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每月有30天不想上班,800次想辞职,为什么“丧班族”这么多?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每月有30天不想上班,800次想辞职,为什么“丧班族”这么多?

2018-08-31 07:15:52 作者:小冒力 阅读:载入中…

每月有30天不想上班,800次想辞职,为什么“丧班族”这么多?

  书单团队的95后伙伴小冒力,最近在苦苦思索工作意义问题

  工作年限还不长的年轻人大概都会经过这么一个阶段方向迷茫,意义缺失怀疑一切。

  今天的文章,是她最近的一点感想。在我这个老油条看来,观点不够成熟,也肯定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她的困惑感受,也许代表了一部分年轻人的心声

  一家之言,也欢迎大家讨论分享自己看法

  ——书单君

  前几天,在北京地铁14号线的宣传牌上,我看到了夜晚9点灯火通明的望京SOHO,上面写着醒目的宣传语:

  刚刚结束头脑风暴,回到工位继续工作,冲杯咖啡抵制瞌睡,深知要奋战到天明,为奋斗在路上的自己点个赞。

  熬夜通宵,奋战到天明,这是大都市常态,也是大都市的无奈

  但将其做成宣传语,把无奈当成情怀,去大力鼓吹宣扬,我总觉得有点怪怪的。

  我们的生活正在被工作奴役

  我的工作地在望京,这里是北京的第二CBD,被称为互联网新贵,也是加班的“重灾区”。

  阿里巴巴北京中心坐落在此,北京的新媒体狗们也四散在附近的办公楼里,无论多晚经过这儿,都能看到许多不灭的灯光

  望京SOHO是这里的地标建筑,这栋大楼聚集了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创业公司,里面住着一群不需要睡觉的生物,是北京加班排行榜前三的办公大楼。

  有趣的是,SOHO这栋加班狂楼的总设计师扎哈·哈迪德也是一个超级工作狂。她是建筑界的女魔头,终身痴迷于建筑,痴迷于她热爱曲线。她这个人,就像她的建筑一样,扭曲且张扬,每天工作15个小时,不知疲倦,对下属也极尽严苛。她一辈子没有结婚,没有爱人,没有儿女,她说自己不需要。她几乎将一生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献给了工作。

  望京SOHO就像是这个时代的折射。这个时代最明显价值观,就是工作至上,我们必须工作、必须上进、必须匆忙

  我所处的媒体圈,不时就会传出同行因加班过度猝死的消息

  2016年,《春城晚报》总编辑杜少凌因加班过度而猝死,年仅42岁;《绵阳日报》编委会编辑中心主任任杰,在睡梦突然离世,年仅42岁;天涯主编金波在地铁里突然晕倒,不幸离世,年仅34岁……

  互联网、金融广告医疗行业类似的消息也不罕见,甚至多到有点让人麻木

  我们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工作,而工作却夺走了一个个鲜活生命

  走进咖啡馆,总有人在谈论着计划、增量、流程融资创业。有无数的书籍教你怎么工作,如何组织工作、勤奋工作、乐于工作。自媒体则充斥着《工作5年,为什么你月薪5千,别人月薪5万》、《学会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之类的文章。

  仿佛工作是生活的全部的意义,连休息、沉思、锻炼都是需要合理安排,最终服务提高工作效率这个目标

  在这样的氛围下,你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一旦无所事事,没有制定计划,就会有在可耻浪费时间的负罪感

  承认吧,工作并没有那么重要

  努力工作,已经成了一种带着积极意义的共识。我们评价一个人优秀或者成功最高甚至唯一标准就是工作。

  不过,有两个最基本的问题需要自问:我们为什么而工作?工作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首先,工作的第一重目的应该是活着,满足生存所需;第二重境界应该是责任,对家人的责任,对工作伙伴的责任;第三重境界才是意义,也就是成就感满足感一类的精神需求,当然意义感的获取绝不仅止工作。

  像扎哈·哈迪德一类的超级工作狂,显然把工作当成人生的支点,我敬佩她们的专注,同时相信她们不知疲倦地工作,应该是乐在其中的,因为工作是她们获取意义感的最主要来源

  将工作当成获取意义感的最主要途径,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但并不是没有例外

  比如我的朋友云子。

  云子1993年出生,目前正在一家互联网初创公司做电商客服,在工作上,她认真负责做事干脆利索,经她处理单子,售后问题总是最少的,领导对她也十分认可

  我问过云子,想不想换一份更有挑战性的工作,但她却说:“目前,工作对我最大的意义就是挣钱,我是个及时行乐主义者,没想过买房买车,甚至没想过结婚。我不挂念过去,也不过分担忧未来,我都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活着,能确保明天快乐就好了。现阶段,我能够经济独立,所挣的工资能满足我的需求和欲望,如果需要换份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势必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我暂时不愿意。”

