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史纲》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中国史纲》的读后感10篇

2019-09-10 23:1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史纲》的读后感10篇

  《中国史纲》是一本由张荫麟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0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史纲》读后感(一):没讲完的历史与正在发生的事 ——《中国史纲》,年代赋予的故事外的故事

  没讲完的历史与正在发生的事

  ——《中国史纲》,年代赋予的故事外的故事

  在没拿到这本书,没有翻开这本书了解背后的故事之前,它比较薄的厚度与鸿大的命题之间的不相乘性,也许是我们不能理解的。但是成书的背景是在抗战年节,风雨飘摇山河破碎梦想年轻人热血,让这本勉励维持的从商至汉代的中国史早期部分,成为一个理想主义倔强灵魂注脚

  没讲完的历史是具有遗憾的。张荫麟先生作为最早留学美国的先驱之一,本是希望讲述一本新的中国通史,用更为开阔眼界去选取中国的真实的故事。所以,在他的笔下,商朝被忽视的那些底层奴隶庶民也有了史书上的“白纸黑字”,他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角度分析时代,而不是单纯的编年叙述穿插的相关知识就仿佛是一个超前很多的“新青年”,即便是在今天,依旧是能够混迹知乎论坛大神级别的“涨姿势”的过程

  在故事的另外一个部分,在故事外,张先生所处的年代已经经历过“新文化运动儒家思想的堕神,但是同时,他作为一个中立叙述者,依旧能够站在对文化者本人的角度去描绘孔子本人的生平和成就。没有粉饰他政治抱负及作为的空旷,也没有刻意去减少他在教育上的功绩,是很中肯的;这种中肯,在浮躁社会环境当中,又是多么难能可贵呢。

  其实就一本小书而言,同系列还推出了朱光潜先生等等的名家,这个系列的装帧也是很有意思的,非常简约,就是一个封皮色彩区分,对于这些大巧不工大音希声的作品来说,也很是相符。

  y 林怿

  2019-9-6 13:54:53

  写于御庭园

  《中国史纲》读后感(二):“记事者必提其要”

  许多历史学家都写过中国通史类的著作,内容各有侧重。被誉为“史学天才”的张荫麟先生,留下的唯一专著同样是一部未完成的《中国史纲》。《中国史纲》从有文字记载的商代历史开始讲起,因为张荫麟先生37岁即因病英年早逝,这部史学著作刚刚写到汉初部分,实为一大憾事

  在数目众多的通史类著作中,张荫麟先生这部《中国史纲》广受赞誉,被称作通史写作中的楷模,最主要在于张荫麟先生在写作上的严格要求。他提出史学写作的五个标准并严格遵守,在整部书中几乎惜字如金,只选择重要的、最有研究意义的史事进行记述和分析,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说的“记事者必提其要”。

  “重要”是一个宽泛模糊概念,很难落到实处真正去执行。张荫麟先生把筛选重要史事的依据细化成五个具体的标准,包括“新异性的标准”、“实效的标准”、“文化价值的标准”、“训诲功用的标准”和“现代渊源的标准”。比如说“新异性”,简单理解就是“内容的特殊性”。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生过太多事情事无巨细记录不但没有意义,反而会让人掉入浩如烟海资料里抓不住任何有用信息。“史事愈新异则愈重要”,所以,把“新异性”定位第一条标准,就能过滤掉许多重复的、无意义的信息。

  《中国史纲》的内容也时时体现着“记事者必提其要”的记述标准。虽然本书的内容依然是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但并没有花费过多笔墨按部就班地重复讲述每一阶段的史事,而是在张荫麟先生的提炼理解、融会贯通基础上,分章节集中讲述不同时段重要的社会制度、思想文化、政治演变等不同的主题。比如第二章《周代的封建社会》讲的是社会制度,第四章《孔子及其时世》讲的则是孔子生平及其思想。这两章内容看起来相差很大,但都因为其重要性独立为一章内容,重点进行讲解

  在每一章内容的具体讲解过程中,仍然是“记事者必提其要”。每一章内容都不太长,但其间融汇了很多能帮助理解对应时代历史的重要概念,比如古代的“姓”和“氏”的区分、太庙和专庙的区别、礼的主要内容,以及“士”这个群体的演变等。

