的银霞……她们的精神代代相传,把原先杂乱的人生打理的井井有条。 但我还是最想说一说银霞。她天生双目失明,她的人生是“初极狭”,每天困在家里,重复织着那织不完的网兜,后来结识了细辉和拉祖,她的世界扩大到楼上楼及周围,她开始领悟象棋的奥妙,开始想体会赢的滋味。之后从楼上楼到盲人院,从的士公司到美丽园,她的世界慢慢丰富起来,阅读、打字、背下整个锡都的路线图,再到上报,当她成为名人的时候,心里却看淡了许多,她不再是当初那个小女孩,也不再因为一块手表而开心许久。她是聪明而通透的,她是一个观察者,用心去看这个世界,才能清醒地活着。她懂得自己想要什么,在光阴的鞭打之下也懂得了一切不可强求。后来她在黑暗中将自己的往事告诉给了另一个失意之人,那个人陪伴她走出了黑暗,她的世界终于“仿佛若有光”,豁然开朗。她在我眼中感觉是带有一丝丝神的色彩,她未沾染那一缕俗气,活得比楼上楼的其他女性还要快意潇洒。 与之前看的《雨》不同,那本书写雨林里人们的生活,这本写世俗社会里人们的生活,读来也没有《雨》那样晦涩,还提到了许多马来西亚当地的特色,读来颇有南洋风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流俗地读后感摘抄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