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情、性与亲密,我想要的这些都跟婚姻无关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爱情、性与亲密,我想要的这些都跟婚姻无关

2018-06-11 07:00:12 作者:小冒力 </span> 阅读:载入中…

爱情、性与亲密,我想要的这些都跟婚姻无关

  “

  一次相亲,书单团队里最年轻的95后小冒力,不经意间触碰到一个人类学和社会学意识革命婚姻在这个时代已不再是一件头等大事

  这个不经意的触碰,恰好在美国新闻记者丽贝卡·特雷斯特出版新书单身女性的时代》中,得到印证。

  关于爱情、性、恋爱和婚姻,每个人文化背景生活阅历思维模式不同视角也会不同。

  我们不反对婚姻,但逼婚是一种农耕文明典型的不尊重个人边界行为。我们的讨论具有普遍意义,并非针对个体

  每个人感知社会温度不同,欢迎交流看法,互相砥砺。

  请在文末留言,分享你的故事和看法。留言点赞前三名,将有机会收到我们送出的神秘礼物哦。

  好了,请享用正文。

  — —书单君

  ”

  去年过年,刚满22岁的我,在父母安排下,开始人生中第一次相亲。

  从那之后,他们便把我的婚恋问题摆上日程,每次通话都要询问我有没有中意男生

  在他们看来,25岁是一个女人的分界线,过了这个年龄,就该结婚步入家庭了,而在这之前,必须解决恋爱问题。

  可我是个母胎单身,长到快23岁,没有任何恋爱经历

  有一天,我妈突然给我来了一个电话说:“别人家女儿都早恋,你是不是傻了,是不是心理有什么疾病,不会谈恋爱啊。”

  是的!就因为没有谈过恋爱,我被自己的亲妈怀疑心理有病。

   

  其实我只不过是在大家都早恋的年纪,被教导乖乖念书,在本该拥有纯真恋情大学时代,被文艺爱情片的精神之恋洗脑而已。

  但那天晚上,我还是陷入了一种胡思乱想模式中,难道真像我妈所说,我不具备恋爱的能力?会不会到了24岁、25岁、30岁……依然母胎单身,然后一辈子不结婚?

  想到这里,一阵恐慌突然袭来。

  

  不结婚的女人就是失败者

  女人可不可以一辈子不结婚?这在我过去的认知里,几乎是不可能选项

  女性主义者波伏娃将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分为四类:结了婚的、结过婚的、打算结婚的、因结不了婚而痛苦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结婚被认为是一个女人一生唯一的意义。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喜剧多以结婚为结局,而悲剧以死亡为结局。迪士尼的童话故事中,最美好的结局一定是王子公主结婚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仿佛结婚就是幸福代名词意味着故事的结束

  从小到大,我所接受教育也一直告诉我,对女人而言,结婚是一件天经地义毋庸置疑事情。直到工作后,进了文化传媒行业,这一行相对来说,观念比较开明,我结识了许多思想前卫的前辈

  70后的A是一本杂志主编,如今独身一人,对感情抱着顺其自然态度。A工作专注认真经济独立知性美丽永远穿着得体精致衣服。即使已经40多岁了,说起话来,依然像个大学生一样始终世界保持好奇热情。她会兴奋地与你分享新发现一家杂货店,也会热情地邀请我们这样的晚辈去家中做客。

  像A这样的前辈,我身边还有好几个。她们大多已近40岁,仍未结婚,但生活充实。比起同龄的已婚女性来,她们心态也更为年轻。她们都是我十分尊敬的女性,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多面性,逐渐开始接受“不婚”的可能。

  我曾经试探过我妈,我问她:“如果我一辈子都不结婚,你觉得怎样?”这一次,她直接简单粗暴地说我变态

  没谈过恋爱,被怀疑心理有病;有不婚的打算,被认为变态。我第一次意识到传统观念竟如此强大,我相信,跟我妈持同样看法的人不在少数

  世俗社会,单身已经被妖魔化。大家觉得单身状态,尤其是单身女性,是一种失败。如果你到了30多岁,还没有结婚,很多人会觉得,你是不是性格缺陷?你是不是过得很凄惨?即便优秀如前辈A,也难免遭遇这样的偏见

