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曹操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曹操读后感100字

2022-06-27 09: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曹操读后感100字

  《曹操》是一本由[日] 陈舜臣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曹操》读后感(一):乱世之英雄

  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对于曹操是奸雄还是能臣,众说纷纭。但细想曹操一统中国北方,结束黄巾起义到董卓之乱之后的群雄割据战乱不断,让百姓得以修养生息,当无愧乱世之英雄。

  在陈舜臣的这本小说《曹操》中,虽然陈舜臣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写历史人物,对曹操的一些暴行也毫不避讳,但终究还是能看到曹操在坚持最初的梦想,守护一方太平。最初可能只是一个郡,后来发展到北方的数个州。 陈舜臣的《曹操》中最初登场的曹操不过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不过已经是顿丘令了。通过《三国演义》了解曹操的人印象中曹操最早登场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较天下人负我”或是刺杀董卓或是诸侯伐董。对于曹操的早期经历及出身可能了解不多。 陈舜臣在本书中则将曹操的出身及家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也让人看到了东汉末年动乱的根源——宦官与外戚轮番掌权,相互倾轧。曹操本来应该是姓夏侯,谯县夏侯家和曹家历代联姻,曹操的父亲曹嵩被过继给曹腾当养子,曹腾是位宦官,爬到了宦官的最高位大长秋。 陈舜臣在书中写到那时候宦官作为近侍能够掌权,自然会招致那些文臣的嫉妒痛恨,宦官和文臣形成对立,被那些世家大族出身的文官瞧不起。话虽如此,掌权了自然能够生财,曹腾聚集了大量的财富,让曹操的父亲曹嵩买到了三公之一的太尉的职位。 袁绍一直将自己出生高贵挂在嘴边,四世三公风光无限。倒没注意过曹操的父亲也位列三公,只是祖辈是个宦官,就让人瞧不起。花钱买官,倒是直接反映出了那个时候的汉室的荒唐,除了皇位,最高级别的官位都能花钱买到。上位者如此昏庸,反映到民间自然是民不聊生,也就有了黄巾之乱。 陈舜臣在书中开头写曹操溜岗回老家,目的是看看夏侯淳训练部曲的情况。那时虽未天下大乱,却已有大乱的趋势,谯郡倒是因为有曹家夏侯家的数千部曲,那些山贼流寇不敢来犯,保得太平。在之后的内容之中,陈舜臣又数次说到这事,可见,曹操也是希望天下太平的,只是这乱世终究无法避免。 陈舜臣在创作这本《曹操》时,史料是基于《三国志》,我们也就能够看到许多不同于演义传说的故事。那位天妒英才的“鬼才”郭嘉这一次没有出风头,反而成了曹操眼里的“问题青年”,虽然有才学,但行事作风让人诟病。纵使如此,曹操也没有弃之不用,这倒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出曹操的用人之才。 说来毕竟是小说,书中自然会有些杜撰的内容,比如说那位曹操的青梅竹马的堂妹红珠,因为血缘关系和儒家礼教,终究不能成为眷侣。陈舜臣塑造了这位在曹操面前毫无顾忌的女子,总能一语道破曹操心中所思,让曹操的生活不显得那么单调。而曹操与关羽竟然少时便已认识,更是衬托出关羽的忠义。 这本关于曹操的小说,内容上看起来有些简略,却让人更全面地认识了这位乱世英雄,他所要思考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成败,还有家族的长盛,还有每一位他所珍视的人的未来。

  《曹操》读后感(二):史书上的乱世奸雄,有血有肉

  陈舜臣坦言,他在写《曹操》的时候,以尊重史实为基础,利用了写小说的特权,尽情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所以,《曹操》亦算是陈舜臣为曹操所写的历史小说。

  说曹操是枭雄,无人反对。不过,在陈舜臣看来,他更赞成许劭的看法,即曹操在和平时代必是作恶多端的奸贼,但在乱世是一位奸雄。曹操自幼便是个顽童,家人给取名“吉利”,他非要自称“阿瞒”。“瞒”有欺骗之意,所以陈舜臣认为,曹操自小就以骗人为乐,并以《三国志》中所言“太祖少机警,有权数”作为佐证。

  曹操年轻时似乎没有完全显现他的雄心,或许可以说他当时并没有想过为王一事,所以许劭为他相面,他都觉得滑稽可笑。倒是,抢他人女人之事,年轻的曹操就已有此举。比如刘富豪所娶之阿真,比如宋奇之妻红珠。不过曹操并没有打她们主意,抢亲更多是“正义”之举。只是后者(红珠)带出的,不仅仅是东汉末年混乱政局,还有正陷入内乱的匈奴,曹操是其中的见历者。

