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儿子去了外星球》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我儿子去了外星球》观后感10篇

2019-09-17 23: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儿子去了外星球》观后感10篇

  《我儿子去了外星球》是一部由张小鲨执导,甄济康 / 罗四维 / 包蕾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儿子去了外星球》观后感(一):先锋不会老去

  一部很有意思片子。因为新奇所以不愿意用好坏衡量

  非常有实验精神。把外星人悬疑元素皮影联系在一起。把拆迁寻子这样的本土元素和众生皆苦联系在一起。

  高度发展科技经济人们眼界飞到了银河系土地牵连人性中最脆弱不堪的部分艺术作品也是这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作品有时候意味着踏踏实实地完成一个作业,一个商品。所以这样的不踏实,有时难能可贵

  导演飘起来的时候很有灵性。但是也很傻逼。非要和豆瓣鹅吵架。干嘛呀哈哈哈。

  《我儿子去了外星球》观后感(二):形式花俏,内容空泛

  看这个时总想起韩国电影《蜥蜴》,奇怪了,大概雨衣保护和外星人的梗。我高度怀疑导演就是看了《蜥蜴》启发了他拍摄这个。

  还有美国罗斯维尔的外星人解剖事件

  伪纪录形式,女记者和摄像,这明显受到《中邪》影响了。

  导演想要表达的太多,炒作新闻,强拆抗拆,失独……试图营造一种魔幻现实主义,奈何功力太差,表演拙劣,给人学生作业、快手视频感觉。导演可以去看看锤子镰刀休息》,那种黑色魔幻现实比较适合本片。

  那段是皮影戏吧?形式花俏,内容空泛。

  《我儿子去了外星球》观后感(三):难道真的有外星人?

  能看出来导演是想用比较有创新有创意表现形式来完成这部电影作品,整体还是有可看性和可圈可点之处。作为导演的处女作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影片用一种诙谐幽默方式,用伪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一位不肯承认自己孩子离开父亲被人利用,捏造出一个外星球成员到来可以换取自己孩子的故事。中间穿插了不少创意元素,皮影戏加入的部分可以说是把双刃剑,前面部增加了与观众的互动性;但后半部分却成了累赘,这部分稍稍有点跳戏。

  值得一提的还是影片用了多重表现手法,除了传统三幕剧的结构来讲述之外,第三视角以及画面呈现,包括一些小细节设置,都让人眼前一亮。

  整体故事比较戏谑地让人在笑的同时,也有了很多思考,还是比较轻松诙谐的,没有带给人过多压抑感。

  看完一直在想:是不是真的有外星人?嗯,这个问题还有待考察

  《我儿子去了外星球》观后感(四):坚持低空飞行,并时刻望着云端

  我是在学校看的这部电影,张小鲨导演的处女作,他本人亲自来了学校做宣传。刚开始看的时候影片说的武汉话,因为自己是武汉人所以感觉格外亲近。后来看到拍摄地点是天兴洲,然后看见了一艘船。觉得简直太巧了,因为以前学校有在那艘船那里组织过一个篝火晚会,并且那艘船还被我们校长买了下来哈哈哈哈哈哈。

  后来有个问答环节,有一个辅导员问了为什么要用方言,当时张导演说因为演员并不是专业的,如果硬是要用普通话可能不会把感情太带入进电影里,而且用方言可能会更加亲切,让演员也更自在。还有人提问老父亲失去儿子的悲伤感不太深,张导演回答自己删掉了很多感情方面镜头,因为大众不一定能坐下慢慢去看,所以牺牲掉了。当时就觉得真的太可惜了,后来快结束时有很多皮影戏在里面,有人走了,导演说有点伤心。可正是因为那些人走了,所以后来留下来的也才更可能产生共鸣。当你发现自己比很多人都努力聪明未雨绸缪坚持不懈的时候,就应该想到,你是反派

  张导演说加入皮影戏是因为小时候爷爷影响较深,再者就是不能丢掉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我本人是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文化熏陶,但是作为中国人,看到还是有人愿意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我由衷的感到自豪

