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拂乡心》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拂乡心》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9-09-15 23: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拂乡心》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拂乡心》是一部由秦海璐执导,常枫 / 葛蕾 / 雷恪生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拂乡心》观后感(一):天涯何处是归途

  #豆狸推荐# 拂乡心 | 文艺/社会/人生/生活/中国大陆 天涯何处是归途 有家不能回的在台内地老兵 只有红包场能寄托他的思乡之情 靠着老兵打赏过活的歌女 处于社会边缘的他们 彼此安慰相互取暖 而家 只能是心中那抹化不去的惆怅 期待指数:⭐⭐⭐⭐ ️秦海璐执导 常枫、葛雷、雷恪生、梁丹妮主演

  《拂乡心》观后感(二):来,送你一顶帽子吧,这样你就不会淋雨了

  #《拂乡心》9·12中秋档#

  电影结束后的主创见面会,96岁的常枫老爷子拄着拐杖出场的时候,现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为优秀作品鼓掌,也向敬业演员们致敬。电影入围了上海电影节的最佳影片,但我觉得最应该的是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期待好的结果

  第一次知道台湾有红包场这样的地方,给有家不能归的在台内地老兵寄托思乡情歌舞场,从原来的四百多家,到现在只剩3家,就像老兵这个群体在逐渐消失。

  有家的时候不能回,等到能回的时候,家已经没了,或者自己也没了。最后一场空空如也观众席和哽咽的《梦驼铃》将电影的情绪主题推向高潮,已经听不清周围有多少哭声,因为我也在流泪。

  《拂乡心》观后感(三):此心安处是吾乡

  看完《拂乡心》,这句话便浮上脑海作为演员,秦海璐的演技毋庸置疑塑造了许许多多的经典影视角色。然而第一次作为导演的秦海璐,这部处女作《拂乡心》的表现可以说是可圈可点

  跟随国民党退守台湾的,再也回不去家乡的老兵,一生无妻无子的漂泊在台湾这一隅之地,靠着政府发放的微薄军饷度日。终日唱歌、容颜不再,只能靠着老兵们打赏红包生活的歌女。就像抱团取暖的动物,在彼此的身边寻找孤独慰藉

  情之一字,可以说是整部影片中处处都充斥着的元素。思乡情、战友情,以及歌女阿珍、舞厅老板娘琴姐、导游小夏、摆摊的夫妇,他们与这群老兵之间的情感

  整部电影多以长镜头方式表现内容,角色的身份身为整个社会的边缘人物,在画面构图中,蒋生等人大多出现在画面的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处。这一表现更是弱化了他们的存在感强化了他们身为社会边缘人物的身份。

  《梦驼铃》这首歌一共在影片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阿珍在歌舞厅演唱的时候,蒋生尚坐在台下,第二次阿珍演唱的时候,台下早已再无蒋生身影了。

  本着不剧透的原则,这部电影刻画感情十分细腻,看得催人泪下实在是一部值得去电影院一看的好片子。常枫老师以96岁的高龄出演蒋生一角,足以可见电影多么打动人心才能令常枫老师出山。

  废话不多说啦~等到上映的时候,快去电影院看起来吧~

  《拂乡心》观后感(四):还不错完成度95的国产片。

  #《拂乡心》9·12中秋档# 电影结束后的主创见面会,96岁的常枫老爷子拄着拐杖出场,葛蕾陪着,一老一中两个都是你看到脸很熟悉,演啥像啥名字缺总差一口气叫不上来的老戏骨

  电影把故事说完了,导演的处女作,虽然平白了些,但是比起ppt小时代这种,已经很及格了。 感人和看点,却是靠两三个戏骨撑起来,差不多到二分之三时候,故事的这个问题更加明显

  你看不懂瘸子不敢去见蒋生,最后巴巴给封假信的意义。因为瘸子是什么性格,并没有给足够暗示。他在暗处,明处是不知为何对老兵歌女都多有照顾却还是为了生意改革的菊姐,两个人配角线都有点不明所以,后期摇摆。

