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杂牌军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杂牌军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9 03:33: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杂牌军的读后感10篇

  《杂牌军》是一本由陈建波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43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杂牌军》读后感(一):独立于局势之外,归属感到底是什么

  二黎和书中的女主人公一样,都是像一个标志性的单打独斗的力量而存在。独立与局势之外,又受制于局势之中。二黎某种程度上是十分聪明并且善用计谋的。使得原本形单影只力单势薄的杂牌军化险为夷。

  书中有许多对于二人为人处事,军事谋略设计方面的描写。很是有趣。贾慧就更有趣,刚开始的描写我以为只是一个穿起故事线的普通女子,故事会围绕她展开。但是后面的笔墨愈发开始描写贾慧背后的那些力量,包括她所处的环境,社会大环境等等。一个以小见大还挺妙的。

  看起来文型散乱无章,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但是确都交汇在贾慧这里。这也赋予了贾慧别样的责任——需要貌美到众人觊觎,也要复杂到各方忌惮。或许这就是她有一个共党男友,国党姑父,日伪老爹的原因了。贾慧的归属感不是这些看似很强的男人,也不是他们背后的势力,而是贾慧自己,那一把手枪,是她防身的最有力的武器。

  二黎的归属感则是对方,哪怕后面假意分开实则暗中私联,两人都是十分了解彼此的。虽然可能前面两人会有一些分歧,但是真正到了关卡上,两人的默契是最让人放下心来的武器。

  贴一段很喜欢的描写:“这小子,换了独七旅的军服,去前线做手脚,导致独七旅冒进30里,被新四军一口吃掉了。不过他自己也在战乱中受了伤。溜回吴尚后,为夺我的关卡,翻了万字会的墙,躲在你侄女的闺房里过了一宿。有人亲眼瞅见,那件沾血的军服,是咱们的贾小姐亲手给偷偷扔掉的,害得捡衣服穿的郑小三被我白走了一顿。林参谋是共产党,你的侄女贾小姐估计也是。”

  短短四行字概括了整件事情,涵盖了前面将近20页的内容,可见作者的提炼能力还是很棒的。虽然最后的结局十分唏嘘,但是乱世里又有几人能安得其所,舒舒服服地活下去呢。想到这便释然了。

  《杂牌军》读后感(二):从另一个角度看抗战

  陈建波的《暗杀》、《密室》、《诡计》、《出手》、《乱世》等小说,每一本都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既惊于他的写作风格多变,又叹于他笔下的人性。这位江苏人小说家,携《杂牌军》又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

  这本《杂牌军》中,以黎星源,黎星斗为代表,一路收编无主的零星部队,以苏鲁皖游击总指挥部为番号,在沦陷区坚持抗战。江南新四军过江向北,两方暗中接洽,竟然放新四军过境。二黎与新四军的关系让人看不明白。最终结果是吴尚变成了群雄追逐:西有日军第七混成旅团,东是新四军,北有省府残余,让人颇为头痛。

  杀了初恋,改名换姓,几经转移来到吴尚的老师贾慧,命很硬。先是炸弹落入家中,却没有炸,来卸弹的人却离奇死亡; 半夜的枪声,传说是从盐商李西沅家旁边传出来的,而实际上人却是被这位老师枪杀的。半夜李嫂见邻院站着几个人,又闻贾老师声音,诡异的一切,透着古怪。这位弱不经风的贾老师,到底是什么来历,又有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呢。

  苏鲁皖游击总指挥部黄参议的新太太,是贾老师的旧识,同样改名重新生活。年轻的国军三十三师少校军官林峰,是贾老师曾经的追救者,同样改头换面。背井离乡的过程,是艰辛而危险的,漫长而曲折的,所有的路都不是顺顺利利。一边向前进,另一边就会在后面不舍的追击。逃的人目的既明显,又不明显。所有人的举动,又明显,又不明显, 似乎都有联系,又似乎都没有联系。

