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生模式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人生模式经典读后感10篇

2019-09-10 23:00: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生模式经典读后感10篇

  《人生模式》是一本由阳志平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模式》读后感(一):无题

  那是两年前,赤日之下,苏元山上。少年偶然翻开了《追时间的人》。

  他挖空心思地自问自答了“为什么这本书叫这个名字?”,心中漂浮已久的阴霾散去了一大片

“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群有趣的人!”

  同时,他也不禁对此书背后的人们感到好奇,想了解一下这些都是怎么回事。于是,他凭着多年穿梭网络空间养成的嗅探信息直觉,找到了「开智学堂」,又找到了「心智工具箱」,然后确认老师是这一切的源头

  他,受够了浮浅与嘈杂的他,不甘作风中飘絮的他,渴望踏上追寻智慧之路的他,在不经意地初览几篇文章后,即为这些文字及其作者深深折服。吸引他的,是那兼具广度深度知识思想;唤起共振的,是文字深处那善的--安静的--追求理性--追求美感--捍卫内在动机-- ∞ --的灵魂

  一篇篇美文看得少年欲罢不能。从此,打开「心智工具箱」,在箱里翻来翻去,成为了少年枯燥的课内学习生活之外的最大快乐源泉

  思维火花飞舞,余烬落地,藤蔓交错。少年在一个个困惑被点破的同时,对自己和世界模糊不清未来,也多了一丝理解

  潘多拉魔盒被悄悄地撬开一道缝隙,外部世界将降维打击恩赐于少年。来自过去、当下、未来的万千星尘燃烧着,呼啸着,坠向大地。少年哪接受得了那么多星星祝愿?于是视界一亮,便燃烧殆尽。世界化作一片汪洋,又一次迎来幻灭,并将在不久之后重建秩序。少年后来发现,自己因此少走了许多弯路

  如今,少年仍置身于世界与个人历史运动洪流之中。累了,困惑了,便踱回南山,让自己不安的灵魂休养片刻。

  感谢阳老师,感谢我。我在恰到好处时候遇到了这些文字。

  另在此感谢高二下学期的第一任同桌,以及她和她。

  于个体,一切皆缘。

  《人生模式》读后感(二):《人生模式》的另一种读法

  诗酒年华人生几何,未懂生活,青春先逝。人生茫茫,我们自问,如何走好人生路

  人生困惑

  少数人,有天资、有际遇,见招拆招,回头一看,人生早已充实富饶

  多数人,不得要领,一辈子在原地打转,正如罗曼罗兰所写,“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天天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

  那么,该如何做,才可以过好一生呢?

  起底成功

  「练好了这7个技能就能发大财」、「成功人士必备7项技能」,这是成功学里经常出现句式。成功学总是喜欢将某种能力性格与成功绑定起来,或明或暗地指出一条通往成功的必然路径

  但是,成功路径只是成功者的事后解释,这些路径事前并不存在。成功者只是简单套用老套故事结构编织一个个漂亮的故事。比如,善恶有报、天道酬勤就足以掩盖一切真相细节

  艰难的奋斗历程和事后的风轻云淡,往往是两回事局外人,却将两者混为一谈。别人的坐而论道,成了我们的救命稻草

  人生路径是分阶段的、多层次的,每个阶段对性格能力行动要求都不一样,有时候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比如,创业需要理想主义,需要不顾风险野蛮生长发展期需要左右逢源关注外部,到了守成期,谨小慎微、严控风险却成了优势策略。一个阶段的优势很容易成为另一个阶段的劣势,拘泥于性格、能力、甚至是理性思维,都会在某个阶段卡住。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适应环境和阶段,往往比技能更重要

  对成功而言,个人努力与适应环境是飞鸟双翼剪刀的双刃,缺一不可。什么是外部环境?历史的进程国家运势城市的发展、行业风口都是。外部环境复杂易变,不容易预测。自我修炼没有错,而关起门、脱离工作情境训练往往是缘木求鱼

  勇敢行动

  成功学喜欢把成功者精英化、神秘化,营造一种错觉,成功者往往性格完美素质齐备、能力突出。而现实中的成功有时非常简单,发财其实不需要具备太多、太高端的技能。

  瓷砖贴得好,可以成为村里首富掌握一点点行业秘密使用一辈子,足够过上体面的生活;大妈听了公园舞伴建议、咬牙买了两套房,也发财了。成功可以很偶然,事前看,常常是懵懵懂懂、模糊不清,事后看,自己的行动契合了外部环境。