  配角里,就小夏的人设和戏因为那段公墓看望抽烟戏,立起来。他的所有动机是明确的,符合的,能让人理解的。

  反而是蒋生,这个直到底才敢见老婆却又说早知道的老头,不清楚是演技还是故事,让人鼻子发酸。 很好奇这样一个出现三年反攻,出现三俗场所,出现胸藏红包的戏,怎么最后可以公映?虽然不难看,这次广电倒是留情了。

  那么多离乡愁,不明白是否国际化和思乡情需要,也不明白是否是为了早日两岸回归需要,才让导演的处女作选了这个?

  毕竟不选熟悉的情况下,整个台湾的取景,细节,甚至后续美工镜头,都……你看得到台湾台北的景色,却总觉得,那不是台湾。放在那个城都可以,虽然拍的是饶河夜市,拍的是西门町,拍的是小而略迷离酒店,拍的是传统集市棺材铺,拍的是台北那市井里一入夜就少灯光只几家小铺坚持到凌晨的夜。

  毕竟并非台湾人,并非当年老兵区的,而且让一个辽宁兵吃了一辈子湖南辣子面,我真的很怀疑可操作性:隐约记得东北人吃大米馒头,并不是特别能吃辣子。(从剧情,这是为了纪念蒋生的秀娥……哈哈哈。该交代的那段为啥离开,到最后也没有)

  戏票不打主演名字,不加导演,打个秦海璐。编剧有秦海璐和另一个杨导演的名字。但是说起来就是秦海璐编导资本是多没信心,非得秦海璐撑票房了??

  喜欢常枫老爷子,这戏是他的封箱,从此绝唱了吧。毕竟老爷子96了哈哈哈。

  《拂乡心》观后感(五):乡愁是那片永不散去的晚霞

  正如影片的英文名 Return,所谓拂乡即是归乡思念全片弥漫着拂乡心浓浓的乡愁,观之令人动容。孤独的老人历史遗迹,没有亲人的他们慢慢被人遗忘,这份悲凉,让人不禁联想起皮克斯那部动画片《寻梦环游记》,所幸最终他们找到了归宿,而那代表心灵寄托的辣椒酱,也有了传人。 演而优则导,许多优秀的演员如今都尝试作起导演,成功者如徐峥、黄渤,其执导风格表演风格并不一定重合,这是他们从艺多年的感悟,而惊喜则来自于题材外延和演员的发挥。作为女演员,秦海璐二十年前就拿过影后,多年来在电影、电视剧舞台上看到她的身影,此外她还凭借《到阜阳六百里》拿下过金马奖最佳编剧,如今首度执导并担任编剧,即在题材上有所突破挑战,也在其中见到她本人的影子。譬如蒋生回到的故乡,其实也就是秦海璐的老家,辽宁营口,宽阔街道和遍地芦苇,与海峡对岸的风景完全不同,大辽河养育子孙最终还是要叶落归根。 一边是对家乡的思念,另一边对游子召唤,两重情感的吸引也就诞生了这样一部作品,简简单单,不浮不躁,也没有过多背景介绍,就静静地看着老人家走完最后一程。也不需要回避死亡,医院场景在影片中就出现了多次,从开场的CT检查急救住院,身体的逐渐虚弱伴随的是情感的愈发强烈和外露。这时候最需要的亲人的陪伴,但他们许多都没有子女家人生活费仅够吃用,精神的寄托除了遥远的乡愁,就是用红包去买一个临时的陪伴,纵然知道是逢场作戏也心甘情愿。 同为社会底层人物,这种相拥取暖也能催发出感情,秦海璐在自己的处女作中深有体会,这次也带入到执导的戏中。阿珍和蒋生的关系微妙,甚至带有一种父女的孝敬和挂怀,“这些红包你帮我发给阿珍,她唱得越来越差了…” 蒋生是在交代后事,这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了解、最亲近的人了,难免割舍不下。反倒是对自己,老先生倒是有一份豁达,把所有家具都卖了,买一口楠木棺材放在家中当床用,这份心境心酸又可佩,和《相爱相亲》里的姥姥有一份相似,而且这部影片里也有三代人的不同演绎呈现出一种情感的流动。 在执导风格上,秦海璐采用了一种纪录式的摄影风格,作为外人保持这种旁观的距离感,即便是同情也不过多介入,让人物自己发酵。尤其是影片中也出现了不少来自内地的游客,代表了我们观众的视野,对那种已经逝去的文化抱有好奇感,可又无从打听他们更多的往事,只能从只言片语猜测那些恩恩怨怨。像影片中的一些细节并没有完全展开,例如老人身上的玉佩,是不是当年离家时妻子留下的信物?最后那副棺材又怎么处理了? 景随人动,淡化了叙事的完整性,这会让人觉得剧情有点散,这也是纪录片创作利弊。 而这种镜头语言伴随的,则是带有舞台痕迹的表演风格,多亏了常枫大半个世纪功力,能保持凝而不散,通透自如。常老爷子始终透着一份可爱,虽然孤独凄凉,但表演里潜藏着的幽默感不改,即有牵挂故土的纠结,也有看穿世事的通达,这大约是他们那代经历生死人才能体会到吧。电影首映现场见到常爷爷更是难得,作为演艺圈老前辈,已经96岁的他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还记得当年他在《倚天屠龙记》里演过张三丰,身为哈尔滨人,一口标准普通话更衬出风神奕奕,如今在上海能见到他这部封箱之作,更令人感慨国人乡土之情,拳拳赤子心,祝愿常老也像祖师张三丰一样长命百岁吧。

