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的奥尔加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你的奥尔加经典读后感10篇

2019-11-03 23:1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你的奥尔加经典读后感10篇

  《你的奥尔加》是一本由[德] 本哈德·施林克著作,南海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4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你的奥尔加》读后感(一):你爱我,可你更爱“没有尽头的远方”

  和《朗读者》一样这也是一本反战题材小说,对德国军国主义传统历史反思一个女人男人最刻苦铭心的爱。

  小说分为三个部分,采用不同视角写作手法以层层递进方式向读者娓娓道来。第一部分用第三人称的视角讲述男主赫伯特和女主奥尔加相知相恋,结尾男女主已经生死两别。奥尔加进入中年,因为二战爆发不得不去许多家庭针线活,于是在兼职的家庭认识了“我”。第二部分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讲述了林克小姐“(即奥尔加)以及奥尔加对赫伯特和艾克的回忆,渐渐想要揭开谜团探索他们的故事。偶然得知奥尔加给赫伯特寄出了许多后者未收到的信。进入第三部分以第二人称,奥尔加给去北极探险失踪的赫伯特写信的内容称呼展开书信的内容也向读者揭露了一些真相,如艾克的身份、奥尔加的死亡。书名正是来自信落款“你的奥尔加”。

  整本书读完不得不为作者高超艺术写作手法而赞叹,尤其从第一人称的视角到最后“我”看信过渡到信的内容的描写,简直浑然天成没有丝毫创作痕迹,让读者完全陷入作者讲述的故事之中,分不清哪些是编造虚拟的部分哪些又是真实发生现实

  小说一开始就从侧面反映德国强烈民族自豪感,强行要奥尔加放弃这个斯拉夫人名字,去改一个德国人的名字。包括写道赫伯特三岁开始奔跑,青少年时和火车奔跑,在德属非洲殖民地服役在平原奔跑,回到柏林依旧在奔跑……不停地在追求“没有尽头的远方”。为什么要不停地奔跑追求没有尽头的远方呢?正如赫伯特所说不甘于和奥尔加厮守一生茶米油盐的平凡,他有他的梦想征服统治世界,去德属非洲殖民地服役,去南美旅行,去北极探险(“德国的远方在北极”)。“当俾斯麦最终为他们创造出他们的祖国时,他们已经习惯想象,现在恰恰是想象着德意志伟大,以及海洋遥远大陆取得节节胜利……那些想象走向了虚无,而那种虚无也是你们本来喜欢、想要寻找东西。你写过要献身于伟大是事业,但你也说过要投身于虚无之中。”

  赫伯特小时候就沐浴在德意志民族的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教育体系之下,小说中多次描写高唱诸如《德意志,德意志高于一切》非常浓厚凝聚人心统治阶级服务歌曲场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造就(洗脑)了赫伯特的梦想和追求,最后导致他去北极探险遇难身亡的悲剧。而奥尔加对赫伯特的爱情呢,在整个国家民族追求“侵略扩张的道路上”,显得那么无力渺小,甚至也可以被指责赞扬这种微不足道、毫无意义市侩庸俗的东西”。个人幸福小小的追求怎么能对抗所处时代的潮流呢,在儿子艾克也去加入纳粹党,回国后也和奥尔加渐渐疏离。相继失去丈夫和儿子后,奥尔加时已步入老年选择了以自己的方式对“俾斯麦”进行反抗……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立场所谓支持道德”(P113具体内容不引叙了),而谁实质上不是在为与自身相关的利益考虑。本书可以探讨社会性历史性问题很多,我想有一点一定是无论以何种理由发动战争都是错误的,它带给战争的双方都是毁灭性的悲剧,《你的奥米加》这样告诉我们。

