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新的崔岱远经典句子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最新的崔岱远经典句子

2021-02-22 17:40:04 作者:崔岱远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新的崔岱远经典句子

  1、我吃到最好吃的豌豆黄儿并不是在北海的仿膳,而是在中山公园里的“来今雨轩”——从白瓷小碟里夹起一块小巧玲珑,细腻温润,放进嘴里,只轻轻一抿,竟然如梦般化得不知去向,只留下唇齿间一缕清纯甘冽,伴随着若隐若现的清凉直沁心脾。记得那次饭后,去中山公园音乐堂听了出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清雅而委婉,细腻而精致,不由得令人心头一惊:呀!怎么竟和那豌豆黄儿异曲同工? ----《京味儿》

  2、在立春这天,传统的北京人必吃上一口儿春饼炒合菜,这不仅为了应“咬春”的典,更是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一家人能和和美美,顺顺当当儿地生活,正所谓“天地一家春”。其实“吃”在很多时候都不是为了充饥,而是对一种情感的寄托。 ----《京味儿》

  3、对美食的丰富而细腻的感受,是穷尽一生也体验不完的。吃,其实是没有定法的,它是一门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学问,更是一种即兴的,与生活交融在一起的行为艺术。
有很多吃食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口腹之美,更是一种人们心里对生活的满足和快意。 ----《京味儿》

  4、老北京人管点心不叫点心,称为“饽饽”,自然,卖点心的店铺也就叫饽饽铺。 ----《京味儿》

  5、正如梁实秋所说的:“大抵好吃的东西都有个季节,逢时按节地享受一番,会因自然调节而不逾矩。” ----《京味儿》

  6、吃,从来是和礼仪紧密相关的。这些礼仪不仅关联时令节俗,更包括人生大事,比如出生、做寿、过世。北京人办这三件大事都讲究吃面条儿,有所谓“人生三面”之说,而这三顿面无一例外都要吃打卤面。 ----《吃货辞典》

  7、鲅鱼学名马鲛,体长,牙尖,游速快,长得跟小鲨鱼似的,是渤海、黄海里常见的凶悍鱼类。这种鱼个头儿大,八九斤重是常有的事,而且肉多刺少,很容易就能剔除那根大梁骨,剥去鱼皮,得到两大条子结实的梭子肉,切成大块焖炖或红烧,吃起来比吃牛肉还香。不过还有一种更具特色的吃法,那就是打成馅儿包饺子。 ----《吃货辞典》

  8、对美食的丰富而细腻的感受,是穷尽一生也体验不完的。吃,其实是没有定法的,它是一门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学问,更是一种即兴的,与生活交融在一起的行为艺术。 ----《京味儿》

  9、吃,讲究个时令,《黄帝内经》指出,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正因为人秉天地之气而生,法四时而成,所以“吃”也必须要“顺四时”。这就叫“天人合一”。中医认为“药食同源”,因此不仅用药如此,吃饭吃菜也是如此。即使是同样一块肉,在不同季节也有着不同吃法。春天讲究吃红润光亮的酱汁肉;夏天自然是清爽透亮的白煮肉;秋天要吃甜酸可口,软糯味醇,色彩艳红的樱桃肉—这可是贴补秋膘儿的佳肴;儿冬天吃的是大碗热气腾腾的米粉肉,酥烂浓厚,让人垂涎欲滴。这一点非常符合饮食的规律,因为人在不同季节受温度、湿度等等因素的影响,对口味的需求不同。比如,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往往爱吃清淡的东西,而入冬以后,则喜欢吃点口味厚重的菜肴。 ----《京味儿》

  10、俗话说:“门前一树椿,春菜不担心。”其实香椿不只是春菜,打下来的香椿如果多得吃不了,可以用盐揉搓了储藏在坛子里做成咸香爽口的腌香椿,那可是四季皆宜的佐餐小菜。一坛腌香椿能够供一家人吃上一整年。坛子空了,香椿树上就又滋出了鲜嫩的芽叶。 ----《吃货辞典》

  11、北京的小吃有个特点,就是讲究口味纯正,泾渭分明。凉的就是冰凉的,最好是带着冰凌子的;热的就是滚烫的,绝不能温吞的;清淡的就是爽利的,醇厚的就是浓重的,甜的就是甜的,咸的就是咸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很多小吃的名称却和本身毫无瓜葛,所以绝不能顾名思义。比如炒肝儿其实并没有炒也没多少肝儿;灌肠儿就根本和肠没什么关系;而驴打滚儿更逗了,简直让外地人摸不着头脑。 ----《京味儿》

  12、做青团的艾草也有两种:一种是艾蒿,叶如丛丛鸟羽,做出的青团绿得深沉,闻起来有股别致的艾香;另一种是黄花艾,长长的叶子上有嫩白的绒毛,做出的青团绿得淡雅,有着菊花叶般淡淡的气息。艾青团不仅有甜的,还可以有咸的—那-是用雪菜、笋和肉做成的馅料,清香裹着肥润,正如江南的泥土。 ----《吃货辞典》

  13、“北京人夏天离不开芝麻酱!”这句话摘自老舍先生当年做为北京市人民代表的正式提案。那年,北京的芝麻酱缺货,老舍先生心里急呀!他懂北京人,懂得芝麻酱面就是炎炎夏日里北京人的命。于是,老舍先生特意呼吁“希望政府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没过多久,北京大小胡同儿的槐树荫底下,就又能见到从油盐店捧着小碗出来的孩子,一边小心谨慎地走,一边伸出小舌头去舔那碗里香喷喷的芝麻酱,然后美滋滋地咂咂嘴,诡秘地笑着跑回自家院子。即使在经济短缺时代,北京人的副食本上也有“芝麻酱”这一页。北京闷热的三伏天里,人们的心里热得发燥,能吃上碗凉爽清香的芝麻酱面,怎能不说是一大享受?不过,那时也许很少有人知道,这二两芝麻酱就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为北京人所谋的实实在在的幸福呀! ----《京味儿》