  比如书中对“士”这个概念的解释,短短一段就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最初的“士”本指的是武士后世又变为文士的称呼,这一涵义转变就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一武一文两个群体分别叫作“士”呢?张荫麟先生简言之,“士字始终是指特别受教育的人,但因为教育的内容改变,它的涵义也就改变了”。

  以上只是书中的点滴细节。张荫麟先生这本《中国史纲》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这本书并非平直陈述历史事件,而是在简要陈述史实的基础上,帮助读者去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制度的特点、文化思想上的主张全面理解那些历史时代到底是怎样的。

  2019.09.09雾凇

  《中国史纲》读后感(三):历史的逻辑

  三十七岁英年早逝的张荫麟先生以其对史学、哲学社会学的造谐被同时代学者誉为“史学天才”,纵然生命已逝,但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仍能使得张荫麟先生的社会价值得以流传。

  生命如此脆弱,在有生之年不负韶华,是读《中国史纲》这部著作之余的喟叹。《中国史纲》体例简洁,简洁之余却具有正确历史导向作用全书没有冗长难懂的文字与术语,全书几乎都是如日常会话般的大白话,这样的表述方式拉近了读者与专业著作之间的心理距离,但张荫麟先生的出彩之处就在文笔极佳,以讲故事的方式将中国社会思想变迁精华分条缕析以飨读者。全书天然仅分十一章,但顺序读来会对延续近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浓厚探究兴趣

  张荫麟先生少年得志,并得到当时时代巨擎梁启超先生的激赏,斯坦福大学攻读西洋哲学史和社会学的经历使得张荫麟先生的学术著作如其飞扬的生命力般充满激情,这部《中国史纲》成为中国学子了解自己民族历史的科普著作并非偶然。一如张荫麟先生对自己的严于律已,纵使是写给广大读者看的史学普及著作,但其严谨性,科学性尊重历史真相风骨依然不变。

  从中国人类文明历史发展之光到东汉光武帝刘秀为止,《中国史纲》所呈现出的异彩审慎随着著作者张荫麟先生去世而终止。若非如此,今时及后世的读者将会收获更多如此精当却饶有趣味的史学普及著作。《中国史纲》成为张荫麟先生在人世间绝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外在生命易逝,精华的著作流传千古

  和顾颉刚的疑古派风格不同,张荫麟先生是批评古史辨之史学方法的,在他发表文章中指出顾氏致误之因,“半由于误用默证法,半由凿空附会”。因为张荫麟先生熟悉西方史学方法,所以也能从史学方法论上指出古史辨方法论的失误之处。在史学问题上,无论是正是误,是反驳或辨白,相信即便是大师极学者,在方法论问题上也都是各持已见,在各自的领域中做出一定贡献。有人评价张荫麟先生的文章思辨色彩较浓,考据也不是先从材料入手,而是先从认识开始,“厘清逻辑标准,然后按逻辑统一展开史料,以避史概念歧异”——这种方法其实不光是史学,其他方面亦可同。所以,他的文章“脉络清楚神清气爽,绝非乌烟瘴气式的材料堆积。以考据精神谈思想,以思辨精神治考据,钱锺书、张荫麟,南能北秀,或可当之。”

  《中国史纲》读后感(四):他让历史更有逻辑

  三十七岁英年早逝的张荫麟先生以其对史学、哲学、社会学的造谐被同时代学者誉为“史学天才”,纵然生命已逝,但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仍能使得张荫麟先生的社会价值得以流传。

  生命如此脆弱,在有生之年不负韶华,是读《中国史纲》这部著作之余的喟叹。《中国史纲》体例简洁,简洁之余却具有正确历史导向的作用。全书没有冗长难懂的文字与术语,全书几乎都是如日常会话般的大白话,这样的表述方式拉近了读者与专业著作之间的心理距离,但张荫麟先生的出彩之处就在文笔极佳,以讲故事的方式将中国社会思想变迁精华分条缕析以飨读者。全书天然仅分十一章,但顺序读来会对延续近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张荫麟先生少年得志,并得到当时时代巨擎梁启超先生的激赏,斯坦福大学攻读西洋哲学史和社会学的经历使得张荫麟先生的学术著作如其飞扬的生命力般充满激情,这部《中国史纲》成为中国学子了解自己民族历史的科普著作并非偶然。一如张荫麟先生对自己的严于律已,纵使是写给广大读者看的史学普及著作,但其严谨性,科学性,尊重历史真相的风骨依然不变。