  《你的奥尔加》读后感(二):你的奥尔加

  故事从一个小女孩生而为人开始。

  奥尔加自小就乐于用眼睛观察身边的一切,她想要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虽然这个世界给她的并不太多。她失去父母改变环境,与不体谅自己的祖母一起生活,她比其他孩子想要更多,想学习更多,想知道更多,想拥有更多的能力。也想找到一个人去分担自己的孤独。于是,她就找到了。在这一点上,每个人似乎都能如愿以偿。赫伯特是个讨人喜欢的小伙子他喜欢奔跑,向往远方的虚无,也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对于祖国的自豪感,他本可以度过安宁的一生。可是时代不允许他这么做。他先是报名参加了非洲殖民地的驻防军,然后是漫长的旅行,这些成功鼓励了他的北极之行,即使奥尔加不愿意,却无法阻挠,在这一点上,人们似乎总是无能为力的,这个世界早已经为男人在事业与爱情之间加好了砝码。赫伯特就这样离她而去,而她身边还有小男孩艾克,当时间流转,无论是赫伯特,还是艾克,都逐渐离她远去,她依然独自生活着。

  小说是三段式的,先是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然后是袒露内心信件,当作者一点点拨开外皮,和读者一起抵达真相的时候,并没有太多惊骇,这一直不是悬疑事件,而是充满恐怖的故事。

  从一开始,就没有鲜花笑脸,浸在每一个人内心中的都是阶级、民族与仇恨,还有那种想要高人一等优越感。这种优越渗透到个人、家庭、民族、国家观念之中,于是隔阂与仇恨因此产生了,并且再也没有弥合的可能性儿童游戏是生存斗争,祖母对于斯拉夫人的藐视成了奥尔加与她之间永恒鸿沟,维多利亚去了寄宿学校之后迅速接受了阶级观念,艾克以加入党卫军为荣,即使要以折磨他人为事业。作者用冷静笔触描摹的是惊人画卷

  这是一个德国三代男人命运传承的故事,也是关于一个女性的故事,奥尔加身上有一种女性温柔坚定包容特质,她像大地一般可靠,像母亲一般温暖。也把可靠与温暖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她很孤独,就去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她有好奇心,就去观察与学习,她有爱,就去爱别人。她从不要求他人,责怪他人,也不妄图从别人身上得到太多东西。她始终处在等待守护守候位置,她始终是“你的奥尔加”。就像男人们一样,她也遵从着身为女人使命——服从与依附,但是在所有使命之外,她是清醒的,她的思想身体是属于自己的。

  这一次,战争依然是重要的背景,但是却让位于更可怕的东西——被灌输于每个人心中的虚无的自豪感,毫无依据狂妄以及无限制野心,这些想法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与头脑,让人很难独立思考,并轻易放弃了身边的爱人亲人,温暖的家。奥尔加为艾克讲述赫伯特的“英雄事迹”,无意中完成了传承的使命,她无能为力地看着身边的爱人、亲人与在乎的人在精神肉体上逐渐远离,即使是身处和平时代有点无聊的费迪南德,也“随时准备好做出道德评价,对过去和现在的事,他们不必为成为道德之人而付出任何代价,却觉得自己勇敢无畏,还要自吹自擂”。他们都想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太伟大”,可是却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是多么的没有价值,甚至充满了谎言欺骗。可是我们不禁想问一句,他们究竟被谁骗了呢?

  本哈德·施林克的文字充满了苍凉,也有一种独特犀利,这种犀利不露锋芒,却令人赞叹,对于男人们伟大理想讽刺,令人印象深刻。最终故事以奥尔加的离去结束,我想一生清醒的奥尔加,真的厌倦了。厌倦了挽留一个个灵魂,厌倦了旁观他们的虚妄与残忍,也厌倦了刻骨的孤独,所以她也选择疯狂,毕竟清醒是痛苦的,陷入一种群体的狂欢则是快乐的,如释重负的,充满力量的。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

  《你的奥尔加》读后感(三):你的奥尔加| 对历史诘问的回答

  从18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瓦肯罗德《一个热爱艺术的修士的内心倾诉》,到“狂飙突进”时期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19世纪末的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再到20世纪初托马斯·曼的《魔山》和卡夫卡的《变形记》,直至21世纪的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梳理德国自18世纪以降的文学发展路径,每一段历史时期,德国文学都产生了堪称旗帜性的代表人物,他们以自己批判目光深邃的思想与独树一帜语言,共同构筑起德国文学在世界文学殿堂中的恢弘一隅。德国——这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保制度完善、高科技人才不断涌现、曾经荣耀一时的德意志帝国同时,也背负着两次世界大战发动国的沉重的历史诘问,从血雨和硝烟中重新站起、从泥沼与焦土中幡然猛醒。