  美国新闻记者丽贝卡·特雷斯特在她的新书《单身女性的时代:我的孤单,我的自我》中,有力地向这种偏见发起了挑战

  特雷斯特认为,人们往往忽视了,未婚是许多女性主动选择。一个女人不结婚,并不是因为没有人选择她,没有人珍视她。

  孤独、凄惨是贴在单身女性身上的标签。但特雷斯特说:“当你躺在理应是你最亲密人身边,却只感觉不被理解,不被重视,没有心意相通时,那反而是你最孤独的时候。”

  真正的孤独是一种亲密感的缺少,这种亲密感的缺少不一定能通过婚姻得到缓解。事实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结婚与不婚,只是不同形式的孤独而已。

  自私也是许多人给单身女性身上贴的标签之一。

  本书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2011年,由现代家庭理事会主持的一项报告显示,在美国,84%从未结婚的女性,会向其父母提供实际性的帮助相比之下,这么做的已婚女性只占18%。由于少了家庭琐事,从未结婚的女性更有可能参与政治、签署请愿书、做志愿者、参加集会等。

  特雷斯特在书中感慨,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社会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前单身女性几乎只有“处女”这个标签,而今天,有了“独身主义”这个专有的概念

  据统计,2009年,美国已婚女性的比例已经降至50%以下,也就是说,单身女性的数量首次超过已婚女性。

  前不久,我在一席看了哥伦比亚大学钱岳博士演讲,她给出了一组数据:从1970年到2010年,30岁至34岁的未婚女性的比例,韩国从1%升至接近30%,中国台湾地区从2%上升到40%,中国大陆从1%升至5%,而在一线城市北京,这个数字是12%。

  这些数据都在告诉我们,世界范围内,单身正在成为一种正常现象。尽管许多人在意识上,并不这样认为,但特雷斯特还是大胆宣称:我们将无可避免地迎来一个属于单身女性的时代。

  2

  比起“男友力”,女性更需要“单身力”

  在《单身女性的时代》封面上,有句非常响亮的话:单身是一种力量其实,更准确地说,单身是一种能力。

  书中,特雷斯特并没有一味宣扬单身的好处。她例举了许多单身可能遭遇的麻烦,比如疾病、疲累、恐惧等,尤其是步入晚年后,单身者面临的挑战更大。

  那么,如何在选择单身的情况下,保证质量的晚年生活?

  一位60后的丁克族曾这样跟我说:“要做到在晚年没有伴侣无儿无女的情况下,依然过得很好,在年轻时,就要开始存钱、存健康、存爱好

  先来说说存钱。和单身相比,婚姻是成本更低的选择,在衣食住行中,除了衣不能分享,其他的都可以分享。而在未来,如果想跟老姐妹们住进更好的养老院,过更舒服日子的话,我们必须更加努力勤奋,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工作,有更好的投资理财规划。

  再来说说存健康。晚年一场重病,可能会摧毁我们所有的心理防线。书中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2013年发表在《临床肿瘤杂志》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已婚的癌症病人比单身病人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单身病人因为没有伴侣敦促他们及时就医,17%在确诊时已是癌症晚期。单身癌症患者接受必要的治疗比已婚病人少53%,因为在治疗时,有大量的后勤服务工作,需要伴侣的协助。选择单身,意味着要有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至于存爱好,那位60后的丁克族说,要保证晚年有独立的精神世界要有与自己相处的能力,爱好必不可少。有爱好,才能圈子,有朋友。至少老了可以跟老兄弟们一起钓钓鱼,跟老姐妹们一起做做烘焙。

  如果选择单身,就要求我们要有足够强大的赚钱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自己相处的能力,我们把这些能力称为“单身力”。

  事实上,无论你是否处于单身状态,“单身力”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书米B目前正处于一段和谐的亲密关系中,不久后,她将与男友结婚。但B说,自己一直都在做着有一天会单身的准备她努力工作,为自己买了房,买了重疾险。最近她正在学钢琴、练瑜伽,为了老来能有个爱好。

  说:“连我自己都不能保证能跟我的另一半过一辈子,我还能要求对方一定会跟我过一辈子吗?我这样做,是为了真到离开那天,不成为对方的附属品,大家一拍两散,相忘于江湖,各生欢喜。”

  书米C已经结婚多年,但她说,她和老公一直处于一种“婚内单身”状态。婚后,他们按照自己单身时的方式活着:有各自热爱的工作,收入能养活自己;保持各自单身时的兴趣习惯保留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C告诉我:“有时候,我在客厅阅读,他在书房工作,好几个小时不说话,过后我们往往会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而高质量的讨论会让人觉得之前的独处时光有价值。这可能取决于我们彼此达成了高度共识——知道你在那儿,我就很安心,我依然能有时间空间做自己的事。”