  记得在现场让我印象深刻一句话就是自己儿子出去和去了外星没有什么区别。现在的年轻人难得回家,回家也和父母交流的太少,一代人一代人的隔阂更多。大家都沉溺于网络世界之中,现在太多的年轻人不读书不看报,整天微博微信公众号,谈个恋爱也发丧,除了活的不耐烦根本知道自己是谁。

  我希望张小鲨导演能拍出更好的作品,不期望大众都喜欢,但自己满意便足以。岂能尽人如意,但求无愧于心

  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哈维尔

  《我儿子去了外星球》观后感(五):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你我愿意相信外星人

  抱着踩雷的心态看的这部电影,但这片子给我的感动却超乎了预期的大。

  故事的开头很有意思主角陈立根,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老农民,另一个是超科幻的外星人,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物,导演用寻子作为纽带把他们捆在了一起。

  对于陈立根的儿子,影片并没有正面描述,但在人物对话中不难推测小伙子是个大学生毕业后成了年轻的工程师,这样的孩子一定是全家骄傲与希望。但这个年轻却因一场事故失去了生命,这对于只有一个孩子农村家庭来说不啻于是一个致命打击

  陈立根的老婆变得疯疯癫癫,陈立根以死不见尸为由一直否认儿子已经不在的事实。所以在流浪汉或疯或骗的胡话中,儿子被外星人带走成了陈立根逃避的出口。为此他萌生出了妄图跟外星人挟“尸”赎儿的疯狂想法。为此他假扮外星人、资助流浪汉寻找外星人、学外星语……种种看似荒诞搞笑的行为却让我越看越发觉得鼻酸,心里只想到一个词:可怜天下父母心。

  在影片的最后导演安排了一场由皮影戏演绎父子飞船和解,虽然陈立根追逐外星人的脚步就此结束,但从他迷离茫然眼神中可以看到失去孩子的痛苦会一直延续

  《我儿子去了外星球》观后感(六):给这部完整优秀的处女作一点点建议

  先表态绝对的粉!只是想表达下自己的心声,可能会有批评但也是自以为中肯的建议。

  这部电影今天主要是以本土汉味电影这点做宣传,看完后,我觉得他是以武汉方言为载体叙述的是当代人共通情感,最浅表的是父母对子女亲情,也有城市化过程乡村归属感缺位,也有对新闻媒体,拆迁等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看完后我被亲情感动,会对记者做法反思,同时也期待导演下个佳作

  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是能将故事讲清楚,将电影拍完整,现在绝大部分电影看完之后不明所以,完全浪费时间,这部至少是用了心的电影。可能本身不值五星,但是对于导演处女作来说不错了,比心迷宫差一丢丢,比网络迷踪差二丢丢,但是能和上面两部电影相比就是对它的肯定

  下面说说觉得可以改进地方,1.叙述方式太丰富了。对于新导演来说第一部想极尽所能展现自己所擅长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希望在以后的电影中能删繁就简,用最合适的方式展现最佳的影片。(网络迷踪的表现手法几乎全是窗口化视图,因为电脑界面的丰富性给单一的手法创造了无数可能,如果再增加其他手法会让本来复杂的故事更加云里雾里)

  2.根叔与瘾君子最后见面之后的剧情如果能在七分钟内结束会显得更精炼。导演说了关键部分用皮影戏表现的原因,可以接受,但是节奏太慢,毕竟是电影,不是宣传传统文化,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好东西太多也得删一删。我观察在唱皮影这段是观众走神最多的一段。

  3.有一点小想法,电影中表现儿子与根叔在虚拟时空对话让根叔释然的原因,是不是不用毒品致幻来解释会更好。虽然毒品贯穿了瘾君子整个线索,但是对于zc和道德来说以dp来消除根叔心中的魔障是不是宣传了dp的优点(消除痛苦)?不如直接以梦境的形式解释,或者将原因淡化不点明,毕竟电影也需文以载道的。

