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关系重建》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关系重建》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7-01 09: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关系重建》经典读后感有感

  《关系重建》是一本由[法]西尔维·田纳本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系重建》读后感(一):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生活的艺术在于人际关系,没有人际关系就没有生活。”

  ——《学习是生活的本质》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

  还有什么比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更令人愉快的呢?无论家庭、友谊、爱情还是职业,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没有它们,人类会变得痛苦、孤独。这不正印证了我们常说的“存在就是交流”吗?

  正所谓:“没有别人,你就不可能幸福。”很多关系在没有非常明确的原因的情况下崩溃和瓦解,关系中出现误会、失望、误解、愤怒、沮丧。回顾过去,你可能会因为一些短暂的关系而后悔,你会责怪“对方”,这是很常见的。你会觉得,他是唯一一个要为这段关系的破裂和你的痛苦负责的人。但你没有考虑,从他的角度来看,他是否也曾为此感到痛苦,他是否也认为你才是罪魁祸首。

  有些关系不用修复,只需割舍,因为它们会伤害你,而不会给你带来好处,比如关系中存在难以忍受的行为(攻击性、不宽容、谎言、操纵等)。对于这类关系,你最好尽快结束,因为它们是有害的,最终会损害你的心理、情感和身体健康。本书的主题是重建有意义的关系,因为太多的关系因没有被用心维持而破裂。如果不培养“人际关系”这门艺术—— 一门需要知识、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的艺术,无法想象人们要如何过上美好的生活。

  与其他领域一样,你在人际关系中也有自己的一份责任,你要知道,没有什么是永远的,没有什么是持久的,要维持一段关系,你要尽你的一份力量,你有责任为发展和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做出贡献,我愿在这方面提供帮助。一路走来,尽管困难重重,但我还是有一些朋友,我与他们在关系中相互滋养,且这种关系对我们双方都十分有利。我与一些人已经建立了 40 多年的友谊,并且我绝不是唯一一个拥有这样长久友谊的人。所以,我可以告诉你,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伴随着微笑,许多美好的回忆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经常告诉我的病人,知道如何编织美好的记忆是很重要的。现在,我把编织美好记忆的方法分享给你们:爱别人和感知自己被爱。这不是什么秘密,它是我们维系关系、在人际关系中获得滋养的方法。

  《关系重建》读后感(二):受人欢迎的人,有三个特征很明显,人际关系会更好

  《学习是生活的本质》中有这样一句话:生活的艺术在于人际关系,没有人际关系就没有生活。

  深以为然。没有什么比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更令人愉快,而好的人际关系也会令人更受欢迎。

  正所谓:没有别人,你就不可能幸福。

  在《关系重建》中,作者西尔维·田纳本指出,很多不被欢迎的人,通常是因为某种误会、误解、沮丧以及情绪崩溃。

  好的关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接纳不同,充分认识人际关系的本质,说出自己的情绪,良好的沟通

  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认清差异,依然热爱,这是仁义,认清自己,也认识别人,这才是智者。

  人和人之间,就像是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同,所以即便你没有什么错,也指望改变别人。

  网上有这样一个故事:

  雪儿很喜欢开玩笑,听到自己不认同的东西,立刻就会回怼。

  有一次,在跟同事聊起工作的事,她认为同事说得不对,就坚持己见,还说:你随便去问个人,我说的这个肯定是对的。

  明明同事的脸已经挂不住了,雪儿还在义愤填膺地证明“她是对的”。

  毫无悬念,雪儿和同事关系闹崩了,在雪儿看来是因为同事明明错了还不接受建议,觉得同事是“无可救药”。

  实际上,每个人的性格是不同的,可接受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并不是每个人都像雪儿那样直来直去,以为“忠言逆耳利于行”,只要是为对方好,就能获得对方的认可。

  但事实上,如果沟通让对方很尴尬或愤怒,这样的沟通就完全没有效果。

  这时候就需要提高沟通质量,避免形成误解的关系,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说:我们生活的幸福与不幸,对另一个人来说几乎是一种难以察觉的事实。

  你认为,并不重要,对方认同才重要。

  想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接纳不同,学会共情式沟通。

  听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沟通,关系就不可能存在。

  好的关系,需要一个良好的沟通。

  良好的沟通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人们在一起感觉很好,并且能相互理解;另一层含义是对自己和他人很放心。

  幸运的是,即便每个人不尽相同,只要承认自己的错误和笨拙,问题也能很好被解决,记住三句话,很关键。

  第一句话:没有别人,你不可能幸福

  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外界而单独存在,所以在面对人际关系时,不要总是以“受害者”得楚楚可怜自居,更不要把对方当成“加害者”,似乎对的总是自己,错的总是别人。

  要知道正是有了别人,你才有幸福的前提。

  第二句话:沟通是任何关系的基础

  接纳不同之后,就能平和地面对面沟通。而沟通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没有什么不是好好说话,不能解决的矛盾与问题。

  这时,只要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在自己接受的同时,也能让对方认同,这就是高效的沟通。

  第三句话:爱别人与感知自己被爱

  同时也要明确爱别人和爱自己同样重要,既不要做一个讨好型的人,也不要太过于自恋,而是在爱别人的同时,能自我关爱。

  这是保持良好沟通和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石。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都会有烦恼和不安,这都很正常。重要的是,在面对情绪的时候,该如何处理。

  心理学中认为,很多创伤源于缺乏自尊心,而自尊心的匮乏又跟原生家庭密不可分。所以就有了不安全感和语言冲突,比如:

  你看,像这些冲突都是一个人的情绪的爆发,都是单方面的评判,而不是真实表达情绪。

  充分表达情绪,不是歇斯底里的追问对错,而是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比如:我很难过,我很不安,我希望,我想要。

  当说出自己的需求时,就能做到更温和地沟通,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弗洛伊德说过:未经表达的情感不会消失。它们被埋葬起来,在之后以另一种形式出现。

  这也意味着,一个人压抑情绪和情感的时候,就会在某个时刻集中爆发,那些未被满足的委屈,就会形成“过度补偿”,从而陷入更恶化的关系循环之中。

  老话说:一个只相信自己观点的人,将处于危险之中。

  只有放下评判,放下防御,才能拥有理性思维,才能好好说话,才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接纳每个人的不同,充分认识人际关系,说出感受,平复情绪,做到这三个方面,才能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这需要长期持续的察觉和接纳,一般人还真装不出来。

  《关系重建》读后感(三):破解沟通的迷局

  “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 这是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话。

  从某一个方面也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不能脱离了“别人”而独立存在,人既是群居动物,又是社会性动物。

  所以理所当然的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圈子”,如何与圈子内的人沟通交流是自己获得美好生活的关键。但是如何修复、重建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出现分歧跟裂痕的关系则是我们获得幸福的重中之重。

  法国作家西尔维·田纳本在《关系重建:如何修复有裂痕的关系》中,从每个人在关系中的角色的转变入手,告诉我们面对关系中的裂痕,如何做才能慢慢修复,并将亲密与信任重建。

  书中告诉我们:在沟通交流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可能都扮演着加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的角色。而维系一段关系可以不需要激烈的磨合、斗争、较量;接纳与尊重,分享与认可,陪伴与信任,是有毒关系最好的解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人际关系很难处理的情况、或者说在交谈的过程中,莫名其妙地就陷入了僵局,甚至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那么进行良好沟通的秘诀是什么呢,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确定关系属性,是真正的有害还是自认为的“有害”

  作者特别地做出了提示,当事人需要确定一下关系的属性。也就是说这段关系是否需要或者值得继续,如果这段关系是真的对自己有害,就需要果断地放弃。

  比如校园暴力,作为受害者就应该果断地放弃这段所谓的同学关系。

  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很多时候,有人认为自己是“受害者”,他人是“加害者”。当你面对一个非常偏激的人、一个不怀好意的人或道德败坏的人时,事实可能真的是这样的。在这种情况下你最好尽快终止这种关系。

  作为我们在处理一段关系的时候,对关系本身进行一个确认,是自己的感觉在作怪(自己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还是这段关系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真正的受害者,这个是需要我们做一个清晰的判定的。

  2.正视人与人之间观点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我们成长的助推剂

  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要知道即使是同一个词,不同的人也会存在不同的理解,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道理。

  作者在书中提到:人们自身的世界观引导着人们不断地“解码”他人。而人们又通过事实认知和推断认知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既然有推断的部分,每个人的世界观不同,对同一件事物的理解也可能不同,两个人的观点就很难一直保持一致,难免产生分歧。

  作为我们不能因为存在分歧,就武断地推断对方是别用用心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人与人生来不同,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这并不奇怪。

  我们的价值观常常主导了我们的内心的需求,这个在人际关系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导致我们总是不自觉的希望跟有相同价值观的人一起交流,但是这里有个很重要的点是,我们的世界之所以能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呈现出了很多面,也正是因为人的多样性跟差异性,正是由于人与人生来不同,视角、观点、想法各有不同,通过这些不同的碰撞、积累,才形成如此充满活力与动力的世界。

  其实正是不同观点的碰撞(例如头脑风暴)培养了我们的批判性思维,通过不停地讨论,才让我们发现方法总比困难多。

  3.理解并尊重他人,并适当地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我们不得不承认,因为每个人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差异,当事人想做到精准表的本身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让倾听者能够百分之百理解当事人所表达的是几乎不可能的,甚至有的时候还会 产生误解。在这种情况下,理解他人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可能是沟通继续下去的纽带。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良好沟通效果的定义:人们在一起时感觉很好并且能相互理解。人应该具备这样一种状态,交谈的双方可以很好的理解彼此,即使是分歧也会欣然的接受,因为他们彼此尊重。

  我记得某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慢慢地我明白了,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优秀的人更懂得尊重别人。

  当你尝试理解并尊重他人时,你会慢慢发现原来的争执慢慢地变成了讨论、互动的过程。我们会不知不觉地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而不再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总是对对方充满期待,想让对方按照我们的思维方式进行。

  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们也会更加客观的对待,可能双方都有责任,而不是想当然的将问题归于对方,会更愿意倾听对方、更在乎对方的感受。

  4.尊重彼此的边界,在交流的过程中做到同频共振

  一段关系的建立,首先至少应该有两个人,双方都应该承担对于这段关系的责任。真正健康的关系是建立在尊重彼此边界的基础上,而不是一味地控制。

  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什么是可以触碰的什么是不可以的当事人一定要做好划分,不要越界。要认真、积极的倾听,并适时的进行互动,只有这样才能跟对方做到同频共振,才会避免一方在表达情绪,而另一方却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导致越沟通越崩溃的情况出现。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提到的:真正好的关系,不是控制或讨好,而是尊重彼此的界限,安然、温暖地陪伴。 智慧地处理关系中的问题,坦诚相待,其终必善。

  这本《关系重建》更多地告诉了我们如何爱别人,如何感知自己被爱,如何用正确的方式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希望我们都能够通过这本书看到我们日常沟通中出现的问题,重新认识、调整自己,获得自己的美好人生。

  《关系重建》——有毒关系的解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