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皓月当空:重走玄奘之路》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皓月当空:重走玄奘之路》读后感10篇

2019-10-08 23:00: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皓月当空:重走玄奘之路》读后感10篇

  《皓月当空:重走玄奘之路》是一本由(不丹)帕武著作,新世界出版社|耕雲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页数:1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皓月当空:重走玄奘之路》读后感(一):夜色庇护,此处独明

  老子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太阳意味着希望炙热光明月亮意味着孤独安静指引 这本书叫做皓月当空,看似清冷孤寂却像一盏明灯在指引着路人,它蕴含着安静的力量也是一种希望和信仰。 会被这本书吸引一来是因为内容,它是不丹摄影师历经两年时间重走玄奘取经的路线自己视角影像记录带给我们的时空之门和视觉震撼;二来是序章右下角一个修行者的淡蓝色墨迹的影像,一种如梦如幻,如去如来感觉瞬间吸引了我。 这本书是全彩印刷质量很好,质朴文字透露出的悲悯情怀与玄奘的人物性格相得益彰真实的唐僧没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协助,孤身一人带着一颗赤子之心踏上漫漫取经路,磨难却不比《西游记》中的少。取经之路凶险异常,更有雪山荒漠盗贼,数次几近命丧黄泉,但都没能吓退他寻求真理信念。历经十七年的艰苦旅行和修行,他终于完成誓愿,将佛法带回中国,直到还影响我们的思想生活与信仰。细致的人物写实技巧气势磅礴的写景功力,以及对气氛精准营造,仿佛带领我们回到一千多年前,在黄沙滚滚的沙漠琼楼玉宇寺庙神秘华丽的古印度和繁华热闹的长安城中见证玄奘完成旷世伟业。 孤独并非是在自己心情压抑,或者是失恋时候出现的,那种感觉只是空虚寂寞,称不上是孤独。孤独是一种状态,一种圆融的状态,孤独者都是思想者,并非是受到情欲诱惑责任束缚的那个别人眼中的人,那个自己展现外界的人,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是一种可以宽纳一切的精神状态。他面对的是真正的自己,人类的一切思想都源于此处。“当一切都在打扮,全没有了真面目示人的时候,最美丽的打扮是孤独” 《皓月当空》能为深处浮躁社会的我们,寻得一盏明净灯光,照亮那被遗忘自信善良勇气,也许,这里会成为你下一个独自出行的港口,夜色庇护,此处独明。

  《皓月当空:重走玄奘之路》读后感(二):朝圣之旅

  国人乃至于世界佛教界对于玄奘法师大名以及经历如雷贯耳如数家珍。各种小说戏曲电影游戏等等都借由着玄奘以及西游记这两个IP成就了自己的商业价值。自己对于玄奘以及西游取经的认知了解来源于影视作品西游记、零星的历史知识百家讲坛的玄奘西游记以及小说西游八十一案。钱文忠教授讲授的玄奘西游记算作是玄奘法师西游经历的真实还原,小说西游八十一案是以史为骨对玄奘法师人格魅力艺术加工,两者互相渗透,让自己本就对于玄奘法师产生出无限热情

  本书重走玄奘之路,作者帕武,不丹人。作者的经历以及背景让人八卦不断,但抛开头衔,帕武自认自己是一个摄影师,一个心怀信仰、虔诚无畏、决不放弃普通人。透过书名见内容,本书是作者一次玄奘西行之路的再次出发,但绝不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摄影,我们跟随着玄奘法师的脚步,读着玄奘法师西行的真实故事同时,透过作者的古老现实讲述和真实照片,带着我们一起领略了各地风情,见人见物见心,也见丑陋罪恶,但古道热肠真善美,依旧根植于这条古老的西行路上,和玄奘法师当年一样,未曾改变模样。在这一千多年以后,我们仍可以沿着前人脚步的接受又一次的洗礼。从西安出发、兰州、敦煌、吐鲁番、塔克拉玛干沙漠、哈萨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那烂陀,再从印度返回西安,这不单单是一串地名国名,更是文明延续与历史的选择