  俾斯麦与希特勒——在德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无疑是两位无法绕开的历史人物。前者以强硬外交政策促使当时四分五裂的德国实现自上而下统一;后者以“血统”与“土地作为意识形态核心组成部分,用残暴手段镇压并屠害犹太民族,试图在欧陆建立以纳粹德国为首的新秩序扩大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间并重新武装德国。

  《你的奥尔加》是德国小说家本哈德·施林克继《朗读者》大获成功之后的又一力作。小说以多视角(第一部:第三人称视角;第二部:第一人称视角;第三部:女主人公的大量信件)的变幻叙事,用沉静内敛风格柔和诗意的语言,讲述了一段被战争与历史的阴云所遮蔽的故事。

  十九世纪末,出生在波兰属地的贫苦女孩奥尔加与工厂主儿子赫伯特互生情意。他们在林间穿行、在树下低语、于花园幽会,珍惜彼此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一段时间以来,奥尔加、赫伯特与赫伯特的妹妹维多利亚三人形影不离。奥尔加清楚自己与赫伯特之间身份的悬殊,家庭的压力导致一对年轻恋人被迫分离。在成长岁月,奥尔加把能学到的本领全部掌握,她从幼年起,就善于观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而赫伯特,显然比奥尔加有着更大更远的野心,随着一艘去往北极探险的船只出发后,便没有了音信。随着第二部的视角的转换,奥尔加去了一户人家裁缝,同时,充当小男孩费迪南德的启蒙教师。费迪南德从奥尔加渊博知识和思想中汲取成长的动力,并逐渐了解到赫伯特和奥尔加之间炽热感情时光荏苒,这个国家的人民送走了战争的阴云,又得知新的战争即将到来的悲惨消息。纳粹攫取政权后,奥尔加在颠沛辗转中失去听力,最终在一场恐怖袭击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围绕着奥尔加生前身后的故事,仿佛有一个巨大的谜团。又是多少年过去,长大成人的费迪南德决定亲自解开这个谜底。在奥尔加写给赫伯特成堆的信件中,他发现了被历史遮蔽的秘密:奥尔加在与赫伯特还未成婚时就已怀孕,出于各种考虑,决定将儿子艾克交给自己的挚友萨娜抚养。虽然在更早一些时候赫伯特曾与小艾克共度时光,但自始至终赫伯特并不知晓“邻居的儿子”艾克正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与此同时,奥尔加的死于非命引起了警方注意,借此,费迪南德又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奥尔加孤身一人策划了炸毁纪念碑行动,奥尔加以她的甘愿的赴死,向世人宣告:“我要炸毁俾斯麦。所有的一切源于他。”

  小说中,“战争”依然是重要的背景,在奥尔加与赫伯特的一次次林中密会与花园深谈中,一对恋人之间思考问题的角度也随着时局变化呈现微妙差异。奥尔加独立、坚韧、而又不失母性柔情,满怀好奇心,通过细致地观察,习得爱护他人的要义。奥尔加始终是异性眼中亲切的“你的奥尔加”,遵奉着身为女人的顺从与依附的使命:她没有因为对赫伯特的爱,就逼迫赫伯特与自己结婚,因为她懂得自己所处的位置;她同时也深深懂得:她与赫伯特并非同一立场中的人。赫伯特心中的天平,乃至战争来临时每个民众的内心的天平,似乎都向着一种虚无的自豪感、毫无根据的狂妄与无限度的野心倾斜。奥尔加无能为力,面对曾经热爱建筑的亲生儿子艾克长大之后却并未从事建筑而是进入了纳粹掌管下的秘密警察部门,她真的无能为力。

