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热分子语录
编者按:狂热分子语录,从网络整理而来,如有错误或者句子推荐,欢迎留言评论。
●The quality of ideas seems to play a minor role in mass movement leadership. What counts is the arrogant gesture, the complete disregard of the opinion of others, the singlehanded defiance of the world.
对群众运动的领袖而言,见解的精辟与否看来无关宏旨。真正重要的是他敢于摆出自负的姿态,完全漠视别人的意见,不惜一个人单挑世界。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任何有效的主义,必须是“违反天性、违反常识、违反欢乐的”。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失意者在大肆诋毁“现在”之后,会得到巨大的快乐。通过贬抑现在,他们获得了一种隐约的平等感。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你无法用理性或道德上的理由去说服一个狂热者抛弃他的大业。他害怕妥协,因此你不可能让他相信他信奉的主义并不可靠。但他却不难突然从一件神圣伟业转投另→件神圣伟业的怀抱。他无法被说服,只能被煽动。对他而言, 真正重要的不是他所依附的大业的本质,而是他渴望有所依附的情感需要。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那些一般事情都做不好的人喜欢去做不可能的事。那是他们掩饰自己元能的手段。因为要是我们从事可能之事而失败,失败之责就得完全由自己承担.但如果从事不可能之事而失败,我们就可以把责任归于事情的困难。从事不可能之事比从事可能之事少一点丢脸的危险。因此,愈做矫一般事情的人就愈胆大妄为。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因此,显而易凡的是,教义不是让人去理解的,而是让人去信仰的。只有对我们不理解的东西,我们才会有百分之百的信仰。" 一种能理解的教义会缺少力量。-旦我们理解一样东西,它就会像是发源于我们自身。显然,那些被要求抛弃自我的人不会从发源于自我的东西上看到永恒确定性。凡是他们能完全理解的东西,其有效性与确定性在他们眼中都会失色。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撒旦说过,人情愿舍去一切所有的保全性命。" 这话固然没错,但人却会情愿以性命换取他还没有的东西。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一种教义的有效性不在其内容,而在于它言之凿凿。 教义不是让人去理解的,而是让人去信仰的。“只有对我们不理解的东西,我们才会有百分百的信仰。”一种能理解的教义缺少力量。一旦我们理解一样东西,它就会像是发源于我们自身。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自由鼓励多种多样的尝试,也无可避免会带来多种多样的失败与失意感。一个人除非善于用脑子,否则自由就会成为他一种讨厌的负担。自我若是软弱无力,再多的自由又有何用?我们参加群众运动,是为了逃避个人责任或为了得到——用一个热情洋溢的年轻纳粹党员的话说——“免于自由的自由”。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对“现在”持贬抑态度会让人培养出一种预见未来的能力。适应良好的人都是差劲的先知。相反的,那些老是和“现在”过不去的人却别具慧眼,看得见改变的种子和蛛丝马迹。愉快的生活会让我们对巨变的逼近茫然不见。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要不是这样,你又怎么解释几百万犹太人被带进集中营和煤气室,明知此去绝无生路,还不反抗呢?希特勒最可怕的能耐之一, 就是知道怎样抽干敌人(至少是欧洲大陆上的敌人)的希望。他狂热相信自己建立的是一个至少可以维持千年的新秩序,这种信念,同时感染到他的信徒与敌人。它让前者觉得,他们为第三帝国而战,就是站在永恒的-边;它让后者觉得,对抗希特勒的新秩序不啻挑战历史的巨轮。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一种教义的有效性不由它的奥妙性、崇高性或正确性决定,而是取决于它把个人隔绝于其自我及世界的彻底程度。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狂热的爱国主义和宗教或革命的激悄一样,常常可以作为罪恶感的抚慰之所。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一个人愈没有值得自夸之处,就愈容易夸耀自己的国家、宗教、种族或他参与的神圣事业。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没有了可供热烈献身的对象,他感到漂泊和被遗弃。在他看来, 宽容是一种软弱、轻浮和愚昧的象征。 他渴盼那种来自完全顺服的心安理得感,渴盼全心全意依附于一种信仰和主义。对他而言重要的不是一个运动的主张和目标,而是它可以让他完全献身,并与一个集体发生联系。他甚至会愿意参加一个反对他前一个信仰的群众运动,但前提是那必须是个真正凶猛的运动一一不妥协,不宽容, 声称占有唯一和独一的真理。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所有形式的献身、虔诚、效忠和自我抹杀,本质上都是对一种事物牢牢攀附——攀附着一件可以带给我们渺小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东西。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一个新兴群众运动赖以吸引和维系追随者的,不是主义与承诺,而是能不能提供人们一个避难所,让他们可以逃离焦虑、空虚和无意义的生活。 ----霍弗《狂热分子》
