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性与亲密,我想要的这些都跟婚姻无关
“
一次相亲,书单团队里最年轻的95后小冒力,不经意间触碰到一个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意识革命:婚姻在这个时代已不再是一件头等大事。
这个不经意的触碰,恰好在美国新闻记者丽贝卡·特雷斯特出版的新书《单身女性的时代》中,得到印证。
关于爱情、性、恋爱和婚姻,每个人文化背景、生活阅历和思维模式不同,视角也会不同。
我们不反对婚姻,但逼婚是一种农耕文明典型的不尊重个人边界的行为。我们的讨论具有普遍意义,并非针对个体。
请在文末留言,分享你的故事和看法。留言点赞前三名,将有机会收到我们送出的神秘礼物哦。
好了,请享用正文。
— —书单君
”
去年过年,刚满22岁的我,在父母的安排下,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相亲。
从那之后,他们便把我的婚恋问题摆上日程,每次通话都要询问我有没有中意的男生。
在他们看来,25岁是一个女人的分界线,过了这个年龄,就该结婚步入家庭了,而在这之前,必须解决恋爱问题。
可我是个母胎单身,长到快23岁,没有任何恋爱经历。
有一天,我妈突然给我来了一个电话说:“别人家的女儿都早恋,你是不是傻了,是不是心理有什么疾病,不会谈恋爱啊。”
其实我只不过是在大家都早恋的年纪,被教导乖乖念书,在本该拥有纯真恋情的大学时代,被文艺爱情片的精神之恋洗脑而已。
但那天晚上,我还是陷入了一种胡思乱想模式中,难道真像我妈所说,我不具备恋爱的能力?会不会到了24岁、25岁、30岁……依然母胎单身,然后一辈子不结婚?
想到这里,一阵恐慌突然袭来。
1
女人可不可以一辈子不结婚?这在我过去的认知里,几乎是不可能的选项。
女性主义者波伏娃将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分为四类:结了婚的、结过婚的、打算结婚的、因结不了婚而痛苦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结婚被认为是一个女人一生唯一的意义。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喜剧多以结婚为结局,而悲剧以死亡为结局。迪士尼的童话故事中,最美好的结局一定是王子和公主结婚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仿佛结婚就是幸福的代名词,意味着故事的结束。
从小到大,我所接受的教育也一直告诉我,对女人而言,结婚是一件天经地义,毋庸置疑的事情。直到工作后,进了文化传媒行业,这一行相对来说,观念比较开明,我结识了许多思想前卫的前辈。
70后的A是一本杂志的主编,如今独身一人,对感情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A工作专注认真,经济独立,知性美丽,永远穿着得体精致的衣服。即使已经40多岁了,说起话来,依然像个大学生一样,始终对世界保持好奇与热情。她会兴奋地与你分享新发现的一家杂货店,也会热情地邀请我们这样的晚辈去家中做客。
像A这样的前辈,我身边还有好几个。她们大多已近40岁,仍未结婚,但生活充实。比起同龄的已婚女性来,她们心态也更为年轻。她们都是我十分尊敬的女性,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多面性,逐渐开始接受“不婚”的可能。
我曾经试探过我妈,我问她:“如果我一辈子都不结婚,你觉得怎样?”这一次,她直接简单粗暴地说我变态。
没谈过恋爱,被怀疑心理有病;有不婚的打算,被认为变态。我第一次意识到传统观念竟如此强大,我相信,跟我妈持同样看法的人不在少数。
在世俗社会,单身已经被妖魔化。大家觉得单身状态,尤其是单身女性,是一种失败。如果你到了30多岁,还没有结婚,很多人会觉得,你是不是性格有缺陷?你是不是过得很凄惨?即便优秀如前辈A,也难免遭遇这样的偏见。
美国新闻记者丽贝卡·特雷斯特在她的新书《单身女性的时代:我的孤单,我的自我》中,有力地向这种偏见发起了挑战。
特雷斯特认为,人们往往忽视了,未婚是许多女性主动的选择。一个女人不结婚,并不是因为没有人选择她,没有人珍视她。
孤独、凄惨是贴在单身女性身上的标签。但特雷斯特说:“当你躺在理应是你最亲密的人身边,却只感觉不被理解,不被重视,没有心意相通时,那反而是你最孤独的时候。”
真正的孤独是一种亲密感的缺少,这种亲密感的缺少不一定能通过婚姻得到缓解。事实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结婚与不婚,只是不同形式的孤独而已。