  施林克是要借这个悲凉爱情故事控诉曾经的掌权者么?控诉那段践踏正义良知的历史么?作者在写作此书时,究竟持怎样的立场?一方面,是加了时光的“滤镜”之后奥尔加与赫伯特的浪漫爱情和奥尔加对赫伯特的深切怀恋;另一方面,是根植于民众心中的龃龉:浸润在每一个民众心中的阶级立场与民族仇恨——儿童之间单纯的游戏被视作生存斗争;祖母对于斯拉夫民族的藐视成为她与奥尔加之间永无弥合可能的鸿沟;赫伯特的妹妹维多利亚在去了寄宿制学校之后迅速接受了阶级观念;而奥尔加自己的亲生儿子艾克,以加入党卫军为荣……凡此种种,虽然施林克着墨不多,但正是这些情感中的细节丰富了小说的叙事层次,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体会到这不仅仅是一部辛酸无奈的悲情小说,它背后隐藏的,是扭曲的时代对于个体心灵的戕害。

  “奥尔加的人生旋律就是她对赫伯特的爱情和她对他的反抗,其中有满足,也有失望。在疯狂地反抗赫伯特之后,她用一种疯狂的行为结束了平静的人生——她把对位放进了她的人生旋律之中。”在全书末尾,费迪南德如此总结奥尔加平静却恢弘的一生。失去赫伯特音信的奥尔加终生未婚,她坚持自己的内心对于真理和正义的道德标准,她比所有浑浑噩噩不分是非的民众都要清醒,也比所有听力正常的人还能更清晰地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她比身边所有母亲都更爱自己至亲,且并不会被这种狭隘的爱而蒙蔽;她就是“你的奥尔加”、“赫伯特的奥尔加”、“艾克的奥尔加”,同时,也是“所有人的奥尔加”。

  曾经的历史早已落幕,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早已黯然退场。当奥尔加亲眼看着纪念碑在自己手中灰飞烟灭时,她是否与反叛的自我达成了某种和解?通过作者的叙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奥尔加是满足而平静的,她做了一件最为正确的事。

  奥尔加,这位施林克笔下的普通却伟大的女性,以个人之反思和义无反顾的行动,完成了对过往历史诘问的回答。

  “赫伯特,你不相信我会做出偷走甘油去炸毁纪念碑的事吗?你觉得我干的事很疯狂吗?你会为我干了一些疯狂的事,而你不再是孤单一人而高兴吗?我还不知道何时会做这件事,可自从我计划做这件事以来,我感觉很好。

  而我离你很近。”

  《你的奥尔加》读后感(四):我多么希望,这是我写给你的最后一封信

  “我最亲爱的,这是我写给你的最后一封信。我在向你告别。我开始了没有你的新的一年。我不希望你再在我的周围,不希望你再在我的心里出现。”

  这是在1915年12月31日,奥尔加给她的爱人赫伯特写下的“最后一封信”的开头,此时距赫伯特去北极探险失踪已近两年,理论上,他已被宣布死亡。

  但是,奥尔加还是一如既往地,像两年前那样给他写信,在信里,她絮絮叨叨地讲述她平凡生活的点滴,她对德国社会变化的思考,当然,还有对他未守信归来的嗔怪:

  “你怎么可以干出这种事来?要为了一个空洞的目标舍弃我,舍弃我们的爱情,舍弃我们的生命吗?我知道你 不适合过小市民的生活,我从未要求过你什么。”

  她只求他回来。

  所以,尽管她信誓旦旦地表示,那是她写给赫伯特的最后一封信,但我知道,她会食言的。

  你问我为什么知道?

  因为在漫长的少女时代,我也曾经是奥尔加,无望却又充满希望地给我的赫伯特写过一封又一封的“最后一封信”。

  虽然我的赫伯特并没有与我天人永隔,可我们已经因为重重误会,和时空的距离,再也不可能在一起。

  不过,这都不妨碍我给他写下那些他永远不会收到的信,向他倾诉我的所思所想。

  仿佛那么大的世界里,除了他,没有别人可以理解我。

  因为那个已经失去的爱人,从另一方面来说已经成为了完美的爱人,他永远年轻,不会再和我们争吵,不会再挖鼻孔放屁发胖,变成了触不可及却又永远放不下的白月光。

  那种错过的遗憾,让等待这件事变得诗意起来,就像望夫石的传说,凄美而又令人着迷。

  当然,看过《朗读者》的读者就会知道,《你的奥尔加》的作者本哈德·施林克绝不会塑造一个被动的“望夫石”式的妇女形象。

  一直在等待赫伯特的奥尔加,不是那种温顺、懦弱、传统的女儿、妻子和母亲,奥尔加的人生旋律,是她对赫伯特的爱情,和她对他的反抗的交响曲,或者说,是反抗成为德国人宿命的一曲悲歌。