  敦煌的莫高窟、月牙泉、已被历史淹没的高昌古国等丝路上曾经繁荣并立的国家城市、被塔利班炸毁的巴米扬大佛和毁掉的石窟、已经消失的佛国犍陀罗、以及消散在历史中各种盛极一时的佛教寺庙以佛教经书典籍等等,文明的兴起与消散都是人类活动证明,有的文明只剩下遗址、有的文明正在衰败、有的文明开始保护、有的文明只能挖掘

  读完本书不经要问自己,我们是在建设还是在毁灭。这样一段一位意志坚定无私无畏僧人花费17年时间走过的道路,我们是否还需要反复跟随...作者没有给我们答案,但作者确解答了自己内心疑惑。每个人都需要救赎,有的人仅仅需要的是找到一个信仰,然后跟着它,就能获得力量。这就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皓月当空:重走玄奘之路》读后感(三):《皓月当空:重走玄奘之路》:虔诚、勇气和坚定信念

  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唐僧师徒四人最终取回真经。《西游记》中的唐僧在现实生活中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唐僧取经这件事,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皓月当空:重走玄奘之路》这本书,就是不丹作者帕武,在用了整整3年时间,重走玄奘之路后写下的。从西安出发,一路途经兰州、敦煌、吐鲁番、塔克拉玛干沙漠等,最后到达印度。沿着那一条古老的西行之路,我们能感受到文明的延续,也能感受到当初玄奘的虔诚、勇气和坚定信念。

  玄奘遇到的第一个大挑战,就是横穿戈壁。茫茫的沙漠一望无际,迎接他的,只有炽热黄色,四周的静默和不时刮起的狂风

  而此时的玄奘,还面临着两个难题。一是唐太宗的捉拿令,所以他要尽快穿越沙漠,并且在穿越之前不被发现。二是从未来过沙漠的他,对眼前的这片土地一无所知,他需要找到一个有经验向导,帮助他指明前方的道路。

  幸运的是,他还真就遇见了这个向导。在瓜州的弥勒殿里,玄奘遇见了石磐陀,一个中亚商人经过一番交谈,石磐陀答应做玄奘的向导,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将带领玄奘走出沙漠。

  但令人意想不到事情还是发生了。一天夜里,睡梦中的玄奘被窸窸窣窣的脚步声惊醒,睁开双眼,却看见走来的是手持短剑的石磐陀,那个他深信不疑的向导。

  千钧一发之刻,玄奘坐直了身子,开始念诵《心经》,才逃过一劫。

  原来,石磐陀对答应做向导一事后悔了。他深知,要穿越沙漠,就要到烽火获得补给,而玄奘因为身份特殊根本不能到烽火台。石磐陀家有老小,他开始担心自己会因为帮助玄奘被治罪,才产生了这一罪恶的念头

  后来石磐陀没有再跟着玄奘前行,但他还是为玄奘详细介绍了走出沙漠的路线。

  玄奘并没有做过多的逗留,带着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他又踏上了取经之路。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都在降妖除怪,而所有的妖怪都想要吃唐僧肉。玄奘在征服沙漠之后,也很快遇上了威逼利诱想要留下他的高昌国国王

  不过,这位高昌国国王其实也并没有什么恶意。他想让玄奘留下做国师,完全是出于对玄奘的佩服和欣赏。他采取了有点极端方式,也是因为他情绪化和易怒的性格。

  所以,当玄奘以绝食的方式表示抗拒后,高昌国国王最后还是被感动了。他不再强迫玄奘留在国昌国,还给玄奘提供了很多行程上的帮助,比如物资陪同人员等。当玄奘离开时,他也亲自送玄奘出行,并一直目送到玄奘的身影已经完全看不到为止。

