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丧
怎么理解“丧”?
一部电影无法用一个字概括,就像一个人,不能简单地分为非黑即白,非善即恶。“丧”是一种情绪,影像的节奏、人物的表演、故事的立足点、点缀其上的音乐都是这种情绪的助推器。作为观众,要利用好影片建立的氛围,越过浮在表面的伤痛,追溯“丧”的源头。
丧是好的。丧比幸福更真诚,也更珍贵。我们永远讲述着才子佳人,王侯将相的故事,谈论着与劳苦大众无关的喜怒哀乐,虚构着世上的一切美好。可当你关上电视,关上手机,黑掉的屏幕上印着你怅然若失的脸,与己无关的幸福会加倍放大当下的失落。
先天下之乐而乐是娱乐内容的属性,后天下之忧而忧是作者电影的仁慈。
荧幕上的痛,幸运的话,在当下与你无关。而这种与你无关的抽离,会更容易让你进行家庭破碎、死亡、绵延不绝的心理困境、自我攻击等内容的思索。
丧就对了。荧幕内的丧是可以随时抽身的,断掉网络,关上电脑就是一个相对平和的、戏剧冲突没那么强烈的世界。有一种无法逃离的丧,叫现实比噩梦更像噩梦。
聊聊电影本身,聊聊《海边的曼彻斯特》试图讲述什么。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只说了一句话:活着的姿态有很多种,人有不必坚强的理由。欣赏这部电影,需要一些耐心。如果打开这部电影的心态是“生活已经够他妈糟糕了,我看看还能怎么样?“会让你更容易走近这部电影的表达。
我习惯将这部电影一分为二,海上的一切是流动的,变化的,有希望的;而岸上的曼彻斯特小镇则像冬天的冻土,死气沉沉充满悲伤。尽管主角李的伤痛,是以不断闪回的方式展示的。我也愿意把李和帕特里克拆成并行的故事线,作为对照,分析两种应对创伤的方式。
影片的开场很光明。那是一段自信到甚至有些自大的对话。李对自己的能力,对哥哥,对世界发表着狂妄的、不可一世的定论,“世界对我来说,就像地图一样清晰”的轻慢,迎来了命运的嘲弄和痛击。
前半段,绵延近一小时的低落后,导演开始解开谜团。哥哥的去世让李的心理逃亡失去了继续下去的可能。他不得不回家直面过往的悲剧——微小的过失导致整个家庭的覆灭。孩子死去,妻子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