  希望新锐导游能有大志向,以后不要拘泥于文青这一小范围,也不要沉迷到做爆米花电影,希望能像诺兰,像斯皮尔伯格一样,做出风格,既有受众,又有创意和思想

  最后,加油,新导演们黄金时代要来临了,希望能把握机会沉淀下来做出好作品。

  《我儿子去了外星球》观后感(七):《我儿子去了外星球》里的亮点不足

  记得多年前在网络上看过这样一个新闻:一个农民私设电网兔子,没想到电死个外星人,他把尸体带回家放冰柜里,周围人都过来参观,看的人都说栩栩如生;然而一传十十传百终于惊动了有关部门,当上门调查的时候发现所谓的外星人尸体只是个非常拙劣的模型而已,小孩子都看出来是假的,于是事情不了了之。当年看完新闻,心里总有点阴谋论的感觉,这个事情也一直记在了心里,没想到多年后能遇到有心的导演,把新闻拍成电影,可以说难能可贵

  伪纪录片形式的电影,从《女巫布莱尔》,《鬼影实录》等恐怖片开始采用以来,广泛被用于恐怖和科幻片的拍摄,水平良莠不齐。对于国产片而言,上述题材也是个不成文的禁区,电影结局无非是人为/吃错药/神经病/做梦,反正不能有真的鬼或者外星人。所以本片结局也是打了个擦边球。电影最大的亮点就是皮影戏那一段。导演深知那一段是电影的高潮实景拍摄没那么大的成本,五毛特效又会被观众诟病,皮影戏展示剧情的行为我认为和昆丁在《杀死比尔》里的漫画分镜是一样的,很好的体现故事的高潮,而且皮影戏的唱词部分听起来竟然土的蜜汁带感,甚至可以理解为根叔在精神错乱时的梦呓。如果可以类比,我认为本片可以和最近的《海带》和《中邪》归为一个类型,都属于打了擦边球的科幻/恐怖题材,《海带》里通过一个荒谬可笑的故事讲述了严肃内核;《中邪》更是在和本片上手法相似,讲述了一个接地气的“乡村恐怖故事”。

  然而本片也是有诸多缺点的,根据影后面描述,由于硬盘损坏导致里面资料播放卡顿,但是人为添加的卡顿、雪花点和晃动也很大程度的影响了观影体验出现一两次即可,次数多了我在观影时候总觉得是网断了;其次,电影的乡土气息过于刻意,说着乡音播音员的确给人一种“为土而土”的感觉,最后影片的节奏也有点拖沓,虽然最后的高潮部分我个人非常喜欢,但是前面四十分钟的确有的地方比较拖沓,根叔和拆迁队的摩擦也缺乏表演张力,而且演技也有待提升

  这部电影我会给个三星半的分数,虽然有些瑕疵,但我认为本片在诸多国产烂片和网大里绝对是鹤立鸡群存在,至少在评分上不会太低于我前面提到的电影《海带》和《中邪》,如果让我选择一下给郭大导演的《爵迹》五颗星,还是给张导演的《我儿子去了外星球》五颗星,我会毫不犹豫的把五颗星梭哈给张小鲨导演。不知道那些给一星评分的人是什么心态,或许他们都爱看郭小四的史诗电影吧!

  《我儿子去了外星球》观后感(八):小城故事多充满荒诞和悲凉

  《我儿子去了外星球》这片看了又好几天了,今天下午闲来无事,一时兴起就来豆瓣留下点文字,对这电影说点话吧(本文不涉及剧透)。 直到现在,一提起这片子我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就是陈立根他老婆马小凤哼得这首不着调的“小城故事多”,听过原唱的都应该知道这首歌有多甜蜜,但在这却充满了格格不入的悲凉感。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与城市仅有一河之隔的荒凉村子,因为地处乡村片中人物的对话几乎全都是鄂普,颇有音律起伏的方言带有着地方特有的粗粝感与诙谐感,新奇又有趣

