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张口就变味儿,是因为踏进了雷区,估计你也踏过
“很多时候,我对别人说一句话,其实是想引起对方的关注,可结果却成了激起双方矛盾的导火索。”
我让她举些例子,她对我说:
“比如我对女儿说,‘你那么拼命工作有什么用,女人干得好还不如嫁得好’,她立刻回了我一句‘你就是嫌我在家碍眼,让我早点嫁了呗’。其实我就是担心女儿总是一人忙碌工作,身边没人照顾和关心,所以想让她尽快找个对象相处。”
“再比如,昨天,我在单位有个急活儿,忙了整整一天,中午饭都没有吃,回到家里,看到老公已经在家了,就对他说‘人家樊静的老公只要早下班回家,就会把饭做好,你就不能学学?今天晚上你也做顿饭吧’,结果他回了我一句‘又把跟谁的气往我身上撒呀?看谁好找谁去’,其实我就是上班确实太累了,不想做饭,想让老公照顾一下自己。”
“再比如,我跟老公说,‘我老了,我觉得你现在开始嫌弃我了’,结果他脱口而出四个字‘莫名其妙’,转身去书房了,其实我就是想让他没事儿的时候多陪陪我。”
见我没有插话,她一连举了三个例子,三个“其实”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但无论是女儿还老公的回应,都和她的“其实”不相吻合,甚至背道而驰。
在她自己看来,她是在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诉求,可在对方看来,她都是在传达“否定、消极甚至是对立”的态度,而真正的诉求却成了“潜台词”,并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
抛开女儿和老公的原因,她不正确的言语表达,是让女儿和老公产生理解上偏差的主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这使她由“得理的人”转变为“理亏的人”了,反而是对方因为受到言语攻击而感到愤怒和委屈变得自然,这就导致后续矛盾的爆发。
常见的情绪与诉求表达的雷区有五种:一是诱导猜测,二是夸大事实 ,三是责备语气,四是牵连否定,五是妄下结论。
现在就来分析一下她对女儿和老公说的三句话。
第一句:“你那么拼命工作有什么用,女人干得好还不如嫁得好。”
这句话里,妈妈犯的错误是三、四和五。责备本身就会引发女儿的不满情绪,同时非要把谈恋爱、结婚跟工作牵连上,还要否定、打压女儿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成果,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第二句:“人家樊静的老公只要早下班回家,就会把饭做好,你就不能学学?今天晚上你也做顿饭吧。”
这句话里,妻子犯的错误有二和三。“只要……就……”给对方的感觉会是明显夸大了事实。而这一整句话都充斥着埋怨和责备的语气,在这种非理性的情绪表达下,老公很可能会跟随她的节奏,陷入到非理性的情绪漩涡里,然后互相发泄情绪,越搞越糟。“别人家的孩子”要少说,“别人家的老公”也要避免说,除非是别人家的孩子和老公不好。
第三句:“我老了,我觉得你现在开始嫌弃我了。”
这句话里,妻子犯的错误有一和五。妻子只阐述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却没有告诉老公是因为他做了哪些行为,才让自己感觉到老公可能嫌弃自己了。这种模糊表达是在诱导老公去猜测其中的原因。而这种猜测行为其实是又伤脑筋又伤感情的,相处久了就会觉得非常累。
而“我觉得你现在开始嫌弃我了”,无疑是妄下结论这种言语表达充斥着不安全感、不信任感,对方听到了不可能感到舒服。
那么,正确的倾诉应该是怎样的呢?
错误表达的核心点往往是夸大+责备+妄下结论,而正确表达的核心点则是事实+感受+明确期盼。
这位学员的三句话完全可以换这样的表达:
“你啊,一个人在外工作打拼,妈妈总是很担心(摆事实说感受)。妈妈是真的希望,我不在身边的时候,有个人陪伴你、照顾你。”(以期盼的姿态亮出自己的目的)
“我今天忙了一天,中午饭都没来得及吃,现在感觉好累啊(摆事实),老公,今天麻烦你能不能帮我做个饭呗!”(以期盼的姿态亮出自己的目的)
“老公,这段时间你太忙了,都有一周没有陪我说说话了。”(摆事实,同时间接表达出希望陪着说说话的期盼与需求)
这样表达,她的女儿和老公就会觉得听完后不仅明白了她的意思,不会出现对立情绪,甚至还可能会觉得自己有些欠疚呢。
现实操作就是这么简单。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表达自身感受的时候,用词要尽量精确和明了,这样对方也更容易做出准确的回应。用具体事实去代替抽象的表达,并且用颗粒度更细的词汇去代替模糊的词汇。
例如:
可改为:
“今天的院篮球赛我们输了(阐述原因,表明事实),我感觉挺沮丧的(用沮丧代替不开心)。”
“昨晚太闹心了,所以今天起床有些难受,影响到了自己的正常状态。”
可改为:
“昨晚没有睡好(阐述原因,表明事实),所以今天起床有些昏昏沉沉的(用状态昏昏沉沉代替不开心),影响到了自己的正常状态。”
她一张口就变味儿,是因为踏进了雷区,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