  《拂乡心》观后感(六):没有回不去的故乡,只有放不下的乡情

  这是一个衰老与死亡的故事,这是一个老兵回家的故事,这也是一代人时代远去的故事。

  乡愁,是我们对眷村老兵的印象曾经,一道海峡阻隔了这头和那头;然而现在,故乡仍然回不去。

  戏里的老兵蒋生,在大部分老兵都千方百计求人将自己的骨灰带回大陆时,却买了口棺材,准备在台湾下葬。

  “回去干嘛,人都不在了”,不是不想回,只是回不去。

  通过蒋生最后的独白我们才知道,即使远离家乡多年,蒋生早就知道老婆去世了,如今的湖南老家也不是曾经的样子了。地理上的回家不是回家,反而需要直面错过故乡与亲人大半个世纪的愧疚遗憾痛楚

  蒋生一开始决定在台湾解决身后事,看似通透,其实拧巴。他不肯教与自己相依靠的红包场歌女阿珍做湖南辣椒酱,因为辣椒酱的味道只有家乡有,不能被异乡人剥夺;他特地去找湖南商人买棺材,却在棺材上刻上家乡的图案;他一直不愿正眼看老军官黎耀军的眼,因为他怨恨对方致使自己流落他乡。

  但最后,蒋生还是回去了。弥留之际,蒋生在东北的病床上一遍遍地喊着“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声声呼唤中,台下人早已泪眼模糊,曾经拿过金马终身成就奖的常枫老爷子可以凭借这部封箱之作的精湛表演拿金爵影帝了。

  尽管家已经物是人非,但仍抵不住故乡的羁绊。他还是原谅了黎耀军、教阿珍做辣椒酱、跑到大陆找家找发妻。对于蒋生而言,这是放下回忆中的故乡,放下大半辈子的后悔、遗憾,与自己和解。

