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男孩》读后感10篇
《美国男孩》是一本由[英]安德鲁·泰勒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页数:5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男孩》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美国男孩》读后感
其次:书比我想象中的厚,足足500页,字体也较小,拿到书的那一霎那,很担心自己一周能否读完。但是幸亏侦探小说一般读起来都比较快,这本也不例外,作为侦探小说,这本铺垫太长…稍显乏味…翻译腔也比较重……但是偶尔也会冒出一些哲学句子,读起来也挺有意思。不妨一读
最后,还是谢谢鉴书团。
《美国男孩》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American boy?
非常感谢豆瓣读书团这次给的机会,让我接触了这一种比较不太一样的侦探小说的模式。多尝试新风格的书也是我很乐意的事,多尝试才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自己喜欢的~
我感觉国外的小说很多都是,开篇的很长很长内容并不能引人入胜,甚至看着还会犯困。侦探小说没有《白夜行》这样的读起来酣畅淋漓,尤其是前面20章,要先让大脑熟悉一下这种模式,特别是难记得国外名字,记名字都很费脑
《美国男孩》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美国男孩》读后感
感谢你们
也谢谢豆瓣读书选中我
《美国男孩》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美国男孩》读后感
看了书后的简介本来以为是一本关于爱伦坡的小说,还在想:这种同人志在国外发展的这么好。
结果发现其实和爱伦坡本人关系不大,感觉编辑是不是怕剧透太多,所以吊了一个诱饵在书的背面。
其实对于我来说,推理小说还是喜欢以第三人称视角的那种,但了解到作者的写作方式不一样,还是忍住看了下去。
作者并没有让人失望,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所带来了一种现在最流行的体验,所谓的沉浸式阅读,读到精彩处,更像是想象力的VR游戏。
《美国男孩》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没想到这本书压根就是标题党
故事简介和书腰都打出了“爱伦·坡死前的神秘表现与他的童年之谜”这样的噱头,但实际上这句话就是本书的一个背景,压根没有太大联系,主角也另有其人,冲着这点看的读者可能会失望。
而且本书也不能算作推理小说,只能说是悬疑小说。
《美国男孩》读后感(六):【豆瓣鉴书团】有点无辜的爱伦·坡
爱伦坡去世前的迷之举动成了作者的灵感来源。不过这个故事中,爱伦坡只是个不知情的旁观者,偶尔或许会承担起无辜的导火索的功能。实际上,他身世成谜的亲生父亲的戏份要重得多。
从风格上来说,我喜欢这本远多于《天使安魂三部曲》。狄更斯式的、有点哥特感的氛围格外适合神秘案件的发生——厚重的伦敦雾气里,淌着污泥的小巷子里一条手杖突然举起然后狠狠落下……男主人公有点像个孤身的福尔摩斯(只是一种类比,他并没有福尔摩斯的神通,甚至没有固定的“华生”),用普通人的头脑试图破解谜团,直到他自己似乎也成了谜团的一部分……
《美国男孩》读后感(七):【豆瓣鉴书团】不太推理的伦敦风情图
比起剧情,其实更吸引我的是本书的文风。足足四百九十余页分量十足的篇幅,留给推理的部分其实并不太多,绝大部分的笔墨都在描绘十九世纪初期伦敦的风物和生活。主视角叙述者的教师身份让他能有机会来回于上流社会和贫民窟,从而充分地展现出那个时代的伦敦的风貌。许多次我甚至觉得自己在看狄更斯、简•奥斯汀甚至夏洛蒂•勃朗特(翻译风格也许也是带来这种印象的原因)。
推理部分……实话来说并不算特别抓人。可能也有篇幅过长的原因(杀人事件直到第22章才出现),许多铺垫揭开时冲击力已经减弱了许多。但不妨碍把它视作一本有趣的历史小说。
《美国男孩》读后感(八):【豆瓣鉴书团】对于缺失真相的艺术还原
《美国男孩》其实是一部历史传记小说。他的背景是埃德加·爱伦·坡的手稿—《威廉·威尔逊》。书中第一次出现于首页:“近年来,我遭遇了无法言说的不幸,犯下了不可宽恕的罪行,如果可以,今天就不在此详加叙述了。”
然而故事并不是以爱伦·坡展开的,主人公托马斯·希尔德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无名诗人,连大英图书馆都查不到他。他生了十四个孩子,很可能是重婚犯。这是人物名字的原型。
整个故事其实并没有特别吸引我,他通过对爱伦·坡原手稿的艺术性还原,实际上是写出了另一个故事,用“我”来讲述这个故事,又使其与传记小说有所割离。
《美国男孩》读后感(九):【豆瓣鉴书团】伦敦复仇记
首先感谢豆瓣读书提供的阅读机会。
我一直对悬疑侦探小说抱有较大兴趣,阿加莎、东野圭吾、岛田庄司的作品都阅读过一些。严格来说,这本书倒不像是传统的侦探小说的模式:设谜——探索——解谜。整本书随着时间线逐渐展开,与其说是破案,不如说是上演了一出伦敦复仇记。下层人士对上流人士的复仇,父亲为儿子的复仇。
这本书还是具有一定文学性的,其中老伦敦浓雾、贫民窟风貌以及英国田园风景的刻画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缺点也比较明显,书中出现的人物太扁平了,就只是在为情节服务。
《美国男孩》读后感(十):【豆瓣鉴书团】爱伦·坡???
几乎没看过几本推理小说,这也应该是看的第一本 历史推理小说。
封面设计 还不错
其实是奔着 爱伦·坡 去看的。可几乎和 爱伦·坡 没多大事
不过也可以算是page-turner,想要看些轻松的文字,消遣一下,还是合格的。
关于爱伦·坡,我没读过他多少作品,可依旧认为他是一位被underrated的作家
之前读了奥登《序跋集》中评论坡的一章,对于D.H.劳伦斯的评论中“受辱骂”,奥登解释道“不,是比那更糟糕的厄运。注定要被用作学校教科书里用以激发年轻人对优秀文学作品兴趣的诱饵,成为低俗小说的劲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