  对于我来说,影片中的破船场景震撼的,一边是被遗弃在滩涂上破败不堪的渡轮,在河的那一头是霓虹闪烁巨大的城市机器,残破与完整、凄冷热闹强烈对比中都透着在城市化的进程下,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正慢慢被侵蚀寂寥眷恋

  说到这里还是很佩服导演的脑洞的,把一个讲述了失独(陈立根的独生子失踪)与失根(陈立根面着临拆迁,搬离故土的问题)的故事裹上了一层外星人的科幻外衣,确实是脑洞大开又别有深意。多线叙述的表现方式对导演来说是非考验技巧的,但本片还是把故事讲清楚了,这一点还是很值得表扬的。另外,这片子还是导演的处女作,就成片来看还是不错的,值得一看。

  《我儿子去了外星球》观后感(九):说说这个我很喜欢的土味荒诞故事

  看到大家对这片子评价不一,在这里我想说,我喜欢这片子。因为,在这里我看到了久违了的“土”味。

  故事的主要场景发生在乐泊村,这是一个被河水隔开的世外小镇。没有高楼大厦,一幢半旧不新的农家民房,一艘残破不堪的废弃船体,剩下的就是野蛮生长的树跟草。看着这些画面,似乎都能闻到潮湿泥土味,这是多久没有在荧屏上见到的画面了。

  此外,影片中让不少人诟病的鄂普,却在这片中异常合时宜,粗粝而质朴

  导演应该是个对充满泥土的“家乡”怀有眷恋的人,这点从主人公陈立根的名字中就可以窥见一二,何以立根,要有土壤啊。

  说起来,陈立根苦守无人光顾的农家乐的原因无非有两个,一是要在这里等待外星人换回儿子;二则是这里是他陈立根的根,用一句中二的话来形容就是,这是农民跟土地之间的羁绊。

  还有皮影戏的加入让我有惊喜感,看过报道提过这是资金不足的结果,但我觉得这皮影戏倒是个神来之笔,不仅完成了故事的闭环,还与整个影片的气质不谋而合。

  《我儿子去了外星球》是张小鲨导演的处女作,看起来还是不免有些生涩感,但仍是部记得一看的电影。说实话,比起衣妆精致的假面PPT电影,我更推崇这样的诚意之作,我想国产电影不仅要依靠从业人员的努力,还需要观众的支持。

  《我儿子去了外星球》观后感(十):科幻外皮下的基层生活特写

  超出预期的好,导演有点坏太会玩了。虽然是电影却以伪纪录片的方式拍摄,以时而晃动时而情景再现的电视栏目表现手法又进一步迷惑了观众的眼睛,造成我们在看一起发生在生活边的闹剧既视感。然而一直贯穿始终的外星人梗又给这个荒诞的故事添了几分科幻的迷离感,在这一锅大乱炖中,却让我看到到了久违的乡土味的人情故事。

  故事从一个“外星人”单挑四五个壮汉的视频开始,在记者的镜头下,导演讲述了一个围绕着外星人而引发的基层(用基层而不是底层,是因为个人非常讨厌底层这个带有色彩的称呼。)生活小品故事。

  陈立根一个失独老人、顽强的钉子户,带着他疯癫的妻子死守外星人的尸体、一座没有客人的农家乐、还有一个盼着儿子能被外星人放回来的荒谬想法。这个顽固的人物对生活发起的挑战就像唐吉可德,令人发笑又心疼。

  围绕着陈立根引发了诸多令人发笑的情节,cosplay外星人是为了训练狗习惯外星人的样子,学“外星语言”是为了跟外星人更好的交流让他们放了自己的儿子,中间穿插的几个“武斗”开发商情节也是令人忍俊不禁。

  而透过这个倔强如老驴的农民老头,看到了被领导压榨的小记者、上有老下有小的开发商工作人员、在毒品或者是执念中迷失的流浪汉。每一个小人物上都有着自己的故事,令人着迷。

  从《我的儿子去了外星球》这部片中可以看到,一个父亲对逝去儿子深沉的爱与怀念,还有城市对乡土的侵略带来的无从归属感。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看的电影,虽然带有生涩感,但这105分钟值得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