  黎星源在吴尚这二年,因省府扣发粮饷军火,只以驻地税收来补充。黎星斗这位中将副总指挥,却与这位林少校相谈甚欢。第六纵队司令程兴柱却又有着通共的嫌疑。内部的问题不断,谁是谁的人,谁又是为谁做事。看不清楚,线索似乎不明不朗。

  这是一场关于杂牌军的故事。所谓的杂牌军就是非蒋的嫡系,是民国时期国家部队不统一时期的产物,嫡系与非嫡系的杂牌军。在历史上确有此分类之说,而在大陆上的杂牌的,随着国军的崩溃,有的被灭,有的投诚,也有逃到台湾的,总之杂牌军就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历史虽是过去的,也是不容我们忘记的。今天的一切,都有着无数人的牺牲换来的。就如同文中,每一处的行动,都牵引着无数的变动。在这本书里,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使命,每一个人物在独自的舞台上起舞。每一处的伏笔,与另一的设局,都巧妙之极。不破不立,不入绝境,谁解局。每一出剧汇总成一部戏,每一出剧又有着自己的魅力,小部分看人物心理动作描写,大部分看大格局构建,总之这是一部不容错过的抗战史上的特殊记忆。

  《杂牌军》读后感(三):一支杂牌军,半部抗战史

  先说结论,这本小说不同于以往的抗战题材历史小说总是从国民党或者共产党的视角回顾八年抗日战争的做法,没有传播中央军,东北军或者八路军,新四军的事迹,而是另辟蹊径,从苏鲁皖的一支游击队杂牌军的视角出发,记录了从黄桥战争到太平洋爆发的近半抗战历史。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大军阀家的千金小姐贾慧。她也是整部小说串联的明线,从开始到结束,都在其中起着承转启合的作用。小说的暗线是二黎的部队在吴尚县的兴盛与衰落。二黎的并非国军嫡系,只是一只东拼西凑,势单力薄的杂牌军,他们在抗战胜利前夕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扮演了一个延缓各方矛盾爆发速度的缓速带角色,不仅和其名义上的敌人共产党有着暗中的联络,甚至最终还抛弃了国共两方投向全民族曾一直对外抗击的日伪集团。他们在国民党的省府军、共产党的江南新四军、日本侵略者,当然还有南京汪伪势力之间为自己的生存艰难游走。总结而言,陈剑波的《杂牌军》带给我的收获(或者说思考)主要是以下三点:

  1. 对战争风暴中的普通人民大众命运的思考。

  2. 了解八年抗战中(尤其是苏中地区)的一些历史细节。

  3. 感受抗战题材的历史军事小说的魅力。

  正本小说荡气回肠,情节崎岖,最后的后记尤其给小说添上浓厚的一笔。后记解释了小说中的杂牌军原型就是抗战时期占据江苏泰州地区的苏鲁皖游击队,首领李明扬、李长江时称“泰州二李”,也就是小说中的“吴尚二李”。这里贴一段后记中对本书的自评,我觉得写得非常棒:这部作品起笔于皖南事变之后,收笔于太平洋爆发。这一阶段中国抗战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时期,一部分人看不到希望,动摇了抗日的信息,但是更多的人在这看似渺无生机的绝境中坚持下来。历史往往在关键的时间节点和矛盾节点上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的后效往往在多年以后才能显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总是感慨胜利者的雄姿英发,对失败者的命途不胜唏嘘,鲜有人会对历史角落里如履薄冰的小人物们瞥上一眼。这些小人物在家国大难和生死抉择前或者变节投降,或者英勇击敌,但更多的人或者是委曲求全,抗日图存和自我安危之间摇摆不定。通过小说的描写,我们看到更多的贾慧们,更多的杂牌军们在这场时代变革中进退维谷的状态,我们需要理解并不断思考这段历史的细枝末节,这群游离于胜利者和失败者之外的小人物们。