  赫伯特和奥尔加的爱情,不被俗世所容,不止因为他们一个是地主的儿子,一个是贫农的女儿,还因为奥尔加这个斯拉夫人的名字,和她身上斯拉夫人的血统。

  不仅如此,奥尔加甚至还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农家女,她热爱阅读,热爱思考,她不想早早的嫁为人妇,她顶着祖母的强烈反对,靠自己的努力读完了女子师范学院的课程,成为了一名女教师,并且致力于帮助像她一样因为家庭贫困等原因无法完成学业的孩子,有继续求学的机会。

  她坚定地认为,学习,是比去从军更荣耀也更重要的事,也是真正能够使德国通往强大的道路。

  在深受宰相俾斯麦铁血政策和甚嚣尘上的人种论影响的20世纪初的德国,奥尔加的所作所为,无疑是极其离经叛道的。

  连赫伯特都无法理解奥尔加如此异类的行径,他一方面为她感到自豪,为学习和知识为她赢得的意义而嫉妒,同时又因为她的独立而感到不安,因为她可以不依赖于家庭,甚至也不依赖于他。

  毕竟,他只是勉勉强强通过了高中毕业考试,他们的思想境界,似乎相差甚远。

  但是随着他加入了近卫军团,给奥尔加寄去了军装照片之后,他的不满就烟消云散了,彼时的他认为,成为一名帝国士兵,无疑是最令人自豪的事。

  赫伯特还以为,从军可以为他和奥尔加的爱情,赢得一个光明的未来,他需要用一个男人的方式,从家庭中独立出去,以此获得父母对奥尔加的认可。

  作为那一代被军国主义和种族主义洗脑的德国年轻人,赫伯特并未认为自己的选择有什么不对,他自愿报名前往非洲的殖民地,在给奥尔加的回信里,他眉飞色舞地谈起德国的统治是为了非洲人的幸福,因为他们是还处在最低文化层次的一类人,缺乏德国人所拥有的最崇高和最美好的素质,诸如勤奋、感激、怜悯和所有理想的东西。

  “一旦他们的起义胜利了,文明的生活将会出现可怕的倒退。”赫伯特笃定地写道。

  他经常提及纯种的强大和美丽,也早就决定成为一个超人,生命不息,冲锋不止,要使德国变得伟大,要和德国一起变得伟大,即便这要求他要残酷无情地对待自己和他人。

  但奥尔加觉得那些大话空洞无物,她认可战士们为保卫祖国而战斗,也接受他们或许有为祖国捐躯的可能,可德国并不在非洲,也不在欧洲的其他地方,他去那里战斗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她为赫伯特和学校里男孩的命运感到忧虑,更为德国的命运忧虑,她隐约感觉到,在更大的家国命运之下,她和赫伯特的爱情不由自主,更无处栖身。

  在给赫伯特的一封信里,奥尔加写道,“我好想和你做那么多的事。跳舞,滑冰,坐雪橇,去采蘑菇,去寻找山桑子,我为你朗读,你为我朗读,和你同床共眠一起醒来。”

  但现实是,在赫伯特还未失踪之前,作为一名军人和之后的探险家,赫伯特常年在外辗转,他们每年只能共度多少小时或者多少天,他们在一起的宝贵时光,都像是偷来的。

  奥尔加在1914年8月8日写给赫伯特的信里,向他宣告了一战的开始,火车上写着“一刀杀死一个法国人”,孩子们大吼“塞尔维亚人必须去死”和“上帝惩罚英国”,奥尔加在此刻甚至为他身在北极而感到庆幸,因为“我可以想象你的情况,你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前往军团报名从军。”

  “为了更伟大的德国”,多少和赫伯特一样的德国青年,为了这样虚无缥缈的理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随着岁月的流逝,奥尔加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不是去北极,她的赫伯特也总会因为别的原因,为了德国的未来离开她,直到失去性命。