  就像书中所说,比起“男友力”,女性更需要“单身力”,保持思想自主与经济独立。

  3

  别让独身主义成为“爱无能”的借口

  《单身女性的时代》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就是,特雷斯特并没有简单粗暴地宣扬女权主义,提倡不婚。而是坦诚地告诉我们,单身生活有着各式各样弊端,但婚姻的缺点也同样不一而足。结婚与单身都不应当是一个人的标签,而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不同途径

  37岁那年,特雷斯特自己也结束了单身生活,步入婚姻殿堂。她说:“单身不是要拒绝男人、拒绝爱,结婚也并不意味着故事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今年43岁的书米D是一个丁克族,她同样在40岁那年才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步入婚姻殿堂。

  D说:“30多岁的时候,曾有过很长一段空窗期,嫌恋爱麻烦,不想结婚。后来才惊觉这是一种对爱越来越逃避的状态,一种爱无能的状态,不可以让自己待在这样的‘单身舒适圈’里。我发现,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恋爱状态,已经接近爱无能了。”

  我曾经在朋友圈发起过一个关于“能否接受不婚”的小调查结果出人意料,炸出了一大波恐婚甚至想不婚的同龄人

  就像D所说,一部分人的恋爱状态接近爱无能。新世相曾这样总结新时代恋爱关系:从前是再靠近一点点,我们就牵手;现在是再靠近一点点,我们就分手。他们谈恋爱从不用力,也从不负责,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维持一段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从而满足于一种弱关系中。

  另一部分人则是因为,在一种假性亲密关系中并没有获得力量的增强,反而因为过度地被吸食而导致对亲密关系的厌倦。

  在这种情况下,独身主义成了许多人自私或者逃避爱的借口。

  身边同龄人的这种状态,让从未谈过恋爱的我非常失落,但D告诉我:“单身不单身,结婚不结婚,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失去了爱与被爱的能力,学会爱是一生的课题。真正优质的亲密关系,一定是暖暖的、治愈的。我现在找到了那个对的人,我喜欢喝酒,吃小龙虾,可他不喜欢,但他会帮我做水果酒。我吃辣,他不吃辣,但他会陪我去重庆吃九宫格。世界总是在变化的,两个人的时候,两个人开心,一个人的时候,也要同样开心。我们既要能享受爱情,也要能承受无常。”

  D的话让我重新开始思考自身,我是真的因为单身而感到孤独吗?我可以一个人旅游,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吃,一个人唱歌,一个人看电影,并且乐在其中。我有自己的圈子,有可以谈天说地的朋友,也有可以吃喝玩乐的朋友。我有能力将业余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我知道北京城哪里好玩,哪家餐厅好吃,哪里的花儿好看,我并不孤独。除了现阶段有点小穷之外,可以说,单身力max了。

  我是真的不具备爱的能力吗?事实上,我也曾经喜欢过,追求过,在那种情愫中,我学着走出自己的需求,去关心对方,并让自己变得更美,更积极。我享受喜欢带来的悸动欢愉,如今回想起来,甚至连当时的焦灼不安,都是带着美感的。

  我依旧渴望爱,渴望进入一段优质的亲密关系,能够使双方获益,得到成长

  就像作家乔治·桑所说,无论单身与否,生命中只有一种幸福,那就是爱与被爱。

  -

  END

  -

    不知道读什么,猜你喜欢:

  (自律)☞ 你的自律,是如何一步步被毁掉的?

  (教育)☞ 阶层终将固化,我们该怎样教育孩子

  (赚钱)☞ 不工作也能赚钱,我听过最靠谱建议

  (心理)☞ 决定人生的,不是人生观,而是时间观

  单身需要赚钱的能力

  结婚就不需要了吗?

  书单君之前给大家分享过《女性贫困》这本书

  看婚姻与生育如何导致女性的贫困

   后回复「 女性贫困 即可查看 

  ▽

  延展推荐

  前天,书单课堂上新了一门新课《自我管理课》——如果说单身需要强大的能力,那么这门课程也许适合你。

  我在文章里说过,未来有很多不确定,但有两个能力是必备的:第一是管钱的能力,第二就是管理自己的能力:

  为什么你总是拖延?

  为什么你总是没办法专注?

  怎么样才能提升效率,高效工作和学习?

  今天是优惠期的最后一天

  点击下图,不妨给自己一个进步的机会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