  借古观今,你我皆是见证者,亦是参与者。

  《杂牌军》读后感(四):人生如棋 世事难料

  关于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从战场厮杀到敌后谍战,从东北三省到江南水乡,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故事,或让人热血沸腾,或让人感动不已。但是,在这些众多作品中,出现的要么是中央军、东北军、川军……,要不就是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好像很少看到所谓杂牌军的身影,这个因为国民党抗战正面战场溃退而留下的特殊产物在历史长河中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这部由陈建波老师创作的《杂牌军》就是一部罕见的正面描写抗战时期非正规军的军事小说。一枚未爆炸的炸弹让一个小女子进入了公众的视线,也就此打破了吴尚这座江南小城尘封已久的平静。一段关于国仇家恨、爱恨情仇的历史传奇就此拉开了大幕……

  作者通过一个背井离乡的小女子的视角,去展现国难当头之际形形色色的人物不同的行为表现,从她坎坷的人生遭遇和感情经历中去记录一支杂牌部队从鼎盛到衰亡的全过程。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男女情感与时代变迁的激烈碰撞,历史事实与文学创作的巧妙结合,带给广大读者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

  身处乱世之中,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究竟应该何去何从?从古至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或精忠报国,或卖主求荣,或杀身成仁,或摇尾乞怜。可是故事中的主角吴尚二黎却不愿重蹈前人的覆辙,作为一只部队的领导者,他们既不愿背上汉奸的骂名,又不想被其他势力所吞并,他们努力在夹缝中求生存。最后希望苦思冥想出来的“妙计”能帮他们度过难关,可是人生如棋,世事难料,到头来造成的影响出乎他们的意料,结果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让人唏嘘不已。

  从炮火轰鸣到尔虞我诈,从浴血奋战到蛇鼠两端,在生死存亡面前,在利益诱惑面前,他们每一个人都在做着自己艰难的选择。不同的抉择指引不同的人生方向,或大仇得报,或志得意满,或名垂千古,或遗臭万年。忠诚、爱国、狡猾、残忍……人性的善与恶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时而热血沸腾、热泪盈眶,时而咬牙切齿、愤恨不已。

  随着杂牌军最后结局的尘埃落定,众多人物的命运也随着一一揭晓。他们或勇往直前,或谋定后动,希望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可惜棋在局外,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就已经注定了自己今后的命运。也许无法如平日里电影作品那样刻骨铭心,但足以让人五味杂陈,沉思不已。

  一寸山河一寸血,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华夏大地曾经遭受过怎样的磨难,中国军民又做出过怎样的牺牲,真的是数也数不清。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真的只能算是冰山一角,却足以让我们从中看到当年真实的历史状况,看到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时刻的巨大考验,战与降、利与义、存与亡……

  历史往往在关键的时间节点和矛盾节点上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的后效,往往在多年之后才能显现。这是历史的魅力,也是小说的魅力……

  勿忘历史,不要让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

  《杂牌军》读后感(五):特殊年代里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属于自己

  抗战进入末期,各方势力的勾心斗角也日趋严重,国军、共军以及日伪三足鼎立,各方势力犬牙交错,在这样一个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下,如要细细描写足以写出抗战版的“权力游戏”,作者别出心裁的将视点锁定在一座多方势力纠葛的中心小城——吴尚,国共日伪都有其代表进入吴尚,他们之间的尔虞我诈实际上也就是背后利益集团的摩擦。

  本书的结构很有意思,作者将吴尚视为一个描写的限制区域,事件集中发生在吴尚城内,但是往往会暗示其背后势力的强盛与衰落。

  读这本书,有一个很切实的感受就是隐藏在画外广阔的想象空间,它甚至比直接的描写要更吸引我,例如贾慧在本书伊始和黄太太的谈话中,提及的老督军就是一种画外的形象,它没有进入作者的描写范围(吴尚),但它所带来的影响却已经在其中弥漫开来,不仅仅是老督军还有其他潜藏的人和事件,吴尚城中的斗争,实际上就是各方势力纷乱的一个缩影。