  成功取决于行动,而非能力。成功者回首往事,成功只是由一两件做对的事决定。一辈子做了很多蠢事,到老了依然能力不足、性格有缺,却并不影响成功的基本面

  行动与成功直接相连,理论、能力、思维当然很重要,但不是直接因素,也不是决定因素。能力只有建立在行动的基础上,才有价值。而行动正确,一直是成功学回避话题

  《人生模式》的另一种读法

  理论、能力和思维的价值何时体现呢?避开不靠谱的路径。

  世上没有必然的成功,只有必然的失败,这是成功的反向思维。取得巨大世俗成功的智者芒格,就偏爱这种思维。就像数学里的反证法,正面突破困难重重反面突破手到擒来。

  就像在山脚仰望成功的顶峰迷雾障目、分叉密布,无法找到一条登顶之路。但是,我们可以事先避开一些死路,然后慢慢摸索前进。

  人生的问题不是如何成功,而是如何避开失败。好的人生模式不一定带来成功,坏的人生模式却必然通向失败。我们要做的,就是避开坏的人生模式,勇敢去闯,边走边看。

  那么,不靠谱的人生模式是什么呢?

  你只需要将《人生模式》反过来看。行动中,制定繁复计划、热衷打卡;职业转型时,先做个完美的计划再行动;练习时,追求1万小时阅读时,平均用力,一本书从头看到尾;写作时,一字一字地码;人际交往中,追求人脉轻视自身的积累……

  人生没有攻略,人生问题答案也没办法写在纸面上。人生如马过河、各有不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人生的路要自己走,不能一步到位,只能摸着石头,边走边看。

  网络时代,群魔乱舞,读过《人生模式》,你更容易识别出坏模式,避开人生种种大坑。在事上磨练,在生活中修行,在模式和生活中穿梭成长

  《人生模式》读后感(三):卡片、空间、梦想

  阳老师新书《人生模式》开始售卖,有幸参与书稿的审校,先一睹为快,也就先行写下我的读后感言

青年四梦

二十四岁到三十六岁的年轻人,会有形形色色的困惑,其中最典型的四类困惑莫过于: 人生价值、良师益友终身志业和爱的寻求。

  早期的发展心理学学者大多关注儿童青少年时期的问题,对 21 岁以上的成年人困惑少有研究。1966 年,耶鲁大学发展心理学家丹尼尔·莱文森在他 46 岁之时,也面临现在人们常说的「中年危机」。为什么人到中年,找不到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现象如此普遍?好奇的莱文森调查了 35-45 岁的中年群体,他发现,如何度过 17-33 岁这段中青年岁月,对往后的生活影响重大

  在 24-36 岁的人生阶段的年轻人有很多梦想,归结起来也无非是四大梦。正如作者阳志平在《人生模式》一书中所说「青年的四个大梦,会持续地影响他的一生。第一个大梦是寻求人生的多元价值,希望自己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二个大梦是找到能够与自己同行的良师益友;第三个大梦是找到终身志业;第四个大梦是爱情友情亲情等爱的寻求。人生四季,一季影响一季,上一季种下因,下一季获得果。」

  而我在 24 岁的这个当口,初次体会了校外的生活复杂,它是校内生活的平方再平方。我跳进时间之河,接受独立自主金钱能力、炽热冲动琐碎无聊、自我实现社会评价浪潮的拍打,在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化发展中摇摆,在青年四梦的彼岸的路上,前进又后退。

  青年四梦,也是人生四梦。不妨趁年轻,尽力实现,四十才不惑。

24 模式

  人生百态,世事无常。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扉页上写道「幸福的人生总是相似不幸的人生却各有不同。」纵使人生发展道路不一,命运轨迹各有形态,而好的人生模式总会人类历史的智者伟人身上循环复现。作者隔空对话大古往今来的大师巨擘,用认知科学及相关学科放大镜,看变化人生,种种模式自然浮现。

  复杂人生,环环相扣。人生发展,既有基因家庭,也有运气和际遇,还有个人努力和时代背景。理不清剪还乱的变量,作者是如何翻转人生魔方变换色块,多角度归位?作者笔下的人生魔方,并不是 6 个色面,每面 9 个方块的正方体,而是一个不规则魔方。它有五个色面,对应五大类人生模式:核心模式、行动模式、读写模式、人际模式和模式的模式,每个色面下又有相应的模式,一共 24 种。

  模式也是一种卡片,24 种模式,24 张卡片。将它们铺展开来,或两两组合,或主题组合,或差异组合,在多番尝试试探中,总能找到符合你个人特点,适合你人生发展的模式组合 。用卡片封装世界,用模式卡片构建人生。王小波有他的写作模式、风格模式、动机模式、有趣模式;西蒙有他的文化资本模式、心流模式、阅读模式、空模式;毛泽东有他的时空模式、反焦虑模式、信息信任模式和练习模式。

  模式不在多,只有在生活中反复实践,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一招一式,才会有所裨益。合上此书,我不禁在想,有哪些模式能为我所用,离青年四大梦更近一步呢?