书中照片

  在第一眼看见菩提树和金刚座时,玄奘情不自禁地像孩子般痛哭起来。

  对玄奘而言,这是他的取经之路,也是他的修行之路。从被焦虑恐惧的情绪淹没,到最后的永远从容淡定;从一开始鲁莽的热情,到后面智慧的坚定。每一次,他都在反思。每一次,他也得到了成长

  《皓月当空:重走玄奘之路》读后感(四):对逝去的文化深刻认识反省

  讲真,在给这本书写书评的时候,我的手是颤抖着的,因为这本书写得非常好。好到我害怕我写得书评会让读者误以为这本书不够好,不值得一读。

  作者沿着玄奘当年走过的取经之路,重新走了一遍,将自己一路上所见所闻所想都聚集在了这本书中。通过阅读我们不仅仅能够了解当一代名僧玄奘当年取经路上历经的艰险困苦,还能对沿途国家的历史和风光有一个细致深入的了解。几乎在每一个重要地点,作者都拍了令人陶醉的照片。作者这一路上的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值得我们去认真阅读思索

  作者从中国陕西省省府古都西安出发,途径甘肃和新疆,之后又去了阿富汗、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对每一处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都写得很细致。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书中体现出的那种包容的跨文化交际观念是非常令我欣赏的。

  在新疆同国内的一位少数民族同胞晚上去吃夜宵的时候,作者毫不隐瞒地表露了自己的担心和害怕,毕竟对一个外国人来说,那片土地以及那片土地上的民众对他而言都是那么地陌生。陌生和误解常常造成了我们在面对新鲜事物的时候的惧怕和畏缩不前,作者也承认他误解了那个司机,至少他将司机的热情好客误解了。在司机后来和作者交谈之中,作者终于敞开了自己的心扉,和那个司机进行愉快的交流。最后作者感慨注意生命安全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我们不可以让自己的判断概念麻醉我们对外界的感受,因为那样我们看到的世界是透过自己的情绪看到的世界,不是真实的世界。二元对立不能让我们看到生命之美。这种深刻的理解是没有这种刻骨铭心的经历的人所不能体会的,包括我在内。尽管我也做过相关方面研究,但是我想如果真正遇到了作者的这种情况,我想我们大多数人很有可能会是情绪化的,会无意识地采用二元对立的标准看世界吧。

  作者面对阿富汗巴米扬大佛被毁的那种惋惜和反思是振聋发聩的,文化遗产承载了我们人来太多太多的文明,要毁灭几乎是非常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再造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成功再造,那种原本岁月积淀的文化也将荡然无存。作者在此处通过兴都库什巴米扬大佛被毁向我们再一次说明仇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想这是作者面对眼前那种令人沉痛人心碎的景象所能做的唯一就是唤醒那些肆意破坏人类文明成果的人的良知了吧。正如作者最后所说,时间终会让一切消逝,也许几十年过后其它地方人们早就忘记了巴米扬大佛的存在,但是曾经生活在巴米扬大佛周围的那些民众应该世代不能忘记吧,毕竟那尊大佛曾令全球为之叹为观止,也是他们祖先生活中的一部分,阿富汗民族也应该不会忘记吧,那是他们民族的沉痛的历史。

  历史的车轮依旧滚滚向前,我们人类仍将会创造文明,其中也不乏被后世称之为杰作的文明,但这注定不能使我们破坏以前的文明积淀的理由。玄奘离我们远去了,但是玄奘的精神将会和我们永存,那个时代离我们远去了,但是那个时代留下的辉煌文明成果应该由我们永久加以保护。

  《皓月当空:重走玄奘之路》读后感(五):无边皓月去还来,寻找你我内在的玄奘

  记得很久之前看过两句诗“岭上白云舒复卷,无边皓月去还来。”如果提到这样几个地点——长安、敦煌、蓝毗尼、鹿野苑、菩提树……你会想到什么?对,就是千年前那条朝圣之路,那条求佛之路,那条寻觅超脱之路。今天帕武这本《皓月当空 重走玄奘之路》,用了大量的影像图片向我们展示了皓月还来后的景象。他用脚步和心灵丈量这条路,他用了整整三年时间……