  作者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同一个环境中的多线叙事,以贾慧林峰、黄参议黄太太、黎星源黎星斗、柳云各成线索对同个事件有不同方面的描写,实际上更增趣味。

  在内容上,作者选择了一个低视点,以夹缝中求生存的杂牌军为主角,以风雨飘摇的小城吴尚为主地点,以小见大,将个人命运与时代风云紧密结合在一起,就像摆上一局残棋,通过明面上的残局,暗暗揣测棋手的心思。读者的这种揣摩实际上是和作者一起参与了整本书的创作,这在我看来是作者的无心插柳但是得到了一个很好的结果。

  很想问问作者是如何挑选的这样几个主要人物,也许他来创作现代都市题材也会很不错,因为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关于身份认同的迷茫。

  多年之后,当贾慧小姐接到林峰和许督军的死讯的时候会想些什么,或许她会感到疑惑,关于:我是谁?

  在我阅读的过程中,这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对于林峰、柳云、黄参议而言他们的身份毫无疑问,来自于其背后的势力,国、共以及日伪,他们作为代言人再确定不过了。

  可是对于二黎以及贾慧而言,他们又是什么呢。二黎并非国军嫡系,只是一只东拼西凑,势单力薄的杂牌军,他们在抗战胜利前夕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扮演了一个延缓各方矛盾爆发速度的缓速带角色,不仅和其名义上的敌人共产党有着暗中的联络,甚至最终还抛弃了国共两方投向全民族曾一直对外抗击的日伪集团。

  “这历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马尔克斯用来描述拉丁美洲历史过程的名句,也可以很好的概括这支杂牌军,他们在各方势力之间游走试图独立其外,但是最终迎来的不过是虚无的消失——没有一个稳定的身份认同也就意味着他们将被所有人排斥在外。

  对于贾慧而言:面对林峰的时候,她是共产党人的恋人;面对黄氏夫妇,她又成了国军信徒的侄女;面对柳云,仿佛变回了许大小姐;听到了老督军的名号,才变成浪迹天涯、四处逃亡的贾慧,她的身份是被定义的,当一切外力消失之后她又是什么呢?

  巴顿将军说:“一个军人的最好结局就是在最后一场战争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活到最后的人往往最痛苦,他丢失了为之奋斗一生的身份。

  现代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我们为了什么而活。

  《杂牌军》读后感(六):大“珠”小“珠”落“玉盘”

  十四年抗战期间,粗看起来似乎是一晃就过去了;但在当年,却是经历了千辛万苦,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一起上阵,付出了无数牺牲才换得了最后的胜利。虽然是惨胜,却成为了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表现这段历史,作者陈建波把“地点”选在了皖南的吴尚县,“主角”选为了一支名副其实的“杂牌军”——苏鲁皖游击部队!确实,当时的敌后战场,除了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国民党也曾经实行过游击战争,虽然多少有些照猫画虎的意思。国民党的游击战争,在真实的那段历史时期也曾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是应该值得肯定的,但实际的情况则更为复杂……

  这个复杂性,在《杂牌军》这部历史军事小说中得到了体现。一个小小的县城,却吸引了中外几方势力的格外关注——更主要的是,是国民党的省府军、共产党的江南新四军、日本侵略者,当然还有南京汪伪势力!处在“焦点”中的二黎领导下的苏鲁皖游击部队,在战与降、利与义、存与亡之间何去何从,他们的选择不仅是他们自己的,同时也深受着各方势力的极大影响,是当时抗战形势的真实投影!不仅仅是杂牌军、几个人的宿命,更是巨大历史背景下对国家和民族的考验!