四方空间

  我选了四张模式卡片,想象一下卡片若能悬浮空中,上下横竖一摆,一个小小的四方,也是一空间。

  心流,是我的第一张模式卡片。有次傍晚走在回家的路上,一股香气飘到鼻尖,我瞧见路边卖冷面小哥,鹅黄色灯光打在他上下挥舞双臂上,身体也跟着手臂节奏晃动,他摊饼的专注和忘我像饼香一样,弥漫在静黑的夜晚。或许这就是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所说的心流。当你沉浸在事物本身时,心流像泉水一样奔流在心头。它需要专注、投入和安静。碎片即时的信息使你难以集中注意力;在被动娱乐中感知到的快乐却让你越来越疲惫空虚;网络媒体对成功和财富追捧宣扬让你在社会比较焦虑不安天地不仁,以万物刍狗,爬山除了爬山之外,没有别的理由。虚无不虚无,快乐不快乐,都在心流之外。

  练习,是我的第二张模式卡片。也许你听说过畅销书异类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专家,需要一万小时。真的是这样吗?实际上这只是《异类》作者格拉德维尔,对原创作者知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ricsson)技能习得研究的不严格的演绎。为什么说是不严格的演绎?因为它放大了时间和练习成果相关性,模糊了不同领域对技能习得不同要求的区别,技能习得的本质不在于练习时间是否达到僵死唯一的数字指标:一万小时,而在于是否激活了「长时工作记忆」能力它是使新手成为专家的关键。后来艾里克森出了一本书,叫《刻意练习》以正视听,阳志平也为此书做序并收录在本书中。然而艾里克森的刻意练习理论也有局限,它更适用于认知复杂度低的活动,如缝纫、开车。而认知复杂高的活动,如管理销售,受情景影响大,内隐知识占比高。如果能找到一个学习共同体,追随大师,耳濡目染下自有所成。正如作者阳志平所言「成年人的学习,不过找到学习共同体,大时间周期刻意练习」。

  有趣,是我的第三张模式卡片。什么是有趣的理论?1971 年社会学家 Murray Davis 发表论文《That's Interesting》,提出了有趣度理论。他发现,人们认为一个学者被认为是伟大的,不是因为他的理论正确,而是有趣,而一个有趣的理论又在于否定大众公认的习以为常的理论。例如,斯坦诺维奇发现,聪明人也做傻事,因为一个人的认知能力不在智商在理商。什么是有趣的人?有趣的人总是偏离社会规范,就像王小波笔下「特立独行的猪」。从小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毕业后有稳定多金的工作的人生,不是有趣的人生已然成为共识,但段子手,斜杠青年,卖房旅行的人就是有趣的人吗?有趣的偏离不是更风效仿的偏离,在于坚守「内在动机」的偏离。有趣的人,风格总鲜明,或许需要点天赋,何不轻快一点,有趣自从天上来。

  时空,是我的第四张模式卡片。人生在时空里展开,时空又作用于你我的人生。人生漫漫,岁月悠悠,如何才不会迷失在时空洪流里 ?「时空选择论」告诉你,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尽量去到未来发生之地,既然趋势不可预测,那就成为趋势的一部分。24-36 岁 的 12 年时光,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就像时空变形大师文学张爱玲在《半生缘》里的那样「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那,年轻的时候多做难一点的事,多读难一点的书。十年八年里,在内在动机天平盘上,一点一点加码,打着自己的节拍,社会的钟声渐行渐远。

小结

  如果你从没读过作者阳志平的文章,对上文提到的「内在动机」、「卡片」、「学习共同体」、「时空变形」等词语不明所以。无妨,在《人生模式》中都能找到作者的诠释。这本书是阳老师过去二十年的文章精选,有上千处修订,新增三百多篇参考文献和注释,老读者读来,也会有新体会。

  阳老师的博文,两三年前看,像一记闷棍。看不大懂,恍惚之间,又以为掌握了世间真谛。书中前沿的认知科学理论,现在看,仍有裨益。文风简洁优雅,再过十年,美感犹在。

  《人生模式》读后感(四):智识与美感--读《人生模式》

  多年以后,当翻开手中这本《人生模式》,不禁回想起在豆瓣初遇其中一些文字的时刻,现在意识到,正是彼时,无意间推开了一扇智识与美感之门。

  《人生模式》是阳志平老师的第一本文集,浓缩了二十年的写作精华。从人际到情绪;从职业到婚恋;从写作到阅读;从科学到文学;基于认知科学原理,全局视角解析。

  也许你要问,为什么本书的角度如此多元?我想,和普通人一样,这二十年,老师一样会面临各类人生抉择和问题,与众人不同的是,老师坚持二十载用自由而真诚的文字留下了思考的印记。

