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头长啸李树身日记(63)
众所周知,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分别被世人尊为诗仙、诗圣。李白和杜甫都曾入朝为官,但两人的人生经历与作品区别明显:李白被朝廷封为御用文人后,虽空有怨气却不思进取,日日纵酒放歌。而杜甫虽能在小小官职左拾遗的任上,兢兢业业为国效力,但还是免不了心中忐忑不安。
今天,我们将要赏读唐诗中杜甫的诗作品。应当说,杜甫的诗在现代文学史上,特别是在民间口口相传中,其普及率非常高。究其原因,愚以为主要是杜甫的诗反映民生之艰的题材相对较多。比如国人妇孺皆知并可朗朗吟诵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现代诗评界对杜甫诗的特点,似乎已简略归纳为: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出高度艺术概括;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语言艺术高超;诗歌众体兼长。
笔者觉得,如果赏读收入初中、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杜甫诗,因太大众化不仅缺少新鲜感,且有拾人牙慧之嫌。今天我们剑走偏锋,专选一首杜甫的“边塞诗”作品《前出塞九首·其六》来赏读。
这首诗极具战略眼光,它不仅既表达了杜甫反对穷兵黩武、好战派的那种治国理念,更可贵的是他提出了可通过润滑的政治外交策略,用以妥善解决边疆若干问题的主张。
前出塞九首·其六
作者:(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以笔者的一孔之见,将此诗先译成白话文于下,再斗胆浅析简评,以求达到抛砖引玉的期待。
【译文】真正的猛士拉弓就要拉最强硬的弓,射箭也要射最长的箭。如果在战阵上射杀敌人时,则应当先射敌人的马;在擒捉群贼时,更应先擒住贼王。杀人必须有所限制,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边界。只要已经达到了制止敌人侵犯的目的,也就该见好就收,不必非得要杀掉很多人。
此诗《前出塞九首·其六》,是杜甫四十岁时一系列军事题材(边塞诗)作品之一。作此诗时唐朝还处在生长期,也就是唐朝在军事上雄心勃勃的疆土扩张期。满朝文武百官对军事扩张的预测,大多数都持乐观及好战态度,而当时杜甫却对唐玄宗治国理政及其军事思想,持有不太认同的观点。
他这观点具体体现在此诗的前四句,是用通俗而富含哲理的谣谚体起首来讲述如何练兵用武,以及怎样才会克敌制胜。而后四句,却专注于书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即应“止戈为武”,看似矛盾而实为辩证。杜甫认为,如果缺乏可靠的武备,那么就不能制止外来的侵略战争;然而若又自恃强大,穷兵黩武,那么也非上策。
所以,杜甫在诗中主张既要拥有强兵,又应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在唐朝诗人的作品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所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著称,犹为可贵。正因如此,此诗也才显示出其富哲理、立意高、正气宏、有气势等特点。
史载,唐朝在安史之乱前已经达到鼎盛时期,也正是大举对外四处征伐、穷兵黩武之时。当时的杜甫已经看到了国家存在的这些弊端,因此他才会先后写出了十四首《出塞诗》,用来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心。而这首《前出塞九首·其六》,则是其中最具盛名的一首诗。
*******************
昨晚,“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罕见的提早在21时20分,便将《夜读:所有关系,都是这样变淡的》百字短文放进了“李树身新浪微博”里。
截图:李树身新浪微博
我产生的误解,至今尚未得以消除而表示遗憾!否则,他便不会如此具有客观性、针对性地善意批评本老龄笔者:你们为何“走着走着,情谊却变得越来越淡?”
笔者在接受良师益友善意批评的同时,也要为自己曾经向那手持权杖的三大网站,匍匐般地“百般讨好”过,而深感羞辱至极!也更加为我的多次申诉,换来的却“沉默”与“漠视”而愤懑难抑。既然,你们如此“店大欺客”的角儿,那么我又何苦须得继续付出忍辱蒙羞的代价,乞求留驻于欺客大店呢?
有一小段经典语句这么说:“付出是相互的,只是言表方式不同。有的人喜欢说出来,而有的人更喜欢用最实际的方式做出来!有一颗好心,有一张好嘴,但心若被伤破,再好的嘴也无法挽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