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丨身披铠甲,四趋并进
亲爱的书友好,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共读《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我们分享的内容是书中的第七、八、九章,对应的页数是217页至307页。
在农耕文明出现后不久,约公元前2700年,真正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正式启程。人类在农耕文明中摸爬滚打了几千年,才找到通往现代世界的钥匙。
那么,农耕文明是如何为今日世界奠定基础的呢?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人类总是生活在某种共同体之中。在旧石器时代,亲属社会的共同体以血缘为纽带。到早期农业时代,人们生活在村庄中。再到次级产品革命使得人们能依赖牲畜为生,游牧社会共同体出现。
农耕文明是第四种共同体,从公元前3000年一直延续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这个最具影响力的共同体有哪些特征呢?
前面我们学习到,城市和国家的出现是农耕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所以,农耕文明的特征都由这二者衍生而来。
农业作为基础,农民生产出粮食,供给城市中的官员、手工艺人、商人等。
“国家”意味着,在农耕文明中,权力集中在一处。
为了控制资源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字被创造出来。而建立军队则为这种控制提供了武力支撑,尽管它也有防御、扩张的功能。
为了维持“国家”这个庞然大物的运转,收取贡赋成为必要的手段。事实上,收取贡赋是农耕文明最主要的财富流动方式,因为贸易并不发达。
相较于前三种共同体的松散,可以说农耕文明的最主要特征是“结合在一种精致的结构中”。不论是“城市”层面的劳动分工,还是“国家”层面的集中权力、控制资源,都在将农耕文明中的每一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农耕文明披着“城市”和“国家”两套铠甲,穿越历史风尘,直到将文明火炬交到下一任手中。它是如何慢慢向前演进的呢?
第一个趋势,是农耕文明及其行政机构的扩张。“在5000年前到2000年前这段时间,农耕文明从一种新奇罕见的共同体,转变为多数人生活在其中的标准共同体。”
农耕文明扩张首先带来的结果,是人类控制的土地面积成倍增长。土地变多,人口也会相应增长。
在第六章中我们提到的“马尔萨斯循环”一再被印证,人口增长快于食物供应的增长时,就会导致饥荒、人口下降,继而导致社会动乱、外族入侵,扩张得来的土地被侵占,扩张与收缩始终相伴相生。
同时,农耕文明中的国家将发展视为一场零和游戏,即一方受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受损失,因此倾向于通过混战和征服邻邦来实现扩张的企图。一个国家的崛起往往以另一个国家的覆灭为代价。
第二个趋势,是文明之间交换网络的建立。通过*和贸易,人类搭建起巨大的关系网络,彼此交换商品、知识、技术、语言、*等等。其中最为重要和著名的交换网络,就是丝绸之路。
第三个趋势,是不断演进的社会和性别复杂性。第五章中我们学习过,人类采纳了农业后,权力在群体中出现。
一开始,这种权力是“共识性权力”,即领袖在共同体一致同意下进行统治。但到了农耕文明时代,权力形式已经演变为“强制性权力”,即领袖通过武力威胁进行统治,并且强制性的程度愈演愈烈。
至于性别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妇女地位上。妇女地位在各地区情况不一样,但大致都往受男性支配的方向发展。
第四个趋势,是普遍缓慢的变化发展节奏。中国自古有“观棋烂柯”“学仙归来已沧海桑田”的传说。不过,在农耕文明时代,即便弹指一挥间过了*,生活和以前几乎还是一个样。
按照大陆板块和人类活动,我们可以将世界大致分为四个空间区域:
非洲-欧亚大陆、美洲、澳大利亚以及太平洋地区。
农耕文明在这四个区域独立地发展,比如中美洲有阿兹特克帝国、安第斯地区有印加帝国。
这些帝国几乎与世隔绝,尽管在某些方面有各自的鲜明特色,但农耕文明的四大趋势像缰绳一般,牢牢掌控着方向。如果没有外力干预,它们会发展出惊人的统一性。
也许,这种一致性在历史跨越第五道门槛时就已经不言而喻——不论相隔多远,不论是什么肤色,我们分享着相同的遗传密码。
“四趋并进”大致确定了农耕文明的行进方向,勾勒出农耕文明的基本模样。
但值得庆幸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不同的地区,拥有千姿百态的文化艺术、制度、风俗。正是从这些差异中,人类逐渐找到了突围的路径。
-End-
#今日推荐#
14天气血双补养颜课
现在加入,享原价69.9元课程,免费学习!
▼
共读丨你的体内,藏着一颗爆炸的超新星
共读丨雨一直下,下了几百万年
共读丨当团队开始携手,当文化不再泄露
共读丨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