  老师的文字思想以质胜;文字以美胜。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这些年一路追读老师的文章,无论旧文新文,大多在几寸屏幕上反复捧读,手不释屛。更有不少有心的同学,嫌这小小的电子屏幕承载不下厚积的思想,把这些文章一篇篇打印出来装订成册。

  阳老师说这些精选的文章,见证了自己过去二十年的青涩和成长。对于如我这般的读者来说,这些精妙的思想和妙曼的文字,如夏日斑驳闪亮的光影般,也交织进了那些读到它们的人生时刻。

领略智识之妙

  速读时代,图书良莠不齐,真诚的作者少之又少。当抱着升级认知,终身学习的热情,却买来一堆浪费生命,甚至会植入错误模因的坏书。

  《人生模式》这本文集,篇篇精品,常读常新。虽是旧文,但此次出版,修正上千处错误,增补诸多注释与参考文献,用心可见一斑。当谈到为本书的选篇时,老师提及一个原则是只挑自己知行合一的篇目,「如果对自己还不够真诚,那么还有什么意思?」读到这里不禁拍案!仅真诚一条,足以直接秒杀现在市场上 N 本某某网红的快销书。

  这本书不仅浓缩了智者与前沿科学的研究,更是沉淀了老师二十载的思考与实践。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统领知识的智慧——智识。

  你一定好奇智识如何产生?老师书虫声名在外,买书从来成箱成箱的豪迈,似武林高手的豪饮令人咋舌。家中藏书数万,其中的量级差异,便是智识高地的根源。

  此外,老师的读书方法更为一绝。为建立智者清单,曾挑选出两百多牛人名单,然后让其捉对厮杀…留下删赵留钱的佳话…每每看到这里,都不得不屏气快读,精彩程度不亚于观看一场武侠高手过招的片段。原来书还可以这样读!

  当看完「读书八字诀」、「冷读热读」,才知道一直以来自己都在用错误的模式读书——赋予神作与垃圾读物相同的阅读时间。

  更好的阅读模式是什么?答案是建立自己的读物分级系统。比如老师将书分为——坏书、可用的书、力作、杰作与神作。此外阳老师利用自己擅长的认知科学,逆向黑客人类大脑,总结出一套独特方法:「法国人吃热牛肉」的热读法和「英国人冷吃热牛肉」的冷读法,对应阅读杰作与神作,可用的书与力作。

  在书中你不仅能了解这些独特高效的读书方法,文末还有一份千万不能错过的书单,本本经典,能让你少走好多买书的弯路。

  除了推崇追溯源头,阅读经典,老师更对大家耳提面命「输出输出输出、作品作品作品」(重要的话说三遍)。老师曾言「如果你与人交流,常有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之感。很可能过去十年,你读的好书没超过 100本。写读书笔记,百千万,区分开不同类型的人。」这方面,老师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堪为典范。

  人们总是高估一年的改变,低估十年的成就。现在手中这本文集中还能辨认出,有些正是昔日在豆瓣上,老师发的一段段零散的文字。现在知道,这些正是积累的一张张「卡片」,而这本书就是用这些卡片大法创作而成。

卡片:艺术无非是制作一种形式,将生命装在里面;作家无非是创作一个世界,用自己的规则来搭建。有些作家搭建世界时,习惯从一个又一个俗词开始;而有些作家则习惯拼接一张又一张卡片。俗词是概念、套话、冗语;卡片则是印象、情绪、生命。

  虽说自己不发憷写作,但深知要写好很难,所以写起来总是磕磕绊绊的挤牙膏,时间久了,写作不再是一桩乐事。有幸参加了认知写作课,才知道写作要善用大脑规律,得益于老师教诲,学习快写慢改。自己和身边一帮小伙伴纷纷用卡片读书、写作。

  卡片这个最小存储和输出单位,不仅能减少写作畏惧,帮助快速成文;还可以养成组块思维,理顺逻辑;更好玩的是,拼接任意卡片,还能锻炼远距联想能力(俗称创意)。卡片大法的确好!