自私也是许多人给单身女性身上贴的标签之一。
本书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2011年,由现代家庭理事会主持的一项报告显示,在美国,84%从未结婚的女性,会向其父母提供实际性的帮助。相比之下,这么做的已婚女性只占18%。由于少了家庭琐事,从未结婚的女性更有可能参与政治、签署请愿书、做志愿者、参加集会等。
特雷斯特在书中感慨,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社会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前单身女性几乎只有“老处女”这个标签,而今天,有了“独身主义者”这个专有的概念。
据统计,2009年,美国已婚女性的比例已经降至50%以下,也就是说,单身女性的数量首次超过已婚女性。
前不久,我在一席看了哥伦比亚大学钱岳博士的演讲,她给出了一组数据:从1970年到2010年,30岁至34岁的未婚女性的比例,韩国从1%升至接近30%,中国台湾地区从2%上升到40%,中国大陆从1%升至5%,而在一线城市北京,这个数字是12%。
这些数据都在告诉我们,世界范围内,单身正在成为一种正常现象。尽管许多人在意识上,并不这样认为,但特雷斯特还是大胆宣称:我们将无可避免地迎来一个属于单身女性的时代。
2
在《单身女性的时代》封面上,有句非常响亮的话:单身是一种力量。其实,更准确地说,单身是一种能力。
书中,特雷斯特并没有一味宣扬单身的好处。她例举了许多单身可能遭遇的麻烦,比如疾病、疲累、恐惧等,尤其是步入晚年后,单身者面临的挑战更大。
一位60后的丁克族曾这样跟我说:“要做到在晚年没有伴侣、无儿无女的情况下,依然过得很好,在年轻时,就要开始存钱、存健康、存爱好。”
先来说说存钱。和单身相比,婚姻是成本更低的选择,在衣食住行中,除了衣不能分享,其他的都可以分享。而在未来,如果想跟老姐妹们住进更好的养老院,过更舒服的日子的话,我们必须更加努力勤奋,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工作,有更好的投资理财规划。
再来说说存健康。晚年一场重病,可能会摧毁我们所有的心理防线。书中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2013年发表在《临床肿瘤杂志》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已婚的癌症病人比单身病人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单身病人因为没有伴侣敦促他们及时就医,17%在确诊时已是癌症晚期。单身癌症患者接受必要的治疗比已婚病人少53%,因为在治疗时,有大量的后勤服务工作,需要伴侣的协助。选择单身,意味着要有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至于存爱好,那位60后的丁克族说,要保证晚年有独立的精神世界,要有与自己相处的能力,爱好必不可少。有爱好,才能有圈子,有朋友。至少老了可以跟老兄弟们一起钓钓鱼,跟老姐妹们一起做做烘焙。
如果选择单身,就要求我们要有足够强大的赚钱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自己相处的能力,我们把这些能力称为“单身力”。
事实上,无论你是否处于单身状态,“单身力”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书米B目前正处于一段和谐的亲密关系中,不久后,她将与男友结婚。但B说,自己一直都在做着有一天会单身的准备。她努力工作,为自己买了房,买了重疾险。最近她正在学钢琴、练瑜伽,为了老来能有个爱好。
说:“连我自己都不能保证能跟我的另一半过一辈子,我还能要求对方一定会跟我过一辈子吗?我这样做,是为了真到离开那天,不成为对方的附属品,大家一拍两散,相忘于江湖,各生欢喜。”
书米C已经结婚多年,但她说,她和老公一直处于一种“婚内单身”状态。婚后,他们按照自己单身时的方式活着:有各自热爱的工作,收入能养活自己;保持各自单身时的兴趣和习惯;保留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C告诉我:“有时候,我在客厅阅读,他在书房工作,好几个小时不说话,过后我们往往会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而高质量的讨论会让人觉得之前的独处时光很有价值。这可能取决于我们彼此达成了高度共识——知道你在那儿,我就很安心,我依然能有时间和空间做自己的事。”