  因为拒绝教授人种血课程,奥尔加被学校辞退了,她的力量太弱小,无法阻止德国变得太过伟大,她甚至无法阻止她和赫伯特的儿子艾克加入纳粹党卫军,他沾沾自喜地折磨着反对者们,“德国想要变得更伟大,就会有更多的敌人。”

  奥尔加的命运,成为了20世纪德国女性命运的缩影,她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父亲、兄弟、爱人、儿子勇敢而快乐地冲向死亡,却连感到悲伤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为他们是为了某种崇高的目标而牺牲,是为了血与土而牺牲的,她们理应为他们骄傲。

  尽管如此,奥尔加还是固执地爱着赫伯特,因为她知道,在被“伟大的德国”这一洗脑包裹挟之外的爱人,本来是多么的纯朴和善良。

  她一次又一次地希望自己写下的是最后一封信,可是因为对他本质的认识和曾经的美好时光,让她始终无法放下他独自前行。

  于是,她在他失踪四十多年后写信给他:“你始终是我的伴侣,我生过你的气,和你发生过争执,可也因为这些吵吵闹闹,你成了我的终身伴侣,我很高兴这个人是你。”

  落款是:你的奥尔加。

  《你的奥尔加》读后感(五):《你的奥尔加》一个用“铁与血”铸就的民族

  1945年2月,苏联红军的钢铁洪流不断逼近德国东部重镇布雷斯劳。城市近郊的一座村庄,村长处变不惊,劝告大家留下来保卫家园,但一天早晨他却逃之夭夭。

二战后,布雷斯劳划归波兰,更名为弗罗茨瓦夫

  奥尔加是聋子,听不到前线的动静,不过其他人听得到,于是她加入了逃难者的行列。当苏联人的坦克冲进村镇时,她已经离开了大街;当轰炸机俯冲而下时,她躲进了壕沟里。后来她终于乘上了火车,但火车头却被一枚炸弹击中了。

  人们慌乱的脚步声,坦克隆隆的履带声,轰炸机凄厉的啸叫声,机关枪喷吐火舌的哒哒声,伤者撕心裂肺的哀号声,火车锅炉剧烈的爆炸声,残酷的战火吞噬了整个世界,奥尔加却被万籁俱静所淹没。

  她听不到人们的惊慌失措。坦克默不作声地碾压出一条血路,轰炸机的阴影从头顶一闪而过,子弹扬起的尘土旋涡不断向前延伸,直至击中某个人,他一声不吭地倒下,或者在壕沟里猛然直起身子,而火车头悄无声息地炸成了一个五光十色的火球。

  在逃难途中,有的人走累了,躺在路边休息,枕着旅行背包,就像在床上睡觉一样。在雪地里躺一会儿,就会感觉不到寒冷,永远地睡过去。奥尔加想,那一定是美丽的死亡。他们的内心得到了平复,再也不会感到痛苦和寒冷。

  奥尔加筋疲力尽,很想在雪地里躺一会儿,可一想到赫伯特也是在雪地里死去的,立刻怒不可遏。

本哈德•施林克的最新力作《你的奥尔加》

  《你的奥尔加》自2018年出版以来,已成为德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作品。小说从一场爱情的侧面切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德意志民族鲜为人知的一面,从而让那个混乱的时代变得清晰、柔和起来。

  赫伯特是奥尔加的爱人,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奥尔加还没有聋。

  赫伯特的父亲在乡下拥有庄园、制糖厂和啤酒厂,曾在普法战争中获得铁十字勋章,他希望儿子成为一名赫伯特,意为“一名光彩照人的战士”。赫伯特为这个名字感到自豪。他也为德国感到自豪,为年轻的帝国和年轻的皇帝,为他的家庭以及庄园里雄伟的房子感到自豪。

  奥尔加习惯在贫穷中成长,她的父亲是码头工人,母亲是洗衣妇,他们在她很小的时候死于伤寒。奥尔加热爱阅读,对知识如饥似渴,立志成为一名教师。赫伯特爱上了聪慧美丽的奥尔加,不顾父母的反对,宁愿放弃继承权,也要和她在一起。

  奥尔加被热情洋溢的赫伯特迷住了,她喜欢赫伯特陪她一起学习。但赫伯特不爱阅读,他一看书,马上就烦躁起来,他试图发现可以更快地达到目的,或者更快地触及本质的途径。

  赫伯特想知道是否有永恒。奥尔加告诉他:“多少年以后我们还会想起某些人。我不知道是否有永恒,但阿喀琉斯和赫克托尔死了两三千年了,我们还一直记得他们的名字。你想成为名人吗?”