  帕武是谁?他是不丹外交官之子,他的妹妹嫁给了不丹国王,他的妻子是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的女儿。而帕武却说自己只是个摄影师,是一个旅行者。他和妻子选择在印度的一个小山村比尔生活,那里远离喧嚣繁华,仿若世外桃源……这本书的特色有点月照古人今人窥古的意味。帕武一边用详尽语言向我们描述了玄奘当年寻找真经的艰难,另一边用现代的语言和图片向我们展示了今天玄奘路上的新景观。这种对比写法,让我们既可以还原甚至仿佛亲历当时玄奘经历的一切,又可以让我们看到如今时代,佛学在一些地方的没落让人遗憾惋惜。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来讲,第一部分叫做寻找甘露。甘露在佛教中寓意很多,比如常听到的甘露法雨,观音菩萨手拿玉净瓶中的甘露等。这一部分主要讲了玄奘的出生及出发地长安。帕武除了介绍长安的辉煌以外,在描写敦煌莫高窟一段让人深思。由于帕武的个人经历,他自认为看过许多佛像雕塑造像,因此在刚来到敦煌莫高窟时候,他内心有种超自信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像是与生俱来的。但当他看到墙壁庄严的佛像时候,加上孙师傅给他详细的介绍后,帕武开始心生谦卑。这正是佛陀的力量,让任何一个骄傲优越感的人都会变得谦卑柔软。作者开始为有孙师傅这样乐于奉献的人而觉得福德甚多,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心生随喜之感。

  讲到玄奘,总会让人想到《西游记》这部书。很多人认为玄奘和石磐陀的故事激发出孙悟空的创作灵感可悲的是现代人熟悉电视中的唐僧。其实如果认真去读《西游记》不由得发现,这是一部佛书……现实中玄奘念诵《心经》进行自我保护,小说中唐僧念起《心经》,孙悟空就会俯首听命。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意思就是去吧去吧。玄奘的求经之路继续前进,现实中帕武的脚步也在继续追寻……他对兴都库什山的巴米扬大佛念念不忘,历尽艰难,终于成行……可惜如今的阿富汗只剩下巴米扬大佛的遗址了。帕武提到他做过一个巴米扬梦,梦中雕像完整无损,这种散发出须弥山光芒一样的力量召唤着帕武继续前行……而巴米扬之旅让帕武感觉到无常……无常,往往是我们尽力逃避的,甚至是不喜悦的。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有时候太梦想一个事物,反而被感觉自己在梦中之梦所困了。

  第三部分讲超越。超越是说超脱,脱离自己的贪嗔痴,玄奘做到了。这一部分提到的地点都是佛教徒心中最敬仰的,蓝毗尼是佛陀诞生地,鹿野苑可以说是佛教诞生地。还有那熠熠发光的那烂陀寺……这一章看上去恢宏,却也让我们看到了玄奘的无常。他没办法去锡兰。菩提树一直是佛教重要的一个意象。在锡兰,就有阿育王赠送的菩提树。书中收录了帕武拍摄的菩提树大幅照片,多观察一会儿后,相信大家也可以觉得跟佛陀有了联结。佛陀在这棵菩提树下顿悟,1300多年后,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们,依然来此地供养。菩提意味着佛陀的觉醒,或许在如今这商业造作的时代,你我都需要觉醒!

  这本书的文字朴实,又往往不经意在某一个时刻戳中内心,就像经文开头前的偈子,文字中隐藏着一种谦卑的智慧。这本书的图片真实,有风景有有故事的人,正因为他们,让这本书显得更加圆满。玄奘代表着希望、启发、解脱、勇气、愿力,希望我们都可以从本书中汲取力量,找到自己内心的玄奘。

  愿风载尘,愿岁月风平,度一切苦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