就像书中所说,比起“男友力”,女性更需要“单身力”,保持思想自主与经济独立。
3
《单身女性的时代》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就是,特雷斯特并没有简单粗暴地宣扬女权主义,提倡不婚。而是坦诚地告诉我们,单身生活有着各式各样的弊端,但婚姻的缺点也同样不一而足。结婚与单身都不应当是一个人的标签,而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不同途径。
37岁那年,特雷斯特自己也结束了单身生活,步入婚姻殿堂。她说:“单身不是要拒绝男人、拒绝爱,结婚也并不意味着故事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今年43岁的书米D是一个丁克族,她同样在40岁那年才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步入婚姻殿堂。
D说:“30多岁的时候,曾有过很长一段空窗期,嫌恋爱麻烦,不想结婚。后来才惊觉这是一种对爱越来越逃避的状态,一种爱无能的状态,不可以让自己待在这样的‘单身舒适圈’里。我发现,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恋爱状态,已经接近爱无能了。”
我曾经在朋友圈发起过一个关于“能否接受不婚”的小调查,结果出人意料,炸出了一大波恐婚甚至想不婚的同龄人。
就像D所说,一部分人的恋爱状态接近爱无能。新世相曾这样总结新时代恋爱关系:从前是再靠近一点点,我们就牵手;现在是再靠近一点点,我们就分手。他们谈恋爱从不用力,也从不负责,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维持一段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从而满足于一种弱关系中。
另一部分人则是因为,在一种假性亲密关系中并没有获得力量的增强,反而因为过度地被吸食而导致对亲密关系的厌倦。
在这种情况下,独身主义成了许多人自私或者逃避爱的借口。
身边同龄人的这种状态,让从未谈过恋爱的我非常失落,但D告诉我:“单身不单身,结婚不结婚,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失去了爱与被爱的能力,学会爱是一生的课题。真正优质的亲密关系,一定是暖暖的、治愈的。我现在找到了那个对的人,我喜欢喝酒,吃小龙虾,可他不喜欢,但他会帮我做水果酒。我吃辣,他不吃辣,但他会陪我去重庆吃九宫格。世界总是在变化的,两个人的时候,两个人开心,一个人的时候,也要同样开心。我们既要能享受爱情,也要能承受无常。”
D的话让我重新开始思考自身,我是真的因为单身而感到孤独吗?我可以一个人旅游,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吃,一个人唱歌,一个人看电影,并且乐在其中。我有自己的圈子,有可以谈天说地的朋友,也有可以吃喝玩乐的朋友。我有能力将业余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我知道北京城哪里好玩,哪家餐厅好吃,哪里的花儿好看,我并不孤独。除了现阶段有点小穷之外,可以说,单身力max了。
我是真的不具备爱的能力吗?事实上,我也曾经喜欢过,追求过,在那种情愫中,我学着走出自己的需求,去关心对方,并让自己变得更美,更积极。我享受喜欢带来的悸动、欢愉,如今回想起来,甚至连当时的焦灼、不安,都是带着美感的。
我依旧渴望爱,渴望进入一段优质的亲密关系,能够使双方获益,得到成长。
就像作家乔治·桑所说,无论单身与否,生命中只有一种幸福,那就是爱与被爱。
-
END
-
不知道读什么,猜你喜欢:
(自律)☞ 你的自律,是如何一步步被毁掉的?
单身需要赚钱的能力
结婚就不需要了吗?
书单君之前给大家分享过《女性贫困》这本书
看婚姻与生育如何导致女性的贫困
后台回复「 女性贫困 」即可查看
▽
延展推荐
前天,书单课堂上新了一门新课《自我管理课》——如果说单身需要强大的能力,那么这门课程也许适合你。
我在文章里说过,未来有很多不确定,但有两个能力是必备的:第一是管钱的能力,第二就是管理自己的能力:
为什么你总是拖延?
为什么你总是没办法专注?
怎么样才能提升效率,高效工作和学习?
今天是优惠期的最后一天
点击下图,不妨给自己一个进步的机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