勃兰登堡门上方的胜利女神,象征着坚韧的德意志精神

  “我想……”赫伯特面颊泛红,眼睛发光,“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我想要更多,更多的田野、财产、乡村,我想拥有的不只是柯尼斯堡和柏林的土地,也不只是近卫军的头衔,并非因为它是近卫步兵团,即便是近卫骑兵团也没什么不同。我希望能够留下一些东西,在后世流传。”

  奥尔加觉得这些大话空洞无物。她的理想很简单,一架钢琴,一支索恩耐克公司出品的钢笔,一套崭新的夏装,一套崭新的冬装,一双凉鞋和一双冬靴。她很想拥有一个的房间,和赫伯特一起无忧无虑地生活,然后生一群可爱的孩子。

  而赫伯特渴望虚无的远方。奥尔加从他的渴望,他的问题、他的理想中感受到一种绝望,可是他对这种绝望还一无所知。奥尔加别无选择,只好爱恋地注视着他。

  奥尔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毕业后在一家乡村学校教书。赫伯特加入了近卫军团,他用第一笔军饷给奥尔加买了一支索恩耐克公司的钢笔。他们为对方感到自豪,深爱着彼此,却聚少离多。

  赫伯特想要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不知道是什么。在非洲,他参加了德国殖民者对赫雷罗人实施的种族屠杀;在南美洲,他翻山越岭漫无目的地穿越河流和沙漠。他遭受过毒蛇和饥饿的侵袭,曾经差点冻死在卡累利阿的冰原上,但每一次都能够奇迹般地化险为夷。

  这些经历,让赫伯特更加坚信铁血宰相俾斯麦的话:“我们德国人敬畏上帝,除此之外不敬畏世上的任何东西。”

色当战役中,被俾斯麦(右)俘虏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左)

  1910年5月,赫伯特在提尔西特祖国地理与历史协会,做了一场关于“德国在北极的任务”的报告。“德国人的自控能力、冒险精神以及英雄气概,在北极地区得到了不可思议的证明,德国的旗帜也应该在北极高高飘扬。”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他唱起了《德意志之歌》,听众全体起立合唱:德意志高于一切!

  奥尔加在赫伯特的笔记里发现了一首诗:“宁可在青春年华时丧命,在人类勇敢的奋斗中献身,也不要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之后,撑着拐杖苟且偷生。”

  1913年8月,赫伯特不顾奥尔加的劝阻,开始了疯狂的北极探险之旅。由于准备仓促又启程太晚,他消失在东北地岛的莽莽冰川之中。

  奥尔加无法接受赫伯特已经不在人世的现实,她不断向北极探险的出发地写信。她在信中告诉赫伯特,她怀孕生下一名男婴的经过。如果赫伯特早点知道艾克就是他的儿子,他会珍惜自己的生命,放弃这次毫无意义的北极探险,活下来吗?

  不会。赫伯特会死,这一代男人大多会勇敢而快乐地奔向死亡。

  就在这一年,德国的经济实力全面超越了英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德皇威廉二世非常嚣张地向全世界叫嚷:“所谓上帝,就是安排我们来支配和统治所有的民族的。”

兴登堡、威廉二世和鲁登道夫

  第二年,德意志战车启动了。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国向俄国宣战,向法国宣战,然后英国向德国宣战。

  军队向前线开拔,四下里有音乐和鲜花,男人们挥动着帽子,年轻的女人们和士兵拥抱,送他们登上火车,标语上写着“去法国郊游”“一刀杀死一个法国人”以及“塞尔维亚人必须去死”“上帝惩罚英国”。

  战争消灭了当代青年的精英。他们嘴里高唱《德意志之歌》,无视猛烈的炮火,冲向敌人占据的高地,然后一个接一个地倒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赫伯特属于被消灭了的一代人,奥尔加是他的遗孀,也是这一代人的遗孀。