  但整部《杂牌军》的“开篇”,却是从一个贾慧这样一个看似弱女子的小学教员遭遇日军飞机轰炸,炸弹未爆炸,却由此开启了家国爱恨情仇交织的一段不平静的故事。

  《杂牌军》中的主要角色都很真实,也都很忠实于各自本来的势力,“二黎”如此,黄参议如此,林峰如此,汪伪特务柳云也是如此;即使贾慧、黄太太,谁说就不是如此的呢?!当然,作者心目的“主角”,和读者心目中的“主角”,未必能够完全重合——但有两个人,一定会给每个人都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就是黄参议和柳云,这两人还真是搅动了太多太多的风波:一时间,树欲静而风不止,更无论小学女教员贾慧想要过一个平静的无人打搅的日常生活了!

  除了主角,那些配角也请留意些,比如那个李嫂,还真是忠心耿耿、几年如一日。甚至,在风平浪静之后,她的存在也不被被忽略。

  吴尚是个300年未遇兵戈的的小地方,苏鲁皖游击部队最多时候也不过两三万人的规模,但当他们身处十四年抗战最艰难时际,被各方势力关注的特殊时期,无论“皖南事变”,还是“太平洋战争”,都很难不在这里留下或多或少的印记,甚至还要更加鲜明、直接、反复!

  活着是不容易的,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而且必须当机立断,来不得半点犹豫!每个人似乎也都有秘密,私人的、国家的……仿佛就在这里、就在此刻,大“珠”小“珠”落“玉盘”,宛然一幅“嘈嘈切切错杂弹”的形势!

  不同于电视剧中快节奏般的一晃而过,小说确实不难做到细腻、细腻、再细腻,静如处子、动若脱兔,人物形象就在这样的节奏中展示得淋漓尽致、引人深思……

  《杂牌军》读后感(七):时代视角下的特殊记忆

  时代视角下的特殊记忆

  杂牌军这部小说,选材比较偏僻,视角比较独特,阐述也颇为不同。

  按照过去一般的传统来说,这类记录抗战题材的历史性小说,都是比较高大上的。人物,都是英雄形象;行为,都是英勇无畏。起码,也是智谋多端,运筹帷幄。但是,这部小说,明显不是。

  首先,它的主人公就不是什么坚定的共产党人,而是一个大军阀家的千金小姐贾慧。她也是整部小说串联的主线,从开始到结束,都在其中起着承转启合的作用。这样一个人物的选定,其视角就显得独特。

  当然,其它主角的作用更为暗含,比如杂牌军的两位老总黎星斗,黎星源,还有秘密战线的优秀共产党人林峰等。我们可以看到,按照整部小说的内容来说,两个杂牌军的老总,才是第一主人公。因为,它表现的就是处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抗日战争时期一只杂牌军队伍的命运起伏,也即是在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大背景下,军队和地方人民集体与个性的真实状态的表达。

  处在危机重重的夹缝之间,一个杂牌军面临什么样的抉择,其实也正是人民大众面临的选择。是为了民族大义,坚决抵抗,不惜玉碎,还是毫无骨气,卖国求生,卖主求荣?小说显然没有作这么简单化的处理,而这也是与当时复杂的军政局势和人性的衡量取舍善恶忠奸面目是不相符合的。

  杂牌军从属于国民党政府,但不是嫡系,故而时刻受到被解散的威胁;国民党政府驱赶他们围剿新四军,是图谋渔翁之利。而抵抗日军又无可能,力量不足。投降汪伪政府,就是唯一获得生存的选择,可是那又会成为人人不耻的汉奸,在种种复杂条件下的选择,体现了局面的复杂性和多重矛盾的尖锐性。

  从杂牌军两位老总的角度说,要生存,还必须顾及民族大义。所以,只能委曲求全,暂时投降汪伪政府,不过还是做了妥善的保留和安排,实质是为了保存实力,以谋求将来的局势改变后再行反正抗击日寇。而共产党人的目标是阻止任何力量投降敌人,为日军利用。国民党当局则要求曲线救国,但坚决打击共产党。汪伪政府是要壮大声势,多多益善,只要附属自己,就一律照收不误。