品位文学之美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说「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像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由此,美,一半在文里,一半在你的手里。这本文集,文风磅礴亦隽永,理性不失感性,金句频出,文字之美值得细细品之。

风格:人生好比写作,同样命题,有的人会老老实实按考试规范去写;有的人会坚持风格练习,一旦习得,不舍不弃。

  关于写作,老师有自己的风格——不写时事,追求美感。如何追求美感?「不二法门是与时代保持一定距离,回到古典;回到自然。」老师将翻烂的《古诗源》用到化境之地,二十四篇经典美文,古典之蕴处处可撷。

  除了追求美感,老师的文章更注重思想脉络。不谈名利多谈内在动机;不谈知识变现多谈知识源头。所以,在本书中你不仅看不到评论时人热事的鸡飞狗跳,更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脉络之美。这脉络是从中国韩愈、桐城派的古典文体,到西方平克等人的古典风格,此为洗心养性的文统。

  谈到这里,不得不提到由阳老师独创,师法古典文体的认知写作学。这门课是老师个人写作修炼之旅,中途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各类学科,自成一家。有同学说「最美最迷人的是阳老师写作课上讲诗时的意气风发,讲无用的诗、无用的写作,过有美感的生活。」

  文学的意义恰恰在于无用之用。从张爱玲、海子、余光中、王小波,到海明威、纳博科夫、宇文所安、索德格朗…这门谈纯文学的写作课,让我重新追溯源头,将《诗经》、《古诗源》摆上书架,吟「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诵[ 卿云烂兮,纠漫漫兮 ]、「白云在天,丘陵自出」。千年之美,冻结时空!读张爱玲,看她眼中的春、花、月亮,平常不过的景致看她如何写出美;看毛姆如何将人性洞察,时隔百年,笔下故事仍称颂流传。

  曾经执迷于「追寻真实的自己」,笃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可真实的自己什么样?什么才是自己喜欢的事?阳老师如是教导:找到自己能力的边界,发现可能的自我,发展独特路线。

  而一次没带任何功利之心参与的写作课让我晃过神,原来之前找错方向总是用力往外求取。拨开灰烬,写作这团微弱的热爱之火立刻燎原。

  快餐文流行的当下,文学帮助我们创造人生意义,重新发现世界。原来命运充满复杂和随机,如尘埃一粟,哪有什么意义?意义从来是自己去创造!问题的答案不在于找到真实的自己,而在于用作品创造出可能的自我。

  这本文集是好中文的惊鸿一瞥,领略文学之美,更多精髓的可在老师独创的认知写作课中探寻。

直面人生矛盾

  如果你以为这本文集只是谈读书,聊文学。那你可能会错过一次实打实的认知升级。虽然,老师说这本书并不会让你掌握什么人生捷径与发财窍门。但作为一名忠实的读者,我想说这本书除了让你领略智识和文字之美,更重要的是了解那些能够改变我们关于时空、身体、认知、情绪、行动等认知的底层智慧。

生亦惑,死亦惑。道家有三涂五苦,佛教有七情六欲,儒家希望你不忧不惑不惧。人生困惑多多,其中最典型的四类困惑莫过于:人生价值、良师益友、终身志业和爱的寻求。

  20-30 岁我们将面对「身体与时间」的矛盾——结婚成家生子。30-40 岁迎接「时间与身体」的矛盾——寻找安身立命之道。这期间,我们可能陷入精神泡沫,误将「敏感」当「能力」;可能弯道超车面临坠毁山崖的危险。

  关于敏感和能力,是我曾陷入的一个误区——误把敏感当能力,如那个一针见血的问题:「你那些有趣的想法有多少让世人知道了呢?如果你的心上人有一个隐藏摄像机跟着你拍一个月,他们会被录影的内容打动吗?记住,人们不会读心术,他们只会观察你的行动。」

  那么如何将精神泡沫转化为价值体现?答案是作品,你需要和外界形成更多交互,建立第三方反馈的评价体系。正如阳志平老师所说:你头脑中的喜欢,不代表业界的认同。需要把对兴趣的「敏感」化身为「能力」。

  关于人情和面子,在中国社会中无处不在。围裙和抹布,烟火人间。人际中的我如笨拙球手,总在用力过猛或接不住对方的球之间苦恼。索性不屑一顾,懒得钻营。可小城故事多,土润溽暑,热气逼人,人际矛盾是蝇营狗苟,去了又来来了又去。如何自处是个问题!

  在《别人凭什么帮你?》中, 老师介绍了诸多关于人际关系的研究成果,将其汇编在一个人际金字塔之下,让我理解了中国人的“人情模式”。

人情:对“别人”保持善意,主动去帮助别人,在给“别人”变成自己的“自己人”机会的同时,也给了一个让“自己”变成别人的“自己人”的机会。」

  面子、人情,是中国人「差序格局」的体现,通过自己慢慢「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小圈子,延伸到「差序格局」之外的圈子。要想在人情世故上获得自由权,最终的解决之道—-把自已变成一个重要的人,成为资源的中心。原来连复杂的人际问题都可以用人际模式优雅应对。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人生四季,一季影响一季,上一季的因,种下下一季的果。年少时落下的功课很多,理想剩下很少很少,仅剩那一点儿又渺茫的像远处飘来的音乐。庆幸在人生迷宫的兜兜转转中,遇见老师的文字。现在已绕过弯路,重新出发。