  14、香椿吃法很多。有香椿炒鸡蛋、香椿拌豆腐,也可以焯熟了切成小粒和焖得稀烂的黄豆拌在一起,点上几滴香油做香椿豆。不过最经典的吃法还得说是外酥里嫩的炸香椿鱼儿了。调好的面糊加上苏打后略微饧饧,再和进少许素油。刚摘下来的香椿挑嫩芽洗净后用热水稍稍一烫,立刻变得翠绿。掸上干面粉蘸匀面糊,放进温油里炸。等到一颗颗裹着面糊的香椿在油锅里浮起,变成条条金黄灿烂的小鱼儿,赶紧用笊篱捞出来控净了油装在盘子里,撒上些椒盐,金裹翠玉般的香椿鱼儿就算做成了。拿筷子夹上一条,别急,小心烫,先用嘴轻轻吹吹,慢慢一咬,顿时满口异香从齿缝中窜入肺腑,每个肺泡里都充盈了春的气息。 ----《吃货辞典》

  15、“好吃不如饺子。”元宝似的饺子让人看着喜庆,吃着舒坦,是北方常见的家常饭。有传说称最早的饺子是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是用羊肉和上辣椒做的,专治冻耳症,所以叫做“娇耳”,日久天长传成了“饺子”。这个传说未必可信,因为辣椒明代才漂洋过海传入中国。不过东晋葛洪的《字苑》里确实已经记载了饺子的做法:“锉肉,面裹,煮之。” ----《吃货辞典》

  16、生活的美味在于有创意的发现和精心的制作。 ----《京味儿》

  17、广东的皮蛋瘦肉粥可谓大大有名。煲粥时,下进肉和姜丝,加进一颗切碎的松花蛋起到小苏打的作用。待粥煲得滚糯,皮蛋完全融在粥里,再把第二颗松花蛋切成小瓣撒进锅中。不多时,就煲出了一锅柔滑鲜香的粥糜。撒上葱花和薄脆一喝,每个毛孔都感到熨帖。 ----《吃货辞典》

  18、一种典型的吃食总是和人的一种性格相关。白煮肉这种典型的满族吃食,从粗犷到精细也正体现了爱好这口的人们性格变化的历程。 ----《京味儿》

  19、说的这么热闹,麻豆腐到底是什么呢?其实,麻豆腐就是做绿豆淀粉或粉丝的时候剩下的下脚料。用黄豆磨豆浆剩下的叫豆腐渣,用绿豆磨豆浆剩下的豆腐渣经过加工,就叫麻豆腐。北京人从不吃稀奇古怪的东西,而是善于用真正的手艺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极平常的东西做出不寻常的滋味。 ----《京味儿》

  20、吃打卤面讲究卤多面少。盛上半碗面,浇上半碗卤,品尝的就是卤的醇香。不能搅拌,就那么边喝卤边吃面,感觉才更是味儿。若是一拌,卤就澥了,韵味全失。吃打卤面不能加醋,也不放其他菜码儿,这样才能充分体味打卤的滋味。打卤面是代表北京人家的面,不仅因为其味美,更由于它饱含着北京人的礼数。当然,今天想吃这口不必非等到办什么大事,随时都可以自己动手做上一碗,在解馋的同时品味人生中的每一天。 ----《吃货辞典》

  21、酱炸好了,自然要拌面。北京人吃面除了三伏天要过水凉吃以外都讲究吃“锅挑儿”,就是刚出锅的面挑到碗里浇上佐料立刻进嘴。唯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面条儿的利落。若是怕面坨了,还可以浇两勺用开水冲泡的虾皮汤,不但嘴里透着顺溜,而且味道也更鲜了。 ----《吃货辞典》

  22、寒食,人们熄火冷食祭亡;清明,人们取新火踏青游春。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意在佑生。清明过后,天地明澈,空气清新,万物勃勃。青青的时光里咬一颗青团,任草香荡漾在唇齿之间,一转身,哇,春深已似海!青团的味道,是四月的味道,是江南人家的味道。若忆江南,就吃上一颗绿油油的青团吧! ----《吃货辞典》

  23、吃炸酱面一般要配上不同的面码儿。面码儿并不是花样越多越好,而要讲究个“顺四时”。比如清明前后刚滋出嫩芽的香椿,切一点细细的末子撒在碗里,整个屋子都清馨无比。新摘的小萝卜切成丝当面码儿,其清爽甜美是其他菜蔬无法比拟的。三伏天里配炸酱面吃的当然是顶花带刺的黄瓜。很多人吃黄瓜并不切,而是端着碗面,举着根黄瓜,吃两口炸酱面咬一口黄瓜,既便利又开胃。若是进了十冬腊月,外面冰天雪地,待在家里趁热吃碗炸酱面,配上开水焯过的大白菜头丝,浇上腊八儿醋,就上两颗腊八儿蒜,吃下肚去那叫一踏实。若再讲究,可以配上熏鸡丝、酱肚丝、火腿丝、纯黄花鱼肉烘制的鱼片……一碗朴素的炸酱面却也做得滋润调和、包罗万象,如同一段美妙的皮黄,蕴含着北京人的乐呵。 ----《吃货辞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