  哪有回不去的家乡啊,只有放不下的乡愁。

  有人抨击影片的拍摄手法略显老旧,有点电视质感,但这种略显过时影像风格正与老兵迟暮相得益彰

  影片以红包场为故事背景。红包场是1960年代在台湾地区兴起的一种歌厅类型,此后演变成专门为大陆来台的老兵演唱经典歌曲的场所。之所以叫红包场是因为听众需要将钱塞进红包献给喜欢的歌手。当老兵们一个个离去,红包场也日益冷清。秦海璐第一次拿起导筒,就把故事放在了红包场,看重的就是这份怀旧。

  小夏、阿珍、琴姐,这些红包场里的人们,就像红包场本身一样,成了过去的遗迹。无论身在何处,他们已经是这个时代的异乡人了。

  琴姐经营红包场大半辈子,小夏是老兵后代。关于阿珍,在后来的映后媒体见面会中才得知,阿珍曾经是个单亲妈妈, 被丈夫抛弃后一直与蒋生相依为命

  影片最后,小夏和阿珍在东北送走蒋生,落寞地坐在面包车里,不知何去何从。蒋生们的乡愁刚刚放下,这些勾连过去人们的漂泊才刚刚开始。

  当迪厅占据了红包场,当老兵们的骨灰一个个被送往大陆,当“风沙挥不去印在历史的血痕”的歌声中,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鲜艳红包上苍有力的“蒋生”二字上,颠沛流离的时代已渐渐远去,属于乡愁一代的愁思飘散在台湾夜市细雨里。

  《拂乡心》观后感(七):乡愁,一种美丽的病

  《拂乡心》事关乡愁。

  在片中,乡愁寄居的场所,有点猎奇性,叫红包场。暧昧的歌厅,摇曳的灯光,容纳的自然不只是乡愁。似乎有点奇怪,一种声色场所,乡愁却成了它的头号主角。唱着老歌的歌女,越来越老的游子,经过年复一年的相处,变成共存共亡的群体。游子越来越少,红包场也几近消亡。

  当所剩无几的红包场,已然退化为吸引力欠佳奇观式旅游场所,《拂乡心》这样的电影,就像是挽歌般的存在。但它的重点,不是猎奇,不是场所,而是人。

  初当电影导演的秦海璐,没有过于追求形式与风格,面对特殊场所、特殊人群,她的镜头相当朴素,猎奇性被降到了最低主人公蒋生,走在街上,步入红包场,就像进入他的家。他假装一切如常,不动声色地变卖家产,自己给自己操办后事。他没有家人,年过八旬,肺癌晚期,死亡迫近,也改变不了他的日常,但乡愁可以,这才是他最大的病,终生难愈。

  因为乡愁,蒋生和他那样的人,生出了一种共同的趣味,他们喜欢年份已久的流行曲,爱听各式各样的思乡歌,进而催生了红包场。因为乡愁,游子和歌女建立了一种别样联结,像情人但不是情人,像家人但不是家人,红包场里,始乱终弃的故事应该不少吧,但也有像蒋生和阿珍这样的关系,有情有义,有浪漫,也有可以称为爱的时刻。因为乡愁,蒋生他们中的一些人,对归乡的执念至死不休,死了,骨灰也要送回老家。因为乡愁,蒋生的舌尖,顽固地保留着故土的味道。

  所以,乡愁是种病,一种美丽而痛苦的病。

  《拂乡心》用力的地方,倒不在于提炼出某种抽象的情绪,或高远的主题。尽管,红包场和那些游子的历史,往里探望一些,就会探到历史的痛点;蒋生面对死亡的态度与处理方式,拔高一点,就可以朝着哲学的高度去了;人的孤独,老年人的困境,多想一点,也有着深刻的社会学意义。

  它只是负责展示,最多,在某个短暂的片刻,浪漫一下,或抒一下情,还是以相对比较克制的方式。它拥抱细节,辣椒酱、素面、红包、书信、帽子、墨镜等,有的承载着较强的符号意义或叙事功能,有的细节只是细节,它们似是日常的柴火,聚拢在一起,让镜头烧出了意味丰富的烟火味道。