  亲爱的朋友,祝福你在人生中,早点认识那个愿意给你秘密武器的人,而《人生模式》这本书就是开始。

  《人生模式》读后感(五):理性可以习得,甚至比智力更容易习得:4星|阳志平《人生模式》

  “既然我们的大脑会安装各种各样的心智程序,那么,有好的心智程序,也有坏的心智程序。斯坦诺维奇将能够促进人类理性的知识称为晶体理性促进剂(Crystallized Facilitators),主要包括5大类知识。1.概率推理:如明白基线概率;”

  人生模式

  作者: 阳志平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品方: 开智学堂

  副标题: 识别并优化你的核心认知

  出版年: 2019-9-1

  页数: 348

  定价: 58.00

  装帧: 精装

  丛书: 开智文库

  ISBN: 9787121371219

  01

  —

  作者2006年以来发表的24篇文章的集结。每篇文章都有发表时间和发表渠道,这一点比较厚道。

  主要内容集中在认知科学领域。有几篇专门讨论读和写的经验技巧。

  信息浓度较高的是其中几篇给相关的书写的序言,有不少比较新的认知科学知识点和新进展(可以看作序言对应的书中的内容的概括),还有一些作者对相关领域的综述。

  书中没交代作者的学术背景,没交代毕业院校,交代了作者念了一个心理学本科,交代了作者阅读量很大,喜欢读比较硬核的书。

  书中对信息来源的处理比较专业,有详细的注解和参考资料。注释与参考资料有30页。

  我认为书中重要的信息与观点:

  1:面部表情无法揭示背后的情绪;

  2:理性可以习得,甚至比智力更容易习得;

  3:有无数能够增进人们心智能力的科学概念,普通人最应掌握的是什么?答:双盲实验;

  4:马斯洛层次需求论最重要的观点——底层需求制约高层需求,没有得到证据支持;

  5:长时工作记忆正是区分卓越者与一般人的一项重要能力,它才是刻意练习的指向与本质;

  6:艾利克森关于刻意练习的证据多在认知复杂度较低的活动,对认知复杂度较高的活动,作用有限;

  7:成人的最佳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境中学习;

  8:从减肥、戒烟、写作再到拖延症,实验数据表明,执行意图完成计划的概率往往是常规方式的两倍以上;

  9:人们是通过实践而不是通过反省来了解到自己可能的自我;

  10:钱锺书、纳博科夫这类作家,无不是通过自我修炼无意中掌握了必要难度原理。所以,他们往往不会当时写笔记,而是时隔几个小时,再回去默写读书笔记或者写日记。

  书后推荐了22本书,我看过《思考,快与慢》《心流》《风格感觉》三本,剩下的19本大部分都感兴趣。《风格感觉》我评价不高,讲英文写作的,不适合翻译成中文,适合直接看英文。

  总体评价4星,不错。

  02

  —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1:正如巴瑞特教授所言,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情绪观念有三大误解。1)情绪展现在脸上,我们能够通过表情来认知情绪。事实上,面部表情无法揭示背后的情绪,当脱离具体情境,仅靠面部表情,我们很容易对他人的情绪做出错误推测。P11

  2:人类的动机有外在、内在之分,同时,构成人类动机的需求,并不是类似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强调的一样,逐级递进。为了获得幸福,人类始终在追求三种基本心理需求。1)自主感;2)胜任感;3)归属感。P12

  3:人生好比一个跷跷板游戏。你会受到两种力量的制约,一种是来自名利、奖赏、惩罚为代表的“外部控制”;一种是来自兴趣、好奇心等为代表的“自主性控制”。人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时,在外部控制上妥协得越多,就越不能自主;越重视外部奖赏,就越不善于处理自己的内在时钟。P33

  4:当积极心理学诞生之后,心流自然地成为积极心理学的基石。如果说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从科学的角度揭示人类幸福的秘密,那么心流漂亮地回答了:你当下的快乐是什么样的? P39

  5:什么是理性障碍?比如美国总统小布什的智力测验成绩正常,但他有一些明显的认知缺陷,这些认知缺陷削弱了他做出理性决策的能力。这些认知缺陷,如果我们拿阅读障碍(Dyslexia)来类比,就像那些智力正常但无法正常阅读的人一样,P47

  6:近些年来,斯坦诺维奇与埃文斯等合作的论文,否定了通过卡尼曼的畅销书《思考,快与慢》的宣传而广为人知的“双系统理论”,而更倾向于使用“双过程理论”描述人类大脑工作的两种不同进程。P50