  对云子来说,工作能满足生存需求,她也尽到了对他人的责任,但工作并不是她获取意义感的主要途径。新看一部电影,新学一个滑板动作,新做一道菜,闻到一种新的味道,看到傍晚某一瞬间美丽云彩,这些带给云子意义感,并不比工作低。她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以做出了价值取舍。

  在工作至上主义时代,每个人都像被上紧了发条一样,被主流价值观裹挟着不断地上进。在一般人看来,云子这样的态度未免太消极不思进取。可我倒认为这也是一种值得认可的生活方式

  1979年,美国记者伯纳德·列夫科维茨出版了《休闲:在一个朝九晚五的世界放弃工作》,他在书中展示了100位放弃工作者的生活。

  比如,一位记者离职后,自己做番茄罐头,没事听听歌剧;一位清洁工,放弃了工作,喜欢驾船出海,在甲板上晒太阳。他的结论是,尽管这些人在放弃工作后,也有许多的困惑,但依然感受到“生活完整性”和“体验开放性”的乐趣

  著有《工作颂歌》的英国著名作家阿兰·德波顿说,在资产阶级信念之中,人人都能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事实上,有许多工作是没什么幸福感的,人们只是错把例外当成了普遍状态

  (一份工作越适合你,你的工作就会越有幸福感,反之将会非常痛苦,如何判断工作的适合度,文末有一份测试题可以帮助到你。)

  在他看来,有时候,我们都会夸大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这是生活本身的逻辑在我们身上的体现因为人类始终关注意义的动物渴望在工作中获得意义是人的本能

  没了工作之后,你是谁?

  与工作至上的氛围并存的是,在互联网上,年轻人厌班情绪严重,成了典型的“丧班族”。

  “每个月都有30几天不想上班”

  “不想上班,只想暴富”

  “每到星期一,我就想辞职”

  脉脉研究院2017年发布的《职场人厌班情绪调查报告》显示:有40.6%的受调查者自称“丧班晚期”,32.3%的人自称“中度丧班”,27.1%的人称没有或者轻度丧班。

  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不用工作了,生活会是怎样的?

  美国有一个名叫扬斯顿的小镇,它曾因工业发达繁荣一时,产业落后出现了大范围失业,于是成了社会学研究“工作末日情景的绝佳范本。

  失业不仅带来了经济的萧条,整个城镇更陷入心理文化全面崩溃,抑郁症家庭暴力和自杀蔓延,镇上的精神疾病收容中心病例量十年内增长3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失业不仅仅意味失去收入来源,还意味着一个人社会身份的丢失,工作没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凝聚力也就毁了。

  狭义的工作是指职业,而从哲学上来看,工作是人存在的一种方式,是人与世界的一种关系

  工作让我们找到在社会中的位置,我们的人脉网络、生活习惯很大程度上都是工作赋予我们的。

  我想那些厌恶工作的人,其实厌恶的并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异化的没有创造性劳动

  在美国作家皮特·弗拉赛的著作《四个未来》中,提到了“后工作时代”概念。他认为,在未来,人们的工作量极大减少甚至趋向于零,*会取代固定工作。

  不过,对大多数人而言,“后工作”并不是主动选择,自动化与人工智能会取代大量劳动力。但也有学者乐观地认为,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应用是件好事,能让人类免于繁杂、无趣的工作,而专注于有意义创造性劳动。

  皮特·弗拉赛相信,在后工作时代,人们愿意花更多时间照顾家人或改善邻里关系,而不是一心扑在事业上,因为前者更有意义,更让人充满自豪

  写这篇文章,我不想强行正能量,当然也不是鼓励大家游戏人生,放弃工作。毕竟理想化的后工作时代离我们还是太遥远了,可能退休之前,都等不到它的到来。

  但处在现阶段的我们,可以跳出时代的局限性,勇于打破时代的流俗,反思一下工作至上的价值观,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与生活。

  坦诚告诉自己,工作并没有那么重要,不再把工作视为一切,也是对工作的一种尊重。允许自己偶尔的不上进,做一回别人眼里不思进取的失败者,这并不是什么堕落的价值观。

  当然,到目前为止,工作依然占据了我们一生中最有活力、最具创造性的大部分时光,为了更好地生活,你还是得跟工作和解,少点抱怨,好好对待它,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如何判断工作适合度?

  这里有一份可以帮你梳理工作状态的测试题

  从12个维度分析你和工作的匹配

  书单测试:MBTI测试

  知道吗?苹果、谷歌等等五百强公司,新员工入职之后,都会安排做一套测评题。而它的结论,将直接影响你的职位安排和发展方向。

  书单邀请专业测评机构将它引进了书单,并且进行了优化和改进:精简了题目,结论也会更具体。(而且准确度相当高哦)

  48道精选题丨6页专业报告丨18000人已测

  点击下图,查看测试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