  乱世必有一众企图夺权者,如董卓如吕布,甚至曹操与袁绍年少时本是好友,后也为争夺天下而大战。曹操真正大开杀戒,似乎在其父亲遭遇不测之后:“所过多所残戮”。为曹操效力的青州先生,为曹操花五年时间替父报仇而痛心,在他原来的计划中,凭借青州兵,可提前五年夺天下,由于曹操性情已变,一切又显得“原地不变”。实际上,曹操变狠反而让他在后来与他人逐鹿天下之时,势力不断壮大,最终成为能一手遮天的霸主。

  曹操虽成为霸主,但属于他或曹氏的天下伟业尚未建成,加之乱世群雄之争必有伤亡,在曹操人生最后那段时日,他眼见一众敌友一一离去,认为这是上天给出的警示。建国伟业,他已打算让儿子去完成。不管如何,曹操亦算死得突然,他准备了遗嘱,遗嘱却没清楚交代谁是他的权力继承者。而这些都是陈舜臣写《曹操》续集的主要内容。

  总而言之,《曹操》是一本陈舜臣为曹操说史的小说,通俗简洁的语言能吸引读者了解曹操及其时代之种种;再者陈舜臣在书中引用不少《三国志》之原文,文献与见解结合,人物关系梳理清晰,力图带着读者回到历史现场,感受奸雄所处之乱世。美中不足的是,这本书的译文似乎没有完全把陈舜臣要表达的内容转译清楚,以至于有部分内容前后不一,容易让读者模糊。

  《曹操》读后感(三):转载:学者林富士浅谈《曹操》一书

  林富士(1960—2021),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研究所硕士班毕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博士。后任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兴趣主要为中国巫觋史、道教史、疾病史及医疗文化史。著有《巫者的世界》《中国中古时期的宗教与医疗》《礼俗与宗教》等。

  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治国、军事、谋略、领导统御、文学和风流本领的人不少,但各种才华都兼备的人却非常罕见,而曹操就是其中之一。当然,这样的人物,不仅是学者的研究对象,也是文学家最爱的故事主角。

  要写曹操似乎不难,因为材料非常丰富。不仅史书里有他的生平、言行、功业、轶事、和传闻,他的朋友、亲人和僚属也留下不少相关记载,而他自己也有一些诗文和著述传世。然而,要写曹操其实很难。因为,已经有不少人写过曹操,要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之外另立典范可真艰困。换句话说,要同时写曹操的“真面目”和“新面目”并不容易。在这样的情况下,陈舜臣能以“历史小说”的手法重塑曹操的形象,可以说勇气十足,意义非凡。

  不过,《曹操》一书其实比较贴近“历史”而远离小说。整部书的结构大致是依正史中曹操传记的记载,从他二十三岁那年(公元一七七年)担任顿丘令开始,一直到他以魏王之位在六十六岁那年(公元二二〇年)逝世为止,依序交代他的生涯和周遭的人事和时局。全书无论对于名物、制度、事件和时空背景的描述和交代,或是对于曹操形象的刻画,都非常接近“史书”的记载,连专业的历史研究者都挑不出太大的毛病。相对来说,陈舜臣并没有发挥太多小说家的本领。对人物、空间和场景的描述,欠缺视觉上的该有细腻和生动。简单的说,在书中,我们看不见栩栩如生的人、物、景色和场景。

  然而,建构出红珠和群旋这两个人物,终究使这本书和小说拉近距离。书中的红珠是曹操的堂妹和秘密情妇,是一个既实又虚、应亡未亡、倏忽来去的“亡灵”般的人物,透过她的诘问、批评和关怀,曹操内在的性情绪、矛盾、识见、欲望和野心才得以一一剖陈。群旋则是粟特人、祆教徒、商人,也是曹操的随从、朋友和向导。透过他的带领和介绍,曹操才得以走向边塞、域外和异族之地。这也使我们得以看见传统史家和小说家很少着墨的陌生世界。

  总之,写历史小说除了要有历史家的考证工夫、叙述手法和宏观的视野之外,还要像小说家一样,有虚构的能力,描写人、物和场景的本领,以及安排情节、打动人心的才华。以这个标准来看,《曹操》一书不能说是极品,但也堪称一流。 (本文原载于《中国时报》2000年1月7日开卷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曹操读后感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