  我们会记住蒋生爱吃辣椒酱,在意两种缺失的配料,会记住他的脸,会记住他说话的腔调,记住他的体面,他的豁达,他的苦痛。细节可以抵向情感,引发哲思,变换为情绪。在特殊与普遍,奇观与日常之间,细节是唯一的桥梁。我们不必经历蒋生或阿珍的生活,但能切身感受他们的情绪。

  再猎奇性的场所,只要是人搞的,扒开细节来看,无非是共通的人性逻辑。再特殊的群体,也有着相似的日常与困境。秦海璐一开始愿拍这片,或许有被题材性质的特殊性给吸引,但她的执导思路,无疑是冷静而清晰的,按生活流电影的路子,铺满细节,生动的、熠熠生辉的细节,用细节构筑一切,构筑彻骨的乡愁。

  面对一个特别容易滑向猎奇、沦为煽情通俗剧的故事,秦海璐在大部分时刻,抵抗住了劣质戏剧性的诱惑,这很难得。不愤怒,不冷酷,也不烫人,电影的温度刚刚好。

  演员集体表演上乘,成全了秦海璐的表达。对于如今的观众,常枫、葛蕾、雷恪生、梁丹妮这些演员的名字,或许显得有点陌生,不可能具有多好的流量功效。但作为导演,秦海璐选择演员,显然没有过多考虑陌不陌生,她更在乎的是合不合适。饰演蒋生的常枫,应该会拿不少影帝提名,而他的表演,也是内敛的,不剧烈,不外放。他和导演一起,稳住了电影的温度。

  “有家的时候回不去,能回,家都没了。”体会蒋生他们的乡愁,不消费他们的乡愁,《拂乡心》确实有颗拂乡之心。

  《拂乡心》观后感(八):被定在镜头前的乡愁,秦海璐《拂乡心》让我们重拾曾经

  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出生于1923年的常枫,已经是深藏在脑海里的表演届前辈,然而电影人秦海璐没有忘记他,她凭借打捞记忆和铭刻岁月的一腔深情,以《拂乡心》的剧本诚挚请出老爷子做了真正的谢幕演出。《拂乡心》的主角,便是这样一位离乡的老人。蒋生在离开故乡的六十多年里都没有再踏上故土,他的生命被定焦在小小的眷村、市街、医院和歌舞厅红包场。

  电影全片使用老派的定机位拍摄方式,没有推拉摇移,也没有炫技的部分。以拍摄者的角度来看,这不仅是秦海璐作为导演本身对人物刻画以及角色的设定有自己的考量和要求,也是为了更加客观地呈现事物的本身,而不是单纯的展示摄影技术上的花活儿。同时,鉴于拍摄时常枫已经九十五岁,考虑到他的年龄和他所饰演的角色特质,秦海璐导演所采取的定机位拍摄也为这位高龄演员提供了更充分更自由的表演舞台,这也不失为对演员的一种爱护。的确,作为高领演员,常枫前辈会有些容易忘词,推拉式镜头的走位也有些许难度,而定机位拍摄则让常枫也不必在乎镜头的远近和跟拍,他大可以走来走去,如此放松地表演状态让常枫能更好的展示角色,也正是这样戏我合一的表演,令常枫荣获了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男演员奖的称号。

  电影中蒋生的生命不再拥有外在的冲击力,却有更深层次的隽永的怅惘的此生难以再来的纠葛,就让时光如歌、三秋去了便不再重来,歌女阿珍的《梦驼铃》也是听一回便少一回,红包给一次便少一次。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诸多的偶然相遇,与谁结婚、与谁成为挚友、谁又能相伴,这些本身都有相应的缘分。秦海璐导演编剧的《拂乡心》,也将自己多年的拍戏经验和人生体验放入了本片。