●失意者之所以追随一个领袖,与其说是因为他们相信他可以把他们带到一片应许之地,不如说是因为领袖可以把他们带离开他们不想要的自我。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对失意者来说,不用负责任比不用受约束更有吸引力。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在自由实际存在的地方,平等是大众的热望。在平等实际存在的地方,自由是极少数人的热望。 有平等而没有自由,会比有自由而没有平等更能创造稳定的社会模式。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在一个极权社会中,革命会爆发,一般都不是因为人们对压迫和困苦的怒火趋于沸腾,而是由极权架构发生松动所导致。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狂热者并不是真会坚持原则的人。他拥抱一项大业,主要并非由于它正确神圣,而是因为他亟需有所依附。这种感情上要有所依附的需要,往往会把他拥抱的任何大
业转化为神圣伟业。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一个领袖最神秘的能力之一,与其说是能掌握群众,不如说是能控制甚至魅惑一小群能干之士。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信仰的力量不表现在能支使人移山,而在于能让人看不到有山要移。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为最起码生活操劳的人,不会有时间、心情去悲愤或造梦。中国民众不易造反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得花大力气才赚地到一点点维生之资。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People with a sense of fulfillment think it a good world and would like to conserve it as it is, while the frustrated favor radical change.
有成就感的人会把世界看成一个友好的世界,并乐于看到它照原样保持下去,但失意者却会乐于看到世界急遽改变。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布痕瓦尔德( Buchenwald) 集中营里关着3 万个不抱希望的人,他们既没有发展出任何形式的联合行动,也没有表现出自我牺牲的精神。那里的贪婪和冷酷自私,比最贪婪、最腐败的自由社会尤甚。"他们不但没有设法互相帮助,反而千方百计去控制别人,压迫别人。"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蒋介石的一大败笔就是八年抗战结束后,未能及时找到一千代替日本人的新魔鬼。这位雄心勃勃却头脑简单的将军大概是太自负了,以致未能了解,会让中国群众团结起来的因素并不是他,而是"魔鬼"日本所激起的民族激情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失业者宁愿追随贩卖希望的人,而不愿追随救济的人… ----霍弗《狂热分子》
●失意者看到有钱人走下坡和正直者受辱,会深感安慰。他们在普遍的没落中看到人类平等的前景。在他们看来,大混乱就像坟墓一样,是平等的温床。他们炽烈地深信,一个新秩序必然会来临,但在新秩序建立起来以前,旧的一切必须连根铲除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当我们的恨不是出于明显的理由,而且看来是站不住脚的时候,渴望盟友的心理会更形迫切。而这种恨,也是最有力的凝聚剂之一。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由此看来,最容易让群众运动滋长的环境,就是『个相当自由却缺乏舒缓失意感机制的社会。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想要把-个人完全同化到集体,对个人特殊性的抹杀必须彻底。他的欢乐与哀愁、骄傲与自信都必须源自团体的机运与权能,而不是源于他个人的前途和能力。特别重要的是,不能容许他有孤立感。哪怕是被困在一个荒岛上,他都必须仍然觉得处于团体的注目之下。要让他觉得,失去与群体的关联不啻于失去生命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没有对 「未来」 的希望,自我牺牲和相互扶持的精神就不可能养成。如果「今天」是我们仅有的全部,我们就会拼死命多抓住一些「今天」。我们会像是漂浮在一个虚无的海洋里,任何一小片船骸都会被我们当成生命之树一样,死抱住不放。反之,如果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在前头,尚未来到,我们就会愿意把自己的所有与别人分享,眼睛放在我们手中已有的东西前面。唐纳移民团(Donner party)成员怀有希望时的互助和失去希望后的互相猜忌,反映出同舟共济精神亟需要有希望作为后盾。希望一丧失,人群就会分裂,每个人都拼命去照顾自己的利益。如果只有共同苦难而没有共同希望的话,既不能产生团结,也不能患难与共。希伯来人在埃及受奴役时,生活固然万分困苦,彼此却整天争吵不休,后来,摩西靠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