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迷信锦鲤,不如向这位咨询收费五万美元一天的华裔八零后营销
1
先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对于人造锦鲤的反驳文《转发锦鲤就有好运?别傻了好吗?》取得的惨淡成绩:
取关,我也并不觉得可惜,如果关注了5年时间,并没有从我这里吸取到正面力量,反而觉得我出于责任感的文字是上纲上线,我也无话好说。
有位朋友说:
甲之良药,乙之砒霜。每个人有自己的底线。有时候,一件事已经突破了大家的底线,但对于某些人,仍是“何必上纲上线”。道不同不相为谋啊。
朋友云鹤,也写了一篇评论文,《80后男人转发一地金的锦鲤是不可原谅的蠢吗?》
我觉得这个切入点也很好。
还是会有人觉得,这不过是个玩笑,你们何必当真?
我也是个喜欢开玩笑的人,我在秋叶的《运气》一文下留言,嫌他文章里没有提到我这个革命战友,指责:
我还发了张照片问千寻:
这人这么美,你认识么?
早上出门去车站的时候还给她发了句“某个人给我买的衣服,穿上有点幸福感怎么肥四?”
这些,都是开得起玩笑的人、事,场合。
正事上,我从来不开玩笑。
假如,该开玩笑的时候,认真了,该认真的时候,总是开玩笑。
于是到了最后,生活就变成了玩笑。
没人看,被驳斥,被取关,都没关系,借用我最喜欢的那句话:
我做了想做的,就受我该受的。
另外,关于责任感,可能是迂腐了,但,总有些人会有自己想守的道。
近来,我的手机是这样的:
我在《不用“背”单词,1个方法牢记7000单词:我是如何做到的?》里有讲过,现在更认真地学习英语,我是这样说的,就是这样做的。
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
为自己做过的事负责。
2
长大后我变成一个没有偶像的人,但有无数榜样。
比如乔布斯、马斯克这类商业领袖,比如蒂莫西•费里斯、斯格特•扬这类学习高手,比如蒋勋、任祥这类生活美学家,比如原研哉这类设计师,近在身边的,比如我大哥陆亚明、经常被我欺负的秋小叶,还有剽悍一只猫、赛美等等(人数太多恕不一一具名了)。
这些人引领我不断踏进更大、更美的世界,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力量,或者是叱咤风云改变世界,或者是钻研于生活的微小之处但能够发掘出更多美感,或者是成为平台帮助很多人成功,或者是无数人可停靠的港湾。
有些人喜欢身边都是和自己一样懒散的人,这样自己会有优越感,而且反正大家一样懒散,于是自己的不上进就也有了借口。
有些人喜欢身边都是比自己勤奋的人,这样虽然会有压力,但是可以和大家一起进步。
我属于后者。
在微博上看到几张图,是说一位员工,因为反感老板,所以在工作总结里,非常巧妙地把对老板的怨气,委婉地表现出来,获得了微博上一片掌声。
有用吗?
除了心里爽以外。
有这份聪明,愿意花这种功夫,还不如炒了老板,换份工作。
我欣赏那些真正优秀的人,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也向世界输出价值,通过这种价值交换获得财富,这种财富,包括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Dan Lok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3
我知道Dan Lok,是上次深圳大V聚会时,弗兰克在群里分享的图片。下面的内容不算多长,建议反复读上10遍。
我去Dan Lok的网站上看过,让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后面的联系方式。
一般人总是招揽生意的状态,所以会留下自己的各种联系方式,Dan只有一个电话联系方式,而且是明码标价的:
如果你想找他闲聊,这不可能。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需要高端客户,但是,四、五、六对于所有人都是适用的。
我也因此关注了硅谷王川,因为对我来说,他就如同知识中介,推送很多好知识给我。
我注意到,很多人对于新媒体平台和建立品牌,还是模糊的,而这是这个时代给予我们的最大红利!
在秋叶私房课上,秋叶指出,我们对于新媒体平台,是累加的,比如有了微博,我们开始并没有放弃博客,而是并行,有了微信公众号,我们也并没有放弃微博,而很多人的做法是狗熊掰棒子式的:拿起一样,扔掉一样。
另外,很多人习惯于跟风,当有所谓专家说,微博已死,他们一窝蜂地去开微信公众号,当有所谓专家说,公众号已死,他们一窝蜂地停更。
我的微博做得不好,但不会说是平台的错,因为我看到很多人的微博都风生水起,而且我相信他们并没有刷流量(对这些人来说刷流量必要性不大),所以我会反思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如果我认为微博重要,那就积极改进。近来我认真地发微博、做不少活动,目前微博的阅读量和活跃度都在提升。
微信图文的阅读量下降,我也在反思原因,会先从自身改进。而我始终坚持的是提供价值,并且,是符合普世价值的内容,不会哗众取宠,不会标题党,我并不怀疑自己这方面的实力,如果我真的想写,难道一篇《贱货范冰冰》就吸引不来关注?
但,那种标题,是我厌恶的。
那种关注,不是我想要的。
4
今天来到了湖南益阳,参加黑茶文化节。晚餐的时候,和乔志峰老师交流,询问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乔老师是非常有正义感的媒体人,敢于直言。对于现状,我们的确悲观,但不放弃努力。
尊敬的李子勋老师因病去世,他曾经说过:“生命中的随性更能体现生命的价值。只有在生命结束的时候,人才会意识到哪些才是生命的本真需求。”
他的生命虽然结束,但光照和温暖曾经惠及无数人,他曾唤醒人们对本真需求的思考,希望人们不折不扣地喜欢自己,接受自己。美好的生命其实是场接力赛,一个人去了,爱仍在传递。
希望人不必等到生命结束,就能够明白很多道理,这样,每一天都可以过得更有意义。
又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