  秦海璐少女时期在营口学习京剧行的刀马旦,从最初不被老师的认可,到刻苦自学后的一鸣惊人,再到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刚毕业便以陈果导演的《榴莲飘飘》斩获影后成名,到第一次以编剧身份参与的《到阜阳六百里》荣获最佳原著剧本奖,再到本次“归乡三部曲”的第二部《拂乡心》集编剧导演于一身。从秦海璐的演艺生涯来看,她所选择的角色及艺术创作作品多数是诠释和故乡遥遥相望的那一类人。《拂乡心》的场景里,黯然的眷村、破旧却一抹红的歌舞厅,都是她对日常生活的表达,为了让常枫找到“当年”的感觉,整部影片的置景、灯光全面配合回到过去的色泽,毕竟在当下,眷村和红包场已经是极为边缘的存在了。

  所谓“红包场”,是歌舞厅时代的“遗迹”。当年流行文化最为发达之时,遍地都是歌舞厅,那些出版过黑胶唱片的歌手在歌舞厅非常受欢迎。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线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之后,只剩下为数不多的歌舞厅和少数不能与时俱进的捧场人,尤其是如蒋生这样无根的异乡人。这些不能与时代接轨的“蒋生们”依靠歌女的歌声抚慰自己思乡的心——即使这些歌声并不那么地道标准。他们也通过给歌女们红包达成一种特别的情感关系,不是父女、也不是情人,友达以上、亲人不足,不是亲人,但在特殊时刻又胜似亲人。蒋生这个角色似乎从一开始就是给常枫量身定做,“从望乡到归乡”,蒋生的形象具有深刻的乡愁和极强的文学性,导演秦海璐和主演常枫相互信任与配合,将这个形象通过定焦镜头缓慢流畅的呈现出来,可以说是跨越时代的电影人的约会,也是电影人之间的传承。

  《拂乡心》观后感(九):《拂乡心》:秦海璐全情推出史上最高龄影帝常枫

  坐在上海影城二号厅第二排,看着中央舞台上的常枫老爷子,我心绪翻飞不禁眼噙泪水,因为这个故事对我来说具有非常贴近家族史的共情,相信常枫一定能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影帝,史上最高龄的影帝当之无愧,毕竟这个角色是人生和电影的共同酿造,这个老人是一群人的共同身影…

  1923年出生的常枫,在秦海璐编剧、导演的《拂乡心》中饰演名为蒋生的老人。常枫之所以接受这个剧本,也是鉴于秦海璐诚挚的邀约,和对故事剧本以及人物描绘的喜爱。蒋生没能成家立业,终其一生住在眷村。唯一的爱好,便是去歌舞厅红包场捧歌女,即便那些歌女当年都是黑胶唱片时代的红歌手,如今却也是人到暮年的落寞。蒋生却不敢回来,他的时间停止了,停在了退休后到死亡前的绝对停滞中,他显然通过某种渠道明白了故乡已经不再、妻子早便去世的“真相”。蒋生有家乡归不得,是人生最痛楚的体验,此中况味无法与人道也。

  秦海璐认定常枫的年龄和人生智慧、表演能力,最为适合寻找归路的蒋生,自然是因为秦海璐自身表演经验。秦海璐和常枫都是东北人,有着东北人共有的乐观和幽默方式,对于时间的流逝也是仿佛的感悟。蒋生没有办法将他乡认作故乡。

  在秦海璐的电影里,显然古董、歌女甚至辣椒酱的做法,都成为时间的“遗迹”,他们都是活在新时代里过去的踪影,随时可能消散在小时代里。秦海璐全情写出的这个故事,气氛甚是不一般,这是被遗忘的两个边缘人群的交错,这是电影工作者秦海璐别样的贡献。秦海璐对他们蜿蜒曲折的人生经历的挖掘,是极其具有文学性的表现。秦海璐和常枫的合作,再次证明了她对于合作的演员有特别的加持。