  7:卡尼曼问道:“智力和理性之间的区别是否会引出更多的新发现,时间最终会告知我们答案。”这个答案已揭晓。它就是斯坦诺维奇提出的人类心智的“三重心智模型”。51

  8:什么是工作记忆?你可以将人类大脑想象为一个简化的输入输出装置。制约这个装置输入输出速率的是工作记忆。它是人类所有能力,包括阅读速度、记忆、注意、执行的瓶颈。这个瓶颈受制于人类进化早期出现的前额皮层。因为工作记忆的瓶颈,导致进程2是个“慢慢想,仔细计算”的过程。P52

  9:斯坦诺维奇注意到传统智力理论作为考察人类认知能力的理论,缺失了两种机制:自主心智与反省心智。因此,斯坦诺维奇重新定义了人类的认知能力,将其分成自主心智、算法心智与反省心智三种。这就是斯坦诺维奇的三重心智模型(如下图所示)。P55

  10:那么,理性是否可以习得?斯坦诺维奇的答案坚定不移:理性可以习得,甚至比智力更容易习得。既然可以将人的智力分成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两种,那么同样地,仿照智力领域的CHC理论,我们可以将人们的理性分为流体理性(Fluid Rationality)与晶体理性(Crystallized Rationality)两种。P56

  11:其中流体理性更多是指人类大脑早期习得的模式,比如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晶体理性更多的是关乎后天习得的能够增进理性的知识,比如概率知识有助于增进我们的理性。斯坦诺维奇整理了人类最重要的13个流体理性 P56

  12:既然我们的大脑会安装各种各样的心智程序,那么,有好的心智程序,也有坏的心智程序。斯坦诺维奇将能够促进人类理性的知识称为晶体理性促进剂(Crystallized Facilitators),主要包括5大类知识。1.概率推理:如明白基线概率;P57

  13:将世界最聪明的头脑汇聚在同一房间中的Edge.org,曾经提过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有无数能够增进人们心智能力的科学概念,普通人最应掌握的是什么?答:双盲实验。P57

  14:同样,那些阻碍人类理性的心智程序,斯坦诺维奇则将其称为晶体理性抑制剂(Crystallized Inhibitors),主要包括8大类“知识”:1.信仰超自然与迷信;2.信仰直觉;3.过度依赖民间智慧与民间心理学;4.信仰“特殊”的专业知识; P57

  15:德西等人在这份研究报告中,对过去30年128项实验研究进行审慎调查,结论是:外部奖励削弱内在动机。这场争论使得在动机心理学中,自我决定论令人信服地领先于其他研究模型。P77

  16:究竟是马斯洛层次需求论更靠谱还是自我决定论三种基本需求论更靠谱?埃德·迪纳(Ed Diener)等人借助盖洛普调查,做了一项大型研究。在2005年到2010年,对123个国家十多万人调查发现,马斯洛层次需求论最重要的观点——底层需求制约高层需求,没有得到证据支持。P86

  17:西蒙在文中首次提出专业技能习得的“十年定律”(Ten-year Rule)。他推测,国际象棋大师能够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存储5万~10万个棋局组块,获得这些专业知识大概需要10年。这就是西蒙的“十年定律”。P92

  18:事实上,艾利克森的“刻意练习”的核心观点是,那些处于中上水平的人,拥有一种较强的记忆能力——长时工作记忆(Long-term Working Memory).长时工作记忆正是区分卓越者与一般人的一项重要能力,它才是刻意练习的指向与本质。P95

  19:目前对刻意练习最大的批评是,艾利克森关于刻意练习的证据多在认知复杂度较低的活动,对认知复杂度较高的活动,作用有限.P98

  20:学习科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成人的最佳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境中学习。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进入相关情境,找到自己的“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学习者刚开始围绕共同体里的重要成员转,做一些外围的工作。随着技能增长,渐渐进入“学习共同体”圈子的核心,做越来越重要的工作,最终成为专家。P99

  21:什么是执行意图?就是使用“如果·....·那么.....”(If...Then...)的句式来制定目标。你可以将“我要在2015年减肥10斤”改写为“如果现在是周一清晨上班前,那么我就去晨跑”。P103

  22:从减肥、戒烟、写作再到拖延症,实验数据表明,执行意图完成计划的概率往往是常规方式的两倍以上。P104

  23:大多数人被教导,在改变职业生涯之前,先要了解自己。你需要对自己的性格、需要、能力、核心价值和优先考虑的事项进行了解与详细分析。然而,这种做法植根于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人们有可能发掘“真实的自我”(TrueSelf).P117

  24:而在西方心理学看来,根据马库斯的定义,“可能的自我”是三我:希望我,预期我和恐惧我。1)希望我:希望自己达到的自我。2)预期我:预期自己能达到的自我。3)恐惧我:害怕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自我。P118