  在此情态下,共产党人的代表林峰,国民党人代表黄参议,汪伪政府代表老军阀许督军纷纷登台,上演一出斗智斗勇、夹杂着民族仇恨和个人恩怨的生死大戏。

  小说也详细描写了个人之间的爱恨情仇,没有因为大题材的框架而把小人物的命运忽略带过。事实上,正是因为各个不同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需求,才衬托出社会整体大变迁下人们的选择的特异与合理。社会环境不同,每个人选择不同。忠贞和背叛,忠义和奸佞,总是个人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使然。

  杂牌军最后也改变不了自己被摧毁的命运,就如他们的宿命一样。他们不过是大时代的滔滔河流之下,一些有些棱角的沙粒石头罢了。有些被冲走,有些被粉碎,有些更加坚硬,磨出了自己的光辉和独特出来了。它将被人们记忆,也会融入时代的丰碑大潮中。

  《杂牌军》读后感(八):暗战开启,故事大片上演

  喜闻乐见的中国红令《杂牌军》有了一种书籍大牌、故事大片般的感觉。终于没有封腰了,封面的折叠挺创新的,红色折叠掀开的里子是白色的,一直黑枪伸了老长老长,一些人物剪影与一支枪起舞,表明了是战争题材,并且是比较暗黑型的,人物剪影在机枪的枪柄上小心翼翼地行走,紧张惊险的氛围应运而生,设计上很扣题。

  初读《杂牌军》,感觉贾慧这个人物很飘,一个有些烟火气的女教师,又是澡桶又是熬粥的,搞得比较生活气息的样子。其实这样理解就错了,作者是很用心的刻画这个很特别的人物,她有许许多多的点,而战争的全貌,是要慢慢开启和转呈的。作者看似把贾慧像花瓶一样摆来摆去,其实她很重要的,最终很多的故事线,都是在贾慧这里汇合的。

  作者在这部《杂牌军》里放入了很多东西,带给我们的惊喜是一波又一波的,而且是有层次的。陈老师在里面放入了谍战,诡异且层层迷雾;又放入了战争,是兵戎相见的大场面;还有国家大局的气势布局,以及特殊人物传奇人生;当战争和情杀来袭,有反目成仇的情杀,又有生死危难中的成全与相守。整个故事线还是比较起伏转折和吸引人的,展开来看,细细思量,也有许多的残酷人性和战争无情在里面。

  这是一个流传于苏中地区关于“苏鲁皖游击队”抗日的真实故事。黄桥战役打响,新四军挺进苏北,而一支“杂牌军”纵放新四军东进。如 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里的“杂牌军”是基于正规军而说的,并且相对于游击队,杂牌军的阵容和风格又更复杂了些吧。大环境和故事大格局交待的比较清楚,阅读的时候情感共鸣点也就此建立。

  有一段“以牌识人” 的情节交待非常炉火纯青,作者写得妙不可言,特别的高级。那张叫做泰州的桌上,坐着日、伪、国、共四方势力。然后作者交待说这四方势力,暗流涌动,却又都看着“泰州二李”出牌。这一曲杂牌带的节奏的确巧妙别出心裁又引人入胜的感觉。因为偏偏“二李”是一副杂牌——因为杂,所以杂,发挥的空间就特别大。基本上是各种可能都有,一切不稳定的因素都是为稳定而存在的,所以各方的的势力都是给“杂牌军”准备的。杂牌军在这些日、伪、国、共四方势力的夹缝之中,显得那样的机智鲜活。 于是,抗战风云与情杀波折就这样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严肃题材与通俗元素达成默契,既能网罗严肃的读者,也能俘获言情小说的发烧友,大家都能获得极大的阅读快感,作者真的好用心,思考和创作上比较全面,让整个故事完整而不失想象。

  小说的结构宏大、故事紧凑、人物关系复杂,而在陈老师的笔下,一切都显得大而不乱,伏笔千里而精采连连。陈建波将女教师贾慧和吴尚二黎两条主线恰到好处地揉合在一起,不显牵强,反而使得故事更加丰盈精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杂牌军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