  从中国人类文明历史发展之光到东汉光武帝刘秀为止,《中国史纲》所呈现出的异彩与审慎随着著作者张荫麟先生去世而终止。若非如此,今时及后世的读者将会收获更多如此精当却饶有趣味的史学普及著作。《中国史纲》成为张荫麟先生在人世间的绝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外在生命易逝,精华的著作流传千古

  和顾颉刚的疑古派风格不同,张荫麟先生是批评古史辨之史学方法的,在他发表的文章中指出顾氏致误之因,“半由于误用默证法,半由凿空附会”。因为张荫麟先生熟悉西方史学方法,所以也能从史学方法论上指出古史辨方法论的失误之处。在史学问题上,无论是正是误,是反驳或辨白,相信即便是大师极学者,在方法论问题上也都是各持已见,在各自的领域中做出一定贡献。有人评价张荫麟先生的文章思辨色彩较浓,考据也不是先从材料入手,而是先从认识开始,“厘清逻辑标准,然后按逻辑统一性展开史料,以避史概念歧异”——这种方法其实不光是史学,其他方面亦可同。所以,他的文章“脉络清楚,神清气爽,绝非乌烟瘴气式的材料堆积。以考据精神谈思想,以思辨精神治考据,钱锺书、张荫麟,南能北秀,或可当之。”

  《中国史纲》读后感(五):一部未全部完成的中国史学巨著

  中国具有悠久的史学传统,但中国史学的发端并非司马迁的《史记》,在史记之前,《尚书》《国语》《春秋》以及为《春秋》作注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还有《吕氏春秋》《晏子春秋》等已经蔚为大观。《史记》开始,所谓的“二十四史”或者“二十五史”,还有《资治通鉴》《史通》等,才相继问世,记载下了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模糊或者清晰轨迹

  研究历史的根本目的在于以古鉴今,在于踩着前人脚步避免走弯路;而今天正在进行的各种实践,又会成为新的历史的一页又一页。历史就是这样,看似枯燥,却自有乐趣,并不止开启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所说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二十四史”或者“二十五史”以及《清史稿》之后直至上个世纪1920、1930年代,梁启超开启了近现代史学之先河,吕思勉、钱穆、陈垣、陈寅恪、顾颉刚、张荫麟、蒋廷黻等在史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其中,虽然张荫麟英年早逝,病逝时年仅37岁,但仍不失为一个难得的史学天才。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熊十力曾经评价说:“张荫麟先生,史学家也,亦哲学家也。”钱锺书也曾经评价指出,张荫麟乃“梁任公学术志业之传人”,能“以哲人析理之真,通于史家求事之实”。

  张荫麟短暂一生,不仅仅在史学上成就显著,而且在哲学、社会学等领域也有所成就,能够将各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只是非可惜的是,他一生只留下了唯一的一本史学著作,也就是他在1935年所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史纲》,而且这本《中国史纲》并没有写完,只写到了王莽时期——但已足以被誉为“历史教科书中最好的一本‘创作’”了!在这本“大家小书”里,作者依据自己的历史观对东汉前的中国史实作了较为严格的选择和取舍,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出中国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及若干重大人物性格活动

  大致来说,作为当时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史纲》并没有刻意板起面孔给当时的青年人传授历史知识,而是在讲历史故事,力争把历史更富有积极性人文性的一面展示给当时的青年人,让他们对本国的历史产生发自内心的兴趣。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中国史纲》看似非常严肃书名“里面”,却既严肃又充满人文乐趣,具有很大的丰富性。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自己的这本《中国史纲》的“自序”里曾经提及,“现在发表一部新的中国通史,无论就中国史本身的发展上看,或就中国史学的发展上看,都可说是恰当其时”。为什么这样说呢?虽然《中国史纲》写作年代是1935年,但其“刊布”却是在“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的“将近三年”。那时,抗战正处在相持阶段,既是抗战最艰苦的年代,也是最需要激励起中国人民自信心自豪感的年代。今天来读《中国史纲》,其实很难感受到这本写作于1930年代的史学著作的时代局限性,而是能够更多地感受到它的那种超越了历史时空恒久历久弥新

  假如历史可以重写,真的很希望能够有中旬的时间和机会,让张荫麟能够完成全部的《中国史纲》,那就更加完美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