  奥尔加并没有向非洲殖民的梦想,也没有征服北极的梦想,更没有统治所有民族的梦想。也许某些梦想真的能拯救德国,但是从俾斯麦开始,无论是威廉二世,还是希特勒,他们都把事情搞得太大了,而把事情搞得太大就离谎言不会遥远。

  1936年,奥尔加拒绝教授纳粹主义人种学课程,已经长大成人的艾克却参加了纳粹党,加入党卫队成为臭名昭著的秘密警察。奥尔加非常后悔,后悔当初没有对艾克说出真相,他所崇拜的偶像,他的父亲赫伯特,并不是德意志的英雄。英雄死于为人类奋斗的伟大事业,而他死于虚无,只是因为莽撞被冻死了。

华沙的犹太人被纳粹押往集中营

  奥尔加高烧不退,第二天早上醒来,失去了听力。她很高兴自己再也听不到喇叭声。有了纳粹,世界变得喧嚣起来;他们到处安装喇叭,演讲声、行军声以及号召声从喇叭里翻来覆去地传出来,缠住人不放。尽管什么都听不见很可怕,但和这些可怕的声音在一起,就再也听不见美好的东西了。

  事实上,希特勒并不比黯然退位的德皇威廉二世以及冻死在北极的赫伯特高明。他被好运冲昏了头脑,以为在波兰和法国赢得了辉煌胜利,就可以无往而不胜。他那不断膨胀的野心,以惊人的破坏力伤害了世界,也伤害了全体德国人民,并将自己送上了一条毁灭之路。

  奥尔加跟着逃难的人群去了德国西部。他们步行,坐马车,再坐卡车,坐火车。大家一定知道要上哪儿去,她对自己说,如果他们不知道,那她也不知道何去何从了。她在德国投降前越过了易北河,接着越过了美茵河,又越过了内卡河。终于找到一座没有被战火摧毁的城市,在那里定居下来,和一个男孩成了忘年之交。

  作为本哈德·施林克的最新力作,《你的奥尔加》比《朗读者》时间跨度更长,从俾斯麦在欧洲取得霸权到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再到战后重建、推倒柏林墙、实现两德统一和欧盟成立。这部作品以德意志民族的兴衰荣辱为背景,身处其中的人,或反抗、或屈从、或选择沉默,但谁都无法逆历史的洪流而行,逃脱宿命。

《朗读者》剧照

  正如《汉诺威时报》评论的那样,“施林克重拾了《朗读者》的母题:为争取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而奋斗的奥尔加,似乎是因目不识丁而成为纳粹集中营看守的汉娜的另一种可能。”

  教育的意义是让人明白作为一个人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公民义务。这也是成为一个对人类社会有用的人的前提。在那个动荡而沉重的时代,奥尔加曾经与命运斗争,最终找寻到生活的意义;而赫伯特和艾克始终在追寻梦想,却在太过伟大的谎言中迷失了自我。

  这是一部奇妙的小说,他洞察人性,拷问灵魂,发人深省。多视角叙事带来的丰富读解和想象空间,给人以不同的思索与启迪。它可以是一个爱情故事,可以是一个意志坚定的女人生平的记述,也可以是三个身处不同时代的男孩成长的经历,还可以是一部德意志民族的近现代史。

  德意志是一个用“铁与血”铸就的民族。这一切,都源于这个民族对长期分裂和战乱的集体记忆。俾斯麦认为:“德国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以及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不可避免地将通过一场严重的斗争,一场只有通过铁与血,才能解决的斗争来达到目的。”

  对于战争,德国的缔造者俾斯麦并没有必胜的把握,他带着毒药走上战场,在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他拍着桌子大叫:“我把他们全都打败了,全部!”从那之后,几代德国人接连被好运冲昏了头脑,他们盲目自大,迷恋武力,以为所有重大问题,都可以通过简单粗暴的斗争达到目的。

苏联红军占领德国国会大厦

  他们开始信仰所谓“上帝的意志”,追求虚无的存在感。当他们对金钱、土地和荣誉的欲望远远超出他们的实际需要时,悲剧不可避免地降临了。残酷的现实告诉德意志人:太过伟大的理想,往往是出于幼稚的幻想,或者野心家们卑鄙的私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