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人:他来了 悲情1号——蓝玉
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是明初朱元璋时代著名的两个大案,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事件。无论是胡惟庸“擅权扰政”,还是蓝玉的“自以为是”,都是朱元璋专权思想下的牺牲品。昨天,我们聊了胡惟庸的悲惨结局,今天我们再来聊一聊蓝玉这个人。
在了解蓝玉这个人之前,我们先要铺垫一下朱元璋当时的心态。当时的政治生态下,胡惟庸、蓝玉这样的人甚至连棋子都不算,朱元璋称帝时已经41岁,而天下大定时已经60岁,人到这样的年龄,他更希望江山世代在朱家手里,所以,他本能的对功臣又着强烈的防范心理,如果想一个人对你永远没有威胁,最稳妥的办法就是让他永远消失,朱元璋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借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诛杀了约四万五千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开国功臣,他们甚至与两案没有直接和间接关系,但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我实话,在多次看那段历史时,我总是觉得,封建社会的君主真流氓,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道理是他们说的,不讲道理的事也是他们做的。十几年时间内,与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几乎被全部杀了,只有一个人看清了形势,悟透了道理,激流勇退、洁身远行、卸甲归田,绝口不提政治,得以寿终正寝,活到了70多岁,这个人叫汤和。权和利伴随着很多人的世界观,能在最春风得意时看透事情和人物的本质,并做出激流勇退的决定,绝非容易的事,做这样事的人也绝非一般人,但是汤和做到了,这个人,我以后会带大家认识。
话说回来。蓝玉这个人,我跟他很“熟”,“熟”到就像昨晚刚在开发区小康城和他喝过酒一样,还是壶推的那一种。他是开国名将常遇春的内弟,绝对骁勇善战,是个武将,性格我也很喜欢。官场是谈资格的,徐达、常遇春等老资格大将逐一去世后,蓝玉成了“老资格”,在打了很多胜仗后,朱元璋给了他总揽大军的权力,到这个时点,蓝玉无疑是风光的,但是他和汤和比,就差了一点。在打了很多胜仗后,蓝玉开始有点桀骜不顺了,甚至还驱逐到他家办公的御史,这让朱元璋心里越来越不爽,对于此时的朱元璋来说,他并不是非要杀蓝玉,而是通过一个合适的事件,借题发飙,清除那些有功之臣,以保得朱家子孙永坐万世江山,恰巧在这个时候,不上路子的蓝玉很不和谐的出现了。简单的说一下结果吧,典型的官场套路: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使出面控告蓝玉谋反。朱元璋:哦,还有这事呢啊,诛三族,连坐一万五千人吧。很多开国功臣,不管是不是与该案有关,都被裹挟在案件里,被干掉了。
我总结了一下,明清历史中,有两对君臣非常相似,分别是朱元璋和蓝玉组合,以及雍正和年羹尧组合。作为臣子,蓝玉和年羹尧都是绝对的功臣,但是都出现了居功自傲的毛病,都被主子看不惯了,为了让他们忠心,让他们安心带兵打仗,刚开始时,朱元璋和雍正都说过很多情意绵绵的话,非常相似,但是,一旦这些臣子功成名就、功高盖主时,朱元璋和雍正杀起功臣来,可谓毫不手软,眼睛眨都不会眨一下,你不要跟我谈什么功劳,你功劳再大,也大不过天,我就是天。《官场现形记》里有一个观点,领导叫你做事,做大事,哄着你做大事的时候,是有态度、有情怀的,但是你一旦触犯了皇权的自尊,你所有的功劳不值一提,一钱不值,官场上,你永远是领导的人,领导永远不是你的人。以上说的,皆是封建官场的普遍政治生态。皇帝与臣子如是,臣子与下属也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