  从秦海璐的成名作《榴莲飘飘》开始,就一路伴随着合作者的获奖感言。《榴莲飘飘》导演陈果获金像金像奖最佳编剧、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钢的琴》对手演员王千源东京电影节影帝,《到阜阳六百里》导演邓永星获上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而《白鹿原》则一举获得白玉兰奖、飞天奖、金鹰奖等多个最佳电视剧奖。不管是对手戏也好,还是搭配合作作品也好,秦海璐都有相应贡献,并且有着高能力全力匹配优异作品,作为对题材和故事有高要求的电影人,当然是影视作品高质量的辅助和强有力质量保证。秦海璐一直关心各种情境下的人群,《拂乡心》是对老人归乡情怀的深切同情,最终回到故乡的蒋生,能够在发妻二十多年前的坟墓边上安静的离开,这是一种不凡的离开,更是最为深情的相聚。

  《拂乡心》观后感(十):演而优则导的秦海璐,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匠心与野心

  今年的上影节最佳男演员奖花落96岁的常枫老先生,引发业界及网友的疯狂刷屏。这个结果一点也不意外,早在6月16日的《拂乡心》展映中,这部影片,以及常枫等众演员的表演,就备受好评,影片不仅以浓浓的归乡之情疯狂催泪,都是在角落中挣扎求生的异者。

  常枫老先生收获上影节最佳男主角奖,确实创下了足以引发轰动的"纪录",他是上影节有史以来最年长的最佳男主角,但这个奖却又是实至名归,不仅因为他在影片中的出色演绎,已经达到了如臻化境的地步,而且他也是一位早就荣誉加身的老戏骨,但这二十年来并未出再演过角色,此次接《拂乡心》之前,一直未拍片,而在首映见面会上,他也表示,这部影片,是他的封箱之作。

  《拂乡心》的获奖,还有一位"幕后功臣"不得不提,她就是著名演员秦海璐,也正是本片的导演。众所周知,作为演员的秦海璐,为我们奉献了包括《榴莲飘飘》、《钢的琴》、《桃姐》等在内的一系列优秀影视作品,同时,在电影《到阜阳六百里》中,她不仅身为主演,还参与了编剧,并且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创作能力已见端倪。我们常说"演而优则导",其实放眼当下,从演员成功跨界导演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而像秦海璐这样,无论是表演,还是导演,始终坚持高艺术水准和强烈个人风格的,更是寥寥无几。

  在秦海璐的创作计划中,《拂乡心》是《到阜阳六百里》后的"归乡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电影从一位孤寡老人蒋生的故事展开,思乡、归乡之心,更加迫切。不得不说,影片的选材相当"刁钻"却又深刻,不仅饱含了人文的关怀,而且也延续了秦海璐一直以来独特的电影语言,让我们得以感受到生存的无奈与生命的倔强,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与表达能量,正是于此。

  此次《拂乡心》在上海电影节的口碑爆棚,也让我们看到了秦海璐为影片所付诸的努力,毕竟,对影片、对演员的肯定,也是对导演的艺术创作进行的肯定,《拂乡心》作为一部含金量很高的优秀电影,是有着很强的文学性及艺术性的,导演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对人物的塑造,必定也花费了大量的经历和时间,由此才能将老人的思乡情怀进行了既写实又足够概括的刻画,其中包括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更有对标志性人物群体的提炼与概括,这是秦海璐身为创作者的匠心体现,也是她从演员到导演凭实力跨界的"野心"所在,小小身体内蕴含的巨大能量,令人惊叹。

  白居易在《孟夏思渭村旧居寄舍弟》中有云:"归雁拂乡心,平湖断人目"。或许电影《拂乡心》的片名便是来自于此,那种望眼欲穿又肝肠寸断的思乡之情,是如此的迫切又漫长,可以引发多种心境的解读。《拂乡心》这部影片也正如此,虽然艺术,但并不高冷,其中所富含的对现实的思考与感悟,会让不同的观众,引发不同的感受,触及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道听途说终是虚,唯有亲身见证,近距离感受,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到身为导演的秦海璐及这部《拂乡心》的良苦用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