  25:通过“可能的自我”的观念来反思传统职业规划的错误,你会发现以下几点。1.你不可能通过在头脑中的反省来发现可能的自我。人们是通过实践而不是通过反省来了解到自己可能的自我。P118

  26:自我评价、亲朋好友的忠告,以及职业咨询专家的意见都帮不了真正的忙。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曾经有过相同经历并了解自己方向的指引者。打破框框并获得心理支持的最佳途径是:跳出我们平时生活的圈子,去接触新的朋友、新的交际网络和专业群体。P119

  27:当各种“可能的自我”漫无目的地变来变去时,使职业生涯转变产生的唯一途径就是把我们各种可能的身份变成现实,然后不断地对这些身份进行锻造,直到我们积累的实际经验足够丰富,能够指导我们采取更有决定意义的行动为止。P121

  28:大多数人都会幻想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却忘了最重要的事情:立即行动!转变职业生涯的最佳方法是立即将至少一种选择代入现实进行考量.P122

  29:共同活动原则侧重的则是,我们应该与什么样的人交往。要想告别过去,你必须敢于涉足未知的关系网络,这不仅仅是为了寻找新的门路,更重要的是真正发现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因为最有可能帮助我们认识真正自我的人,往往是那些我们不熟悉的人。P123

  30:每年智商提高0.3%左右,每10年提高3到5个点左右,每30年提高12到20个点左右。这就是著名的弗林效应(Flynn Effect)。这位好奇的科学家就是詹姆斯·弗林(James R. Flynn).P127

  31:人的自尊体系非常有趣。一个人身为“标准七”,会自以为是“标准八”,会与更多“标准八”的人“平行比较”,但一般不会与“标准九”的人比较。这就是认知偏差中常常提到的“过度自信偏差”“乐观偏差”等。P132

  32:当一个“标准七”在标准五区间待久了,他会变得更有自信。另一个相反的极端是,“标准七”在标准八、标准九区间待久了,会降低自我评价。这就是教育心理学史上著名的大鱼小池塘效应(Big-Fish-Little-Pond Effect,简称为BFLPE效应)。P133

  33:如果“标准六”比较幸运地遇到良师益友:他们处于标准八区间,性格友善,善于做榜样,正面鼓励人……那么,原本的“标准六”会慢慢跃迁到标准七乃至标准八区间,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P133

  34:研究者写道:(首先进行)对自己有利的比较,可能会让受试者对随后进行的向上比较产生的威胁拥有了“免疫力”。受试者无需非难或疏远分数更高的那个人,因为他们已经知道,自己的表现比另一个同学更好;其结果就是,情感信任就此保留下来。P136

  35:钱锺书、纳博科夫这类作家,无不是通过自我修炼无意中掌握了必要难度原理。所以,他们往往不会当时写笔记,而是时隔几个小时,再回去默写读书笔记或者写日记。P156

  36:相对来说,我更喜欢阅读纸质书。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大脑偏爱纸质书。对于好书和需要深度研读的图书,最好以纸质书为主。电子书在元认知、记忆回放、深度理解、工作记忆加工、注意力持续时间上弱于纸质书。P159

  37:如果将时间、空间摊平来看,每个人不过是一只在三维空间上爬行的蚂蚁。为了更好地看清你所在蚂蚁部落的爬行轨迹,布迪厄发明了“社会空间”图示法来描述人们的阶层跃迁。P224

  38:目前,在西方婚恋理论之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爱情的三元理论,将爱情分成激情、亲密与承诺三个成分,并根据这三个成分的多少,将爱情划分为八个种类。P242

  全文完

  相关链接:

  4星|侯世达《表象与本质:类比,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人类思维简史,类比和归类是重要思考工具

  4星|《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如何在工作生活中发现幸福:找到意义与目标并且专注其中

  4星|《知识的错觉: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人往往比自己以为的要无知得多

  3星|侯世达《我是个怪圈》:关于人类意识的各种哲学思辨

  2星|史蒂芬·平克《风格感觉》:英语写作指导,不适合外行阅读

  原始部落与现代社会成员的熟人数量都不超过邓巴数:3星|邓巴《社群的进化》

  3星|采铜《精进2》:些不成体系的想法汇集

  近年读了1065本书,挑出33本5星好书

  2019左其盛好书榜,没见过更好的榜单(截至8月31日)

  2019左其盛差评榜,罕见的差书榜(截至8月31日)

  2019年读过评过的255本书(截至8月31日)

  本号1038篇书评的索引与书单(截至7月31日)

  想跟小编讨论请移步知识星球

  搜索本号的最优方法

  更多毒舌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